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詹姆士迪恩(James Dean)逝世60週年,而有了【生活】(Life)這部應景電影然而導演Anton Corbijn所做的卻遠不只是應景而已.他成功地描繪了一個前程遠大的藝術家,剛剛嶄露頭角,正要從無名演員功成名就的轉捩點。如何在詹姆士迪恩身後巨大聲名,與生前才華洋溢但尚搖擺不定的狀態之間取得平衡,導演掌握的很好。從這點來看,【生活】固然是「詹姆士」(James)的電影,但更是「吉米」(Jimmy)的電影(JimmyJames的小名)那個在鄉間成長,由貴格會伯父和伯母撫養長大,對家人土地有著深刻依戀的初出道演員。那時,還沒有多少人知道「詹姆士」,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吉米」。
這部片的成功,絕大部份要歸功於劇本與卡司.這部片其實有兩位主角,一位是由羅伯特派亭頓飾演的職業攝影記者丹尼斯史托克(Dennis Stock),一位則是由丹迪漢(Dane DeHaan)飾演的詹姆斯迪恩.這兩個角色各有彼此的內在衝突:史托克17歲就結婚生子,但一直是個為了工作而未能經常陪伴兒子的缺席老爸,甚至有天還因為身體不適,不小心吐在兒子身上.由於工作的緣故,他接觸不少影星,但是他雖然人在其中,卻永遠只是個旁觀者。史托克渴望自己的作品能獲得肯定,當他認識迪恩,他看到迪恩身上那份尚未被開發的潛質,或許也看到自己某部份的影子,不斷說服迪恩給他和自己一個機會,讓他捕捉鎂光燈外,迪恩真實生活的一面。歷經過大明星排場的派亭頓,彷彿飾演鏡子反面的角色。

丹迪漢本身的地位,十分接近迪恩當年的狀態,是一塊尚待琢磨的鑽石。從他那掛著黑眼圈的娃娃臉,以及那個年代好萊塢明星慵懶溫柔的說話方式,你可以感受到,就跟當年的迪恩一樣,他不會默默無名太久;他的舉手投足裡面有某種扣人心弦的東西。在史托克眼中,剛在【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演出迪恩的天份簡直不可思議。一切對他來說似乎輕而易舉,像呼吸那麼自然。換句話說,迪恩生來就是要吃這行飯的。然而迪恩雖然確定自己要走這條路,卻不能接受電影工業給他的種種制約,更不習慣記者喜愛煽色腥的特性。對於未來,他也有種說不出的迷惘。正是這份迷惘又背叛的個性,令他的周圍洋溢著奇特的氛圍。



史托克與迪恩的天分或許有高下,但「生活雜誌」的報導對他們來說同樣起著分水嶺的作用。史托克比迪恩多活了五十年,如願成為知名的攝影記者,迪恩在1955年驟逝於一場車禍,死後成為擁有崇高地位的影星,「生活雜誌」的報導成為絕響,也成為經典。那些由史托克所捕捉到的吉光片羽,最終成為藝術家少數殘留世間的印記那些屬於「吉米」,還來不及完全蛻變為「詹姆士」的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