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ah Arendt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漢娜‧鄂蘭的理論,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個年代關於漢娜‧鄂蘭的書,有麥田出的《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有沒有讀過這本書,連我自己都不能確定,因為以前在舊家的書多半散佚。她對於極權主義的論述,如今早已不復記憶,但我對於她跟海德格之間頗受爭議的戀情,還有一點斑駁的印象,程度和我對於西蒙波娃-沙特這一對政治哲學家伴侶的理解差不多。


雖然是在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上映,但是【漢娜鄂蘭】這種片,受限於題材的關係,不是那種能夠在大多數戲院上映的大眾電影。它四月二十四日才在法國上映,五月一日跑去看的時候已經排在一間小小的放映廳,觀眾坐滿了估計也不會超過一百人。看樣子,再過一、二個禮拜大概就要下片了。



Hannah Arendt


導演瑪格麗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作品向來有著關注政治與女性的傳統,例如【玫瑰圍牆】(Rosenstrasse)、【諾言】(Das Versprechen。雖然本片看似是漢娜‧鄂蘭的傳記電影,實際上導演的焦點集中在她為《紐約客》雜誌採訪納粹親衛隊中佐軍官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原本讀者期待她大加撻伐艾希曼,結果她卻提出了「邪惡的平庸」說法,認為艾希曼是一個服從上級命令的平凡人,而納粹正是利用這一特性,讓千千萬萬的平凡德國人成了大屠殺的幫凶。她並指出有些猶太首領出賣了自己的同胞,如果猶太人只是一盤散沙,可能還不會送掉幾百萬人的性命。如此政治不正確言論一出,使她立馬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不僅學校要辭退她,黑函滿天飛,某些朋友也和她針鋒相對。漢娜‧鄂蘭只得暫居鄉間避風頭。


影片偶爾穿插她年輕時與海德格來往的段落。漢娜‧鄂蘭和海德格的關係,對照她的著述言論,往往令人迷惑。在電影中,漢娜‧鄂蘭後來和海德格做了明顯的切割,並在與布里歇(Heinrich Blücher)的婚姻中得到丈夫的全力支持。


芭芭拉‧蘇科娃(Barbara Sukowa)詮釋這位為求真理,力抗外界質疑聲音的不凡女性。表演擲地有聲,尤其最後在課堂上慷慨陳述,十分精采。看這部片時,因為哲學概念抽象,不容易馬上理解,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字幕,但即使這樣我也不確定真的完全看懂裡面談政治理論的部份。最好對漢娜‧鄂蘭的著作理論稍微有一點理解再去看電影,比較不會有看沒懂。


拙琴,05/05/2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拙琴 的頭像
    拙琴

    莫比埃湖畔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