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blil, Schônberg, Kretzmer
【悲慘世界】25週年紀念演唱會最後,四位幕後推手現身;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法文音樂劇原作者Alain Boublil和Claude-Michel Shönberg,以及Herbert Kretzmer,是他成功的將法文歌詞轉化為英文版。Alain Boublil說:「32年前,我自問將悲慘世界是否適合改編為音樂劇?」台下觀眾大笑。「......還好我腦筋夠清楚,知道答案是肯定的。」Claude-Michel Shönberg更幽默:「有如此盛況的戲劇,通常作者老早不在人世。」出生於南非,85歲高齡的Herbert Kretzmer上台揮手致意,並未致詞。
結束時,Mackintosh表示,從2002年開始,【悲慘世界】開放給19歲以下的學生表演。學生版的【悲慘世界】比原版精簡甚多,雖然主要的段落和歌曲都保留下來,但是總長比原版少約半小時,許多歌曲的音高也略微更動,或刪減某些歌詞。許多世界各地的英語系學校和兒童劇團都購買版權演出;它也是2006年最暢銷的中學音樂劇製作。
1980年巴黎上演【悲慘世界】時相關資料畫面
這部雨果的原著小說,以及1980年在巴黎體育場Palais des sports上演的法文原版音樂劇。當年有五萬名觀眾看過這齣劇,連演三個月後下檔。1982年,對法文【悲慘世界】音樂劇印象深刻的導演Peter Farago,送了一張專輯給Mackintosh,並推薦他製作英文版。Mackintosh剛開始有些猶豫,最終接受。他組成一支製作團隊,將法文版音樂劇改編為英國觀眾的口味。兩年後,英文版【悲慘世界】在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開演。當時,劇評喝倒彩,學者反對將經典文學鉅著改編為音樂劇,但是此劇受到觀眾歡迎,歷久不衰,劇評也由貶轉褒。
Rose Laurens演唱【我夢想過另一種生活】(J'avais rêvé d'une autre vie);此曲即為後來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悲慘世界】法文版演了三個月之後就結束。現在法國已經沒什麼人重提這部作品,也很少有人談論【悲慘世界】在全世界紅了將近三十年的現象,當然更少人知道英國舉辦的25週年慶祝活動。去年【悲慘世界】在巴黎演出時,從五月演到七月就結束,沒有引起太多注目。在法國亞馬遜網站上,有網友說:「小心,看過這個,【羅密歐與茱麗葉】、【鐘樓怪人】(法國幾年前熱門的音樂劇製作)看來都會變得平淡無奇。」真的,【悲慘世界】英文版的成績,早已超越它的法文原版,而且由於持續的上演,便不斷的有新血加入,有更多演員長時間琢磨角色。【悲慘世界】這部法文作品,在二十世紀經過重新詮釋之後,受到更多人的矚目和喜愛,而成為世界性的作品、世界的共同語言。雨果一百多年前寫這本厚如磚塊的浩瀚作品時,大概想不到它還能經歷這樣的再創造,綻放新生命吧!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除了1991-1992年根據英文版再度改編、回歸到法國上映後,法文版【悲慘世界】便未再法國上演。而英文版或許由於語言的隔閡,在法國演出時,並未造成轟動。在校園演出【悲慘世界】也是一個文化紮根的工作,它的影響會隨著學童的成長而漸漸顯現。或許有一天,英語系的孩子會比法國小孩更清楚【悲慘世界】裡面的情節!如果有這一幕,一定會令人汗顏,但並不意外啊。
1991年法文版【民之所願】(A la volonté du peuple);即英文版的【你聽到人民的歌聲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拙琴,11/12/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