目前分類:電影 (5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81070.jpg 
相信大家對詐騙集團一定都不陌生。爸媽在家接過幾通詐騙電話,我自己也在臉書上碰過假朋友真騙子,從此特別注意現代各種詐騙花招。猖狂的詐騙集團,甚至將觸角伸向法國知名企業,造成可觀的損失。

這些詐騙集團固然可惡,但是,有一種詐騙是最不可原諒的,那就是來自政府,結合財團的操縱與欺瞞。他們的不可原諒之處,在於他們獲得人民授權,卻利用這信任更加肆無忌憚地中飽私囊。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就是源自於政府與財團的勾結,八年來仍餘波盪漾。
對於這次金融海嘯,2011年的【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曾經做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示範。事隔四年,向來走喜劇路線的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改編魔球》作者麥克.路易士2010年另一本商業書籍《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敘述幾位投資者如何預知次貸危機,並從中嗅出商機而大賺一筆。
【大賣空】中充滿了各種金融術語和操盤行話:CDOCDSMBS,除非對金融市場有研究,一般觀眾可能看完還不能完全明瞭。麥凱深知此點,先找來三個大帥哥療癒觀眾的眼球(布萊德彼特、克里斯汀貝爾、萊恩葛斯林),再穿插生活化的橋段解釋金融術語(羅比Margo Robbie浴缸示範、賽琳娜.戈梅茲賭場演出、廚師回收剩菜做成一道新菜)。剛開始看著聖荷西基金經理人麥可貝瑞博士(克里斯汀貝爾)在高評等房貸債券中發現商機,並憑空創造出稱為信用違約交換的金融工具時,還會心想「整部片都是這種難以下嚥的對白嗎

文章標籤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看過了頗受好評,充滿希望的紀錄片【明天】,決定直接借用【電視全覽】(Télérama)的影評,翻譯如下

大銀幕上的環保片,我們長久以來看到的都是災難式觀點大聲疾呼和令人罪惡感高漲的論述。由女演員兼導演梅蘭妮•羅宏(Mélanie Laurent)與西席•狄翁(Cyril Dion— Colibris運動的共同發起人(與Pierre Rabhi一起)Kaizen雜誌創辦人共同創作的【明天】,則反其道而行。

除了因目睹悲劇頻繁出現而滋生的無力感之外資源短缺、生態系統危機、氣候暖化的禍害……這一次,重點是再次賦予希望,提供靈感,在心中散播種子,因為「世界各地都有解決方法」。男人女人法國人、芬蘭人、美國人或印度人,創造當地貨幣、社區花園、合作社、新型民主政治或善意教育。他們證明了,每個人在社會改變中都有一席之地。【明天】(部份)由KissKissBankBank參與式平台資助,帶領我們發現這些迷你烏托邦。
略過影片有時惱人的廣告美學不談,言語的效率勝於一切。片中共分成五章:如果我們再造食物、能源、經濟、民主、教育,那會如何?成千上萬像散落的拼圖一樣的計畫具體成型,讓人相信這是可行的。此外還有那些「演員」:沒有優秀的角色,就沒有優秀的紀錄片。其中,羅伯•霍普金斯(Rob Hopkins)以既敏銳又積極的幽默和精神令人折服。2006年,這位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教授在英國南部的托特尼斯Totnes)發起「過渡城市」Villes en transition運動,讓該市居民了解石油產量頂峰問題,並在當地組織邁向另一個能源與經濟時代的蛻變。

對於吸吮成長意識形態的公民來說,這樣的「過渡」是某種解毒。今天,超過五十個國家都有它的足跡,透過在地商議、微型革命和微型政治,散播新的樂觀,讓人們能夠遠離雷達前進……整部影片從頭至尾瀰漫著這麼多「我們做得到!」

原作者Weronika Zarachowicz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沒什麼吸引人的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和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主演的【一加一】(Un + Une)看起來都平淡無奇,於是我按兵不動,整整10天沒踏進電影院10「出關」後,昨天一口氣看了兩部,湊巧都在同一間放映廳~~

先從第二部講起。這是一部預演片(avant-première)。法國戲院每週固定在周三上新片,通常會在前兩天針對其中一兩部做先行放映,時間通常在晚上八點以後。

故事發生在普羅旺斯的多姆省(Drôme)。露易絲(Virginie Efira)的先生在滑翔傘意外中喪生,留下她繼續經營家族事業果園、蜂巢的農場。但由於超市採購中心的欠款遲遲不下來,露易絲財務面臨困境,銀行要她賣房子償還貸款,而先生的朋友對她有意思,願意買下農場。

某天,露易絲開車一不留神,撞上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路人。她急忙帶他到家裡治療,並很快發現這位年輕人皮耶(Benjamin Lavernhe,和劇中飾演書店主人的Hervé Pierre一樣來自法蘭西喜劇院)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顯然對露易絲一見鍾情,傷口處理好後也不願意離開她家,但是拒絕任何人的肢體接觸,包括她在內。他不擅社交,不會說謊,記憶力驚人,還是數學天才,一整間古書店的書都能倒背如流,總是穿一樣的衣服,對於秩序有著近乎強迫症的要求(因此露易絲家被他整理的一塵不染)。他不但記得露易絲的生日,還注意到她的屁股一邊大一邊小(哈哈哈),而當他喜歡對方時,他會捏人。
皮耶的心靈異常敏銳,會將一般人覺得稀鬆平常的自然景色和光線擴大幾十倍幾百倍,感受到無以言狀之美,但反過來說,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噪音和混亂,會讓他壓力大到無法承受而崩潰。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異於常人的行為和反應?因為,他是一位亞斯伯格患者。【美妙滋味】讓我想起【雨人】和法國亞斯伯格學者Josef Schovanec,透過自閉症患者的眼光,開啟了看世界的另一種可能。【美妙滋味】透過皮耶這個角色,端出視覺的饗宴,把飄動的雲朵、盛開的薰衣草田、整排綿延的果樹拍得美不勝收。然後又透過露易絲家中一罐罐的蜂蜜,皮耶嘴裡一口又一口的脆餅,她為市集製作的梨子塔,讓人食指大動。皮耶的出現,為這個失去男主人的家庭帶來新的生命力,重拾生活的滋味。雖然影片中沒有傳統戀愛喜劇的親熱鏡頭,但是Benjamin Lavernhe熾熱的眼神傳達出強烈的依戀。他用自己的方式說「我愛你,我不會離開你」:「我不玩滑翔傘」、「您在哪裡我就在哪裡」,我覺得超性感的。

雖然海報上,女主角比較大,男主角比較小,但是看完電影後,我覺得其實男主角才是第一主角;他為了和女主角在一起,必須做出巨大的改變,最後他也幫助了女主角一家。男主角的動向,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有另一個主角,那就是普羅旺斯的美景,薰衣草向日葵,和那教人沉醉的光線,看完好想馬上預約明年的薰衣草!這部片很適合提振精神和心情!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句話說:「大道至簡」。大師作品往往深入淺出,簡單明瞭,又能令人回味無窮。史匹柏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間諜橋】,不以特效見長,整部片的精華全看主角如何與各當事人談判,不由得歎服編劇的生花妙筆。編劇不是別人,正是有「黑色電影大師」之譽的柯恩兄弟

本劇描述1957年美國律師詹姆斯•唐諾文(James B. Donovan湯姆漢克斯飾)擔任公設辯護律師,受命為被捕的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Rudolf Abel馬克勞倫斯飾)辯護,後又於1962年親自前往東德周旋,成功送阿貝爾回國,換回美國U2偵察機飛行員法蘭西斯•蓋瑞•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奧斯汀•史達威爾飾)。【間諜橋】的故事激起我對本尊們莫大的興趣,在網路上做了些功課後,發現片中那位貌不驚人的乾扁小老頭,其實大有來頭,阿貝爾真名是威廉•費舍爾,有「當代王牌間諜」之稱。他長達數十年的間諜生涯,就是拍片的絕佳題材,和【間諜橋】的故事相比,精采程度不遑多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詢。

【間諜橋】的開場可說是電影的引言,呈現阿貝爾如何以畫家身分做為偽裝。他畫自畫像那一幕則是最明顯的隱喻了:究竟哪一個才是本尊?是畫像、照片還是鏡中人?很顯然的,背對鏡頭的才是。阿貝爾不愧是間諜大師不論是在地鐵被FBI追趕,或在家被逮捕時,他永遠保持泰山崩於前不改其色的從容,甚至還藉口清洗顏料時毀滅最關鍵的證據。

此時主角唐諾文才正式上場。唐諾文曾參與紐倫堡大審,本身是專門負責保險的律師。美國逮捕阿貝爾後,希望在檯面上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事實上,美國人早就決定了阿貝爾的下場,連審判長都直言不諱。唐諾文雖勉為其難接下辯護工作,卻認真地一如往常盡力維護客戶權利與隱私。在那個一觸即發的冷戰年代,唐諾文依法辦理的積極做為,很快引來某些同胞的不諒解和攻擊。然而唐諾文不為所動,仍然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造成轟動。上訴駁回之後,唐諾文從人道精神與實用主義的觀點,力主保留阿貝爾一條小命,做為往後美國間諜遭遇同樣命運時的談判籌碼。

1960年,U2偵察機飛行員鮑爾斯被俘由於美國一直否認U2偵察機的用途,這件事成為美國的奇恥大辱,也證明唐諾文當年留敵人一條生路,正是救自己一命的最佳伏筆。他受命前往東柏林交涉時,還堅持將原本不在救援計畫內的美國學生費德里•普萊爾(Frederic Pryor,威爾•羅傑斯飾)併入協商範圍內。他這一著棋再次引來自家陣營的反對,然而他出奇制勝的策略最終告捷。這要歸功於他對國際局勢的成功判斷:阿貝爾是大咖東德與蘇俄都要他,但是當東德知道美蘇已經達成協議,以阿貝爾換取鮑爾斯,便不願意再交出普萊爾,即使東德並未控訴普萊爾任何罪名。

那麼,最後唐諾文是如何讓東德乖乖照做呢
答案是:利用東德附屬蘇俄的關係

普萊爾雖然是在東德被捕,但東德實際上聽命於蘇俄。他運用身邊少得可憐的東德資源一個精通英文的小職員轉告東德代表:沒有普萊爾,美國就不放阿貝爾,到時請東德小老弟向蘇俄老大哥報告,後果自行負責。

這果然是一記妙招,正中東德要害,也說明了美國真正在意的對象還是只有蘇俄,東德只是一個不被美國承認的共產國家。事成之後,美方連跟負責的Vogel(在【竊聽風暴】【黑皮書】演出的Sebastien Koch)都懶得握手。

至於阿貝爾呢?他仍維持一貫的雲淡風輕。在被問到被捕下獄、回去之後蘇聯當局是否會接受他?會擔心嗎?他總是瀟灑地回答:「有用嗎?」每次唐諾文都啞口無言。阿貝爾不愧非等閒之輩,而唐諾文對當事者的關心,也透露出他首先將對方視為一個「人」而非「敵人」

【間諜橋】雖行雲流水,緊張刺激,卻也並非毫無缺點。然而瑕不掩瑜,尤其湯姆漢克斯討人喜歡的演出馬克勞倫斯從容不迫的大將風範,幾個德國配角也都是一時之選,足以使本片名列年度佳片之一!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片商命名的邏輯有時令人匪夷所思。「Mia Madre」是義大利文,意為「我的母親」,所以原本的片名直譯就是【我的母親】。瑪吉莉塔(Margherita)是劇中女主角的名字,然而台灣片商卻下了【我的母親瑪吉莉塔】這種會誤導人的標題。片商大概是嫌【我的母親】片名過於平實,吸引不了多少眼球吧

話說回來,這部法國義大利聯合製片的電影,確實是一部平易近人的作品,從頭到尾沒有太多花招,配樂亦相當簡約。故事敘述導演瑪吉莉塔(瑪吉莉塔Margherita Buy)一邊拍攝影片,一邊看著母親在醫院中歩向死亡。瑪吉莉塔個性暴躁而憂心忡忡,她單方面決定與男友分手,不顧男友的挽回搬離同居的公寓,還要照顧青春期的女兒莉維亞,以及住院的母親艾達。

導演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就像伍迪艾倫,常常自導自演,這次也不例外,在片中飾演瑪吉莉塔的兄弟喬凡尼(Giovanni)。距離上次觀賞南尼莫瑞提的電影【兒子的房間】,已經有14年的時間,我覺得莫瑞提外表沒什麼變化,但他在劇中給人聽天由命的感覺,面對生離死別,顯得十分悲傷。事實上,莫瑞提的母親正是在拍攝【落跑教宗】(Habemus Papam)期間去世的,因此【我的母親】多少有些自傳性質,比較特別的是,莫瑞提這次選擇一位女性擔任自己的代言人。瑪吉莉塔拍攝的工運電影,也反映了莫瑞提本身的政治傾向。

【我的母親】令人想起2001年的【兒子的房間】(La Stanza del figlio),南尼莫瑞提的作品,但沒有【兒子的房間】那樣深沈的悔恨和強烈的情緒。影片在混亂的片場與醫院沉重而壓抑的情緒中擺蕩,時而插入一些幻想式的場景。這其中最有趣的是義裔美國演員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所飾演的美國明星巴瑞哈金斯(Barry Huggins),所有他出現的情節都相當逗趣,緩和了影片悲傷嚴肅的氣氛,調整影片節奏。我不懂義大利文,但是我發現他在「戲外」說的義大利文都十分生動,例如在瑪吉莉塔接機的途中,他開玩笑要跟她上床,或是將頭探出車窗用義大利文大喊,而他在唸台詞時,義大利文頻頻出搥,弄得瑪吉莉塔快要崩潰,最後他自己也抓狂,髒字連連。他在戲中戲的台詞,相對於對手戲的義大利演員,就生硬得多。另一個滑稽的場景是他在攝影車上的情節,由於他「駕駛」時手不斷左右搖擺,瑪吉莉塔覺得缺乏可信度,就要他真的在路上開車,但是他的視野完全被燈光和攝影機擋住,動作表情更不自然,最後瑪吉莉塔又是一番破口大罵。雖然約翰特托羅出現的場景很搞笑,但他所扮演的工廠老闆可是邪惡資本家的象徵,準備大規模裁員。他收放自如的演技,為影片帶來適當的調劑和呼吸的空間。

瑪吉莉塔公私分明,不在片場談私事,聽到母親的消息時,盡力在片場保持鎮定,但最終片場和醫院都是一團糟。這也顯示,導演的生活與電影,其實已經密不可分,也無法區分。莫瑞提透過瑪吉莉塔對演員的要求自嘲,因為她總是要求演員「站在自己角色的旁邊」,但又坦承自己也不明白其中意義。這似乎可解讀為演員應深入角色內心,同時又保持一定客觀的距離。

做為一位資深影人,莫瑞提的多產和作品的質量,使他的作品可以像伍迪艾倫那樣用釀酒年份來比擬。【我的母親】呈現一位影人在生活與藝術之間的奮鬥,但若要說是偉大的作品,份量還差了些。依我之見,2015年的莫瑞提,大約定位在中間位置,是一部中上之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今天理所當然的權利其實當初是前人流血流汗爭取來的黑人平權、宗教平等、兩性平權、同性戀結婚……,回溯歷史,這些權利從非法到合法,都經歷了正反兩方激烈對立,有時甚至引發戰爭。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以幾個女性投票權運動的主角為重心,描述英國女權運動崛起的過程。電影特別將焦點放在工人階級女性,我覺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人物身上的內心衝突更巨大。事實上,比起上流社會,工人階級女性所受到的待遇更加不平等。當她們出外爭取造成更大權利時,她們不像上流社會有僕人可代勞,所有的家事都必須由她們一肩挑起。如果她們不能謹守「妻子的本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茉德凱莉穆里根)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她在洗衣場出生,父不詳,七歲就開始半工,十三歲就正式上工,天天吸有毒的瓦斯和蒸氣,母親在洗衣場意外喪生。她的一生始於洗衣場,也很可能像母親一樣終於洗衣場。她在洗衣場看到老闆泰勒強暴其他女工,卻被迫隱忍如果發生在現在,情況未必更好……

一開始,茉德只是同情女性投票運動者,沒有打算積極參與。隨著政客跳票,茉德與其他女性志士的行動日益激烈,終於導致先生桑尼班維蕭以有辱家庭、不守婦道的理由,將她逐出家門,也不讓她見兒子。她數次被捕,並絕食抗議,遭到獄方強制灌食。最後,她不但無家可歸,先生竟以無法照料為由,將兒子送給有錢人家領養。這當中,她也跟著失去工作,以教堂為家,成為無業遊民。

就在她失去這麼多之後,反而更堅定了她爭取女權的信念。《金石街》導演為她鋪陳的坎伯式「英雄之旅」正是在個人面臨絕望時,更加背負起救贖者的十字架。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絕不容易。身為女性,更能夠體會茉德面臨的難題。我所沒有意料到的是劇末的高潮,極具衝擊性,震撼到回程的陸上,腦中都是那一幕。劇末的事件是史實,因此導演剪接上當時的新聞短片。一件事情做到視死如歸,世界上就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的了。

飾演茉德的凱莉穆里根,把一個原本只知順從先生與老闆的女人,轉變為為女性命運奮鬥的志士,中間的轉折,詮釋得絲絲入扣。這部片本來有落入男人都是壞蛋,女人都是受害者的二元對立危險,幸好藥劑師一角稍微平衡這一傾向。海倫娜寶漢卡特離開提姆波頓之後,總算演了一個比較正常的角色,又不失她原本的反叛性格。整部片可看性相當高。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住在法國。巴黎恐攻那段時間,沒有心情寫東西。本來覺得還值得寫的影片,瞬間都沒有那麼重要了。這是在恐攻後看的第一部片。

本片由克里斯蒂安.文森(Christian Vincent)執導。男主角法布萊斯.呂奇尼(Fabrice Luchini)獲得2015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演技獎,影片亦獲最佳劇本獎。

故事描述刻薄的法官米歇爾.拉辛(Michel Racine)在一場判決中,意外遇到過去暗戀對象迪特(希德絲-巴比特-科努德森Sidse Babett Knudsen,曾在丹麥政治影集【Borgen】中飾演首相),這次,他決定不再讓機會溜走。
整部電影首先暗示了審理案件的戲劇性質從「拉辛」這個姓氏開始,到法官、律師、被告、原告、證人、書記、陪審團……每個人都有「上台表演」的時刻。法國史上的名劇作家拉辛,擅長的是悲劇,而【白鼬】裡的拉辛雖稱不上悲哀,可離了婚的他,總是獨來讀往,人也酸溜溜的。

在整部戲中,真正的主題經過三波轉折之後才出現。你以為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兒童暴斃案就是電影主題的時候,導演轉而描述陪審團成員;當你以為這些年齡社會背景各異的陪審團成員彼此會爆出什麼火花時,導演又讓你明白這也不是重點;影片真正的主題就是海報上的兩位主角。


然而這也是電影的弱點。【白鼬】開場的時候有點像法院審判教材,而拉辛從一個皮笑肉不笑的無情審判長,到與美麗迷人的迪特重逢後,逐漸「恢復生機」,露出溫馨俏皮的一面。透過三重轉折,【白鼬】就像流動舞台那樣輕盈地飛舞。這也是問題就所在太輕了,拉辛與迪特之間的著力點還不夠深,他們的愛情故事給劇中主角一股希望,卻還不至於讓觀眾念念不忘。以致於出了戲院後,就像喝過一杯暖暖的下午茶,全身通暢,但也僅止於此,跟我想像中的美妙甜點,是有某些程度出入的。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片獲得2015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雖然都翻譯成索爾,這位索爾跟雷神一點關係都沒有。來自匈牙利的索爾,是 一位活在集中營地獄的猶太人。在納粹令人髮指的罪行中,其中之一即是集中營裡的「工作隊」(Sonderkommando), 也就是負責處理死者屍體的囚犯,索爾即是其中一員。在一次毒氣室的「清理」過程中,發現一名逃過毒殺卻又再次被活活賜死的男童。他決定無 論如何都要為他進行一場猶太安葬儀式,於是開始冒險四處尋找可以為之儀式誦念的猶太拉比。
從頭到尾,對於天天在周遭上演的駭人情境,索爾都表現出置身事外的樣子。 他漠不在乎的態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若不麻痺自己敏感的神經,該如何在這地獄生存?更何況他還 必須在別無選擇的情形下,參與敵人的罪行。匈牙利導演拉斯洛納米斯在首部劇情長片【索爾之子】中,大膽採用手持長鏡頭跟拍的方式。觀眾大部份時間都看到索爾的後腦杓,彷彿索爾隱形的跟班,而從溢出他後腦杓以外的地方,窺見那些雖然模糊卻依舊震撼的畫面;那團沒有生命,在納粹無情吆喝下,被囚犯在地上拖拉、被送進火爐焚化的屍體。

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快製造出一種強烈的窒息感與壓迫感。尤其索爾與其他囚犯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不見天日的密室中工作,偶爾在室外的鏡頭也都非常侷促。在刻意簡約的攝影選擇下,【索爾之子】的聲音工程彌補畫面刻意的留白,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無論是轟隆的火車聲、卡車聲,納粹凶惡的斥罵、受害人被送進毒氣室驚恐推擠、慘叫的聲音,都豐富了影片的聲音表情。
索爾一心一意要守護這個聲稱是自己兒子的男孩屍體,做為一種個人救贖。面對慘絕人寰的屠殺,他無能為力,但若可以拯救一個人的靈魂,對他來說也就代表了拯救幾百萬亡魂。為了尋找拉比,索爾差點送命;為了埋葬男孩,他在同僚反抗納粹的槍林彈雨中僥倖逃生。然而索爾並不真正在意自己的生死;對他而言,他們雖生猶死,而且註定死路一條。他在片中唯一微笑的時刻,正是他最接近死亡的一 刻。藉由另一個小男孩的出現,他看到了天堂。【索爾之子】是一部罕見、殘酷卻又詩意的佳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歷一場滑雪意外後,東妮(Tony,艾曼紐貝考)在復健中心回憶她與喬其歐(Georgio,文生卡索)十年間颠簸起伏的關係。如何在一夕之間,從魚水交融的感情,發現到自己所嫁非人,卻因為愛得太深,無法馬上下定決心擺脫自私的男人。
喬其歐對東妮隱瞞了許多事情,將本應獨自承擔的責任,丟給老婆來分攤。女性同胞們對這種壞男人應該不陌生!如果沒有親自經歷,至少一定聽過。喬其歐讓她心甘情願懷孕,卻和情緒不穩的前女友阿涅絲把持曖昧關係。他表明自己需要個人空間,另築新巢,還邀請東妮參觀。參觀時才發現,喬其歐預謀已久,並不是婚後才冒出這個想法。此外,他還嗑藥、酗酒,跟婚前那個風趣的男人大相逕庭,讓東妮傷透了心。而當她決定要離開他時,他總是好說歹說,沒多久又故態復萌。當東妮終於受不了過著這種反反覆覆的生活,要跟喬其歐離婚,他便露出猙獰的面目,要打的她落花流水。

面對這樣的男人,不意外的,敗陣的總是女人。東妮在婚姻裡撞得鼻青臉腫,這過程真實地反映在滑雪意外的隱喻中。電影中的復健師說,膝蓋痛意味著無法彎曲,對某些生命經歷難以接受。她必須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復健,修復肢體與心理的傷痕。

麥雯的電影一向充滿張力和強烈的情緒,四年前大受歡迎的【守護天使波麗士】是如此,【我心深愛的國王】亦如是。如果說【守護天使波麗士】是多重奏,【我心深愛的國王】則是變調的華爾滋,血淋淋地呈現家暴女性的心理。那雖不是肉體暴力,對身陷其中的女性,傷害同樣不惶多讓!

【我心深愛的國王】片名出自Elli Medeiros1986年的老歌【你是我的家】(Toi Mon Toit)(Toi, toi mon toit / Toi, toi mon tout mon roi)。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影痴來說,有間尬意的電影院非常重要。這幾年來N市的UGC電影院成為我心目中的票選第一名這要從字幕和配音說起。

對於字幕,法國和台灣的習慣大不同。2000年剛來法國的時候,巴黎地區只有巴黎市內和市立電影院能看到配法文字幕的 外國電影。法國觀眾不習慣看字幕,覺得那會干擾看電影的情緒,我兒子就是最好的證明,只 要是外國電影光碟,他一律放法語配音。只有巴黎的觀眾對配原音外國電影接受度較高,逢週末還是會客 滿。說實話,法 語配音的電影真的配得很爛,而且我認為聲音也是表演很重要的一部份。所以,為了我的耳朵,雖然進巴黎要半小時,為了聽到原汁原味的外語電影,我還是很勤快的跑巴黎。

可喜的是,近幾年,巴黎郊區也慢慢發展出願意看字幕聽原音的觀眾。我住家附近10分鐘車程的UGC電影院,以前都不放原音外國電影,五年來他們少量增加,現在的 選擇越來越多。雖然放映廳多半不大,座位大概只能容納100-200人,但是會看原音外國電影的觀眾不多,有時候甚至開始放預告片了,還只有我一個人。不用跟一堆人擠,我覺得真是太棒了,勝過巴黎寬敞的電影院!!住郊區不再需要忍受法語配音的外國片,而且沒人跟你搶位子,超讚!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不久的未來,反烏托邦社會裡,單身變成一種罪。一群單身男女被關進城中酒店,他們必須在45天內找到伴侶,否則就會變成一種自選的動物,流放到森林。大衛選擇龍蝦,因為牠是長壽的動物。

奇怪的前提下,又衍生了其他怪得有道理的規矩在旅館裡,例如,如果參加獵殺孤獨者的行動,多殺幾個,就可以延長45天的期限。另外,找尋伴侶必須遵循特定規矩,例如男女雙方必須有共同點。於是,為了追求一位老是流鼻血的女孩,大衛的同伴故意撞鼻子,想辦法流鼻血。為了取得一線生機,大衛假裝對他人生死無動於衷,因而獲得沒心肝女郎的好感。但當她殺了他的狗--他沒配對成功的哥哥--之後,他憤怒傷心的反應,讓她知道他騙了她。兩人爭鬥之後,大衛逃入森林,進入了孤獨者的世界。

那裡恰恰是另一個極端,成雙成對者有罪,蕾雅瑟杜(Léa Seydoux)是這些異端人士的首領,但她懲罰伴侶的手法,完全不比敵對陣營遜色。然而,他卻在孤獨者那兒墜入情網......

單身動物園的劇情,在詭異中充滿了黑色幽默與諷刺。表面上導演既諷刺伴侶至上者,也嘲諷單身至上者。無論做什麼樣的選擇,兩邊終歸是專制體系。找到真愛的主角,最後要的還是自由,並且用一種驚心動魄的方式,要陪伴他因故失明的伴侶。至少,他不用變成龍蝦......lol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上,希特勒曾經四次被企圖暗殺,都是德國人的自發行動。最有名的是1944720日由施陶芬貝格上校策動的暗殺行動,後來被拍成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由湯姆克魯斯飾演施陶芬貝格上校。另二次分別是1938年由陸軍中校歐斯特、與1943年由漢寧馮崔斯考夫(Henning von Tresckow)策劃的刺殺活動。最不為人知的一次,是由木匠格奧爾格埃爾賽(Georg Elser)策劃。

1939118日,希特勒出席在慕尼黑舉辦的啤酒館政變年度紀念活動。每年的啤酒館紀念活動,希特勒都在同一個時間演講,但這次他為了趕回柏林參與戰事提早離席,13分鐘後炸彈引爆,天花板被炸開,造成八人死亡。埃爾賽在引爆前就離開現場,準備逃往瑞士邊境時被蓋世太保逮捕。他攜帶了許多計畫刺殺的罪證,因為他準備用這些資料向瑞士請求政治庇護。
蓋世太保堅信他一定有同夥,但真相就如埃賽爾供稱的,卻更令人震驚。他憑藉著少見的前瞻眼光,從小處觀察,明白希特勒會為德國帶來的禍害。他不行納粹敬禮,拒絕參加納粹拉攏民心的活動,眼見好友被強制勞動,村裡的年輕姑娘因和猶太人交往而被當眾羞辱。他看到希特勒併吞奧地利與部分捷克地區,即將與鄰國開戰,憂心德國的命運,暗自下了除掉希特勒的決心,沒有讓任何人知道,連情人艾爾莎都沒有透露。為了準備暗殺,他從兵工廠,在沒人察覺的情形下偷竊炸藥;為了安置炸彈,他刻意等啤酒館馬桶每十分鐘自動沖水才敲打,以遮掩噪音。他利用工作之餘,在野外測試炸彈;一切都經過萬全準備,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沒有算到希特勒和納粹高階會提前離席。如果他成功了,必定會改寫歷史。
然而,他沒有。隨之而來的是嚴刑拷打,用家人、情人的性命威脅他,納粹甚至用催眠、注射藥物的方式要從他口中逼出「真相」。最令我震撼的是,這些都沒有令他屈服,因為他只能說真相,而對埃賽爾而言,真相只有一個。納粹曾經試圖以在暗殺事件傷亡者的消息,令埃賽爾產生罪惡感,在電影中,他雖感到抱歉,但是他說:「我的行動是為了阻止更多流血衝突。」
當時,埃賽爾並沒有立刻被處決,而是被當成特別罪犯關在達紹集中營,因為希特勒計畫在戰後親自審問他,但隨著戰事吃緊,希特勒知道這天不會來到,決定讓他消失。
埃賽爾在194549日遭到處決。三週後達紹集中營即被解放。

【決命13分鐘】由德國導演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他的著名作品有2004年的【帝國毀滅Downfall)。飾演埃賽爾的是【白色緞帶】中飾演老師的Christian Friedel。電影從主要事件(暗殺活動)開始,然後從埃賽爾被納粹逮補後,隨著審問的進行,一邊插敘/倒敘埃賽爾的過去。西斯貝格所描述的埃賽爾是一個藍領階級,同情共產黨,篤信上帝,擁有獨立思考的人。他從來都是孤家寡人,雖然在幾場調情之後,和艾爾莎有了認真的關係,但是手頭拮据,他養不起一大家子。暗殺希特勒對他而言是一個重大目標,他也指望在這之後,能夠將艾爾莎接到瑞士一起生活,但終究事與願違。埃賽爾的暗殺行動最震撼人的地方在於它完全出於自發,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從來沒有因為身份低、沒有錢而動搖決心。對他而言這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而他也去執行了。戰後,埃賽爾被歷史遺忘了幾十年。他的故事現在改編成電影,說明了小人物也可以有不凡的舉動,像當年的Sophie Scholl也是。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可以改變世界,都可以阻止惡人擴張勢力,但看我們選擇看見還是忽略?【決命13分鐘】像一齣懸疑劇,讓你在走出戲院後,還想要知道更多。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高齡83歲的尚- 羅.哈本諾(Jean-Paul Rappeneau)在國內外都多次獲獎(凱薩獎、奧斯卡獎)。 他的【大鼻子情聖】和【屋頂上的騎兵】更是我花樣年華的記憶。【親 家】是他睽違12年再度出手的作品。 故事敘述傑洛姆(馬修.亞瑪希)在上海發展多年,愛情事業兩得意。不僅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也準備 與中國合夥人Chen-Lin(英國演員Gemma Chan)結為連理。父親過世後,家族決定出售位於諾曼地的舊 式宅第。傑洛姆帶著Chen-Lin路過巴黎,準備到倫敦開會,臨時告知母親蘇珊。蘇珊被長子這位不速之客嚇得手足無措,因為房子卡在某些法律原因,無法順利出售。

傑洛姆聽聞此消息大驚失色,決心前往現場查個水落石出,因而帶出一連串家族秘密一向與傑洛姆不合的父親,生前有位情婦佛羅倫絲,她和女兒露意絲(瑪琳.華克特)不但在父親去世後被傑洛姆的弟弟逐出家門,而且沒有分到一點遺產。露意絲既是傑洛姆長年好友葛雷果的同居女友,還參與葛雷 果的房地產生意。她與傑洛姆雖是半個親人,但傑洛姆的父親並非她的生父。這個安排顯然是要讓露意絲與傑洛姆一見鍾情的背景合理化。

露意絲是全劇核心人物;她一出現,原本要跟女友去倫敦開重要會議的傑洛姆,就彷彿鬼打牆似的, 再也離不開Ambray(劇中虛構的城市)。【親家】的每個角色之間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牽扯,而且早已深深紮根在愛恨交織的土壤上;傑洛姆的出現, 不但掀起大家不願談起的往事,更揭露被隱瞞的真相,打破了大家原本脆弱的平衡,與私下的算計。他沒去成的倫敦,沒開成的會,和圍繞在Ambray周圍的迷團相比,彷彿都是次要。 他發心瘋似地追著露意絲,似乎如果能解開她命運的真相,也能解開他與父親之間長年的不合,即使父親已經作古。傑洛姆就像Varenne家的福爾摩斯,憑藉自己的力量要查個水落石出。

【親家】全劇充滿波折起伏,劇中角色不僅動作大、情緒變化也大:爭吵、打架、追撞最後,算計的沒得逞,虧欠的得補償,相愛的能重逢,只是換了 換位子。全劇在上海結局,這個安排,見證了時代的轉變。如果是12年前,哈本諾大概不會這樣安排,12年後,法國雖然還是劇中人物化 解衝突的舞台,但上海則是他們足以展望未來的繁華大城市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哲學教授艾柏(Abe,奧瓦昆菲尼克斯)獲聘至某大學任教。艾柏因好友命喪伊拉克,老婆又跟別人跑了,情緒十分低落。嗜好杯中物的他,原本有著花花公子的名聲,殘念的是,憂鬱症讓他的小弟弟跟著垂頭喪氣。但這都不打緊,他有如搖滾明星般的獨特魅力,仍然引來同事瑞塔與學生吉兒(Jill,艾瑪史東)的熱烈追求。

有一天,吉兒和艾柏無意間聽到餐廳臨座客人的對話。為苦主除去惡法官的念頭,讓艾柏突然找回生命意義,甚至讓他重振雄風,和吉兒出雙入對。……

伍迪艾倫就像紅酒,每年一釀,每年的味道都不太一樣。2015年份的【愛情失控點】乍看之下是文藝腔愛情故事,正在思索伍大導到底要玩什麼把戲之際,劇情發展卻來個180度大轉彎,變成黑色道德劇。其中變化,讓我想起比利時作家阿梅麗·諾冬(Amélie Nothomb)的寫作風格,她筆下的主角經常透過謀殺來體驗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甚至是獲得某種快感。很巧的是,阿梅麗·諾冬也是固定每年一書的作者,而且她比伍大導更規律,永遠選擇在九月「生產」。

總是掛著兩個深陷黑眼圈的奧瓦昆菲尼克斯,超級適合演像艾柏這種頹廢的主角;如果說,我們可以預期他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出軌,伍導的【愛情失控點】的結局卻讓觀眾目瞪口呆。艾瑪史東飾演那位活靈活現的年輕女學生,游移在心儀的男教授與穩定的男朋友之間;自以為不在乎世俗規範接受的她,一旦證實內心的疑慮之後,當下快刀斬亂麻,再多的哲學理論和辨證,都無法戰勝她的道德勇氣。諷刺的是,她與艾柏當時的愛情見證,竟然是最後天人兩隔的關鍵。從結局來看,吉兒跟【名媛教育】的珍妮同樣都給現實生活上了一課,而這一課的教訓是任何書本上都學不到的…...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0歲的班(勞勃狄尼洛)年輕時曾經叱吒商場,太太去世後,他開始厭倦閒適的生活,動了重回職場的念頭,於是在機緣下以高齡實習生的身份加入茱兒(安海瑟薇)創辦的時尚購物網站。

整部片的賣點就在於看似與現代數位職場格格不入的老人家,如何運用他的人生智慧與入微的觀察力(魔鬼藏在細節裡!),不但讓全公司同事都喜歡他,還讓起初輕視他的老闆到最後不能沒有他!


說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他,這點可說是電影欠缺真實的地方。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人得到所有人的贊同,尤其是在職場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競技場。電影中的班有點太過完美,完美到有點不可思議。

但除此之外,影片中處理的議題很能引起我的共鳴。整部片頗具時代感,並且巧妙地和幾年前的【穿著Prada的惡魔】相呼應。當時安海瑟薇是被老闆虐待的小員工,而今風水輪流轉,她升格為不好相處的老闆,特助每天要工作14小時。影片一開始,茱兒的屬下看到公司成長過快,茱兒焦頭爛額,建議她從外面找位CEO管理公司。恰巧當天才聽到朋友忍痛決定不再發展自己努力五年的公司,轉而從事另一項同時進行的行業,為了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她天天睡覺都會忍不住哭出來,讓我在兩個故事之間產生了連結。茱兒這麼做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她發現犧牲自己原本成功的行銷事業,在家當家庭主夫的先生麥特,竟然有外遇。她想要藉由這位新CEO的到來,讓自己能有多一些時間陪伴家人,挽救她的婚姻。關於這個決定,茱兒、麥特和班的討論十分有意思。班問茱兒:「你真的以為請新CEO可以挽救婚姻嗎?」這個思路可以給很多擁有自己事業的女性,跳脫婚姻框架的想法。很多女性都以為把時間奉獻給家人,就可以擁有美滿的婚姻,但我要跳出來說一句無關影評的話:「錯!」沒有人能阻止另一半的自由意志,人唯一能掌握的只有自己。如果將時間完全奉獻給家人,然後以為這樣的愛能換到家人的愛,那是不對的。人必須先愛自己,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愛別人。如果枕邊人不要你,千萬不要像茱兒那樣怕孤單一輩子。真正懂愛的人不會孤單太久的!

這部喜劇中有兩個議題:女性創業與老年就業。關於女性創業,電影提出一些問題:女強人的老公可不可以當家庭主夫?如何處理外界質疑的眼光?遇到公司管理瓶頸,該交給外人還是自己邊做邊試圖調整?導演藉由班這個角色,給了四兩撥千斤的回答。至於老年就業,就給班這個完美先生的形像蓋過去了這個角色非常受歡迎,唯一的缺點就是上面說過的太完美了,完美的不像真的,有淪為刻板印象之疑。無疑的,勞勃狄尼洛是每個人夢想都有的家人、同事、朋友:他教同事什麼是高質感的配件,教男同事收服女同事的心,還暫時讓找不到適合房子的實習生住在他家;看到茱兒司機偷喝酒,他主動表示要代班;沒人帶茱兒的女兒上學,他自告奮勇;茱兒怕老死要孤單下葬,班願意讓她同葬在他與亡妻的墓園。如果茱兒沒聽他的,通常都會出事!例如和同事喝酒那段,她不勝酒力卻猛喝,空腹喝酒的結果當然是吐到不行。大家都愛班,連公司的按摩師都跟班看對眼!唉呀!我也好想認識班!勞勃狄尼洛在劇中的角色老而彌堅,善於察言觀色(薑是老的辣呀),熟男魅力無法擋!非常討喜的一部片,推薦!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8年,在戰爭中失去右腿的查理(奧利維耶顧爾梅),聘請了一位護士安潔兒(喬治亞斯卡列)在家為他治療傷口。安傑兒是單親媽媽,帶著小女兒路易絲。查理與安潔兒培養出一段美好的友誼,而當查理想將這段友誼轉變為愛情,向安潔兒求婚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面臨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橘子的氣味】可以從多種角度觀賞,可以是愛情故事,可以是女性主義,可以是情慾探索。就我個人而言,我最感興趣的是男女關係中的尋尋覓覓:在這段男女各做打算的權宜婚姻(mariage de raison)中,他們有可能找到彼此嗎?又該如何跨越情慾需求找到真愛的觸動點?在無數夫妻因對愛情的誤解走入婚姻,然後因瞭解彼此的誤區而分道揚鑣的時代,這對上世紀的老式婚姻,如何從終點回到起點,回到兩人的同心圓?

起初,查理對被安潔兒的美麗,獨立與奔放不羈吸引,也知道她心中仍然牽掛著在前方的情人阿爾蒙,但藉著這樁表面上的權宜婚姻他提供安潔兒母女一個家,換取安潔兒母女的陪伴他不僅試著重拾男性雄風,私心也希望有一天獲取安傑兒的芳心。

安潔兒對查理十分坦誠,明白告知她對他沒有一絲慾望,她履行夫妻義務,只因為那是義務,不是因為愛。奇妙的是,雖然一開始明知會有此結果,查理還是對安潔兒在行房時無愛的舉動非常挫折。為什麼?因為他愛安潔兒,他期待自己的愛能衝破安潔兒對阿爾蒙的羈絆,衝破這幽靈般的糾結,讓她愛上自己,雖然殘缺地活著卻真真實實在她面前的自己。

這兩夫妻波折起伏的關係,在劇中藉著馬匹的隱喻來表現。逃兵雷奧納帶著駿馬奧斯陸請求查理讓他避風頭。他馬上就對安潔兒表現出不尋常的興趣,經常找機會上下其手,但安潔兒獨鍾他那匹桀傲難馴的馬。我認為,那是因為她在奧斯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藉由騎馬、馬兒交配的場景,導演強烈地暗示了主角之間波濤洶湧的關係。結婚前,查理很清楚自己的婚姻裡沒有真愛,只有友誼,然而當他認真起來之後,他斷然拒絕了膺品,拒絕安潔兒想要純粹滿足查理生理需求的「好意」,寧可自己光明正大找膺品(妓女)來發洩。那麼,如果安潔兒也依樣畫葫蘆找個膺品呢?

【橘子的氣味】的攝影十分優美,馬與主角間的隱喻也很貼切。比利時演員奧利維耶顧爾梅的表演真實而自然。首次演出電影的法蘭西喜歌劇院演員喬治亞斯卡列所飾演的安潔兒,充滿性感魅力,自信而動人。這部充滿時代感的古裝片,值得推薦!

註:為什麼片名叫做【橘子的氣味】?

因為當你靠馬的口鼻很近很近時,它聞起來像柑橘類,像橘子。原本劇中的馬兒「橘子」叫「櫻桃」,但因片商很喜歡這個片名,「櫻桃」後來改叫「橘子」,所以我們也就可以說,【橘子的氣味】是指牠的氣味。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棋致勝】是美國棋王鮑勃·費舍(Bobby Fischer)的故事。話先說在前頭,我不清楚費舍的生平,唯一的評斷是來自大衛芬奇的電影。

【社群網站】導演來說,鮑勃·費舍(陶比麥奎爾)無疑是國際象棋天才。他一生就只會這件事,腦中無時無刻思考的只有棋局。和他生活要能讓他安靜下棋,和他對話要用棋局。從自學下棋開始,他也打從心底相信,有一天他將會成為世界冠軍。對此,他深信不疑。

不幸的是,鮑勃·費舍瘋狂的程度,和他的成功成正比。他在腦中走棋步之外,也編織出一連串間諜劇,而他正是被監視、監聽的對象。對電話、食物、任何一點噪音都疑心重重到了精神瀕臨崩潰的地步。鮑勃·費舍本身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有趣的是,鮑勃·費舍固然瘋狂,當時他的死對頭,蘇俄的伯里斯·斯帕斯基(李佛薛伯)也不在話下。費舍老覺得電話裡有雜音,斯帕斯基發現座椅會動。後來工作人員把座椅拿去照X光,真給他們找到兩隻死蒼蠅!這正是:你以為你夠瘋狂,但你的對手也半斤八兩。

1972年那場神奇的比賽裡,費舍和斯帕斯基兩人成為冷戰陣營的縮影,但費舍不理睬政治人物,斯帕斯基不是共產黨員。兩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贏。比賽的時候,身為觀眾的我,與其擔心費舍會不會贏,其實比較擔心費舍會不會又神經發作。陶比麥奎爾把那份神經兮兮的樣子,那種沒藥救的妄想症演得很傳神,同時又讓我們看到天才之所以為天才,無非就是不斷的重複、練習和專注。

片尾字幕出來時,看到了費舍後半生的發展,令人相當唏噓。人要成功,必須有幾分瘋狂;人若太過瘋狂,則無法享受成功。而費舍能遇上斯帕斯基也是非常幸福的,打遍天下破了多少紀錄,難得遇上棋逢敵手,難怪多年後他要冒著生命危險再跟斯帕斯基比一次。這是一部給我相當多靈感的電影。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詹姆士迪恩(James Dean)逝世60週年,而有了【生活】(Life)這部應景電影然而導演Anton Corbijn所做的卻遠不只是應景而已.他成功地描繪了一個前程遠大的藝術家,剛剛嶄露頭角,正要從無名演員功成名就的轉捩點。如何在詹姆士迪恩身後巨大聲名,與生前才華洋溢但尚搖擺不定的狀態之間取得平衡,導演掌握的很好。從這點來看,【生活】固然是「詹姆士」(James)的電影,但更是「吉米」(Jimmy)的電影(JimmyJames的小名)那個在鄉間成長,由貴格會伯父和伯母撫養長大,對家人土地有著深刻依戀的初出道演員。那時,還沒有多少人知道「詹姆士」,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吉米」。
這部片的成功,絕大部份要歸功於劇本與卡司.這部片其實有兩位主角,一位是由羅伯特派亭頓飾演的職業攝影記者丹尼斯史托克(Dennis Stock),一位則是由丹迪漢(Dane DeHaan)飾演的詹姆斯迪恩.這兩個角色各有彼此的內在衝突:史托克17歲就結婚生子,但一直是個為了工作而未能經常陪伴兒子的缺席老爸,甚至有天還因為身體不適,不小心吐在兒子身上.由於工作的緣故,他接觸不少影星,但是他雖然人在其中,卻永遠只是個旁觀者。史托克渴望自己的作品能獲得肯定,當他認識迪恩,他看到迪恩身上那份尚未被開發的潛質,或許也看到自己某部份的影子,不斷說服迪恩給他和自己一個機會,讓他捕捉鎂光燈外,迪恩真實生活的一面。歷經過大明星排場的派亭頓,彷彿飾演鏡子反面的角色。

丹迪漢本身的地位,十分接近迪恩當年的狀態,是一塊尚待琢磨的鑽石。從他那掛著黑眼圈的娃娃臉,以及那個年代好萊塢明星慵懶溫柔的說話方式,你可以感受到,就跟當年的迪恩一樣,他不會默默無名太久;他的舉手投足裡面有某種扣人心弦的東西。在史托克眼中,剛在【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演出迪恩的天份簡直不可思議。一切對他來說似乎輕而易舉,像呼吸那麼自然。換句話說,迪恩生來就是要吃這行飯的。然而迪恩雖然確定自己要走這條路,卻不能接受電影工業給他的種種制約,更不習慣記者喜愛煽色腥的特性。對於未來,他也有種說不出的迷惘。正是這份迷惘又背叛的個性,令他的周圍洋溢著奇特的氛圍。


史托克與迪恩的天分或許有高下,但「生活雜誌」的報導對他們來說同樣起著分水嶺的作用。史托克比迪恩多活了五十年,如願成為知名的攝影記者,迪恩在1955年驟逝於一場車禍,死後成為擁有崇高地位的影星,「生活雜誌」的報導成為絕響,也成為經典。那些由史托克所捕捉到的吉光片羽,最終成為藝術家少數殘留世間的印記那些屬於「吉米」,還來不及完全蛻變為「詹姆士」的日子。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這位擁有變色龍般特異功能的超強女演員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對象,她不但演什麼像什麼,而且入木三分,語言能力更是叫人瞠目結舌。這次她再 次運用她另一種語言能力--音樂,真的讓人驚歎她能在這樣的年紀(66歲),還有這樣強大的學習能力與體力,難怪她會是好萊塢少數的長青樹女演員,並且十九度入圍奧斯卡。


在強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執導的《曲終人不散》(Ricki and the Flash) 中,芮琪(梅莉史翠普)是一個為了追求搖滾明星夢而拋家棄子的女吉他手,應前夫要求回家探望深陷情緒低谷的女兒(麥咪古默,她在真實生活中的親生女兒)。在她企圖為女兒打氣的同時,這些年的缺席也讓她面對兒子們的排斥,以及前夫( 文克萊)若隱若現的留戀。

若說電影故事本身免不了似層相識的感覺,看梅莉史翠普唱功與演技已可說值回票價。她的歌唱與表演都深具專業水準,頗有看頭,飾演她男友的瑞克史普林菲爾, 是一位真正的歌手,他們共同演唱時是旗鼓相當。麥咪古默的演技也很有兩把刷子,演一個被前夫拋棄的女子,如何走出憂鬱症,重拾自信。電影故事簡單,可貴之處在於幾位重量級演員配合的有聲有色,豐富了故事的內容,而梅莉史翠普透過主角,突顯女性在事業與家庭中的掙扎,也是一大特色。《曲終人不散》 是一部喜淚交織的好電影。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一直是我最大的娛樂,現在它仍然是我最大的娛樂,但由於空閒時間越來越少,我也變得越來越精打細算,如果片子似乎不能帶來感動和想法,我也不想浪費時間跑戲院。現在我看的影片數量雖然沒有以前多,但是每一部都可以讓我藉題發揮藉著看電影抒發內心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樣和電影連結的頻率和方式,讓我覺得很開心。

說實話,我沒有看過熊麻吉第一集;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提不起興趣。這次熊麻吉(賽斯麥可法蘭)不但跟金髮正妹結了婚,還決定孕育愛的結晶。但由於兩人各自都不孕,他們決定領養。豈料這領養的動作引起美國政府注意,導致熊麻吉丟了工作,婚姻被判定不成立,連熊麻吉的公民權都有問題。為了爭取熊麻吉的人權,約翰(馬克華伯格)和熊麻吉找上一位金髮美女律師(亞曼達席菲德)幫他們打官司。

【熊麻吉2】雖然髒話連篇,笑話低俗,又充滿賤賤對話,哈草、無照駕車樣樣都來,但故事非常緊湊,熊麻吉爭取人權的主軸,放在黑白種族歧視仍不時引發爭議的美國,別具一番意義。說到底,還挺聰明的。而且,對話賤歸賤,但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賤。看片的時候,戲院裡不時爆出笑聲,例如連恩尼遜出場的橋段,還有拉斐爾(喬凡尼瑞比西)因為提芬妮一首歌露出馬腳的一段。不過法國觀眾是看到拉斐爾跳舞的樣子才發笑,但我是看到提芬妮的專輯照片就開始笑了。我想提芬妮這號80年代美國清純女歌星,在法國大概沒幾人認識吧!相信劇中有些梗我也不見得知道出處,但他們演得挺好笑,就算搞不清楚在幹嘛也笑得出來,讓我度過了快樂的兩小時啊!!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