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31 Tue 2007 06:18
【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 Jul 30 Mon 2007 22:18
【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之前看到、聽到許多對這部片的好評,然而因故一直未能觀賞。上星期二終於有機會看到原音播出,配上打得有點「粒粒辣辣」英文字幕的版本。
雖然字幕的缺陷讓我無法逐字逐句瞭解這部片,但這個小小的遺憾並不影響【竊聽風暴】在我腦海盤踞數日。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它的劇情。【竊聽風暴】就像一顆未爆彈,看的時候感受不多,看完之後,反而腦海不自禁地去回想電影畫面,而觀影的震撼,卻是在回味電影情節的過程中如漣漪般散播開來。
第二個原因是它的配樂。看這片之前,正巧在圖書館借到本片原聲帶,它的配樂十分出色,既達到烘托電影的功能,單獨聽也有其特殊韻味,並且在聆聽時,又讓人回想到與此音樂相應的場景。
第三個原因是看完這部片的次日,正巧傳出男主角烏利胥․幕爾(Ulrich Mühe)過世的消息。看完影片,正為男主角精湛的演技叫好時,一代藝術家卻與世長辭,那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奇特。
一部好影片總能提供觀眾許多切入的角度。網路上對這部片已經有很多相關討論,昨天在大陸網站上還看到有人將德國近幾年以不堪歷史為主題的影片比喻為德國影片的「傷痕文學」;以納粹為題的有【帝國毀滅】、【帝國大審判】,以德國分裂與統一為背景的則有【再見列寧】和【竊聽風暴】。
對於東德政治僅有模糊概念的我,【竊聽風暴】是一場殺人不眨眼的教學示範,也是恐怖統治下一點人性善良的展現。
影片年代設定在1984年柏林圍牆倒塌前5年,東德情報局斯塔西(STASI)整肅異己,高舉國家安全大旗,對人民進行無所不在的高壓監視。秘密警察衛斯勒,奉命監控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名伶夫人西蘭。
影片一開始,烏利胥․幕爾飾演的情報員衛斯理,正在課堂上講解逼供的方法。一邊講解,一邊以「實例」示範。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吐實」的:只要不讓他睡覺,重複訊問同樣的問題,再用親情威脅,不需要嚴刑拷打,也不需要張牙舞爪,「犯人」便乖乖就範。最後訊問官還留下一塊他身上的布做證據。整個景在流暢中,頓時顯露肅殺感。在這裡,觀眾見識到情報機器的效率。
短短幾個動作,可以看出衛斯理是一位盡忠職守的專業情報員,當上級要他執行竊聽任務時,監視德瑞曼這位所謂的右翼劇作家時,起初他也奉命遵行。但是很快地他便發現,上級要他監視兩夫妻的一舉一動,並非為了什麼國家機密,而僅是為了滿足文化部長對西蘭女色的覬覦。一旦除掉德瑞曼,部長就可以名正言順將西蘭納為己有。部長以權力壓迫西蘭獻身,西蘭為了丈夫的前途勉強作賤自己,衛斯理全都看在眼裡。他對德瑞曼夫妻產生了同情,或許也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嚮往(並因此把德瑞曼的書偷來讀)。漸漸的,他以自己的方式來幫助這對夫妻。他鼓勵西蘭要忠於自己,因此使得西蘭下定決心不再屈就於部長;當和他輪流進行竊聽任務的同事發覺德瑞曼等人在籌畫某件大事時,衛斯理用計將他支開,並在報告上紀錄著無關痛癢的文字。
衛斯理如此全神貫注於「他人的生活」(本片德文原名),自己的生活又是如何呢?相對於德瑞曼夫妻生活圈的多采多姿,衛斯理的生活完全是另一個極端。他沒有家人,沒有朋友,身上穿的幾乎是同一件夾克,小公寓的陳設極為簡單,召來妓女解決性需求後,他希望她能多留一會兒(希望多少有點感情的交流),然而妓女要趕場,只是叫他下次要約久一點,就丟下他離開。
衛斯理保護德瑞曼夫妻、暗中分享兩夫妻生活點點滴滴的「好日子」過得並不久,就因為德瑞曼在「明鏡」上的東德自殺率報導引來上級震怒而結束。他被上級逼迫審問西蘭,究竟那台打字機放在何處?衛斯理一開始背對西蘭,後來才和她面對面審訊。西蘭有沒有認出他?一定的。
西蘭回家時,一進門就說要沐浴。她的兩次沐浴,第一次是被部長強行求歡後回家,欲洗淨被侮辱的不潔,第二次則是在出賣德瑞曼後,下意識要洗去自己的罪惡感。然而,出浴後,幾個情報員正在撬開打字機所在的木製地板,滿心愧疚的西蘭只消和德瑞曼對上一眼,就是無法承受之重。於是她尋死以求贖罪,並在衛斯理靠近關心的一瞬間,感謝他為她做的一切事情。衛斯理告訴她,他把打字機搬走了,讓她安心地走。
最後,情報單位一無所獲,他們無法給德瑞曼下罪名,便給衛斯理戴上了執行不力的帽子,打發到信件處做無用的閒工。
而衛斯理則默默接受這一切。從上級仰賴的情報專家,落到信件處的閒工,一切只因為他對自己的一個善的堅持。柏林圍牆倒塌的消息傳來時,他立刻停下工作走出去。當那個不要臉的部長向天真的德瑞曼炫耀後者的私生活徹底遭到竊聽,引起德瑞曼對此事的興趣,並循線找到HGW XX/7的下落時,我們看到依舊形單影隻的衛斯理,穿梭在大街小巷中送報;這一景不知怎的特別使我揪心。德瑞曼終於親眼見到這個在背後出手拯救自己的人,但卻沒有勇氣向他問候,而寫了一本小說題獻給他。接下來這一幕也是我最喜愛的景之一:衛斯理拖著一堆報紙經過懸掛著德瑞曼巨大頭像的書店。進得書店後,他打開一本名為「好人奏鳴曲」的小說,上面寫著「感謝HGW XX/7」。當他到櫃臺付帳時,收銀員問他:「送禮的嗎?」他說:「不,這是給我的。」多好的一個雙關!
烏利胥․幕爾實在演的好,他演衛斯理這個角色,演到好像他完全變成那個人,好像完全融入了那個白色恐怖的氣氛當中。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角色對他有特別意義,因為他曾發現前妻出賣過他,並因此對她提出告訴,但最後法院判決前妻勝訴,整件事使烏利胥․幕爾受到極大打擊。
烏利胥․幕爾飾演的衛斯理極少說話,個性一絲不苟(明明睡著,換班人來時還能告訴對方遲到幾分鐘),情緒唯一的出口,多半是從眼神。如此富有表情的眼神,實屬少見。
如今幕爾先生已不會再有新作了。他所出身的東德,他所經歷的白色恐怖,都已成了過往雲煙。但人類歷史是如此不斷重複,誰知道老大哥是不是就在你我身邊?【竊聽風暴】這樣一個故事,給我們太多的嘆息。
拙琴,31/07/07
- 留言者: 甜米
- Email:
- 網址: http://niceday888.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0-02-13 07:05:39
這是我所看過最棒的德國電影!
尤其最後一幕,他買書的那一段對話,
好感動啊!
版主回覆:(10/25/2010 05:45:22 AM)
這部片我看了好幾次
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我最愛的德國片
- Jul 30 Mon 2007 19:07
兩位電影巨匠揮別人世
- Jul 30 Mon 2007 11:07
兩位電影巨匠揮別人世

法國演員米歇爾 塞侯
一星期前我們送走了烏利胥 慕爾
昨天(7月29日)法國又送走了一代名演員米歇爾 塞侯(Michel Serrault)
就是在夢想起飛的季節(Une hirondelle a fait le printemps)
裡飾演外冷內熱的老農夫一角的那位
他在諾曼第的家中溘然長逝
享年79歲
帶走他的也是癌症
我正準備要看他演的 « CLT » (Pars vite et reviens tard)
沒想到竟成了他的絕響
瑞典導演柏格曼
另一個消息是瑞典名導柏格曼去世的消息
記者並不清楚他去世的時間與原因
只知道他去世時十分安祥
享年89歲
電影界在兩星期內送走三位重量級人物
昔人已逝 唯有藝術作品超越死亡而不朽
拙琴 30/07/07
- Jul 29 Sun 2007 05:54
【戰火情人】(Beyond Borders)
- Jul 28 Sat 2007 21:54
【戰火情人】(Beyond Borders)

以人道救援為主題的電影,【戰火情人】大概是極少數的一部。可惜,這部片雖然有「1、2、3」三要素:一個新鮮的主題,兩個夠份量的演員(克萊夫歐文和安潔莉娜裘莉),拍攝地點跨越亞、美、非三大洲,作品成績卻只能算是平平。
故事敘述一位充滿理想的醫生(克萊夫歐文飾演)和出身上流、家世良好的名媛(安潔莉娜裘莉)之間跨越十多年的感情。兩人一生曾三度遭逢:第一次,已婚的莎拉在一場募款晚會中初識了尼克慷慨激昂的請願行動,並因而受感動而前往衣索比亞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在那兒與尼克相逢。兩人對彼此有好感,卻未曾表達。
第二次,昔日衣索比亞的伙伴艾略特向在聯合國組織內工作的她請求援助,間接使尼克和莎拉在柬埔寨重逢。這一次任務的高危險性,加上莎拉婚姻的不順遂,終於使兩人壓抑多年的感情爆發出來;但後來兩人再度因為背景差異而分道揚鑣。
第三次,尼克在車臣失蹤,莎拉丟下先生和子女,不顧自身安危前往營救。這次莎拉幾乎赤手空拳,只能憑本能行動。
為什麼我覺得這部片的成績不甚了了?因為這部片雖然談人道救援,但是觀眾看到的,就是一些在戰火蹂躪之下,生靈塗炭的場面。片中的人道救援者,則是要想辦法到處借調資金,以物資和醫療援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尼克為達救援目的,不惜和史泰格這種可疑人物進行魔鬼交易,交涉時只要不順心就滿口髒話,看起來很有戲劇效果,卻令人覺得不太符合實情。如果交涉是像尼克這樣搞的話,也難怪他會老是要不到錢了。
還有兩人之間的愛情也令人覺得有點唐突,日久生情可以解釋,可是尼克為什麼在柬埔寨一夜激情後「打完炮就跑」,用一句「我配不上妳」當遁詞,可真令人匪夷所思,好像為了分開而分開似的,也凸顯編劇的粗糙。
倒是有幾個配角還挺可愛,像是隨和親切的艾略特,莎拉的姊妹查麗。艾略特和莎拉某次見面時說:「我是美國人,我什麼都擁抱!」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可惜他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性命。
這部片的故事其實挺有意思,如果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它會有可能達到更好的成績;可惜事實並非如此。然而,意猶未盡的觀眾可以看克萊夫歐文主演的「人類之子」,它是未來末世版的人道救援,更黑暗,震撼也更深。
拙琴,28/07/07
- Jul 25 Wed 2007 19:06
好人奏鳴曲畫上休止符
- Jul 25 Wed 2007 11:06
好人奏鳴曲畫上休止符

昨天才看了精彩的「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看完正深深折服於飾演秘密警察的Ulrich Mühe精湛的演技時
卻看到有人在imdb上的留言版說
Ulrich Mühe得了癌症
今天早上法國新聞便報導
這位出身於東德
前妻曾實際參與竊聽任務的知名演員
星期日已因癌症過世
享年54歲
在「竊聽風暴」中
Georges Dreyman題獻給Ulrich Mühe一本小說
書名就叫做「好人奏鳴曲」(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
在54歲之齡就畫上奏鳴曲的休止符
Ulrich Mühe的演技
我們見識的太遲......
拙琴,25/07/07
新聞來源:RTL Info
L'espion de 'La vie des autres' est décédé
CINéMA mer 25 juil, 9:12
L'acteur allemand Ulrich Mühe, qui incarnait l'espion de la Stasi Gerd Wiesler dans le film "La vie des autres", récompensé par un Oscar à Hollywood en 2006, est mort dimanche à l'âge de 54 ans des suites d'un cancer, affirme mercredi l'édition en ligne du quotidien populaire Bild.
Ulrich Mühe, originaire de l'ex-RDA, est décédé à Walbeck, près de Leipzig (est), selon le maire de cette localité, cité par Bild.
- 留言者: 閑人
- Email: liuann67@hot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07-07-26 20:30:21
有我是昨晚看到新聞的, 嚇了一跳<br />
好可惜, 閑公是他的fan說, arte有他演法醫的德國影集<br />
閑公是忠實觀眾呢
- 留言者: ncucherie
- Email:
- 網址: www.wretchc.cc/blog/ncucherie
- 日期: 2007-07-27 06:45:59
閒人:<br />
<br />
原來Arte有演這影集呀!我是在網路上看他一生事業的回顧時,才知道他<br />
有演這東東。<br />
<br />
世界報的報導說他什麼都能演,是變色龍般的偉大演員。。。
- Jul 23 Mon 2007 05:07
【寡居的一年】(The Door in the Floor)—只要心仍活在過去,身體住在哪裡都枉然
- Jul 22 Sun 2007 21:07
【寡居的一年】(The Door in the Floor)—只要心仍活在過去,身體住在哪裡都枉然

【寡居的一年】是一步鬼影幢幢的電影,但這些鬼影和靈異片裡的不同,他們是當事人共同經歷而無法走出的傷痛。主角們試圖走出這個傷痛,搬到新家,孕育新生命,打算重新開始。然而他們始終揮不去心中的陰影,因為不知如何克服它,便開始向外尋求慰藉,結果是關係更加速的崩解。
【寡居的一年】改編自John Irving的小說《A Widow for One Year》,講述某年夏天,紐約州東漢普頓海灘上,著名的兒童讀物作家泰德.科爾(傑夫布里吉飾)和他美麗的妻子瑪麗恩(金貝辛格飾)婚姻觸礁的經過。兩人曾有擁有甜蜜幸福的時光,卻因爲十幾年前一場奪走他們兩兒子性命的車禍而徹底粉碎。兩人搬到海邊的房子,生了女兒打算重新開始,但是過去的傷痕仍然在他們之間刻下無法彌補的鴻溝。維繫著兩夫妻表面脆弱平衡關係的,是他們四歲的小女兒露絲。可是泰德不忠,以及泰德故意請來的十六歲少年艾迪則加速了兩人關係的惡化。
【寡居的一年】的電影原名是【地板裡的門】(The Door in the Floor),取自於童書作家男主角一本著作的名稱。任何人一進入【地板裡的門】,就再也回不來了。這個故事,是泰德內心陰影的譬喻。連未曾見過大哥二哥的露絲,也對家中滿牆的兩兄弟照片有著深深的依賴,只要有一張照片不見或有異樣,她馬上就產生極深的不安全感。更別說瑪麗恩,艾迪只是問她可否談談當年那場車禍,她便兩眼直視,彷彿眼前有一個無底黑洞吸嗜著她。
泰德雇用艾迪作爲自己的助手,暗地裡希望他神似兒子的外表和相近的年齡,可以對他和瑪麗恩的關係起催化作用。但是對性事尚在懵懂階段的艾迪很快就迷戀上瑪麗恩,並發生熱情的性關係。最後這段老少配的愛情反而使瑪麗恩下定決心脫離婚姻,離開艾迪,甚至連女兒監護權都放棄。
金貝辛格和傑夫布里吉成功的演出了這對外表談笑自若,內心飽受創傷煎熬的夫妻。他們的表演賦予主角既堅強又脆弱的特質。然而,看完本片後使我感到有些惆悵的是,這部片確實對心靈創傷與備受考驗的夫妻關係描寫入微,但是觀眾在片首已經預感這對夫妻的關係很可能會觸礁,電影的結局便完全在意料之中,而且很可惜的,無法提供心靈向上提昇的救贖。因為觸礁是多麼容易,如何進行內心的驅魔術才是最難、最有看頭的部分。
拙琴,22/07/07
- Jul 22 Sun 2007 17:10
網路書櫃Anobii部落格貼的貼法
想要給Anoibii網路書櫃Blog貼更換樣式,結果貼法已經改變,和當初有些不同,弄了半天都貼不上去,只看得到一堆亂碼。
- Jul 21 Sat 2007 22:50
【最後一次】(The Last Time)
- Jul 21 Sat 2007 14:50
【最後一次】(The Last Time)

【最後一次】是一部扮豬吃老虎,扮老虎被豬吃的電影。但看完以後,你可能會想:吃了老虎又怎樣?
【最後一次】(直譯,不清楚台灣的譯名)的故事是講一個頂尖業務員(麥可基頓)愛上新工作伙伴(布藍登費雪)的未婚妻(Amber Valletta)。麥可基頓飾演的泰德,是一個外表精悍強硬,內心灰暗深沈的人。內心的重創讓他轉行,以冷漠無情的態度打下業務江山。布萊恩費雪飾演俄亥俄州來的頂尖業務員傑米,到了新環境卻怎樣都無法做出業績,連未婚妻貝麗莎也背棄他而去。
亮麗的貝麗莎敞開了泰德封閉已久的心房,泰德試圖幫助傑米,卻無法挽救傑米被裁員,公司營運下滑的命運。眼看傑米就要包袱款款回老家,泰德和貝麗莎可以廝守的時刻,故事卻急轉直下。
……我看到這邊的時候,不只是瞠目結舌而已。OK,好,扮豬吃老虎的事我聽過,不過這樣演會不會太誇張了?傑米大半場都在演一個天真陽光的角色,以費雪的型來說,他演起無辜、不解風情的角色的確傳神。商場上真要用這種方法作掉對手,要讓做到別人妻離子散才叫成功的話,那些商場上呼風喚雨的大老恐怕直接預定地獄十九層的指定席會比較快一點。當然電影是反映人生沒錯,但是這部戲如此轉折,似乎稍稍欠缺可信度。最後(良心不安的?)貝麗莎回頭找泰德,但被當成棋子的泰德卻回去做老本行;這個安排倒是一個令人安慰的結局。至少,他回頭作自己真心喜愛的事情。
最後我要說一句:麥可基頓演的讚!我對麥可基頓的印象,只限於蝙蝠俠和多年前他和妮可基嫚合演的一部飆淚戲。但是這部戲中他把一個世故業務員遇到愛情後的內心變化,演得很有層次。布藍登費雪的角色,就不是那麼討喜,甚至到最後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而Amber Valletta的角色則是「秀色可餐」令人動心,但良心發現的慢了一步。雖然如此,貝麗莎這個角色並不會讓人討厭,頂多讓人嘆息。
拙琴,21/07/07
- Jul 18 Wed 2007 02:56
加入書籤的語法-- 「C'est la vie 」的呷厚倒休播
越來越多部落格的提供加入書籤的按鈕,我也加來玩玩。
「C'est la vie」的文章裡有詳盡的使用說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