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擊鼓》中說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離死別之一。如果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所以動人,被今人比喻為堅定不移的愛情,則必須歸功於前一句的「死生契闊」。正因為是人都難逃一死,死亡就是一個終極考驗。
在法國導演史蒂芬‧比才(Stéphane Brizé)的電影作品【春日光景】(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temps)中,死亡是一種選擇。文森‧林頓(Vincent Lindon)飾演的主角阿蘭(Alain)出獄後,住在母親家。阿蘭是一個不完美的主角,首先他坐過牢,四十幾歲仍然孤家寡人,求職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了又嫌工作不好而離職。他和一個女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卻因為怕她知道不光彩的過去,而寧可說謊;即使那女人已經發現他不誠實。他的脾氣暴躁,被母親多說兩句就發怒,甚至擺出一副要打人的樣子。
可伊薇特(Yvette,阿蘭母親的名字)也不是省油的燈。她忍受了丈夫四十五年來的臭脾氣,幾年前送走他,現在困頓潦倒的獨生子還是跟亡夫一個樣。兩人關係冷若冰霜,而伊薇特獨自守著自己的秘密。透過跟他們熟識的鄰居,導演側寫出這對母子複雜的關係:母親明明關心兒子,為了他回來,特地買了個咖啡壺,但就是嘴硬不說。母子鬧僵,兒子跑去鄰居家借住時,鄰居忍不住告訴母親。母親口頭上說無所謂,暗地裡卻讓家裡的狗吃壞肚子,藉一隻四腳朝天睡覺的畜生,來碰觸兒子的內心。
導演用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來描繪伊薇特一絲不苟的個性,:她的頭髮絕對梳洗整齊,衣服合身到看得出熨燙的痕跡;家裡永遠一塵不染,連餐巾都要一一燙過;溜狗回來一定要幫牠擦好四隻腳掌。這種個性也延伸到她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她要完全掌控,不想經歷跟亡夫一樣的結局。當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經不可能痊癒,死亡只是早晚的事,她按照了預定的安排。
伊薇特強大的自制力,表現在她與醫生、兒子、安樂死協會始終極為理性、冷靜的交談中。然而,兩場伊薇特在房間痛哭的戲,讓自制力後面隱忍多時的害怕和傷心,瞬間不可抑止地爆發開來。正是在第二場哭戲中,在隔壁房間的兒子聽到了母親內心的無助。最後,在風景優美的瑞士別墅中,關係始終不好的母子,在母親選擇的旅程到達終點前,哭倒在彼此的懷裡,最後一次互相表達對彼此的愛。
誠如劇中協會人員所說的,不管伊薇特是否度過美好的一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每一個人來到終點的時候,一切恩怨、情緒都只能放下。再多的遺憾、無奈都無濟於事。阿蘭尊重母親的意願,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程。然而面對死亡之後,他仍舊必須面對自己的生命。
這部片和【愛‧慕】一樣,都觸及安樂死的話題。目前全世界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包括瑞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某些美國州。這也是為什麼伊薇特選擇了瑞士作為結束生命的地點,而不直接在法國執行。就我本身而言,我也確實聽過周遭朋友去比利時進行類似程序的例子。
拙琴,03/03/20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