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 as Lincoln  林肯

自【戰馬】後,史匹柏再次以戰爭與歷史為題材拍攝了【林肯】。

如果說【戰馬】的故事還算吸引人,【林肯】簡直就是糟蹋了一個大好題材。整部片以林肯生命中最後四個月為重心,著墨於林肯如何通過憲法十三號修正案。

【林肯】這部片有二大缺點:

一、劇情如流水帳,彷彿國會頻道。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的劇本犯了所有歷史劇最大禁忌:只顧事實的陳述,而忽略了拿一把梯子給觀眾。【林肯】的故事是以【Team of Rivals】為本。庫許納將這將近一千頁的原著改編為二小時的故事時,忽略了在濃縮史實的同時,再適當加入一些「消化酵素」。對美國歷史不熟的觀眾,除了知道林肯這位解放黑奴的總統,大部分不會知道其他官員和政治人物的名號,以及他們的重要性。電影觀眾需要一些媒介幫助他們了解生硬的政治和歷史。但是電影裡幾乎沒有提供這樣的媒介,沒有梯子(媒介)的觀眾可以說有看沒有懂,而且很快就覺得無聊,並且難以消化大塊大塊的高濃度史實。我自己看到中途已經聽不太進去那些議員的對話,如果手上有遙控器,我大概早就關機了。如果對林肯和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有興趣,還不如直接去找相關紀錄片,或許還比較有趣。

二、老套的配樂。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嚴肅、一表正經的配樂一出現,馬上就令人想到以歷史題材、愛國精神為主題的美國時代劇。這樣的音樂原本應該給人雄渾精神的聯想,但是招式用老,類似的旋律聽多了,不但無法讓人感動,只會讓人厭倦。史匹柏拍【戰馬】就已經用了威廉斯,很想叫史匹柏換個配樂師,同樣的調調聽煩啦。

【林肯】另外一個有爭議的地方,是將解放黑奴、結束戰爭的關鍵,全部繫於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電影給人一種錯覺,彷彿黑奴們從此就真正和白人平起平坐。然而,美國實際禁絕種族隔離,種族平等的思想落實一般人內心,是二十世紀中期之後的事。電影甚至將林肯常出現的一個船的夢境,和第十三條修正案牽在一起,而實際上,林肯經常在各個戰役戰勝前做這個夢。對他而言,這事實上是個軍事戰勝之夢,而非電影所扯的第十三條修正案。

其實,電影改編史實是常有的事,就看個人手法巧妙。【林肯】改編的最大問題在於,庫許納和史匹柏好像被林肯的歷史地位和聖人光環震攝住了,但是進電影院的觀眾不要看聖人,他們要看一個有缺點的好人;有缺點的好人才真實。【林肯】的化妝、佈景、道具、燈光、演技無一不在水準之上,但是史匹柏描繪的林肯就是無法讓人感動。林肯和夫人瑪麗‧陶德最鍾愛的二兒子威利年幼夭折,老大羅伯特(喬瑟夫‧高登‧李維飾演)看了幾個斷手斷腳就立定主意從軍;電影對林肯家庭的描述和黑奴解放一樣輕輕帶過,莎麗‧菲爾德演的林肯夫人有點歇斯底里,但觀眾不明白這樣詮釋的理由。當我查資料時讀到傳說中小林肯十歲的瑪麗是個悍婦,林肯到國會備詢時,頭上經常裹著紗布這段,我才稍微理解,但是就電影來看,當下我只能說有些莫名其妙。其他諸如林肯巡視戰場時,史匹柏應該想表現戰場的殘酷,但是這顯然不是他拍過的戰爭場面中,最怵目驚心、最撼動人心的一幕,甚至有些索然無味。

這部片唯一值得「歐樂」的地方,就是丹尼爾‧戴‧路易斯。他的化妝非常成功,只是看得出來,他還是比本人帥多了。沒有人知道林肯說話的聲音和走路的神態,所以他只能揣摩,而他也演出了偉人親切、卑微又自制的神態。是的!我說「偉人」,因為他一出場和兩位黑人士兵的對話,簡直跟偶像見面會差不多。而當林肯被暗殺後,他躺在床上的那幕,多麼像門徒在哭送耶穌基督!

還差【南方野獸樂園】、【亞果出任務】和【悲慘世界】就看完所有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的電影了。純粹就電影而論,我覺得【少年PI】和【亞果】應該滿有希望的,雖然我還沒看【亞果】。【決殺令】非常好看,但是片中大量槍戰鏡頭,讓它超級政治不正確,不確定它能夠獲得保守的奧斯卡評審垂青。【愛‧慕】是法語發音,法奧合作的影片,去年奧斯卡已經給了法國的【大藝術家】這麼多獎項,我不認為他們今年會割愛。【少年PI】並非沒有缺點,但是幽默、結局給人幻想空間。【悲慘世界】是故事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林肯】看了會睡著,【凌晨密令】故事精采但是很政治,【派特的幸福劇本】若要作為最佳電影,份量稍嫌不夠。

不過,這當然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一切還得等三月才能見真章。

拙琴,02/02/20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拙琴 的頭像
    拙琴

    莫比埃湖畔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