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Fabrice Luchini)從前是巴黎雅痞,退休後到諾曼第轉行擔任麵包師傅。他想像力豐富,對文學充滿熱情,尤其著迷福樓拜的作品。當一對英國夫妻落腳成為他的鄰居,這對夫妻的姓名引起馬丁的強烈興趣查理與潔瑪‧包法利(小說中主人翁的姓名為夏爾(查理的法文寫法)與艾瑪‧包法利)。他越看這對夫妻,就越覺得他們活生生從福樓拜的小說走出來:美麗誘人的潔瑪原本是室內設計師,在諾曼第鄉下無法發揮長才,而老實而遲鈍的查理,沒有在第一時間發覺老婆的寂寞芳心已然蠢蠢欲動。

馬丁就像一個熟悉腳本的導演,認為這對英國夫妻的命運必將忠實於小說的描寫,但潔瑪卻不這麼想。她沒讀過【包法利夫人】,但她堅信能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也絕不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潔瑪‧包法利】和四年前的【塔瑪拉小姐】都是改編自Posy Simmonds的漫畫作品,很巧的是,潔瑪‧阿特頓(Gemma Arterton)都擔任眾人垂涎的女主角,而風情萬種的她,確實也有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第一個中鏢的自然是馬丁,心動卻不敢行動。沒多久,潔瑪的舉手投足,不但引來了貴族仰慕者,還招來不死心的舊情人。馬丁相信小說黑紙白字寫的內容一定會發生,便介入潔瑪的感情生活。影片許多笑點,都在於馬丁這福樓拜狂拿著書確認現實與小說,潔瑪卻並不做此想,拒絕馬丁對號入座。然而,是福樓拜陰魂不散嗎?【潔瑪‧包法利】也不能免於悲劇結局。

整部片清新可人,老牌演員Fabrice Luchini搭配性感迷人的潔瑪‧阿特頓,混雜著忘年之交與單方愛慕,化學效應就像潔瑪品嚐Calvados蘋果酒的感言:「很烈!」但的確令人陶醉!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波克拉底】片名直指這是一部和醫生有關的作品。希波克拉底為西方醫學之父,因此許多醫學院內都看得見他的雕像,西醫行醫前的誓言亦稱為「希波克拉底誓言」。

片中,班傑明對行醫懷抱著崇高的理想,相信自己會成為一位偉大的醫生。當他進入巴黎某醫院,選擇在父親的部門擔任實習醫生,逼人的現實讓他瞬間幻滅,不確定是否還能堅持當初的夢想?
 以醫院為背景的影劇作品很多,【豪斯醫生】、【急診室的春天】、【實習醫生】……戲劇性不在話下,寫實性則有待斟酌。【希波克拉底】則是法國電影中,少數深入醫院這個特殊環境的作品。這跟導演湯瑪立提(Thomas Lilti)有很大關係,因為立提本身就是醫生之子,也是一位內科醫生,一如主角班傑明(班傑明是導演的第二個名字)。電影拍攝地點,正是當年導演執業的醫院。看得出來,他對醫院這個微型社會,這個巴華教授口中的「家庭」瞭若指掌。

導演多次觸及醫療機構的社會問題。在當今法國醫院捉襟見肘的情形下,預算不斷減少,每個醫生護士都要當好幾人用,不但病床不夠,設備更是短缺。因此,當班傑明因醫療疏失,未能及時察覺流浪漢病人可能有心臟問題,導致病人往生時。上面都忙著幫他掩飾,因為不是他沒想到要檢查,而是機器壞了好幾個月都沒能修理。他質疑教授老爸是否因為父子關係而護短?巴華醫生指正,不是的,那是由於在當前艱難的處境下,醫院這個「大家庭」必須扶持每一個成員。

班傑明犯下的第二個醫療疏失則是刻意的,那是一位癌末的八十歲老太太。八十歲又是癌末,如果病危,到底該不該做心肺復甦術?還是不要讓她再受苦,讓她好走?老太太胃口不好,醫生群之間為了擠出病床的一丁點希望,做出安裝鼻胃管侵入性治療的決定。實習醫生請負責的德諾曼第醫生來看老太太,這一幕,我特別的熟悉,也特別的有感覺。在病人的尊嚴與醫院經濟的考量之間,醫生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面對苦難,數字還能與悲憫拉扯多久?

在班傑明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關鍵角色,那就是來自阿爾吉利亞的阿布德勒。阿布德勒在母國早已是正式醫師,為了在法國合法執業,他重頭來過,為的是有一天將妻女接來法國同住。班傑明和他亦師亦友,同時又保持著某種距離。藉由阿布德勒,導演特別指出外國醫生(精確的說,是持有非歐盟學歷的醫生)在法國醫院裡所受到的差別待遇(聖誕節值班、紀律懲處……)。事實上,導演最初想藉著這部片,向對當年培訓他的兩位外國醫師致敬。班傑明是Vincent Lacoste正式脫離青少年角色的作品,這個角色有時可愛,有時挺小鼻子小眼睛,但大體上令人喜愛。對我而言,這部片真正的英雄是Reda Kateb飾演的阿布德勒,他的角色同時兼具醫德與醫術的典範,為了病人的尊嚴、同事的權益挺身而出,而他的演技同樣不卑不亢。

難得看到一部令人振奮的法國片,沒有虎頭蛇尾,沒有喃喃自語,【希波克拉底】可說是開學檔期中的佳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堂娜是布魯克林的單口相聲女演員,平時以自己的生活做為表演材料。某天男友對她坦承劈腿並要求分手,打工的書店也要結束營業。堂娜在失戀的打擊下借酒澆愁,卻不小心意外懷孕,她該如何面對這個完全沒準備迎接的新生命?……

【只是個孩子】改編自導演Gillian Robespierre五年前推出的同名短片。剛開始看這部片的時候,有點害怕影片走浪漫喜劇的老路。類似的劇情(女主角一夕之間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事物),【鄰家女孩】(Girls Most Likely)已經演過。那樣固然皆大歡喜,卻也只是又一部制式生產的作品而已。幸好,【只是個孩子】帶給我的是意外的驚喜,而非浪費時間的懊惱。

女主角堂娜(珍妮史雷特)一開場便以單口相聲的表演出現。在舞台上,她赤裸裸地以自己的私生活為主題,談論現代男女的各種面相。她的搞笑橋段尺度甚寬,遊走於低俗與幽默之間,這樣模糊的界線,剛開始讓我不知道該笑還是該覺得噁心。

很快地,笑聲佔了上風。那是她開始倒大楣(?或說時來運轉?這是很一體兩面的事情)的時候,也就是她邂逅麥斯的那一刻起。這位出身好家庭的年輕人顯然不是堂娜交往的典型,但是他們卻一拍即合,合到下一代的胚胎都當天成形。即使如此,這兩個人頂多只能說是對彼此有好感的新朋友而已。問題來了:堂娜會墮胎嗎?她會告訴孩子的爸嗎?這對他們剛萌芽的感情,又會有什麼影響?

電影沒有給個政治正確的選擇,也沒有搬出女性主義的高調,更多的是現實人生的考量。精子著床不表示堂娜準備好了,相反地,意外懷孕撞擊出堂娜在經濟與事業上的脆弱處境,讓堂娜的女強人媽媽在幫她還學生貸款之餘,一直想要幫她物色穩當的工作。從【鴻孕當頭】(Juno)到【只是個孩子】,一個在預期之外的新生命,不只激盪當事人的道德觀與社會期待,更催化當事人彼此的關係與情感;這正是劇中最有看頭之處。珍妮史雷特飾演的堂娜機靈動人,而傑克雷西的麥斯則是一位正面的男性角色,他真正想認識女主角,而不是嘿咻完就了事,或聽到自己不小心播種就嚇得逃之夭夭的貨色。可以說,電影結束的時候,他們的故事才真正開始。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麥性格演員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是我這幾年特別心儀的演員,他的戲路寬廣,冷冽的外型適合演心狠手辣的壞蛋(【皇家夜總會】),但演起忠厚好人(【謊言的烙印】)也同樣具有說服力;只要是他演出的戲我都會盡量找來看。

在這部丹麥、英國與南非合資拍攝的西部片中,邁茲米克森飾演一位前丹麥軍人Jon,於1870年代留下妻兒在丹麥生活,和兄弟米凱爾布斯布蘭德(【更好的世界】到美國開疆拓土,希望在新大陸找到一片天空。
七年後,妻兒好不容易到美國和他團聚,卻在旅途中慘遭謀殺。他找到妻兒屍體,也報復了殺害他們的兇手。然而兇手背後的主子掌握了鎮上的生殺大權,意欲懲罰JonJon被恐懼的鎮民出賣,他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衝出重圍......

【救贖】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西部片:荒野、殺戮、復仇、正邪之戰......劇情十分緊湊,卻也因為遵循著西部片典型,而毫無驚喜。值得一提的是攝影與燈光,其打燈的方式深入角色內心,頗具舞台效果。伊娃葛林(Eva Green)飾演被惡棍劫持的女子瑪德蓮,因被印地安人割舌而失語,完全以肢體語言演出。


然而,整部片雖然好看,卻也不過如此,並不能翻新西部片的類型,甚至也不過是一部普通的動作片。結論:不好不壞。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阿道共事進入第九年,雖然他工作有一些缺點,有時很想給他巴下去,嘴巴也不是很牢,但是如果有一天離職了,我想阿道會是我懷念的少數同事之一。

因為,阿道就像個四十歲的大孩子,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影和去迪士尼,每天最關心的就是中午要去哪吃。看來胸無大志,可是宅的可愛。他不在的時候,上班很無聊,他在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大家喜歡故意鬧他,因為大家都喜歡他,知道他不會記恨。比起一些心腸狹小,踩在別人頭上往上爬,以別人痛苦為樂的人,但不知道其實再怎麼爬,空間就是這麼大的人來說,阿道著實可愛多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美好缺憾】改編自約翰葛林的同名小說。原文「The Fault in Our Stars」,直譯為「星辰的錯誤」,這麼富含詩意的片名,原來自於莎士比亞【凱薩大帝】裡的一句台詞:「親愛的布魯塔斯,人可以支配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但是,在青春年華罹患癌症,究竟是命運的錯,亦或是命運的禮物?

海瑟和奧古斯都是兩個平凡的青少年。如果拿掉海瑟的呼吸器與氧氣筒,以及奧古斯都右腳的義肢,他們就和一般青少年沒有兩樣。

海瑟在十三歲時確診甲狀腺癌第四期,癌細胞並蔓延到肺部,令她肺功能大受損傷,就在她病危時刻,對百分之七十病患無效的新藥,竟然對她起了作用。雖然奇蹟似的逃過死神的手心,但和死神搏鬥的過程令她身心俱疲,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媽媽逼著她參加癌症倖存者小組分享會,海瑟因而在那裡認識了奧古斯都。兩人很快地墜入情網。

奧古斯都得了骨肉瘤,個性開朗幽默,喜歡嘲諷自己的疾病。他們都處在健康不穩定的狀態中,不知道癌症是否會復發,還有多少日子可活?他最害怕的是被人遺忘,而海瑟則覺得自己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希望安安靜靜地離開人世。海瑟迷上一本叫莊嚴的痛苦的書,並強烈推薦奧古斯都閱讀,奧古斯都喜歡在嘴裡叼一根煙卻不點燃,作為他面對危險卻不讓自己受傷害的隱喻。

海瑟的原型來自於作者約翰葛林一位罹患甲狀腺癌的朋友,艾瑟厄爾Esther Earl。葛林在2009哈利波特大會上遇見她的時候,注意到她拖著一瓶氧氣筒。他喜歡她在Youtube上放的影片,也愛她幽默開朗的個性。從他們相識到艾瑟2010年在16歲之齡去世為止,葛林一直和她保持通信。

當我讀到這段小故事的時候,心裡浮現了許多畫面。十六歲,正是人生的春天,人生的列車才起站沒有多久,艾瑟就提前下車了。幾十年的人生,有人只來了幾個月,有人來了幾年,有人活到很老很老,有人大富大貴,有人貧賤度日。不管怎麼說,人無論如何逃不過無常。莎士比亞不是佛教徒,但他優美的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無常,這「星辰的錯誤」。對我來說,【生命的美好缺憾】是一對戀人學習面對無常的過程。人如何面對無常?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是其中一種方式。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去荷蘭實現與心儀作家見面的願望,即使他們大失所望,但幻滅讓他們成長。

海瑟在劇中朗誦獻給奧古斯都的悼詞時,提到了較大無限與較小無限的概念。如果換個方式看,不到二十歲就離開人世,相較於五六十歲才離開人世,的確擁有較小的無限,但較小的無限也可以是一場燦爛的花開,人生沒有白來。這段悼詞超級感人,她唸完之後,戲裡戲外的人都哭了。說到這點,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無法知道電影是否忠於原著。但是電影非常感人,戲院裡雖然只有幾十個觀眾,演到後來,戲院裡吸鼻涕的聲音此起彼落。離開戲院時,有個馬蛋正在擦眼睛。以前也有影片看得我哭到吸哩嘩啦,但是這部是看了哭,眼淚還沒乾,又哭了。除了故事感人,兩位十分投入又默契佳的男女主角雪琳伍德利、安塞爾埃爾葛特也是重要因素。

【生命的美好缺憾】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不知原著是否更加精彩?跟各位強力推薦。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少這樣長時間沒貼任何新文了。今年生活變動大,兩週來光是適應工作上的變化就花去不少精力,同時也因為認識新朋友而興奮。2014很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多話的一年!

家裡也做了調整,讓每個人都有獨立工作與休息的空間。這個過程中,清出了多達一立方公尺的垃圾,陳年灰塵也無所遁形,順道清理,感覺清爽多了。歸根就抵,這都是USANA帶來的影響。把我從一個內向封閉,思想負面的人,慢慢轉變成一個主動幫助、關懷他人的人。連阿姨都對我媽說,自從我做USANA後,思想變成熟了。

我相信USANA有一天一定能給我另一項珍貴的生命禮物:財富自由!我已經在路上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親去世後,阿諾和哥哥接手他的木工生意。某天,在防身術的攤位上,阿諾認識了瑪德蓮。當兄弟倆到客戶家談生意時,阿諾發現瑪德蓮就是客戶的女兒,而且拼命吐槽他們的產品。然而,阿諾被個性與眾不同的瑪德蓮深深吸引。當瑪德蓮報名陸軍訓練營時,阿諾放下未完成的工作,不顧哥哥的反對,一心一意跟隨瑪德蓮的腳步,但發展卻出他意料之外……

與眾不同的愛情故事,來自與眾不同的組合。【初戀戰士】的奇特之處,在於傳統男強女弱關係徹底反轉,以及主角的精彩演出。

在傳統的認知中,男性比女性強而有力。在【初戀戰士】中,阿諾和哥哥從事傳統以男性為主的木工,這是需要體力的工作,但面對瑪德蓮,所有男人瞬間都變成俗仔,遜掉了。

首先,男方兩次被女方打得落花流水,而且幾乎是一拳掠倒。瑪德蓮是男人婆個性,體格壯碩,毫不做作,總是以無袖短上衣出場。她一上場就打得阿諾毫無招架之力,反倒是一開始拒絕和女生打架的阿諾,最後只能用咬她一口的弱者模式反擊。

第二次是瑪德蓮在訓練營對阿諾發脾氣。瑪德蓮個性直來直往,不時興心細女性那一套,直接將不滿化為暴力。阿諾被打倒在地時,一句話都沒說,負氣丟下眾人離開。他在一開場時說過不打女人,就真的不對瑪德蓮出手。

妙的是,兩次雖然形式上是瑪德蓮佔了上風,但最後是阿諾擄獲瑪德蓮芳心。粗枝大葉又異想天開的瑪德蓮,碰上腳踏實地、個性溫柔的阿諾,這兩個角色有著天壤之別,卻又同時互補,藉著兩次不打不相識的機緣,擦撞出愛情火花。


但瑪德蓮若只是個擁有男人個性的女人,那也不過就是個愛男人的蕾絲邊,角色深度仍是有限。導演為瑪德蓮加上了一點瘋狂,而且瘋狂的理所當然。她認為一切都要結束,世界末日要到了,所有的人都必須做好生存準備。所以她喝生魚汁、背瓦片游泳、報名訓練營,結果生性自由的她,跟中尉格格不入,覺得訓練營的環境太舒服,根本不能應付需要。反倒是她和阿諾脫隊後,在荒郊野外一切必須靠自己,才真正體驗到生存的況味。在那樣的環境裡,瑪德蓮嚐到了她夢寐以求的艱苦生活,以及艱苦生活背後所隱藏的各種風險。這個機會並不是瑪德蓮自己在訓練營裡找到的,而是阿諾為了她,邀她一起冒險的。阿諾有瑪德蓮那麼瘋狂嗎?可能沒有,但是他愛她這份「理所當然的瘋狂」,當別人覺得瑪德蓮的末世論超級悲觀,他只是用仰慕的眼神看著她。他成全了瑪德蓮的夢想,也就進入了這個奇女子的內心。

最後瑪德蓮生病,兩人又碰上森林大火那段,處理得十分奇幻。有那麼一瞬間,我心想:瑪德蓮一直掛在嘴上的末日來了嗎?


男女主角的演出極為清新自然,除了女主角Adèle Haenel稍有名氣,其他眾多年輕演員都(還)不是法國影壇要角,給這部片增色不少。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札克布瑞夫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裡,和娜塔莉波曼演出對手戲。罹患精神疾病的大蒙遇見同病相憐的珊,兩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觸動了不少觀眾內心

十年後,在同樣由札克布瑞夫自編自導自演的【心在彼處】裡,布瑞夫多了幾根皺紋,人生關卡有別,不變的是他燦爛的微笑。艾登(札克布瑞夫)的父親是癌末病人,自從太太去世後,和二兒子的關係便日益惡化,不相往來。他拿健康下賭注,自願嘗試實驗性療法。龐大的醫療費讓他無力繼續供應孫兒女上猶太學校的學費。艾登一向獲得妻子莎拉(凱特哈德遜)支持,由她獨自挑起家計,讓他可以在好萊塢追求演員夢。但面臨家中巨變,遭到同事言詞性騷擾的妻子也表明她累了,希望艾登能夠共同分擔子女教育的責任。艾登如何面對家庭危機,並讓關係惡劣的父親與沈醉動漫的弟弟,在這關鍵時刻重修舊好?如何在35歲的年紀,真正名符其實的三十而立?

 艾登的故事並不獨特,但由這幾位演員詮釋,仍然有其吸引人之處。Judd Aptow有部片叫【40惑不惑】,【心在彼處】有點像40惑不惑】的前傳,只是年齡的威脅沒像四十大關來得那麼嚇人。很巧的是,兩部片都跟猶太人有點關係。


艾登與太太的關係特別令我有感觸。有時候我們常以為,最愛的人支持我們是理所當然,也會一直持續下去,連帶忽視他(她)是否真的樂在這樣的角色?我們忘了感謝對方,也忘了關心對方是否開心。重點是,如果對方不開心,那麼這支持就成了犧牲,而沒有人能夠在平等的伴侶關係中長期犧牲的。再來就是他照顧父親,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與他的親密時刻。父親在臨終前和兒子們道別的那段,就是平時的我,看了也會難過,但是當自己親自經歷過,往後再看戲劇演出時,我的感受就是不同。當我的生命檔案裡多了這份資料,下次碰到類似情節就會格外靈敏,這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吧!

【心在彼處】不是一部格外令人難忘的作品,但是看了不會讓人後悔;那是一段生命省思的真相時刻。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貝松可說是法國少見具有世界性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他的作品有些原創性十足,有些馬馬虎虎,有些根本不是我的菜,所以無法評論。

盧貝松的【露西】在法國行銷非常成功,上映第一天就衝出了35萬人次的高票房。【露西】可說是盧貝松好久不見的話題性作品。影片的中心議題是:人類只使用大腦的10%,當我們使用100%時會如何?這個說法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人的能量】中的論述;他認為我們現在緊緊運用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分。在嚴謹的科學上,這一論述具有很高的爭議性,而且被視為沒有實際根據的謠言。但盧貝松用在電影裡,則成為絕佳賣點。


露西(史嘉莉喬韓森),一個住在台灣的美國學生,被在舞廳認識不到一星期的理查(【Borgen】丹麥政治影集主角Pilou Asbæk皮盧艾斯別克)連累,捲入韓國黑道仇殺案。由崔岷植(【原罪犯】)飾演的黑幫老大在露西腹部置入一種新開發的毒藥CPH4,強迫露西成為運毒工具。CPH4滲入露西體內,意外開啟露西使用沈睡90%大腦的能力。腦力逐漸開發到20%-30%-40%的露西,體內產生劇烈變化,聯絡上在巴黎演說相關理論的教授(摩根佛里曼),以及巴黎警方皮耶戴里歐(阿瑪威克Amr Waked),除了要找到其他被迫運毒的「驢子」,露西更將面對腦力提升至100%的挑戰。......

【露西】中可看到盧貝松的手痕:令人嘆為觀止的飛車追逐,個性鮮明的女主角,現下最新科技的應用......。這次的露西也有過去妮基塔、聖女貞德、第五元素中的影子--性感的外貌,強悍、不顧一切、不肯妥協的個性。史嘉莉喬韓森演出十分稱職。相對的,女主角身邊的男性角色就高下立現,摩根佛里曼如此,阿瑪威克亦是。連皮耶警官都在片中對露西說:「我覺得您不太需要我。」其來有自!身為女性,看完【露西】走路都有風!

那麼【露西】特殊之處究竟在哪?【露西】在劇情上並沒有重大革新,它的特點在於視覺效果,而呈現方式亦極貼近時代;世界成為露西的巨無霸平板電腦,她用滑動手機的方式「滑動歷史」的那段,忽而回到19世紀紐約,忽而回到殖民時代前,與印第安人面面相覷,忽而打擾狩獵中的恐龍.....我們看【露西】,而露西在看世界的電影,看無數生命的夢境。她與人類史上第一位女性--露西的相遇,很難不讓人想起E.T,也呼應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至於【露西】中關於人腦開發的理論,我個人認為,關於智力開發的說法或許是無稽之談,但是心靈力是無限的。【露西】的某些段落看似愚蠢又不合邏輯,但若從心靈的觀點來看,則可以說得通,前提是要丟掉成見,丟掉人類的腦袋!

【露西】故事中的主要拍攝地點--台北與巴黎,正好都是對我個人有重大意義的城市。電影有過半長度在台北進行,101大樓、晶華酒店、台北機廠、三軍總醫院、永樂市場等地標數度出現在影片中。盧貝松對台北兼具高度文明與髒亂城市景觀的特色掌握精準,透過【露西】這部大製作,為台北/台灣帶來的宣傳效益,應該輕鬆超越任何一部官方影片!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兩個台灣朋友坐一段地鐵,其中一位新買的票不知何故無法感應。她後面好心的法國小姐示意刷她的卡,兩人一起過。到了里昂車站(Gare de Lyon)要換坐另一條地鐵時,我用我的年票刷卡讓她先出去,結果今天剛好查票員又躲在他們常躲的那個角落。朋友被查票,查票的馬蛋說她的票上面完全沒有任何紀錄,是違法的,要罰錢。她秀出一張卡,上面顯示逃票要罰33歐,沒馬上繳錢金額還會提高到66歐。看到33歐,兩個朋友都嚇死了。朋友拼命解釋,她的票是新買的,她也有刷,只是機器沒感應。馬蛋一直說不行,接著拿出一本簿子開始寫罰單,然後問我們是不是觀光客,要求朋友拿出護照。因為她跟我們都講英文,所以我就乾脆假裝自己是觀光客,回她英文。但因為腦袋習慣了法文模式,所以講英文就一直跳針。其實我有點想講法文,會比較順,但是我想假裝跟朋友一樣可能比較好,我不確定當法國人會有助於脫困。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從前有一家人,媽媽很早就去世了,三兄弟從小由爸爸含辛茹苦地拉拔長大。送他們上大學畢業之後,爸爸覺得自己忙了一輩子,該是去過夢想生活的時候了,於是叫兒子們說說自己的謀生方式。

老大說:我跟未婚妻合資開了一間貿易公司,目前有十個員工,收入不錯,不過還在燒錢階段,但是我們看好這行業,幾年後一定可以回收!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是唯一】原文標題為Begin again,意即重新開始。

舒適圈給人安全感,重新開始卻是一切放下,歸零再出發。人生要歸零,往往出於不得已。就如十公里的馬拉松,跑了兩公里才發現走錯方向,該如何是好?

來自英國的葛瑞塔,和交往五年的流行樂男友到紐約發展,他嶄露頭角沒多久,她就被劈腿,小三和男友不過認識一個月。丹是昔日知名音樂製作人,遭到和賈伯斯相同的命運,被合夥人趕出自己一手建立的獨立音樂品牌。飽受生命打擊之下,丹在酒精中尋求慰藉。前妻受不了他,女兒渴望父愛,卻眼睜睜看著父親頹喪失意,連她幾歲都搞不清楚。

就在兩人跌落谷底的那一天,葛瑞塔被好友慫恿上台演唱,她心不甘情不願地唱出失戀的心情,卻讓她遇見了知音。丹聽見了她的孤獨,更聽見了她的才華,甚至出於製作人的本能,想像出整支樂隊為她伴奏。他知道她是那個對的人,在丟了不知幾張試聽片,在自己都被掃地出門之後,他找到了那個獨一無二的聲音。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一番對於現實與理想的精彩辯論後,葛瑞塔接受丹的提議一起錄製將作品。他們在苦無經費下,想出在街頭錄製的創意,跟警察大玩你追我跑的遊戲。……

【樂是唯一】是愛爾蘭導演約翰卡尼在【曾經,愛是唯一】之後的新作。作品延續【曾經,愛是唯一】的風格,增添了些許世事滄桑。在這部「好感電影」(feel-good movie)裡,熱愛音樂的男孩女孩,換成了中年老爹和年輕女孩。整部電影就像是電影歌曲背後的故事;主角們從彼此創作的音樂看到彼此的靈魂,從智慧型手機裡放的歌曲觀察對方的個性,而那是跟日記一樣騙不了人的。問題來了:在窺見對方靈魂之後呢?

在【曾經,愛是唯一】裡,約翰卡尼沒有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樂是唯一】裡,感謝老天,他也沒有讓美妙的邂逅淪為可以期待的肥皂劇。劇末轉折相當貼近樂壇趨勢,是很有意思的安排。喜歡【曾經,愛是唯一】的人,不要錯過【樂是唯一】!

本文彩蛋:本文上方是原版海報,下方是法國版海報。原版海報要你重新開始(Begin Again),法國版海報要你來聽紐約旋律(New York Melody),加拿大法語區邀你聽新副歌(Nouveau Refrain)。顯然,魁北克依然比法國更重視法語~~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故事讓人無言,卻不由自主地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而看到最後。
【美麗失敗者】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媽媽早逝,爸爸因為擔任貨運司機,長年在路上奔波,蘇珊與瑪麗亞兩姊妹從小相依為命。不論蘇珊闖了什麼禍,就算天打雷劈,瑪麗亞永遠都為她護航。
這對超麻吉的姊妹,個性截然不同,也導致後來天壤之別的命運發展。蘇珊只要碰到愛情就被沖昏頭,青少女時期便未婚懷孕,生下查理。但個性不羈的蘇珊,絲毫不因為身邊多了個甜蜜的負擔而「走向正途」。溫柔、帥氣的朱利安讓她愛到無法自拔,不幸的是,朱利安是黑道人物,不但將她捲入是非圈,讓她毅然決然拋下父親、姊妹與兒子,跟著他浪跡天涯,更讓她啷鐺入獄。

父親對蘇珊又愛、又氣,同時又充滿了說不出的痛心。瑪麗亞二話不說接下了蘇珊留下來的擔子,以阿姨的身份盡可能的呵護查理。然而,當蘇珊出獄後,早已人事全非。


凱薩獎影后莎拉佛黑斯提耶擅於飾演敢愛敢恨,際遇高潮起伏的奇女子。在【美麗失敗者】這個橫跨25年的故事裡,她所詮釋的蘇珊,一次又一次地所有讓她往下沈淪的陷阱。第一次,愛情讓她成為母親,第二次,愛情再度讓她成為母親,但也讓她徹底與原生家庭切割。蘇珊就像龍捲風,將她周圍的人用力捲起,再讓大家粉身碎骨。在一次次暴烈的分離中,有人提前離席,有人被迫成長,有人在經歷椎心泣血的痛楚後,只是漸漸老去。面對莎拉佛黑斯提耶,年輕的阿黛兒阿奈爾(Adèle Haenel)演技自然搶眼,以此角贏得2014年凱薩獎最佳女配角。導演Katell Quillévéré赤裸裸地描繪法國電影中少見的中下階級題材,沒有雕琢,不加美化,雖然不免隨著劇中主角感受到刀割般的刺痛與震撼,然而在大風大浪過後,這些遍體鱗傷的劇中人物,仍然勇敢地活下來。不再有激情,不再為愛走天涯,就只是真實的生活著,那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年可以是什麼?12年,生肖走完一輪;12年,可以釀出陳年威士忌;12年,是所羅門·諾薩普遇陷為奴的時間。 在【年少時代】,李察林克雷特(【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電影)選擇了20022013年間的12年,真實呈現小演員艾拉柯川的成長,從他六歲一直拍到十八歲離家上大學為止。林克雷特採用紀錄片的模式來拍攝劇情片,每年以20萬美金的預算拍幾天。影片給人的感覺也神似紀錄片。一開始,2小時43分的長度令人望而生畏,實際上卻是毫無冷場,欲罷不能!
這部以家庭故事為主軸的影片,主要敘述小男孩梅森與姊姊珊曼莎(導演的女兒)和媽媽(派翠西亞艾奎特)一家人的生活,和林克雷特長期合作的伊森霍克則飾演梅森與珊曼莎的生父。【年少時代】並沒有峰迴路轉的劇情,只是如實呈現二十一世紀初期一個美國家庭的面貌:吵吵鬧鬧的父母親,和男伴分分合合,總是所遇非人的母親;老是互相吐槽的姊弟關係;開學、上課、老師、同學;暗戀、初戀、失戀;打工、哈煙、把妹;重組的家庭,與重組的親子關係;不只繼父來來去去,連繼兄弟姊妹也是。隨著家庭成員不斷變化而來的是不斷的搬家、搬家、再搬家。除了劇中可愛的小男孩梅森,觀眾也能觀察到梅森週遭親友的變化,有小演員們成長的軌跡,也有歲月在大人臉上留下的痕跡。和派翠西亞艾奎特相比,從【春風化雨】就一路看他演到現在的伊森霍克,對我來說更是熟悉。12年過去,帥哥風采依舊在,只是鬢顏改!到了44歲,伊森霍克也不免略微中年發福,外加幾根白髮和皺紋。在梅森長成陽光性感,一派悠閒從容的年輕男子同時,爸爸媽媽也逐漸老了。
梅森變形記
這部片也是2000年代大事紀節選:911事件、哈利波特熱潮、歐巴馬競選總統,還有當時流行的產物如有著圓嘟嘟可愛屁股的舊款iMacWiiXbox、女神卡卡、酷玩樂團......這些幾乎是全世界的共同記憶,也讓觀眾去搜索當時屬於自己的那份回憶點點滴滴。

在梅森從男孩成長為男人的過程中 ,觀眾看著梅森成長,這是從外至內的觀點。而梅森也有他看大人的內在觀點;有好幾次,他看著母親如何墜入愛河;也同意爸爸說的,如果當年母親能夠體諒些、耐心些,就不用經歷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當他離家上大學的那天,他母親望著喜孜孜的兒子,突然悲從中來。子女終於長大成人,重大責任已了,何等可喜可賀,但沒有伴侶,形單影隻的母親面對即將成為空巢的家,複雜的情緒化成淚水宣洩。派翠西亞艾奎特扮演的單親媽媽演出平實、精采而感人。
梅森變形彩色版
雖然【年少時代】的主題具有普世特質,這部戲還是有它很美國的部分:梅森滿十六歲時,爸爸的新岳母送他一本聖經,新岳父則送他......一把長槍,還教他如何使用。這對我而言是徹底矛盾的組合,但對劇中人物可是再傳統不過。劇終,梅森和大學同學重遊大灣國家公園,那是他小時候曾與父親露營的地點。取得成人世界第一張門票的梅森,攜手並肩面對未來更多人生風景的人,不再是父親,而是剛認識的新同伴。這是梅森的成長,但不只是梅森的故事或梅森爸爸媽媽的故事,那是人生!


本片榮獲2014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台長用力推薦!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