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理財書如【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和【富爸爸】系列都提到過不在職收入的觀念。什麼是不在職收入?大部份受薪階級的工作都是主動的一次性收入,薪水單上會列出時薪多少,出席日多少,月底一次結算給你。其他像翻譯員、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提供的服務也屬於一次性收入,如果沒有投入時間、精力,也就沒有收入。被動收入,或稱不在職收入,則是努力一段時間後,即使不再直接從事該項工作,仍然可以從那次工作的成果上繼續獲得報酬。換句話說,不在職收入和一次性收入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在職收入是錢為你工作,一次性收入是你為錢工作。

聽起來似乎有陷阱,似乎好得不像真的?我十幾年前就讀過【富爸爸】系列,六年前就讀過【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但是直到現在才體認到不在職收入的重要。為什麼?【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琦一語道破:「老闆的工作並不是使你富裕,而只是確保你得到工資。致富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有這樣的意願的話。」絕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教導要「好好念書、進好學校、找好工作」,然而他們很快會發現,剛拿到的薪水在支付一些固定開銷如水電、房租、伙食費之後,可運用的數目所剩無幾。失望之下,他們開始夢想著換到薪資較高或福利較好的公司。運氣好時他們可以輕易地達成夢想,但是較高薪資往往也意味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和較長的工作時間。好不容易跳脫收入剛好夠用的困境,馬上又陷入犧牲個人時間與健康的兩難。如果遇到景氣差的時候,工作流動性低,即使不喜歡的工作也只能忍耐。

況且,時間是一次性收入最大的敵人。隨著時間過去,體力、健康漸漸差了之後,不是老闆炒了我們,就是我們因病不能繼續工作。總有一天,我們會被迫退休。問題是,我們不知這一天何時會降臨。萬一這一天降臨時,我們還沒做好準備,該怎麼辦?

幸好,我們不必等到老了才來行動。想要達成財務自由,按照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過活的人,都會致力於建立不在職收入。

哈福‧艾克說,不在職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讓錢幫你工作」,例如股票、債券、匯市、共同基金,以及擁有抵押或其他會增殖的資產等。第一類來源需要高度技巧,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操作。另一種是「讓事業為你工作」。前提是從事業不斷產生收益,而你不需親自參與事業的運作就能獲利。例子包括出租房地產,製作書籍、音樂或軟體獲得的版稅、專利所得,以及直銷與傳銷。其中的重點在於建立或採用一套現存的系統,不需要親自參與就能自行運作的生意。他並推崇傳銷事業,因為它「不會要求你投入一大筆創業資本」,而且一旦「完成初期的工作,你就能持續享受收入」。這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所得不到的。

然而建立不在職收入並不是一蹴可及的工作。如果看過「管道的故事」,就知道建立管道系統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開始是看不到任何成績的,只有當努力到達臨界點時,力量才會瞬間爆發出來,管道大功告成。到這裡,不在職收入和一次性收入的差距會急遽拉大,終於可以照著自己的意思過日子了。

或許有人會說:可是我每天要花八小時以上忙公司的事,上下班在車陣裡塞到快發瘋,回到家又要照顧兩個小蘿蔔頭,等到家人都睡了,我終於有一點自己獨處時間,卻累得看到書就想睡,碰到床就掛了。我哪有時間挖管道呀?這管道不是普通人能蓋的!那些人做的很成功,但是那是人家,我做不到的!

語言的力量是這樣:如果你說自己做不到,你就做不到。你說自己做得到,你就可能做得到。語言是我們給自己的廣度,如果我們要把自己框起來,它就會把我們框住。至於沒有時間這件事,那往往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不知不覺浪費自己的時間。每個人都有二十四小時,但是在這二十四小時中,我們花了多少時間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還是把二十四小時都花在一些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上?年復一年,時間就這麼過了,我們變老了,有一天,我們老到沒有力氣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然後在面臨死亡時,帶著沒有實現夢想的遺憾離開人間。這是我們要的嗎?還是我們願意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不管再忙,都要騰出一點時間建立管道、實現夢想?如果我們只有想,夢想是不會自己實現的,思想要化為行動,才有落實的機會。

拙琴,10/12/20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拙琴 的頭像
    拙琴

    莫比埃湖畔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