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片名直指這是一部和醫生有關的作品。希波克拉底為西方醫學之父,因此許多醫學院內都看得見他的雕像,西醫行醫前的誓言亦稱為「希波克拉底誓言」。
片中,班傑明對行醫懷抱著崇高的理想,相信自己會成為一位偉大的醫生。當他進入巴黎某醫院,選擇在父親的部門擔任實習醫生,逼人的現實讓他瞬間幻滅,不確定是否還能堅持當初的夢想?
以醫院為背景的影劇作品很多,【豪斯醫生】、【急診室的春天】、【實習醫生】……戲劇性不在話下,寫實性則有待斟酌。【希波克拉底】則是法國電影中,少數深入醫院這個特殊環境的作品。這跟導演湯瑪立提(Thomas Lilti)有很大關係,因為立提本身就是醫生之子,也是一位內科醫生,一如主角班傑明(班傑明是導演的第二個名字)。電影拍攝地點,正是當年導演執業的醫院。看得出來,他對醫院這個微型社會,這個巴華教授口中的「家庭」瞭若指掌。
導演多次觸及醫療機構的社會問題。在當今法國醫院捉襟見肘的情形下,預算不斷減少,每個醫生護士都要當好幾人用,不但病床不夠,設備更是短缺。因此,當班傑明因醫療疏失,未能及時察覺流浪漢病人可能有心臟問題,導致病人往生時。上面都忙著幫他掩飾,因為不是他沒想到要檢查,而是機器壞了好幾個月都沒能修理。他質疑教授老爸是否因為父子關係而護短?巴華醫生指正,不是的,那是由於在當前艱難的處境下,醫院這個「大家庭」必須扶持每一個成員。
班傑明犯下的第二個醫療疏失則是刻意的,那是一位癌末的八十歲老太太。八十歲又是癌末,如果病危,到底該不該做心肺復甦術?還是不要讓她再受苦,讓她好走?老太太胃口不好,醫生群之間為了擠出病床的一丁點希望,做出安裝鼻胃管侵入性治療的決定。實習醫生請負責的德諾曼第醫生來看老太太,這一幕,我特別的熟悉,也特別的有感覺。在病人的尊嚴與醫院經濟的考量之間,醫生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面對苦難,數字還能與悲憫拉扯多久?
在班傑明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關鍵角色,那就是來自阿爾吉利亞的阿布德勒。阿布德勒在母國早已是正式醫師,為了在法國合法執業,他重頭來過,為的是有一天將妻女接來法國同住。班傑明和他亦師亦友,同時又保持著某種距離。藉由阿布德勒,導演特別指出外國醫生(精確的說,是持有非歐盟學歷的醫生)在法國醫院裡所受到的差別待遇(聖誕節值班、紀律懲處……)。事實上,導演最初想藉著這部片,向對當年培訓他的兩位外國醫師致敬。班傑明是Vincent Lacoste正式脫離青少年角色的作品,這個角色有時可愛,有時挺小鼻子小眼睛,但大體上令人喜愛。對我而言,這部片真正的英雄是Reda Kateb飾演的阿布德勒,他的角色同時兼具醫德與醫術的典範,為了病人的尊嚴、同事的權益挺身而出,而他的演技同樣不卑不亢。
難得看到一部令人振奮的法國片,沒有虎頭蛇尾,沒有喃喃自語,【希波克拉底】可說是開學檔期中的佳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