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物品時發現一個遺忘在角落的印章,上面用法文寫著「克莉絲汀」,使我想起一生中所擁有過的名字。

首先有身份證上面的名字,然後有父母叫的小名,進了學校有綽號;學了英文,老師取了英文名「伊莉莎白」;進了法文系,教授又取了法文名「克莉絲汀」。1995年第一次開E-mail信箱取了暱稱,2002年開網站後取了筆名,進公司後同事也免不了取了綽號。

因為嫁到法國,所以冠了夫姓。入法國藉時,承辦人問要不要取法國名,因為先生覺得我的本名比克莉絲汀適合我(而且他有位前任女友就叫做克莉絲汀),於是保留了中文本名的譯名。

我的法國身份證上的姓名,各在姓與名的地方,有一個「ch」組合的陷阱。法國人看到我的名字絕對會唸錯,因為我的名字用台灣護照上的拼法來念永遠也不可能準確。如果不給他們提示,他們看到我名字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念成「ㄌㄧㄣㄒㄧ」,現在想起來,跟台語的「人死」還真類似,呸呸這些西洋鬼子真不吉利,給我觸楣頭。不然就是發成「ㄌㄧㄣㄑㄧ」,這是最多人選擇的發音。我很能體會,一個沒有中文基礎的老外,要看著拼音不準的英文,猜想而正確念出中文原文,是何等的困難,所以通常能發成後者,我就在心裡讓對方低飛過關,勉強准予承認。

再來是夫姓,也是一個陷阱,因為我先生祖籍西西里島,他們家姓氏中的「ch」必須念成「ㄎ」而不是法文慣例中的「ㄕ」。當然,大部分老法也不會知道這點,所以如果他們按照法文發音規則來念我的姓名,就會發出很多「ㄕ」的音,聽起來好像講話漏風似的。

所以,說起來,雖然嫁給法國人,但我的姓名卻一點也不法國,而我對這個名字,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又,在這片土地上能正確念出我名字的人是如此稀少,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好像臥底的間諜,用假名掩飾真實身分。這名字因為大家都唸不準,所以和我的關係似乎不是那麼重大。但既然先生不喜歡克莉絲汀,我也在心理上排斥了這個名字。可能因為受到「歌劇魅影」的影響,克莉絲汀總使我想到纖弱溫柔的女子,這和我大而化之,甚至有點粗魯的性格好像不搭。並且身邊人叫克莉絲汀的還不少,包括老闆娘、彼得的太太都叫這名字,想想,還是不要湊這熱鬧的好。克莉絲汀,你就來當我大學四年的紀念碑吧。

伊莉莎白更有如上古時代,只有高中時交到現在的德國筆友還在叫我伊莉莎白。自從前陣子考古過BBC版的「傲慢與偏見」後,我內心更確立了伊莉莎白是一個「端莊但過時的名字」的想法。但因為德國筆友,伊莉莎白得以倖存。每次和她通信,我必定用中文本名署名,但她仍然始終如一地叫我伊莉莎白,我因此一直無法徹底埋葬這個名字,無法徹底遺忘我跟英語的淵源,在英語補習班的回憶,當年和筆友通信的熱忱。

古人有名、字、號,死後有諡號,現代人身分多重,稱法更多。這麼多的名字都有個別的意義,但只有這一世的本名能包容所有名字的意義,承載一生中最多的人生記憶。至於其他世的名字,只有去問細胞了。

拙琴,14/12/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拙琴 的頭像
    拙琴

    莫比埃湖畔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