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 (5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約翰在倫敦擔任公務員,他的客戶都不會說話,因為他們全是獨居無親的亡者,而約翰的職責正是為他們舉辦喪禮,送他們走上最後一程。約翰個性一絲不苟,所有物品一律分毫不差地放在固定位置,連用餐的食材都一成不變。在工作上,他像偵探一樣,細心地在遺物中找尋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一些逝者的生平,讓孤單走完人生終點的「客戶」們,有個體面人性的告別式。幫助這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多少讓約翰分享了他們的人生故事,而說到底,孤家寡人的他,和這些人其實有著驚人的相似。


當他接手一個新案子,發現事主比利就是對面鄰居,但約翰卻因為預算問題而被炒魷魚,他決定在離職前,無論如何要讓這位客戶的親友來參加告別式。約翰不辭辛苦地四處尋訪,幾經轉折後,成功達成他的心願,甚至為比利選擇上好棺木、讓出自己早已預定,在身後也可欣賞美景的墓地。他對比利所盡的心力,絕對超越了比利自己的家人。這一切,比利生前斷絕往來的女兒自然看在眼裡。然而,他們還來不及進一步認識,上天已經另有安排……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是一部非常英國的電影:制式、冷冽、壓抑,但在刻意以灰藍色為背景的空間中,影片不時流露英國人最擅長的冷面笑匠風格,藉由前後呼應的方式露出意想不到的俏皮,例如那兩張都用書墊腳的沙發椅。飾演約翰的艾迪馬森是那種你一定在哪裡看過,但總是想不起他姓啥名誰的演員。他一點也不帥,所以永遠輪不到他演主角,但他主演這部片,生動到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本來就像約翰那樣?拘謹、內斂,豐富的眼神表情說明了一切,十分貼切而精彩。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令我想起2008年的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同樣以處理死亡之事的職業為主題,兩部片都同樣感人,【送行者】著重禮儀師在日本社會中的忌諱,但在【無人出席的告別式】裡,約翰的工作在上司眼裡就只是一份工作,在效益至上的資本主義思想下,約翰鉅細靡遺卻不符成本的行事風格,更凸顯他的人性關懷,最後更在想不到之處令人催淚。東西文化互相對照,饒負趣味。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個名為「消失河流」的破敗城市中,帶著兩個兒子的單親媽媽比莉(克莉絲汀娜韓翠克絲),面臨繳不出房屋貸款的困境,為了保住房子,她不得已接下銀行經理大衛提供的工作機會在一間極盡感官刺激的詭異夜總會,上演血淋淋的戲碼,以滿足人們的幻想。但為了拿到薪水,她還必須滿足大衛黑暗的慾望……比莉的大兒子布恩斯在廢墟中販賣破銅爛鐵為生,但連這屈指可數的交易都被地頭蛇布利獨佔,拿走貨源私下做生意的布恩斯於是成為布利追殺的對象。

布恩斯意外發現一個通往淹沒城市的通道,原來那是為了興建水壩而被犧牲的土地。這座被淹沒的城市為「消失河流」下了詛咒,讓「消失河流」的居民看不到希望。民間流傳,只要有人能從水中撈起任何一樣東西,就能解除圍繞在城市的惡咒。

【消失河流】是人氣影星萊恩葛斯林的導演處女作。影片的風格相當強烈,美術和音樂讓我聯想到【落日車神】,離奇神秘的故事線勾起我對大衛林區的回憶,但就像作家的第一部小說,導演的第一部影片也經常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在訪談中,葛斯林表示這個故事是真有所本,因為就跟布恩斯一樣,他小時候發現了水下的道路,母親告訴他,他們居住的城市,下面其實還有另一個被淹沒的城市,有時候墳墓裡的屍體還會漂上水面。從此,他內心便充滿了對這個水下城市的想像。真實世界和想像世界的界線,其實不如我們設想的那麼非黑即白。此外,他啟用的主角Ian De Caestecker類似葛斯林年輕時代的化身。


【消失河流】這部惡夢般的寓言,跟恐怖片【It Follows】一樣,都選擇在底特律拍攝。顯然,這個曾經風光一時,卻不知何去何從的都會,反而提供導演一個渾然天成的廢墟。在這有著太多過往卻沒有未來的地方,黑夜似乎比白天更適合絮叨它背後的故事。葛斯林使用對比光影、風格影像(著火的腳踏車)、古怪角色(至死不說一句話的外婆),賦予作品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即使我對整個故事的主題不是太熱中,但葛斯林作品中有種奇幻的詩意,是看過之後不會馬上忘記的,我想,這是一部電影很重要的特質。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亂世有情天】改編自猶太裔俄籍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未完成的遺作【法蘭西組曲】。這本小說背後有一段血淚交織的故事作者原本計畫寫作五部,然而她的猶太人身份終究讓她在二戰時期被逮捕,隨後送往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並遇害。她的兩個女兒四處逃亡時都帶著存放手稿的行李箱,但兩人在六十年間都以為是母親的日記,怕觸景傷情而不敢閱讀。1998年,兩姊妹總算鼓起勇氣閱讀,才發現那其實是一本小說,2004年出版後,法國五大文學獎之一的「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甚至為此書修改頒獎辦法,讓過世六十年以上的作家能在身後獲得這份殊榮。
最近也是最遠的距離
這是【亂世有情天】的前世,但我是在未曾讀過這個文本的情形下,去看它的今生由索爾‧迪布(Saul Dibb)(他導過【浮華一世情】)。影片選擇了女主角露西兒與德國軍官布魯諾的愛情故事為主題,讓我想起法國作家維科爾(Vercors)著名短篇小說【沈靜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

故事開場可說相當典型,描述德軍入侵下,法國人民的生活。身為戰敗國,許多民眾被迫提供自家做為德軍住所。露西兒(蜜雪兒威廉斯)和勢利嚴酷的婆婆(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同住,她的先生上戰場後生死未卜。面對敵人,婆婆命令露西兒不可和對方交談。然而,這位德軍中校布魯諾(馬提亞斯修奈爾)不僅彬彬有禮,而且和露西兒擁有共通的語言音樂。原來,他在戰前是一位作曲家。每天,他彈奏的不知名樂曲,漸漸打動了露西兒靈魂深處那根寂寞的心弦,尤其是當她得知先生早已在外打野食之後。

這樣的愛情故事註定是沒有結局的。在佔領者與被佔領者之間,有多少可以驗證愛情的空間呢?很少,也很多。在不該交談的雙方之間,字字都有著無比的力量;在那無法言語的時刻裡,每個眼神都滿載了非語言的訊息。在這方面,我認為馬提亞斯修奈爾的表演是遠勝於蜜雪兒威廉斯的。這位比利時演員賦予布魯諾每次出場飽滿的張度,在他試探自身性命對露西兒的重要性,在他不得不親自掏槍了結子爵時硬含在眼眶的淚水……面對他,蜜雪兒威廉斯的表現並不對等,有點可惜。因為在這個不可能善了的故事裡,如果女主角能掏心掏肺地詮釋不得不和愛人分手的心碎,那麼布魯諾和露西兒留給觀眾的憾恨,就不會只是一陣風,而是心痛。
有聲與無聲的對話
下半場的發展呈現了戰爭的複雜面;不僅表面和實情有差距,角色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也顯露出來,這部分讓電影跳脫刻板印象的框架結構,留下一些耐人尋味的回音,算是觀影時的意外收穫,同時豐富了影片的層次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麗絲 (茱莉安摩爾)擁有人人稱羨的生活:她任教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是享譽全球的語言學教授。 她的婚姻美滿幸福,結婚多年仍與先生約翰(亞歷鮑德溫)鶼鰈情深,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並從事理想的職業,只有小女兒莉蒂亞(克莉絲汀史都華)放棄念大學,執意到洛杉磯追求演員夢。然而,愛麗絲五十歲生日才剛過,卻在演講時忘詞,在校園慢跑時迷路,忘記自己最拿手的布丁裡該放幾顆雞蛋......一連串的事件讓愛麗絲就醫診斷,得到的是令她震驚五內的消息......神經科醫生宣布她罹患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且屬於遺傳性PSI基因變異類型,會遺傳給子女。
隨著病情的發展,愛麗絲逐漸失去了工作能力,離開她引以為傲的哥倫比亞大學。一向獨立自主的她,難以接受身體不聽使喚的事實,甚至預先錄製了一段影片給未來的自己,告訴未來忘記自己是誰的愛麗絲,該如何結束這一切。她去探望剛生雙胞胎的大女兒,卻認不出她;她觀賞了莉蒂亞主演的舞台劇,在幕後道賀她時,卻忘記那是自己的女兒。......在愛麗絲病情日益嚴重之際,一向堅持自身抉擇的莉蒂亞,也決定在有限的時間裡修補與母親的關係。到最後,愛麗絲幾乎喪失語言能力,而語言曾是她引以為傲的專業。當人生再也沒有B計畫也沒有任何退路時,愛麗絲只能活在當下,每一個當下都可能是最後一刻。


這部改編自麗莎潔諾娃(Lisa Genova)同名小說的電影有著超級催淚的功力,這要歸功於茱莉安摩爾精湛的演出。她把這位逐漸失去生活能力的女主角演得層次分明,並且毫不掩飾她在完 美形象下,面對疾病的措手不及與恐懼焦慮。她也是影史上唯一一位同時擁有歐洲三大影展、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金球獎與奧斯卡獎影后頭銜的大滿貫女星。她詮釋愛麗絲內心轉折的功力收放自如,可信度爆表。在配角中,我特別喜歡亞歷鮑德溫與克莉絲汀史都華的演出。他在九O年代紅過一時之後,還能重新出發而且有不錯表現,令人驚喜。克莉絲汀史都華在脫離慕光女角色後的演出,如贏得凱薩獎的【星光雲疾】,以及【我想念我自 己】中的莉蒂亞,都有著率真自然的特質,具備強大的吸引力,我個人非常喜歡。最後她朗讀【美國天使】劇本給幾乎無法言語的愛麗絲,問愛麗絲有何想法?愛麗絲只回答:愛。那一幕同樣超級催淚。【我想念我自己】裡有許多感人肺腑的段落,像她發表演說那幕就是。事實上,戲院裡有人看著看著就擤鼻涕,還擤得很大聲呢。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修一直想成為作家,然而勤奮筆耕的結果,並未改變一次次被出版社退稿的殘酷事實。為了餬口,馬修在叔叔的搬家公司打工。某天在清理一位去世的獨居老人家住家時,他發現了一份老人當年參加阿爾及利亞戰爭時的手稿和照片。短暫猶豫之後,馬修偷偷將手稿佔為己有,最後並冒名將手稿出版,出版社驚為天人,視馬修為法國文學的新星。馬修不但瞬間成為文學界的當紅炸子雞,更贏得暗戀對象愛麗絲的芳心。然而,偷來的名聲終究成為他的惡夢……

三年後,無論出版社如何催促馬修交出第二本作品,他就是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他積欠的預付款越來越多,銀行戶頭早已赤字連連。禍不單行的是,竟然有人知道獨居老人的事,並以此要脅馬修給他封口費,愛麗絲的好友也對他起了疑心……
【完美男人】的故事十分緊湊,劇情發展令人不安。頭一幕便是馬修瘋狂飆車的畫面,然而結局並非導演讓人猜測的那樣。馬修並不是一個特別討人喜歡的角色,但觀眾卻可以經由他的遭遇產生某些同情。為了圓夢,主角選擇了捷徑,然而這本偷來的手稿所帶來的喜悅,最終只不過是假象,令他陷入無法逃脫的惡性循環,並不斷用新謊言掩飾最初的謊言,更為了求生存沾滿血腥。唯有他回去當以前那個卑微的小人物時,他才得以解脫,而成為自身成功與幸福家庭的旁觀者。


以聖羅蘭一角贏得2015年凱薩獎最佳男主角的皮耶尼內飾演馬修,他將這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之間的大起大落,詮釋得入木三分。皮耶尼內不是帥哥型演員,但演技紮實,精采動人。愛麗絲這個角色原本是讓馬修一見鍾情的知性美女,可惜三分之二的劇中她都只是個被蒙在鼓裡的未婚妻,有淪為花瓶之嫌。法國電影少見懸疑劇題材,【完美男人】可說是箇中傑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60年代,知名畫家華特基恩(克里斯多夫華茲)以「大眼睛」成為藝術界當紅炸子雞。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基恩夫妻感情破裂,華特遭到前妻指控盜取她的作品。原來,華特根本從頭到尾欺騙了瑪格麗特(艾美亞當斯),他以留學巴黎的藝術家現身在她面前,但他其實沒有一丁點繪畫才能;瑪格麗特是家中唯一的正港畫家。

此一舉世譁然的事件發生在女權尚未伸張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只有少數婦女出外工作,而且還必須得到丈夫的同意。然而,正是在那個離婚還不普遍的年代,瑪格麗特就已經帶著女兒逃離令她窒息的前夫,再嫁給房地產經紀人華特基恩。雖然瑪格麗特有勇氣重新來過,但是她對獨立生活顯然缺乏自信,而且在華特灌輸「女人的畫作不值錢」的迷湯下,讓華特奪取落款人的名號,甚至欺騙自己的女兒,這些大眼睛出自華特之手,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華特利用瑪格麗特做為已婚婦女冠夫姓的傳統,將她的心血結晶佔為己有,在外招搖撞騙,享盡名利雙收的生活。在陰影底下的瑪格麗特卻像一個非法黑工,每天待在地下室作畫,還絕對不能讓任何人進入工作室,不能將實情透露給任何人,也沒有朋友。她忍受一切辛酸,讓貪婪的丈夫周旋在媒體與群眾之間。然而,這樣的狀況她自然也要負一部份責任。直到華特威脅她與女兒的性命,她才終於與華特徹底決裂;當華特予取予求到瑪格麗特再也無法忍受,她才終於決心與他對簿公堂。經過鬧劇般的法庭審理後,法官命令兩人當場作畫,瑪格麗特在53分鐘內畫出當庭證物,華特藉口手扭到無法作畫,這樁離奇的版權案總算真相大白。


提姆波頓不常敘述真實生活中的故事,他這次的嘗試如果用繪畫的角度來看,是相當粗糙的未完成之作。華特基恩整場像個虛偽的小丑,克里斯多夫華茲這次的表演相當誇大,我無法理解為什麼瑪格麗特要嫁給這種滑頭的傢伙?所有人物的描寫都欠缺細膩感,品質近似電視電影的水準,唯有艾美亞當斯的表演較能觸動人心。但做為一部傳記電影,【大眼睛】的故事仍有其引人之處。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看【東京未婚妻】之前,期待會看到一部俏皮的愛情喜劇,我也的確看到了,但沒想到會讓我感觸這麼深。

本片改編自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得主,比利時作家艾蜜莉諾彤(Amélie Nothomb)暢銷小說【無關亞當夏娃】(Ni d’Eve ni d’Adam)。諾彤的作品一向分成兩種,一種是虛構小說,一種是自傳體小說;【無關亞當夏娃】就是屬於後者。
故事描述出生在日本的比利時女孩艾蜜莉(Amélie諾彤的化身,一直想要成為日本人,終於在二十歲的花樣年華回到日本。她住在東京近郊的公寓, 一邊學日文,一邊教法文賺取外快。遇到了凜吏(Rinri)這位想要成為歐洲人的日本人。凜吏是她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學生,兩人從師生關係漸漸發展成戀人,艾蜜莉卻開始覺得窒息,渴望獨立自由的心情油然而生。

除了描寫這對異國情侶之間發生的種種文化交流或像起司火鍋那樣美麗的文化誤會之外,【東京未婚妻】像一支輕快的芭蕾舞,搬演的尤其是青春無邪的俏皮與無憂。然而與此相對的,艾蜜莉又有一種超乎年齡的人生態度。無論是她在迷惘時決定上山,在懵懵懂懂之間與死神擦身而過,或者是結尾帶到日本311大地震,核災逼使艾蜜莉做出回歸歐洲的決定,在輕重起伏之間,這段戀情忽然沾上無常的顏色,卻恰好賦予電影力量。我認為這個梗是改編十分成功的地方。

比利時演員寶琳艾田(Pauline Etienne)在此片中表演傑出,稱職地詮釋了女主人翁俏皮、幽默、獨立又深刻的各種面相。她在劇中的扮相,和年輕時的本尊艾蜜莉諾彤極為神似。

有一段是原著有寫但電影未演出:書中寫到六年後她在簽書會上與凜吏重逢,原本六十公斤的清瘦男孩,發福為九十公斤的已婚男人。結束時凜吏要給她一個「武士的友好擁抱」,這句話讓艾蜜莉熱淚盈眶,因為她始終不知如何形容兩人的關係,反而是凜吏找到了精確的形容詞,身為作家她對文字有著高度敏感,凜吏的這番話牽動她心中千絲萬縷。

而這部片令我個人特別有感觸的,卻是看似不起眼的露天溫泉。溫泉觸動了我在西方多年的東方靈魂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地圖消失的地方



在地圖消失的地方(Timbuktu) 去年十二月就在法國上映了,老實說,因為題材的關係,還有故事的背景,當時這部片引不起我一點興趣。直到它在第40屆凱薩獎抱回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七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之後,我才踏進戲院瞧瞧這部片究竟有什麼能耐,得到凱薩獎多項肯定。

廷巴克圖位在馬利首都巴馬科北方900公里,是商隊來往的古老城鎮,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址,字面上常被用來解釋偏遠的地方。該城鎮2012年大部分時間遭聖戰士占領。前殖民強權法國領導的軍事入侵後來解放了這個地區,但零星的暴力事件仍存,廷巴克圖也依然是西方國家眼中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在地圖消失的地方】原先計畫在馬利取景,但最終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回到家鄉茅利塔尼亞,在軍方保護下完成這部電影,真正的廷巴克圖鎮場景僅占少數。 在地圖消失的地方影片首尾呈現聖戰士追捕羚羊/人民的畫面,表現導演對這些伊斯蘭激進份子毫不保留的批判。
 【廷巴克圖 】描述城鎮居民的反抗,以及如何掙扎著在伊斯蘭主義者殘暴和極保守統治下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 片中也可看出嚴禁音樂、足球的「伊斯蘭北非蓋達組織」(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和「信仰捍衛者」(Ansar Dine)如何禁止男性穿傳統非洲寬鬆長褲,強迫賣鱼的婦女戴手套,還施行鞭打和截肢極刑,並把未婚的男女朋友在公眾面前,用亂石活活打死。這些聖戰士對一般人民進行高壓統治,自己卻肆無忌憚地談論席丹(法國前足球明星),還放任成員扭曲可蘭經文,不理會家長反對,強迫閨女成婚。一個和樂的家庭,因為一頭叫GPS的小牛而起衝突,男主人在爭執間誤殺村民,在激進伊斯蘭份子的掌控下,原本美滿的小家庭眼看就要支離破碎......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十分佩服導演的勇氣。在聖戰士如此猖狂的今日,單憑這部電影,我想他開始要小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了。電影中的角色對於自己的遭遇表現的十分淡然,語氣平靜,絲毫不激動,和西方電影風格截然不同。電影將這個沙漠聚落的人文風景拍得極富詩意,難以想像在這個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還能有這樣的美景。另外一方面,導演也藉此片讓全世界觀眾看到,真正的回教徒,其實也是聖戰士的受害者。這部片在查理雜誌事件的前一個月上映,彷彿預示了即將到來的災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鳥人】贏得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攝影。這部由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執導的作品,揉合超現實奇幻與黑色喜劇風格,賦予電影豐富層次,有如俄羅斯娃娃般,在電影-戲劇-真實人生中產生多重連結,激發出虛實交錯的趣味。

雷根·湯普森(麥可基頓)是好萊塢過氣影星,過去曾以主演超級英雄電影【鳥人】成名。即使他早已不再演出【鳥人】系列,在影迷的心目中,他仍是永遠的【鳥人】。 【鳥人】是他生涯的高潮,但在那之後,雷根就像墜落懸崖般退出鎂光燈後,不再有令人驚艷的作品。雷根常被心中的「鳥人」的聲音折磨和騷擾,並想像自己擁有念力和漂浮的能力,那無非是過去的雷根試圖催眠現在的他。

如今雷根年華老去、頭髮稀疏的雷根,轉戰百老匯。為了自己的演藝生涯,雷根挑起編劇、策畫和執導改編自瑞蒙·卡佛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舞台劇,並為了首演積極排練。

這齣劇攸關雷根的演藝前途,他自然想盡辦法要藉此東山再起,無論在現實或隱喻的層面上,雷根都是用生命在做孤注一擲的努力。一方面,他要想辦法集合稱職的演員,甚至不惜用計砸傷演技彆腳的拉爾夫,但找來方法演技派的麥可 (愛德華諾頓)之後,才發現麥可不只意見多,排場更大。然而看在票房保證的份上,雷根只好咬牙忍耐。麥可的角色也是充滿諷刺:他連在觀眾面前都可以硬起來,在舞台上無所不能,可一下台就萬萬不能。

在私生活方面,雷根同樣千瘡百孔。為了支付麥可的酬勞,雷根不得不動用房產,引來前妻關切;女兒珊(艾瑪史東)剛出勒戒所,雷根為了年輕時未能善盡身為父親的責任,深感愧疚,極力想要彌補。

麥可基頓曾在80-90年代以提姆波頓【蝙蝠俠】系列大紅大紫,雖然他在訪談中否認自己過氣,但【鳥人】根本就是麥可基頓的寫照。同樣地,【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也同樣是雷根的翻版。【鳥人】亦藉由珊的嘴來反映雷根與當今世代的落差;這是一個不上網、沒有經營臉書、推特帳號,就與世界脫節的社會。結果,雷根抽煙時不小心把自己反鎖在門外,不得已穿著內褲穿越時代廣場,反而引來路人爭相拍照瘋傳。一夕間,從來不碰網路的雷根,意外成了媒體焦點人物。

【鳥人】也從傳統媒體層面觀照劇評與演員之間愛恨交加的關係:雷根明白告訴戲評家塔比莎·迪金森,瞧不起她以文字左右戲劇與演員生死,迪金森反嗆她恨肖想假扮演員的好萊塢明星,認為雷根的戲不值得佔用劇場空間,並矢志以評論讓他無法生存。但當他在舞台上拿真槍自殺卻沒死成,迪金森反而讚譽有加,雷根在百老匯的處女作頓時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鳥人】真實地呈現戲劇界的殘酷面,與光怪陸離的現象。過氣明星試圖東山再起的故事,則讓我想起1950年的電影【日落大道】,但鳥人的奇幻色彩與濃濃的黑色幽默,不僅沖淡電影的悲劇氣氛,更在結尾帶來一絲希望。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槍」是美國文化的核心,美國的槍支文化,是由美國早期移民史點滴形塑的,甚至在【人權宣言】中,將公民擁有槍支的權利白紙黑字寫進去。槍,是許多美國人生活的一部份,美國人到店面購買槍枝,還可以拿來當做禮物(如【年少時代】中描述的段落)。

但是對我而言,不管怎麼說,槍就是危險的代名詞。【美國狙擊手】是美國軍事史上最致命狙擊手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布萊德利庫柏飾)的故事,他共殺了160人。不用說,整部片是用無數槍枝子彈堆疊起來的。槍枝的出現,在凱爾所生長的德州,和硬漢的養成密不可分。從小,凱爾的父親就教他如何使用槍枝,要他和弟弟要成為保護「綿羊」免於「狼」傷害的「牧羊犬」。在厭膩牛仔生活之後,凱爾在新聞上看到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和海軍招兵公告,燃起了他的愛國之心,加入海豹部隊訓練,並成為海軍海豹部隊的狙擊手。


在這中間,凱爾邂逅了他生命中的女人泰雅(席安娜米勒,她為此片將頭髮染成棕色,幾乎認不出來)。隨著911事件爆發,凱爾被派到伊拉克執行任務,影片主要場景即圍繞著凱爾的四次任務。凱爾第一次出任務,便是及時射殺搬運手榴彈準備攻擊美軍的一對母子,成功阻止同僚受到傷亡。凱爾精準的擊殺為他贏得「傳奇」的稱號,並讓他成為敵人懸賞獵殺的對象。

然而,即使凱爾戰績彪炳,並不能讓他免於戰爭創傷症候群。泰雅除了必須獨自生產,還要面對一個回了家卻心不在焉的丈夫。他雖卸下盔甲,卻無法真正融入平民生活。一點聲音就會讓他如驚弓之鳥,瞪著關機的電視,腦中都是交戰的聲響;偶遇向他感謝救命之恩的退役軍人,凱爾卻反應冷淡,彷彿事不關己。二個孩子接續出生,面對兒女,他卻沒有太多喜悅。泰雅看在眼裡憂心如焚,然而凱爾仍然執意回到戰場,為陣亡的同僚畢大個和馬克復仇。他為了擊斃經常襲擊美國陸軍的敵方狙擊手穆斯塔法,不惜以破紀錄的1920公尺距離槍殺穆斯塔法,同時也曝露了美軍位置,引來了大量武裝叛亂分子。若非沙塵暴舖天蓋地襲來,不僅部隊無法撤離,凱爾也無法決心回到泰雅身邊。

不幸的是,凱爾雖然平安歸來,戰爭陰影仍然如影隨形。他回到美國,卻寧可在酒吧療傷,沒有勇氣和家人團聚。連醫生量出他有高血壓,他始終強調自己很好。直到泰雅要求他看心理醫生,醫生讓凱爾幫助其他退伍軍人,他才逐漸走出創傷。

【美國狙擊手】根據克里斯·凱爾回憶錄改編。凱爾本人就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他在書中曾經表達希望擊殺更多敵人的意願。克林伊斯威特並未在電影中放進這句話,而是強調戰爭場面,以及這場戰爭如何改變了凱爾。他固然以高超的槍法拯救了許多同僚,然而說來諷刺,身為海豹部隊精英狙擊手,他竟然是在自己的國家,被一個精神不正常的退伍老兵槍殺,而且這個人是對方母親千拜託萬拜託凱爾照顧的人。布萊德利庫柏為此戲鍛鍊出20公斤以上的肌肉,整個人活生生變成一隻熊,成功地塑造出與凱爾十分神似的外型。奧斯卡獎兩天前才揭曉,他的表演雖未獲得評審諸公青睞,但將這位戰爭英雄的內心掙扎,詮釋得活靈活現,我個人十分欣賞。

很多人批評這部片提倡愛國主義,我並沒有太多感覺。如果今天我是他,姑且不論是否恐怖活動其實是否美國政府是源頭,姑且不管各種陰謀論,看到敵人在美國囂張,我當然會熱血沸騰,只是我不認為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策略,長期而言真正能獲致和平。克林伊斯威特在片中也藉由凱爾和弟弟短暫交談的一幕,透露出弟弟對戰事的幻滅。

【美國狙擊手】劇情緊湊,將凱爾接受海豹部隊訓練與泰雅相戀四次出勤和返家這幾個大段落交錯拍攝,形成緊鬆的安排。整部影片雖長達132分鐘,但是看下來完全不覺得冗長。在戰場上,凱爾每回偷閒與泰雅通話,都是在出生入死,槍林彈雨之下進行,更增添了緊張懸疑的戲劇氣氛。在幾部成績平平的作品(沒甚滋味的【生死接觸】與【強艾德格 】,不錯看但不過如此的【紐澤西男孩 Jersey Boys)之後,【美國狙擊手】沿襲克林伊斯威特爺爺偏愛的傳記片路線,在他的電影年表中,形成多年來一顆難得的亮點。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由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在法國也是一部話題作品。我翻過原作,但說實話沒看完,我覺得作者寫得好瑣碎,其實有些段落可以精簡或刪掉,不用灌水成三集。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整部故事的主軸相當簡單明瞭:女大學生安娜代替生病的室友,為了校刊對格雷進行採訪。安娜被年輕、俊帥、多金的格雷吸引,但格雷有不可告人的嗜好他沉迷SM性愛,並要求安娜做他的臣服者。安娜不懂為何格雷不能單純的談戀愛?結果格雷逐漸吐露出,他幼年的陰影,以及在十五歲被母親好友引領進入SM性愛的過往。但故事還沒完,這只是三分之一而已……

【格雷】在法國的分級是全世界最寬鬆,為12禁。負責審查的CNC(法國國家影視動畫中心)表示,【格雷】的性愛鏡頭不超過二十分鐘,故事是典型的羅曼史,幾乎可說是言情小說類型。如果要分級更嚴格,那麼這可真不是他們一貫的作風由此可見,比起美國這樣的清教徒國家,法國對於性抱持的態度實在寬鬆許多。不過,看完電影之後,我是覺得那些SM性愛鏡頭尺寸可說相當保守,尺度沒有寬到哪去。沒有露鳥沒有露毛(好啦,不小心一閃而過),整部電影的表現方式的確相當含蓄。而女主角安娜時不時臉紅咬嘴,上大學還沒有性愛經驗,這種純情角色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可以說是奇葩。

不過,【格雷】行銷做得相當成功,前五天法國票房就突破1.694.083人次。男女主角帥的帥,美的美,80年代偶像唐強生的女兒達科塔強生,將安娜初識雲雨的那份稚嫩演得很傳神。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錯過這部電影上映的時機,滿懷著期待看完之後,不禁要給導演奧利維阿薩亞斯以及兩位領銜女演員茱麗葉畢諾許、克莉絲汀史都華一個大大的

正在打離婚官司的老牌女星瑪麗亞安德斯(茱麗葉畢諾許),在私人助理薇倫汀(克莉絲汀史都華)的陪伴下,準備前往瑞士代替恩師領獎,沒想到途中接獲恩師Wilhelm Melchior自殺的噩耗。二十年前,瑪麗亞的恩師以一齣舞台劇【馬洛亞之蛇】(Maloja Snake)讓她聲名大噪。恩師之死令瑪麗亞在悲慟之餘,開始檢視成名二十年來的點滴。

  【星光雲疾】原名為Clouds of Sils Maria,意即「錫爾斯-瑪麗亞之雲」。西斯-瑪麗亞是瑞士東南部一個山村,也是故事主要進行的地點。為了紀念大師,一位新秀導演邀瑪麗亞再度演出【馬洛亞之蛇】,但風水輪流轉,歲月不饒人,年屆四十的瑪麗亞自然不適合再演出年輕迷人的西格莉。迫於情勢,瑪麗亞不得已接下了飾演劇中自殺身亡的熟女角色海蓮娜,而西格莉則由好萊塢年輕話題女星瓊安艾莉絲(克蘿伊蕾茲)。

【星光雲疾】的不凡之處,在於影片多層次的解讀,而當中要角正是時間。不知不覺中,導演奧利維阿薩亞斯六十歲了,茱麗葉畢諾許也五十歲了,從前身形纖細的她,開始有了掩不住的皺紋和強壯的手臂,小蠻腰也消失無蹤。她的演出不如以往頻繁,但是,天啊,她的演出仍然一如以往,燦爛而精采。瑪麗亞無法接受自己必須演出當年痛恨的海蓮娜,她對戲劇的熱情和認識固然是深刻的,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換位思考。她的助理薇倫汀在唸台詞幫她排演的同時,也犀利地提出對海蓮娜與西格莉的見解。然而,瑪麗亞聽不進去,不接受助理頗有見地的看法,造成兩人代溝日益擴大。雖然瑪麗亞用iPAD溝通,但是她實際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外界變化渾然不知。另一方面,她與助理的關係又和劇本產生某種微妙的化學作用。薇倫汀認為文本只是工具,立場不同,詮釋也就不同,但瑪麗亞只能接受唯一版本,她當年的版本。她不接受薇倫汀的看法,薇倫汀為此十分挫折,但她也不願意讓薇倫汀離開。她們的排演有時會令人產生錯覺:彷彿她們不是在排演,而是藉機各抒己思。這種戲假情真,今昔對照的安排,令電影充滿了無窮韻味。

直到最後一刻,瑪麗亞都還建議新一代的西格莉瓊安艾莉絲採用她當年的退場方式。然而,瓊安艾莉絲也堅持她自己的詮釋。即使瑪麗亞不屑瓊安艾莉絲藉由網路八卦成名,即使她不屑瓊安艾莉絲在科幻片的演出,無論她接不接受,地球仍會繼續運轉,而世界畢竟是變了。
【星光雲疾】中有許多對於戲劇、人生互為表裡的辨證,那不僅是演員與劇作家對戲劇的熱情告白,也是各種人生體驗相互交疊衝擊的結果。「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劇中得到圓滿的驗證。錫爾斯-瑪麗亞的幻化多變,雲海浮動的美景,給整齣劇帶來神秘詭譎的氣氛。就在通往馬洛亞之蛇景點的蜿蜒山路中,薇倫汀就這麼消失了,正如海蓮娜在劇中的失蹤。劇中充滿了各種對照的觀點,為觀影帶來莫大樂趣。除了茱麗葉畢諾許精采絕倫的演出,克莉絲汀史都華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是一個聰明、忠誠而挫折的角色,她的重要性絕不輸瑪麗亞。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怕看恐怖片,尤其害怕電影院不能快轉的恐怖片。但這次影評給了不錯的評價,對於恐怖片而言算是相當難能可貴,引起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就鼓起勇氣進戲院,瞧瞧這部片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膏藥。......

 It Follows】故事很簡單。電影採倒敘方式開場,女主角驚慌的躲避一個無形的東西,躲到無處可躲後駕車到海邊,但她自知逃不過「那東西」的手掌心,打電話和父母道別後,下一幕就是她小腿反轉折斷的血淋淋屍體。

女主角潔依是個平凡的美國少女,美貌的她經常和好友、妹妹同進同出。但沒想到一次普通的性愛經驗,卻讓她從此被「那東西」尾隨。「那東西」就像是愛滋,會隨著性行為傳染。和潔依發生性關係的男人,就是為了擺脫「它」的追殺而和她車震。「它」會化身為各種形象路人甲、親朋好友。「它」的特色是一直不斷地走路。如果被「它」抓到,下場只有死路一條。當苦主掛了之後,「它」會回頭找當初「感染」苦主的人。唯一辨別它的方式,只能問在場其他人是否也看到「它」,如果看不到,就是「它」又找上來了。

潔依每次和人上床,每個男人都認為自己不會有事,結果全部掛點。我覺得最恐怖的段落是他們全部躲在小屋裡,還有游泳池那段,有些段落我預期會出現驚悚畫面,一邊瞇著眼睛一邊看完。電影在蕭條荒涼的底特律拍攝,破舊的民宅和滿是塗鴉的牆面,自然增添了陰森的氣氛。但更恐怖的還不是有畫面的部份,而是回頭想想「那東西」無所不在,被追殺者日日活在驚恐之中,把「那東西」PASS下去的人也只有暫時的安寧,因為當他的苦主死了,「那東西」會回來找他,很像冤親債主的概念。

電影非常聰明,雇用幾個無名年輕演員,運用幾個簡單的道具和場景就營造出恐怖氣氛,應該是史上最省錢的拍片計畫之一。不過,我近期內應該都不會再去看類似的片~~怕怕~~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在阿道大神的推薦下去看這部片的。原本並沒有太多期待,看完之後覺得還不賴!

故事敘述傑瑞米(Pio Marmaï)在狂歡酒醉後,意外和瑞典美女阿德娜一夜春宵。兩人都對這晚意猶未盡,但傑瑞米心中卻七上八下,因為他早有交往十年的同居男友安端,而且兩人已經論及婚嫁,準備攜手歩入禮堂,完成人生大事了!他從未對女人動心,但是阿德娜竟然會讓他出現生理反應。他和安端都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他和二十年好友查理合夥開的市調公司生意不錯,安端也正式成為巴黎醫院外科醫師。傑瑞米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一切,於是他做了大多數出軌的人都會有的反射動作......

本片榮獲2015年法國喜劇片電影節「Festival de l'Alpe d'Huez」大獎。故事擷取了近年法國流行的同志題材,並反向操作,形成了「同志出櫃」(coming-in)的笑點。其實整個情境和異性戀中即將歩入結婚禮堂,突然發現自己愛上別人的新娘,完全換湯不換藥。片中充斥許多老梗,例如主角傑瑞米的好友雖善良但粗俗白目;查理跑到學校大講堂向克雷蒙絲當眾示愛,企圖讓女友回心轉意;傑瑞米明明對阿德娜有意,但他選擇逃避,面對安端的質問也未吐實,結果謊言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雖然如此,【第一次】倒是將這些老梗組合得很不錯,而且男主角Pio Marmaï(或許應該說「女」主角?)的詮釋,讓全片輕中有重。他把一個意外愛上女人的待「嫁」男兒心掌握得十分貼切。讓我在戲院度過愉快的九十分鐘~~

附註:片中的瑞典美女阿德娜,她的法語比較像德國口音,經查網路資料,她應該是來自奧地利。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2015年奧斯卡獎入圍片中,第三部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不過,導演班奈特米勒和男配角馬克魯法洛獲得了提名,但最佳影片提名則落空。 飾演約翰E杜邦(John E. du Pont)的史提夫卡爾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


我在看片之前對背景故事一無所知,也許這反而是好事,如果對這件美國史上喧騰一時社會新聞的來龍去脈瞭若指掌,可能會削弱影片的衝擊力道。


【暗黑冠軍路】根據奧運金牌得主馬克舒茲自傳改編。故事開場的二十分鐘相當平淡無奇,甚至有點無聊。有一會兒,我差點睡著了。但隨著劇情發 展,導演逐漸蓄積角色之間衝突的能量,在片尾一股腦地爆發出來。一開始,導演透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描繪三位主角。首先出場的是馬克 舒茲,雖然他和哥哥戴夫都曾貴為奧運摔角冠軍,但是這份榮耀並未能為他的生活帶來實質效應。馬克的冰箱總是空的,每天吃著簡單到不行的食物, 除了和戴夫對練摔角,日復一日看不到太多希望。

此時馬克突然接到一通奇怪的電話,邀請他到狐狸捕手獵場(Foxcatcher Farm)做客。這位神秘的東道主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杜邦化學繼承人約翰E杜邦。約翰E杜邦是鳥類學家,擁有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還是數本專業書籍的作者。他本人對摔角也非常熱中,運用龐大家產在狐狸捕手獵場辦了奧運摔角選手訓練營,由他親自擔任教練。他以愛國精神和世界金牌奧運金牌為標竿,提供馬克強大的後盾,以及實質的銀弹協助。馬克衣食毋 虞,並藉此走出哥哥的保護傘。對他而言,約翰既是恩師,也是貴人,更如再造父母。眼看著前景一片大好,他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一歩歩走向奧運冠軍之路。


然而,事情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富可敵國的杜邦家族,似乎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出入靠私人直昇機,往來都是軍警或政界人物。整個家族給人冷冰冰又 高不可攀的感覺。約翰內心深處渴望得到母親(凡妮莎蕾格烈芙)的贊同,但她醉心馬匹,對兒子從事的摔角運動不屑一顧,斥為低等運動。 外表高傲冷淡的約翰,從小沒有朋友,成年之後才發現當年唯一的朋友,竟然是母親買通來要他接近約翰的。在這樣家庭氣氛下成長的約翰,可以想見也是個缺乏愛與溫暖的人。而他與馬克的關係,也就在約翰陰晴不定的脾氣下出現裂痕, 並且在約翰把戴夫也找來一起訓練後,像地層變動般不斷擴大。戴夫在三人中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領導者,他一直試圖了解約翰與馬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並且 盡力調解約翰與馬克之間的衝突,同時捍衛弟弟的權益。馬克有一點和約翰很像,那就是他們都不善於以言語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許,這也是一種個人選擇。在 不清楚來龍去脈的狀況下,戴夫所能做的自然很有限。


【暗黑冠軍路】對於控制關係有特別深刻的描寫,約翰尤其是關鍵人物。約翰的母親用他得不到的愛與關懷來掌控他,而約翰則邁上母親後塵,用金錢招募他 心目中的夢幻團隊,並以美國的光榮為號召,將自己捧成伯樂與恩師。約翰母親去世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親鍾愛的馬匹全部野放。如 果你終生都渴求某人的認同,但他至死都不願意給你一絲讚許的眼光,他的死究竟是解脫,還是無限的遺憾呢?無論答案是什麼,約翰的內心是越來越深沉了,也越來越孤獨。他笨拙地尋求戴夫的友誼,然而終究只能獨自回顧專業攝影師所拍攝的宣傳帶。


史提夫卡爾飾演約翰E杜邦,在化妝的輔助下,幾乎看不出來是他,約翰E杜邦的角色,也和他以往的戲路有天壤之別。他將此角的深沉、複雜、冰冷,不斷尋求控制,最後走向瘋狂的行 徑,詮釋得令人背脊發寒。查尼塔圖(Channing Tatum)飾演馬克舒茲,這位肌肉男在片中沒有太多表情,但是在他與約翰衝突表面化後,看得出來他非常入戲。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馬克魯法洛,在片中的角色同樣關鍵,不過如果他要跟【進擊的鼓手】裡的J.K.西蒙斯同台較勁,老實說,中間差距還是太大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好萊塢興起了一股傳記電影熱。本屆奧斯卡獎的大熱門裡,起碼有三部都是傳記片,一部是講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的【愛的萬物論】,很巧的是,另一部同樣也以英國科學家為題,描述數學家艾倫圖靈破解德國Enigma密碼的【模仿遊戲】。

何謂「模仿遊戲」?其實「模仿遊戲」是指圖靈於1950年論文【計算機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的,如何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著名實驗,即所謂的「圖靈測試」。

電影取名為「模仿遊戲」,則蘊含著多重的命名趣味。其一是,戲劇的迷人之處,原本就在於人生與戲劇之間的相互模仿。傳記片的呈現,介於紀錄片與現實之間,其中拿捏近似於翻譯名家傅雷「神似」之說。一部成功的傳記片最重要的並非忠實呈現史實那是史學家與紀錄片的使命,它還必須在很大程度上照顧到觀眾的娛樂效果、戲劇高潮。

於是,我們經常會在傳記片與歷史紀錄之間發現出入。【愛的萬物論】如是,【永不屈服】如是,【透納先生】如是,【模仿遊戲】亦如是。但是,即使事後知道真實的艾倫圖靈與劇中的艾倫圖靈有如此大的差異,並不減損我對此片的喜愛,以及對男主角班奈狄克康柏拜區演技的折服。為什麼?因為電影成功塑造出圖靈天才的形象,以及身為同性戀者為他帶來的屈辱與毀滅。

電影將圖靈塑造成不善社交的怪才科學家,這一點符合過往戲劇對天才的描繪與想像。前有【美麗境界】的納許、以及令康柏拜區大紅的BBC影集【Sherlock】。電影中的圖靈因為不善解讀人際的語言,轉而對密碼發生濃厚興趣,又因在寄宿學校遭到霸凌,幸虧有同學克里斯多福的關注,因而成為他的初戀,然而克里斯多福因病早逝,圖靈便將日後發展出的電腦雛形命名為克里斯多福,以紀念他的初戀。事實上,圖靈當時的電腦叫做維多利(Victory)。又如電影中圖靈說自己不會德文,其實他能說流利德語,導演巧妙地運用了一些細節,來凸顯圖靈光憑數學語言,就能打敗敵人的天分。

其二,根據影片所塑造出的形象,圖靈讓人感覺更接近他所著迷的電腦運算。與其說是人類,圖靈更像一部機器。正是這部機器,打敗了另一部機器。尤其是在那天關鍵的酒吧場景中,圖靈對亞歷山大與海倫之間的調情渾然不覺,但海倫對密碼所說的一句無心話卻給了他解密的靈感。這種驚人的反差顯示他和一般人所關心的議題有多麼不同。瓊安讓他學習如何交際,如何維持關係,然而當他決心與瓊安分手時,他故意冷酷無情的發言,在當下看來是何等的完美,就像當初他硬是強調和克里斯多福「一點都不熟」。

電影對於圖靈的同性戀身份處理的相當低調,但導演透過虛構的警察(羅里金尼爾,【Penny Dreadful】裡的科學怪人)與審訊,透露出對迫害同性戀行動的質疑:「機器當然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機器與人類是不一樣的,有趣的是,如果某個東西和你的思考方式不同,那是否說明它不會思考?你看,我們允許人類之間的種種差異,你喜歡草莓,我討厭滑冰,你看悲傷的電影會哭泣,我對花粉過敏,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選擇,意義究竟在哪?如果我們並不會因為大腦運作方不同而質疑思考方式的不同,我們既然如此對待另一個人的大腦,為什麼我們不能對一個由銅線與鋼鐵轉成的大腦,抱有相同態度呢?」這番話既可以看做是對「模仿遊戲」的解釋,但也可以看做是激發寬容同性戀的一種思考。

本片的每一個演員表現都十分出色。康柏拜區的表演可以說是他從影以來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一次。他的演出到最後相當令人捶心肝,為他的角色非常不捨。對我而言,本屆奧斯卡的男主角得主非他莫屬。多次獲獎的法國音樂家亞歷山大德斯培(Alexandre Desplat)負責本片配樂,以四個快速音符帶出動機主題,令人聯想到片中破解德軍密碼的機器運轉聲,結合管弦樂後則帶出主角波折起伏的際遇,深富戲劇性,聽過之後會留在腦海中。更絕的是,德斯培只花了兩週時間就完成配樂。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為愛出走】後,德國導演克里斯提昂佩佐(Christian Petzold)與原班男女主角再度攜手合作的作品。

奈莉(Nelly)是柏林歌手,1944年被逮捕並關進奧修維茲集中營。她雖僥倖逃過死劫,但槍傷毀了她的臉。在整型手術前,醫生問她想要整得像那位明星?然而奈莉只想要回自己的面貌。醫生說:那是不可能的任務。戰爭奪走了奈莉原本的生活;如今,萊娜(Lene),她的守護天使希望帶她遠離這一切惡夢,一起到海法生活。奈莉仍然還抱著一絲希望,想要回去與先生強尼(Johnny)生活。強尼原本是鋼琴家,戰後在美國佔領區一家名為「鳳凰」(Phoenix)的酒吧擔任服務生。然而,強尼沒有認出奈莉,反而以為她是來應徵工作的。而且,強尼堅信奈莉已死,而她的父母留給她極為可觀的財產,他眼中的奈莉雖然不是記憶中的奈莉,但是兩人還是很像。強尼要求奈莉「假扮」成他以為去世的妻子,並提議平分財產,並叫奈莉不要在私下叫他強尼這個小名,要叫他約翰納斯(Johannes)。
他開始訓練奈莉依照妻子的方式走路、動作,「學習」她的字跡,裝扮成「正常」的奈莉。一開始,他甚至覺得正牌的奈莉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差點叫她包袱款款回家。當奈莉忍不住問他,誰會相信一個從集中營回來的人會穿著大紅洋裝、腳踏巴黎高跟鞋?他的回答是,大家看到她這樣穿一定會更加驚訝,沒有人會問她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會有人問集中營的事情。在本片中,皮格馬力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在主角的身上響起悲哀的回聲,而這是因為奈莉要尋回的愛情,開場的時候便已不復存在。強尼是否背叛了奈莉?他企圖偷走有著離婚紀錄的檔案,被逮捕兩天後就被釋放,他要求奈莉幫他取得老婆的財產……種種跡象,讓強尼顯得非常可疑。但是,對於奈莉來說,最大的悲劇無疑是先生認不出她,而且這麼快就和她離婚,彷彿一切早有預謀,只等她進集中營,就趁機將此人從世上一筆勾銷。

奈莉失去了自己的容顏,失去了以往的生活與家人。她在戰爭曾經失去的身份,遭到自己的丈夫否認。對奈莉而言,這等於又死了一次。最糟的是,她對強尼而言,恐怕連鬼魂都不如。隨著劇情的推移,奈莉從希望猶存,到最後,已經徹徹底底知道,這份愛情,她終究是失去了。強尼則從一開始的深信不疑,到終場驚愕的高潮,整齣故事極為扣人心弦。在前來迎接的友人面前,奈莉提議和強尼搭配演唱【輕聲低語】(Speak Low),字裡行間充滿對逝去愛情的感嘆: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Our summer day withers away too soon, too soon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Our moment is swift, like ships adrift, we're swept apart, too soon
Speak low, darling, speak low
Love is a spark, lost in the dark too soon, too soon
I feel wherever I go
That tomorrow is near, tomorrow is here and always too soon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I wait, darling, I wait
Will you speak low to me, speak love to me and soon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I wait, darling, I wait
Will you speak low to me, speak love to me and soon
Speak low

妮娜霍斯這位歷盡滄桑的女主角,每一個鏡頭都緊抓觀眾的眼球,堪稱她從影來的代表作,而隆納德·澤菲德從利慾薰心、假情假意,到漸露破綻,對奈莉忽而以您,忽而以妳相稱,乃至於最終情緒決堤的一刻,與奈莉看破夫妻感情真相,恰成極大反差,是近年來難得的好戲。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物理學家和文學家參加考試,他們同樣都年輕、聰明有才幹,考試的題目是「時間」。物理學家畢生致力找出一個簡單的方程式,而文學家奉獻了三十年的生命給物理學家。最後,他們究竟有沒有找出解答?

我想,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引發眾多感嘆,可以用好幾本論文來闡述,但說到解答,沒有人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

時間,便是其中一項。

【愛的萬物論】有一個特殊的前提:它是根據霍金的前妻珍.懷爾德撰寫的兩本磚塊回憶錄(合起來將近上千頁)所改編的。看完電影,反而讓我想了解更多:這個女人為了愛情,走入一份她明知會是困難重重的婚姻生活。對於霍金來說,當他被診斷出運動神經元病,醫生說他只剩兩年好活,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珍卻充滿鬥志的說:我們一起奮鬥吧!如果當初她知道醫生的診斷不但錯了,而且錯的離譜。她不只要與霍金共同奮鬥兩年,而是要在未來的三十年內拉拔三個小蘿蔔頭長大,並且24小時照料一個全身癱瘓的丈夫,她還敢這樣義 無反顧的投入嗎?以我本身的經驗來談,應該不會,因為代價太高。但世事就是如此,生命中很多事一旦投入了,付出的代價是難以想像的。就拿珍來說吧,她也是才華洋溢的人,為了家庭,她要面對學術界對女性的歧視,對傳統女性角色的期待,延後完成自己的夢想。等到霍金日益飛黃騰達,全家人又需適應霍金成名後所帶來的種種現象,和霍金的大頭症(電影裡沒演出來)。

不過,霍金畢竟不是凡夫俗子,當他發現太太和家族友人強納森對彼此都有情愫,甚至他母親還直接質疑小兒子提姆的生父是否為強纳森?他的反應竟然不是想辦法讓妻子遠離他,而是親自出面邀請強納森幫助珍,讓珍帶著孩子與強納森一同露營。如果電影讓我們知道霍金對於性的態度和正常男人並無二致,這一點則讓我覺得非常不容易。

參考各方資料,【愛的萬物論】把史蒂芬霍金和珍.懷爾德的故事和霍金的科學研究相結合,給了一個比較浪漫的詮釋和溫情的解答。當然,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清楚事情真相,導演,則可以藉由演員的嘴巴,將真相還給霍金最愛的宇宙星辰。艾迪瑞德梅不僅相貌氣質和史蒂芬.霍金神似,而且精確掌握了他的眼神、動作,幽默、淘氣、詼諧的談吐,看得出他盡了非凡的努力,貼近霍金扭曲的肢體,有時會讓我有在看紀錄片的錯覺。費莉西緹瓊斯飾演的珍雖然沒有霍金那麼戲劇化,但無疑是一個關鍵角色,對霍金的成就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時間的長流中,從單純為愛犧牲奉獻的女性,歷經夫妻感情變化與家庭生活的重擔,終於在暮年得到下半場人生伴侶,開展另一階段的時間旅程。

這部片留給我許多感動、感嘆,也留給我許多問號。戀愛、背叛的橋段其實大部分的愛情故事都可以看到,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更是珍所代表的生活。片中有個驚喜:前1998年世足賽冠軍法國國腳法蘭克.勒伯夫(Frank Leboeuf),他飾演霍金在波爾多生病的主治醫師,操著一口流利沒什麼口音的英文對珍說,霍金再也無法再說話了。事隔多年,在這場合中看到他,非常有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以葬禮當開場不知是否可以算是西方電影的某種特色?近期法國電影如歐容【女朋友的女朋友】(Une Nouvelle Amie)和尚保羅胡佛(Jean-Paul Rouve)【回憶】不約而同都以葬禮開場。葬禮意味著與生者的斷裂,也意味著一段觀眾尚未了解,便已結束的關係。在【回憶】中,逝者的離去為主角下了一個框架。原本有人生伴侶的奶奶剩下一個人住,當她意外受傷後,兒子們擔心母親的安危,便將母親送進安養院。奶奶百般不願意,但還是順著兒子的意思去了。安養院成為她第二個框架。
當第三個框架沒有經過她同意就塵埃落定,當她意外得知兒子們瞞著她賣了巴黎公寓,奶奶終於用不告而別的方式拒絕所有晚輩對她善意的安排。一向和奶奶很麻吉的羅曼和奶奶正好相反,還是文科學生的他,人生充滿無限可能。在旅館打工的老闆鼓勵他寫小說,他的怪怪室友,成天只想把妹,他也暗自希望交到心上人。奶奶和他在一起沒有牽掛,沒有兒子那般令人厭煩的瞎操心,只需要享受彼此的陪伴。奶奶的不告而別看似一件危機,最終卻成為許多事情的轉機......

2011年的【愛情好意外】(La Délicatesse)後,【回憶】(Les Souvenirs 是大衛霍諾斯(David Foenkinos 第二部被搬上銀幕的作品。一如【愛情好意外】,大衛霍諾斯在【回憶】中也用生活小事構築一幅輕盈如小詩的篇章。他的電影裡嗅得出巴黎生活的氣息,和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米榭布朗一向擅於飾演愛發牢騷的角色,在這部片中,他還只是牛刀小試而已。新進演員馬修史賓諾西(Mathieu Spinosi)飾演羅曼,給人斯文的陽光大男孩感覺,劇中竟然有人覺得他一臉鬱卒相,感覺腳本和演員對不太起來。

【回憶】劇情起伏不大,但不乏許多討喜溫馨的段落,開場與結尾的呼應令人會心一笑,象鼻山美景教人心曠神怡。整體而言,是一部不錯看的小品電影。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片商很聰明,本片法國版海報上,阿莫多瓦名號的字體,大於導演達米恩斯弗隆的名字,讓我以為阿莫多瓦是導演。進了電影院之後才發現,阿莫多瓦在這部集黑色電影精華的影片中,角色「只」是製片。而且雖然都是西班牙語發音,其實人家是阿根廷來的,用披索不用歐元。

誰沒有為小事抓狂過?是人都會碰過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結合六段看似互不相干的故事,組成一幅「抓狂故事集錦」,六段介於悲劇與喜劇之間的黑色幽默,都是來自生活中的常見遭遇,雖然國情不同,但是主題具有普遍性,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能認同,看演員們瀕臨崩潰邊緣,一邊替他們緊張,一邊又暗爽,是一種滿好玩的觀影經驗。


(以下故事簡介改寫自開眼電影)
模特兒伊莎貝爾坐飛機出差,和坐在靠走廊的薩爾加多聊天,很快地,他們發現自己和一個叫加百列·帕斯特納克的人都有關係;一名女服務員在旅館餐廳上夜班,卻發現她唯一的顧客以放高利貸維生,逼得她父親自殺,還騷擾她母親。

商人迪亞哥坐在新買的奧迪車裡,向坐在寶獅車裡的鄉下人豎中指,結果引發一場你死我活的復仇之戰;爆破工程師西蒙諸事不順,他的車子被非法 扣留,還必須向不講理的工作人員交出高額罰金,害他錯過女兒的生日會,太太提出離婚,…...

富豪莫里西奧的兒子撞死孕婦,莫里西奧的律師說服他用錢擺平這一切,讓管理員喬斯承擔刑事責任,給了他一筆錢了事。但喬斯卻不是唯一一個想 要封口費的人,檢察官、律師都要分一杯羹……

猶太婚禮宴上,新娘羅米娜發現新郎阿利爾和美艷同事上床,居然還是他們邀請的嘉賓之一,而且同事都知道他們有一腿。羅米娜顏面盡失、傷心欲 絕,同時也氣到極點,在廚師的建議下決心展開復仇……


這幾段故事裡,我最有感覺的是爆破工程師和新娘羅米娜的段落。跑公家機關的時候很容易碰到這種機車公務員,你講你的他講他的,完全無視於你 的訴求,如果要上訴又是一筆錢,一般老百姓哪有這種時間和金錢跟政府耗?工程師怒砸櫃檯,還有他再度施展爆炸本領的時候,看得真的很爽。而羅米娜從受傷的小女人,轉而向阿利爾提出復仇宣言,又讓小三幾乎毀容,跟新郎高潮迭起的關係,叫人直呼過癮。可說是一部相當具有出氣包代償作用的另類療癒系影片~~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