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笑乳牛」是法國知名的乳酪品牌,對岸叫做「笑牛牌」。它是一種用於塗抹的乳酪,不需要冷藏保存。這個品牌誕生於1921年,是用工業方式,混合多種殺菌過的乳酪製作而成。在「哈哈笑乳牛」創立的時代,大部分乳酪都是依循古法製作或農場的產物。在乳酪史上,它是首先工業化製作的乳酪品牌之一。「哈哈笑乳牛」這個牌子有很長時間都只有乳酪這項產品,現在這個牌子已經發展出其他各類產品。
- Sep 15 Thu 2011 05:28
哈哈笑乳牛(La vache qui rit)的由來
- Sep 15 Thu 2011 04:13
【鈕釦戰爭】鬧雙胞
教師兼小說家路易‧貝高(Louis Pergaud)生於1812年,於1915年第一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他於1912年撰寫的【鈕釦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於2010年9月著作權期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兩個製作人--馬克‧杜‧鵬達維克(Marc du Pontavic)和托馬‧朗曼(Thomas Langmann)--不約而同將它搬上螢幕。
伊夫‧侯貝的【鈕釦戰爭】
- Sep 14 Wed 2011 05:04
【新片預告】【性愛成癮】(前譯【恥辱】)(Shame)
- Sep 13 Tue 2011 19:36
鍋貼對話-練功篇
之一
今年七月,鍋貼在台灣學習武術。回到法國後,荒廢甚多....
我:鍋貼,我愛你!(順便親一下)
鍋貼:媽媽我也愛你!
我:那你愛自己嗎?
鍋貼點點頭。
我:那你是不是應該常練功?練功也是在愛護自己啊。
鍋貼:我ㄗ道了啦,唉喲真是的。
附註:這段話有多重用途,請自行將練功換成唸中文、法文、數學等等等等其他科目都可通......
- Sep 13 Tue 2011 18:41
【阿道大神】好奇寶寶
阿道就像公寓門房,過往今來的房客發生的大小事情,他一律都能鉅細靡遺,娓娓道來,可謂本公司的活動式百科全書。他要是沒看到某個同事,一定會問他去哪了?為什麼沒來?他是這麼的在意,又非常的好騙,於是同事偶爾就會尋他開心,順便催他趕快做事:
小非:阿道,我下星期不來,你說明書要趕快生出來啊!
阿道:什麼?你竟然請一星期的假?
小威:沒錯,你現在翻譯還剩多少?
阿道:我做了R120的。
小威:啥,我已經跟你說了兩天,你才做完這個啊!!
小非:阿道你動作要快啊!
阿道:好啦好啦。
- Sep 12 Mon 2011 05:04
911十週年
今天是911事件十週年。十年前,我到法國剛滿一年,在房東家裡看到雙子星大樓被攻擊的畫面。十年後重看當年電視播過幾百遍的鏡頭,還是覺得說不出的難過。賓拉登死了,美國人復了仇,但是世界仍然動盪不安。
夠淒涼的吧
- Sep 11 Sun 2011 22:28
【慶幸母仍在】(Je suis heureux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
此片緣起於艾曼紐‧卡黑一篇根據真實社會案件撰寫的散文。湯瑪和派屈克,一對年幼的兄弟,被自身難保的生母交付領養。弟弟改名為法蘭索瓦,順利融入新家庭,哥哥正好相反,一直想找回當初拋棄他的母親。
很多小孩在跟父母發生衝突,或被責罵時,都會閃過一絲懷疑:我可能不是他們親生的小孩,所以他們才對我這麼兇、這麼壞!我「真正」的父母一定比現在的父母更溫柔、更有耐心、更有教養!他們會呵護我、珍惜我,不會對我拳打腳踢!
- Sep 11 Sun 2011 04:21
【慶幸母仍在】緣起(二)
- Sep 11 Sun 2011 03:56
【慶幸母仍在】緣起(一)
艾曼紐‧卡黑
看完了【慶幸母仍在】(Je suis heureux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心中非常震撼。以下轉載╱編譯DVD中的幕後花絮。下文會提到影片中的引爆點,如不想破壞觀影時興致者請在此打住:
1996年,尚-路易‧李維(Jean-Louis Livi)和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讀到作家艾曼紐‧卡黑(Emmanuel Carrère)一篇描述社會案件的文章。他們請卡黑將文章改編為劇本,但卡黑放棄。數年後,阿蘭‧勒‧亨利(Alain Le Henry)將這個故事寫成劇本。克洛德和納當‧米勒(Claude et Nathan Miller)又加以改編並搬上螢幕,這作品即是:【慶幸母仍在】。
- Sep 10 Sat 2011 04:06
瀟灑的小孩
我小時候跟很多小孩一樣是鑰匙兒,從小學開始就自己放學回家,在家等媽媽下班。有鑰匙雖然很方便,但是少一根筋的我有時會忘記帶鑰匙。小一忘記帶鑰匙,還被好心鄰居大嬸收留,後來長大忘記帶鑰匙,就坐在樓梯間慢慢等。
到了鍋貼的時代,社會已經險惡到不能放心讓小孩自己回家,所以他在十幾歲之前都不可能當鑰匙兒。雖然如此,但是我確信鍋貼繼承了本人的粗線條,並予以發揚光大:忘記鑰匙算什麼,忘記書包才要得。
- Sep 09 Fri 2011 03:53
地鐵裡的對話:鳥爺爺
某天傍晚,在巴黎十四號地鐵線往里昂車站的車廂裡,坐著一位老先生。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不滿五歲的小孩上車,一邊打手機:「我快到了,大概再十分鐘就到了。」
沒過多久,手機又響了:「這樣啊,那我們去里昂車站,嗯,看樣子有點趕!我們盡快了!」
媽媽講電話的時候,老先生就逗孩子玩。媽媽講完電話,老先生指點她一些實用的資訊。
媽媽說:「您真好,謝謝。您一定子孫滿堂吧!」
老先生露出和藹的笑容:「呵呵,沒錯,我家小孩一大票,因為我姓『鳥』※,所以到處下蛋,散布各地啦。」
說到這裡,鳥爺爺環視四周,我也報以微笑。
鳥爺爺,您真幽默啊 。
※註:鳥爺爺的姓氏可能是Loiseau或Loizeau,有多種寫法,讀音相同(近)。「鳥」的法文則是「oiseau(x)」)。
拙琴,08/09/11
- Sep 08 Thu 2011 04:21
我是歐洲大陸上的一顆迷你樹
歐洲人的身高,一般而言,越往北、越往東就越高,位於西歐的法國人,個子在歐洲人中算嬌小,越往南去,西班牙、葡萄牙兩個長牙的國家,居民比法國人更嬌小一些。義大利人我沒有研究,但是這些拉丁民族,都剛好住在氣候較溫暖的地方,他們的膚色和髮色,就比住在較寒冷地區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和維京人後代深一些,身高比他們矮一些,棕髮色的人也比金髮色的人多。瑞典的IKEA在法國賣家具,尤其是寢具,尺寸都會比法國廠商自己製作的標準尺寸大一些,就是因為瑞典人比法國人大一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傾向呢?我每天坐地鐵,有很多什麼事都不能做,只能胡思亂想的時間。今天早上突然想到這其中道理,不過讀者請坐好椅子免得掉下來:
- Sep 07 Wed 2011 18:39
法國電影命名特色
台灣片商習慣搭知名或賣座電影的順風車來取中文片名,例如2006年德國片【竊聽風暴】之後,另一部講二戰時期,猶太人靠製造偽鈔換取生存機會的影片,就取名為【偽鈔風暴】,後來又有【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前線風暴】(Beaufort)、【毒氣風暴】(M.W.)、【企業風暴】(The Company Men),當然更不能忘了今年法國賣座極佳的伊朗片【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幾年之內,台灣片商把「風暴」用到極致。以前也有李安導演的【冰風暴】,但是直到這部深刻刻畫人性的德國片,「風暴」才真正席捲台灣外片譯名!
法國的外語片最近幾年非常流行保留英文原名,或簡化成法國小孩也看得懂的英文。例如:Goodbye Lenin、Black Swan就是一字不動,而娜塔麗‧波曼演的愛情喜劇No String attached到法國則變成Sex Friends,The Hangover變成Very Bad Trip。
- Sep 07 Wed 2011 02:51
課輔或安親班
法國小學生一星期原則只上四天:星期一、二、四、五,時間從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中午吃學校的營養午餐,如不用餐,可以由父母帶回家用餐,但是必須在學期開始時事先告知。在法國上幼稚園和小學是免費的,但是營養午餐、安親班和放學後的課輔都是付費的,費用根據家長向市政府申報的收入決定,每月統一收費一次。
- Sep 06 Tue 2011 05:00
當「鍋貼」少爺遇上「餓了」小姐
今天是法國中小學的開學日。新的一年,鍋貼又換了新老師。每一年,所有家長直到開學日,才能從校門口的名單上看到自己的小孩被分到哪一班、級任導師姓啥名誰。那感覺有點像摸樂透彩,摸到好老師和好班級,新的學年就成功了一半。
前年,鍋貼的老師是一位高高瘦瘦,身高至少一九0,戴著眼鏡的年輕男老師卡西耶。我們非常喜歡他,其中一大原因是......他從不罷課。法國公立學校老師,每年一定都會罷課抗議政府刪減教育經費,尤其是教師人事。但是這位不人云亦云的卡西耶老師從不罷課,不管同事罷到如何天昏地暗,他的班級一定會亮著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