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Penny Dreadful」?「Penny Dreadful」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一種出版品。故事通常是以連環恐佈小說的形式呈現,每本售價一便士。網路上有人翻譯成「潘妮的恐懼」,實在是誤會大了。這齣劇裡從來沒出現過半個潘妮,倒是藉由劇中凡赫辛教授之口,展示了什麼叫做「Penny Dreadful」。

剛才提到凡赫辛,沒錯,他就是吸血鬼故事中追殺吸血鬼的教授。這部影集主要融合了三部十九世紀經典小說: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史托克的《德古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除此之外,科學怪人窩居在劇院擔任幕後工作,向女演員茉德示愛遭拒的情節,也有一點歌劇魅影的影子在內。

文章標籤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娘要是看【女朋友的女朋友】一定又會碎碎念,她向來最忌諱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出山畫面,嫌它觸霉頭。可很多西洋電影都是這麼開場。對西方人來說,生死向來是人生理所當然的必經過程,也就沒有什麼好遮掩的。【女朋友的女朋友】一開始,只見一位美女畫脣膏、上眼線、戴戒指,等到純白棺木闔上,才知道這一切梳妝打扮不是為了出外遊樂,而是準備入土為安。那是蘿拉,克萊兒(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Anaïs Demoustier)從小到大生死相許的死黨。

在葬禮上,克萊兒承諾要照顧蘿拉的先生大衛(何曼杜立斯Romain Duris)和女兒露西。沒多久,她意外撞見以女裝打扮的大衛。原來大衛一直有變裝為女性的嗜好,但蘿拉在世時,他沒有這樣的需要,蘿拉去世後,那股慾望又回來了。大衛的變裝癖成為兩人間的秘密,兩人一起上街購物、打扮,儼然是親暱女友,克萊兒甚至給大衛起了一個新名字「維吉妮亞」。

漸漸地,維吉妮亞的存在感壓過大衛,而以維吉妮亞面目出現的大衛,對克萊兒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克萊兒的先生吉勒(拉斐爾佩松納茲Raphaël Personnaz,在【奧塞碼頭】中,他和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也是一對)被矇在鼓裡。大衛跟克萊兒有一腿?原來他是同性戀?吉勒看不清楚這中間的暗流與騷動。或許連克萊兒也不清楚,但大衛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成為維吉妮亞......

法蘭索瓦歐容(François Ozon)電影裡的女性角色,一向都有著敢愛敢恨的性格。在這部堪稱法國版【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的作品裡,歐容仍舊給予女演員們最大的伸展空間,尤其是何曼杜立斯。他雖然是貨真價實的法國一線男星,但是他演起女性那使股娘勁和從容,姑且不論他的女裝如何,可以確定他真的從心底把自己當成女人。他所飾演的大衛/維吉妮亞有一定的複雜性,他想裝扮成女人,即使仍有男性特徵,依舊認同自己是女人,但他愛的仍是女人。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靈轉的大眼睛表情十分豐富,在片中也有稱職放開的演出。

片尾的家庭寫照,呈現三種女性演變的過程。一個享受身為女性,一個即將成為母親,一個在旁見證。這是否是烏托邦式的理想?雖然火力遠不及極盛時期的阿莫多瓦,沒有奇觀也不來標新立異,歐容【女朋友的女朋友】仍是一幅引人入勝的女性肖像畫。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不是一篇電影文,跟這裡的文章有什麼關係?但我有種驅動,非寫Penny Dreadful不可,因為我的思緒不斷繞著它轉,彷彿被附身似的。寫作是我與Penny Dreadful之間的降靈會,發文是某種形式的「驅魔」;這個字眼非常強烈,但或許是最貼切的表達。Penny Dreadful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如此深刻的善惡掙扎,寫出來,能夠釋放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那種強大能量。

你說,好吧,那為什麼要放在這裡?的確,這不是一篇電影文,但結緣卻是因為一部電影【暴風雪中的白鳥】。雖然【暴風雪中的白鳥】不怎麼樣,但在翻閱伊娃葛林資料時,不自覺被她演出的這部作品介紹吸引住。結果,不看則已,一看則驚為天人。我向來不碰影集,因為實在太佔時間。但是Penny Dreadful每一集都像一部迷你電影,甚至比許多早已制式化生產的影片更為獨特。

什麼是「Penny Dreadful」?「Penny Dreadful」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一種出版品。故事通常是以連環恐佈小說的形式呈現,每本售價一便士。網路上有人翻譯成「潘妮的恐懼」,實在是誤會大了。這齣劇裡從來沒出現過半個潘妮,倒是藉由劇中凡赫辛教授之口,展示了什麼叫做「Penny Dreadful」。


剛才提到凡赫辛,沒錯,他就是吸血鬼故事中追殺吸血鬼的教授。這部影集主要融合了三部十九世紀經典小說: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史托克的《德古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除此之外,科學怪人窩居在劇院擔任幕後工作,向女演員茉德示愛遭拒的情節,也有一點歌劇魅影的影子在內。

整齣劇內容以探險家麥爾坎.穆瑞爵士(Malcom Murray,提摩西.道頓飾)聯合凡妮莎.艾福斯(Vanessa Ives,伊娃葛林飾)尋找女兒米娜的過程為主軸。為了找尋可能被邪道劫持的米娜,爵士找來美國槍手伊森.錢德勒(Ethan Chandler,喬許.哈奈特飾)、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醫生(Victor Frankenstein,哈利.崔德威飾),加上臉上有神秘刺青的忠僕Sembene(丹尼.薩潘尼),組成尋找米娜的五人團隊。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沈重複雜的過往,而爵士會與凡妮莎合作更是因為兩人既愧對彼此,也愧對米娜。在雙重虧欠下,兩人的關係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重重糾葛。

伊森與父親關係惡劣,尤其在美國曾經有一段大是大非,絕口不提的往事;他與來自愛爾蘭的貧窮妓女布隆娜.寇夫特(Brona Croft)相知相愛。布隆娜在塞爾特語中意為「悲傷」;不僅呼應布隆娜悲慘的身世她愛上莽夫,被拳打腳踢後逃回娘家,母親不但沒有保護她,還要她回去嫁給暴力未婚夫,也預示她無望的前景,因為布隆娜從此一腳踏入這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並被「客戶」傳染當時無藥可醫的肺癆(即肺結核)。可以說,自那時起,她已被判了死刑。


維克多的母親在他幼年便肺病去世。小小的腦袋裡很早就餵養著華滋華斯的詩篇,更充滿以科學獲得永恆生命的濃厚興趣。影集一開始,維克多成功「催生」一個擁有永恆生命的新人類波特斯,兩人之間孕育出一段父子般的美妙關係。然而,當卡力班無情地將波特斯四分五裂,這惡夢般的出場才讓觀眾明白,原來,波特斯只是「科學怪人二號」,他還有一個被維克多拋棄的「哥哥」!卡力班「誕生」後,維克多對他的感覺只有厭惡與害怕。被維克多拋棄後,他流落街頭,遭到陌生人的排斥與毆打,最後是經營劇院的文生(Alun Armstrong,《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的德納第老闆)接納了他。其實,卡力班這名字還是文生給的,出自於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一個野蠻畸形的奴隸角色。在這之前,卡力班是沒有名字的,就叫做「那個生物」(the Creature)。在此劇的角色中,卡力班是最引起我共鳴的一個。這個角色和《歌劇魅影》裡的艾力克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同樣因為面相醜陋而必須活在陰影中,卻又對愛情與藝術有著深厚的渴望。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成員羅里.金尼爾(Rory Kinnear)將卡力班的恐懼、欣喜、渴望、絕望、脆弱和殘忍詮釋的絲絲入扣。當他無家可歸,不得不回頭借宿維克多住處時,維克多悄悄將槍枝上膛對準卡力班。然而當維克多悲歎為何維克多不給他鐵石心腸,卻給他血肉之驅,讓他有了七情六慾,並為此受苦?「我寧可是那具冰冷的屍體,也不要現在的人身。扣下板機吧,那將會是份祝福。」他這段獨白,是劇中最動人的其中一幕,令人心碎(卡力班獨白全文,請見文末)。怪人有如夢中囈語,發自內心的呼喊,不但感動了維克多,讓他改變心意,還一反逃避的態度,積極為他打造一個同樣擁有永恆生命的新娘。羅里.金尼爾的風格反映出他長期浸潤於劇場的訓練,他的咬字唸白,從舉手投足到每一個眼神,全都是戲,演出極富感染力


Penny Dreadful】有大量性愛與恐怖情節,一開始我既受吸引,但也有退到旁邊不敢正眼看的時候,特別是眾人大戰紅眼吸血鬼王,還有凡妮莎與附身邪靈奮戰的段落。【Penny Dreadful】絕不是讓你能輕鬆觀賞的作品,也不太適合配飯吃。說到這裡,我真的要佩服伊娃.葛林,她全心全意融入這個擁有靈媒體質的角色,而且徹底豁出去。在劇中,凡妮莎原本與米娜是情比姊妹深的好友,卻由於目睹雙方父母的外遇,間接導致凡妮莎莫名其妙背叛米娜,並引發邪靈對她的折磨。凡妮莎天賦異秉,可也因此承擔了許多不屬於她的包袱。劇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喜歡她,但唯一和她產生深刻連結的花花公子多利安.格雷,卻被她拒絕。在第一季中,多利安.格雷展現了他男女不拘,人數不限的「慷慨」特質。邊玩還要請人在旁邊拍照,對方咳血了還頗自得地說,跟臨終之人做可是平生第一遭!就如王爾德描述,是一個荒淫無度的美男子,而他的致命武器則是藏在密室的那幅畫。

Penny Dreadful】的前兩集寫得特別精采,對話充滿機鋒與靈光,正是我最害怕的影集類型,因為實在精采到欲罷不能了!不論是對於超自然現象或人性善惡的討論,【Penny Dreadful】都做得十分到位。流露文學氣息的長句對白,重現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風格。除了可圈可點的劇本與演員,【Penny Dreadful】的配樂同樣出色,是由波蘭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寫作。他那驚悚開場,續以無限情思的主題曲【Demimonde】,在不到兩分鐘內,有效地帶出整齣劇的氣氛與核心,那就是愛與死亡。在科學的外衣下,不變的是永恆的人性!



註:
卡力班的獨白原文對照:

「也是無用的。無用......一切都是無用的。我幻想我伴侶的樣子,幻想另一個人,看進這對眼睛,注視這張臉,而不退卻。但這怎麼可能呢?因為怪物不在我的臉上,而在我靈魂之中。我曾以為如果自己像其他人一樣,就會得到幸福與愛。你看,惡性增長了,從外到內,而這張破碎的臉,幾乎不能反映我內心的厭惡。我的創造者呀!為什麼?為什麼你沒有讓我鐵石心腸,卻讓我能夠感覺?我寧可是以前那具屍體,也不要是現在的這個人。去吧,按下板機,那會是份祝福。

And a futile thing too. Futile… All futile. What dreams I had of my mate. Of another being, looking into these eyes, upon this face and recoiling not. But how could that happen? For the monster is not in my face, but in my soul. I once thought that if I was like other men I would be happy, and loved. The malignancy has grown you see. From the outside in, and this shattered visage merely reflects the abomination that is my heart. Oh my creator, why, why did you not make me steel and stone? Why did you allow me to feel? I would rather be the corpse I was, than the man I am. Go ahead. Pull the trigger. It would be a blessing.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暴風雪中的白鳥】(White Bird in a Blizzard 劇情簡介如下:「16 歲少女凱特因為母親突然離家出走,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她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不知所措。原本表現的不以為意的她,逐漸發現自己因為母親的缺席而造成心靈上的缺憾以及空虛,似乎用再多的愛情以及性愛都無法彌補。而後,母親的失蹤竟可能變成命案,她受傷的心靈將再度面對極大的挑戰。」

坦白講,這樣的劇情設定對我來說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有的網友提出的賣點是「可以看雪琳·伍德利的胸部」,或許吧,但這對女性觀眾有意義嗎?更何況,如果要在這部片裡找帥哥,鐵定槓龜。不過,當UGC網站上的「讚」越來越多時,我決定給這部片一個機會。順便一提,當我舉棋不定時,UGCIMDB這兩個網站是我重要參考依據。上面投票的觀眾夠多,不會因為是高級知識份子雜誌的影評,就把一部明明很普通的片子捧上天。例如最近【電視全覽Télérama】便給【魔幻月光】最高評分,但這部伍迪艾倫的年度之作,老實說只能算是他的次級作品,好看但不會在記憶中停留太久,要知道,觀眾的腦袋一年要接受多少部電影的刺激呀!普通影片就像搔癢,癢完就算了,船過水無痕!

不過,看過【暴風雪中的白鳥】之後,我能理解那些「讚」是從哪裡來的。首先,【暴風雪中的白鳥】跟許多青少年影片一樣,不可避免地觸及主角的成長,而成長,就像當年司迪麥口香糖那句流行廣告詞說的:「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下各位可以猜到我的年齡了^^)雪琳伍德利飾演的凱特,看著父母從相敬如變成相敬如,看著伊娃葛林飾演的母親伊芙變得越來越怪異,看父親的眼神甚至充滿了憤恨,最終離家出走。在母親不告而別的同時,她和男友菲爾的關係也起了微妙的變化,終究隨著凱特離家上大學而徹底絕裂。警探、奧立佛,那些來來去去的男友們,……父母離異與複雜性關係,本來就是這個時代常見的人文風景,原本不足為奇,但當凱特回家探親,警探對她夢境的分析,讓她回頭檢視死黨們對她說過的話影片從此開始轉調,進入高潮,從青少年成長劇變成驚悚推理劇突然間,朋友間過去無厘頭的玩笑話呼應了警探的推論,而一向慈愛的父親卻露出專制的一面。

今年在影片中曝光頻繁的人氣女星雪琳伍德利,再度擔綱演出青少女主角。她真的漂亮,而且充滿自信。她的表演富有層次感,擅於詮釋主角從天真到成熟的心理變化。她在劇中露胸的那段,其實胸部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寬衣解帶之前的誘惑。胸部只是讓你「哇~~」的結論。在她老到不適合演出青少女之前,我們應該還會再看她演一陣子這個年齡層的角色!伊娃葛林演雪琳伍德利的媽,在真實生活中她們只差了十二歲。她向來擅長飾演內心陰暗的美艷女人,這次也不例外。法國雜誌時不時就會形容伊娃葛林「被法國影壇遺忘」,事實上她真的只做國際演出,幾乎沒有在法國電影裡出現。這完全不妨礙她發光發熱,只能說是法國影壇的損失!

又到了下定論的時刻。我得說,即便片尾來個大轉折,這部片整體上還是沒有太深刻的東西。即便在時代的刻劃上,本片也沒有讓人很明顯的感受到1988年的時代感。除了有線電話、古老的電腦遊戲、餐館裡播放的寵物店男孩歌曲……但這部片並不難看,也沒有冷場。只是,它缺乏一種讓我叫好的元素,一種讓我毫不猶豫大讚「好片」的東西。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28年的柏林,魏林蘇Wei Ling Soo在舞台上大顯神通一會兒將助手切成兩半一會兒讓自己憑空消失/出現在炫轉椅上。卸下滿清服裝舞台裝後的魏林蘇其實是英國魔術師史丹利克勞馥(柯林佛斯)伍迪艾倫的化身高傲頑固愛批評,堅持神與靈魂都不存在一切秉持理性思考

史丹利受魔術師朋友霍華之邀到法國南部揭穿美國靈媒蘇菲(艾瑪史東)的騙局她的美貌和魅力將卡特列治(Catledge)一家人迷得團團轉。史丹利堅信蘇菲的本事全都是偽造,直到蘇菲說出凡妮莎姑姑一個深藏許久的秘密。此時,他不得不信。可是,該如何是好?他長久以來的信念就該全都粉碎了嗎?


伍迪艾倫沒有這麼快就放手。一波新的轉折再度讓史丹利的悲觀理性派取得上風,然而,霍華和蘇菲卻並未因此被打成大奸大惡之徒。的確,就如蘇菲所說,把理性暫時放一邊的時候,史丹利原本的世界雖然崩解了,但他不是反而比較快樂嗎?如果他和蘇菲的魔法都經過縝密的計算,尋覓伴侶是否也該按照相同的原則?然而,拉著優克里林,唱著走音歌曲求愛的富家少爺布萊斯,和外表與史丹利登對的奧麗維亞,是否就是蘇菲與史丹利心中所選?


伍迪艾倫用南法優雅的光線和美景,讓【魔幻月光】籠罩在浪漫的氛圍中。他一貫的幽默讓這段愛情故事撞擊出算計外的魔法。艾瑪史東慧黠的演出,對上柯林佛斯的喋喋不休。在一起時吵吵鬧鬧,不見面時心裡空空的,這不正是歡喜冤家嗎?好一對迷人的冤家!

就像好酒每年一釀,伍迪艾倫今年的作品溫潤美味,不是極品,可也齒頰含香,餘韻猶存!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巴是導演搭Olivier NakacheEric Toledano【逆轉人生】後推出的新作。電影改編自黛芬庫蘭Delphine Coulin)小說【獻給法國的森巴】(Samba pour la France)。故事以非法移民為題,描述森巴西塞(歐馬西)來自塞內加爾,在法國生活十年以上,卻仍無合法居留。他在向CIAMDEComité Inter Mouvements Auprès Des Evacués - 移民難民國際運動委員會)求援時認識了因過勞向公司請長假,在委員會擔任義工的愛麗絲(夏洛特甘斯柏)。這對導演搭檔和歐馬西多次合作,這次也仍啟用他為男主角,並將原著中馬利出生的男主角,改為塞內加爾出生。

移民的故事令人感覺沉重,我是因為媒體對這部片評價不錯,也想看雙導在【逆轉人生】之後的成績才來看的。

結果如何?全劇用喜劇手法來處理嚴肅議題,不乏各種幽默場面。歐馬西一如往常表現出色,塔哈哈乙姆(Tahar Rahim)和怡佳伊支蘭(Izia Higelin)兩位配角是相當襯職的綠葉,塔哈哈乙姆展現他歡樂輕鬆的一面,飾演一位假冒巴西移民的阿爾及利亞人,十分逗趣,而怡佳伊支蘭飾演愛麗絲的同事曼奴,和愛麗絲放在一起正好起對比作用--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一個極度疲倦而神經質。夏洛特甘斯柏的演出讓我有點困惑,因為她的氣色不是很好,在片裡真讓人覺得她跟愛麗絲這角色一樣生病了。

但是,雖然整部片看下來很愉快,卻缺乏一點什麼。這不僅是因為我還籠罩在【親愛媽咪】的光環中,而且和他們之前在法國創下兩千萬人次票房的【逆轉人生】相比,【森巴】即使不缺笑料,獨獨少了那種感動人心的力量,而那是一部片令人難忘的重要元素之一。湊巧的是,【森巴】延續【逆轉人生】,仍舊與義大利作曲家
Ludovico Einaudi合作,而他們更和【親愛媽咪】英雄所見略同,都用了他的【Experience】一曲,但兩者效果迥異。札維多藍在訪談中說過,【親愛媽咪】的靈感之一,正是來自這首曲子;在聽過這首曲子之後,他心中便像跑馬燈一樣浮現出一連串畫面。自然,對於【親愛媽咪】來說,【Experience】不只是一首曲子,更是故事的靈魂,那也就是為什麼這首曲子和影像能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而在【森巴,【Experience】未至高潮處,便在中途嘎然而止。不消說,兩者效果有著天壤之別。

【森巴】不錯,但不是特別傑出,老實說,很快就會淹沒在片海裡。雙導下次再接再厲吧!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媽咪】始於一場怵目驚心的車禍。髮際淌血但未受重傷的迪安(Diane,安杜瓦Anne Dorval飾演)艱困地推開車門,面對一臉擔憂的肇事者和圍觀群眾,一邊打電話聯絡,一邊叨唸著各式國罵。愛車瞬間報廢後,她只好坐公車前往寄宿中心。

迪安的先生幾年前去世,平時靠打零工維生。兒子史提夫(安端-奧立維.皮隆Antoine-Olivier Pilon)因為有過動問題而長期住在寄宿中心,由於一起暴力事件,寄宿中心不願再收留他,迪安決定將他帶回家一起生活。她並不清楚如何面對這一切,也不知道要怎麼面對 孩子暴起暴落的情緒,她只是竭盡一個母親所能,照顧自己失學又無法融入社會的青少年兒子。可以說,史提夫就是迪安生命中的車禍;他害她丟了工作,將她的世界搞得天翻地覆,讓她的生活中得不到一點喘息。直到對門鄰居凱拉(Kyla,蘇珊.克雷蒙Suzanne Clément飾演)出手相助,才終於為這對關係既緊密又暴烈的母子注入一絲難得的溫柔。


【親愛媽咪】裡的三個主角,各自有生命的缺口:迪安學歷不高,年輕還輕便成了寡婦,憑藉一己之力維持普通生活;史提夫深愛母親,夢想進入茱麗亞學院,然而他必須學習馴服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緒;看似富裕美滿的凱拉,不只心事重重,而且嚴重到了有口難言的地步。然而,這並不妨礙她和這對母子之間擦撞出真摯感人的特殊情誼;他們不批評對方的現狀或選擇,只有對彼此不問回收的付出。在史提夫這座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旁邊,凱拉的存在是一股安定的力量。這三個絕非完美的主角,在艱困的現實中給彼此一點溫暖的光亮,他們並肩同行,未來似乎充滿希望,然而挑戰就在轉角處埋伏……

札維多藍再度選擇了他熟悉的母子主題進行變奏。對於法國觀眾而言,這位25歲的年輕導演再次帶來嶄新的觀影經驗。首先是語言,如果沒有法文字幕,大約有一半魁北克方言(電影中所使用的語言)對法國觀眾來說都是雞同鴨講。其次是音樂,札維多藍像台活動點唱機,一向善於使用各式音樂,【親愛媽咪】也不例外,從Dido的《White Flag》、席琳狄翁的《On ne change pas》、安德列波切利的《Vivo Per Lei為她而活》、拉娜德芮Lana Del Rey的《Born to Die生死相守》……每一段音樂都賦予人物與場景鮮活的色彩。再來是大膽的11比例尺,初看時不明白導演的用心,然而到了電影中段全有了意義;在史提夫於大喊《自由!自由!》時恢復為標準比例,觀眾也彷彿暫時獲得解放。

法國影評對【親愛媽咪】讚譽有加,我家先生從事身心障礙者輔導工作,他也證實,影片中史提夫的表演毫不誇張,因為他就遇到一個過動年輕人,在盛怒之下抓起一張椅子便丟。我看到的則是滿滿的愛,即使在最驚心動魄的時刻,即使在迪安與史提夫數次對峙的場面,他們對彼此的愛沒有減少。札維多藍甚至描繪了迪安的白日夢:史提夫順利長大,像正常人一樣交女朋友,像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她是個品嘗幸福的平凡媽咪。然而,夢醒時分總是份外殘酷……


【親愛媽咪】拍攝的極為出色。你想不到如此平凡的場景,也可以有這樣的運用。無論是三人海邊出遊,或是史提夫和購物車共舞,札維多藍在本屆坎城影展評審獎的殊榮實至名歸,雖只有25歲,但他已完全具備大師架勢和不同凡響的眼神。這部片不會讓你看完後心情沉重,但絕對會令你難忘,而且感動好幾天。感謝札維多藍獻給電影的禮物,他刻劃母子之情不僅寫實,而且淋漓盡致。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讓我想到錢鍾書小說【圍城】裡的名句:「婚姻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拚命想進去。」.逃不出去的,就互相鉤心鬥角。原文書名為Gone Girl,中文翻成【控制】,立馬破題這部由吉莉安弗琳同名小說改編的懸疑驚悚作品,重點完全不在於開場時所丟出的 「誰殺了誰?」,而是在於 「誰比誰高招?」

事發當天,尼克與愛咪這對夫妻正要慶祝結婚五週年紀念 。尼克從與妹妹瑪戈共同經營的酒吧回家之後 ,發現家具被破壞 ,便在第一時間報警。由於愛咪是知名兒童繪本作家 ,她的失蹤引來媒體大幅報導。然而 ,接下來的偵查、搜尋,漸漸讓尼克陷入不利地位 。尼克的一舉一動都被媒體用放大鏡檢視不說,種種間接證據更讓他被懷疑對愛咪下了毒手,連和瑪戈之間都可以被媒體渲染成兄妹亂倫。但事情真的有這麼單純嗎?尼克真的是殺害愛咪的兇手嗎?如果他沒有謀殺愛咪 ,她又去了哪裡?

影片大致可以分成前後兩半。前半部,愛咪以受害者角色發聲,看似是個為愛委屈自己下嫁平凡郎君,為他辛苦為他付出,卻遭到先生外遇背叛。先生將當初濃情密意時,在雪花似的糖霜下給她的愛情見證,複製給另一個身材更火辣、更年輕的女學生,兩人同時失業更造成關係緊張,對懷孕意見不合換來先生的粗魯對待,讓愛咪要買槍才有安全感。......其實,到這裡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激情退後,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磨損下,婚姻生活無可避免走入平凡的過程。

但後半部可就是超級變態的劇情了。愛咪的角色來個大反轉,她仍是那個絕頂聰明的女人,但她楚楚可憐的身影徹底是為了保護自己,達成目的的偽裝。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那個令她失望透頂的男人敗在腳下。尼克也不甘示弱,找來名牌律師互相鬥智,看得人拍案叫好。愛咪會有今天也絕非新鮮事,事實證明她早在高中時代就已經耍心機,讓她看不順眼的追求者一輩子吃不完兜著走,甚至為了獲取最後勝利,自編自導自演一齣強暴受害反制成功的大戲,看得人膽戰心驚。

如此工於心計、機關算盡,拼個你死我活的結果,勝利者真是勝利者嗎?到最後,兩人已經成為媒體消費的產物,為了維護媒體形象,夫妻的感情早已徹底走樣。貌合神離的怨偶要如何在同一屋簷下,繼續度過另一個五年、十年?本片長達二個半小時,但精采的執導與演出,不但沒有冗長感,反而令觀眾在結束時意猶未盡。班艾佛列克呈現出觀眾不熟悉的另一面,而蘿莎蒙派克演活了那個美麗,事實上內心冷若冰山的女人。即使幕落後,劇中種種仍會餘韻留存,無怪在imdb上得到8.6的高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通勤時,有一位乘客讓座給老太太.她就座的時候,女兒也跟著上來.
從她們的談話中得知媽媽是阿祖級的,80歲,女兒年紀應該也已經超過60歲.
女兒告訴媽媽,媽媽要去夏特雷,她自己會在Nation下車.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血鬼故事是影史上最愛改編的靈感來源;結合了奇幻、傳說、性愛、死亡與永生,嗜血的德古拉提供劇作家無限幻想。影史上最具份量的吸血鬼,當推1992大導柯波拉與蓋瑞歐曼合作的版本;就連我個人不甚愛的阿湯哥1994年主演的《夜訪吸血鬼》,也是部頗有看頭的作品。千禧年後的吸血鬼開始通俗化、年輕化,遠離了布萊姆.史托克的原著。

其實史托克的原著本來就已和靈感來源弗拉德三世有段距離。弗拉德三世素以殘酷出名,不只敵人聞風喪膽,對人民也遠非仁慈型的君主。如果說綽號 « 穿刺者 »的弗拉德三世是負號,史托克原著加油添醋讓他變成負負,那麼改編自史托克原著,但將他塑造成愛家愛民王子的《永咒傳奇》,則讓他搖擺於正負之間,和柯波拉同樣賦予德古拉人性的一面,並且更進一步強化他為了拯救家國,頓入黯黑世界的犧牲。人味加強了,正義與邪惡不只是外在與可見敵人的爭鬥,更在一個令人同情的基礎上描繪德古拉內心的自我掙扎。
故事發生在西元1462年,瓦拉幾亞王子弗拉德三世(路克伊凡斯)在長年征戰後,領導國家邁向和平發展的道路,然而所向披靡的鄂圖曼帝國,毫不隱藏稱霸天下的野心,蘇丹王穆罕默德二世(多明尼克庫柏)向瓦拉幾亞索討一千個男孩做童兵,並要求包括弗拉德交出兒子因格拉(亞特帕金森)當人質。

幾經掙扎,弗拉德終究不願向土耳其人屈服。為了捍衛家園,弗拉德不惜冒險入斷齒山與魔鬼交易:他將能夠以一擋百,擁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特異功能,動如電、疾如風,來多少敵人都不怕。他唯一的敵人是嗜血的慾望,只要弗拉德忍住,就能在三天之內變回原來的自己,如果無法把持,就要永遠獻身黑暗。

《永咒傳奇》劇本和其他超級英雄系列(超人、X戰警、蜘蛛人)一樣,是設計來重啟傳奇,預備為系列電影鋪路的。從這點來看,《永咒傳奇》和其他英雄電影的劇情鋪陳有諸多神似之處:天人交戰的主角,自願或非自願地獲得神奇的力量,身邊常有一位知心女伴,在許多作品中,知心女伴不是早逝,就是命運多舛。這點在片尾尤其明顯:路克伊凡斯所飾演的德古拉穿越幾世紀,出現在熙來攘往的市集。他遇見了一位女性,容貌神似當年殉身的王后。而幾百年前在斷齒山上讓他獲得黑暗力量的吸血鬼大師則尾隨在後。「讓遊戲開始」,他說道。

《永咒傳奇》的劇情談不上有太多深度與複雜度,但路克伊凡斯(《哈比人》系列)的演出同時融合了威嚴與脆弱,良知與邪惡之間的掙扎,並多了一份性感(但這種熟男性感又和《慕光》風格迥異,即使兩片男主角都來自英國),頗有可觀。影片特效將蝙蝠大軍與德古拉做結合,氣勢磅礡。不過,或許英雄所見略同?王后墜落山谷,德古拉飛救不及那幕,和《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關.史黛西香消玉殞相似度高達99%,只差在他們戲服不同,時代不同。

結論:撇開公式化、商業化的因素不談,《永咒傳奇》為老梗穿新衣,我個人覺得成績還不錯。我尤其喜歡德古拉遇見米娜的那幕,因為前世今生、靈魂不滅的故事對我有無比的吸引力!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年初的【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後,由【巴黎妓院回憶錄】(L'Apollonide : Souvenirs de la maison close)導演貝禾童波內洛(Bertrand Bonello)所執導的【巴黎聖羅蘭】(Saint Laurent),終於在八個月後上映。

波內洛的版本並未得到聖羅蘭生前伴侶皮耶貝傑的支持,但相對地其敘事方式更無拘無束,深入聖羅蘭的創作心靈。面對相同的主題,【巴黎聖羅蘭】和【時尚大師聖羅蘭】有著截然不同的角度。【巴黎聖羅蘭】專注在1967-1977聖羅蘭創作的黃金十年。此片刻畫的聖羅蘭,是一個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一方面無止境地追求完美,一方面又無可救藥地,像許多藝術家一樣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雖有愛他並無條件支持他的貝傑,他仍然像個被寵壞的孩子,要求更多的感官享受與注意,跟著情人在巴黎的夜色中和男同性戀者互相物色。在情人的推波助瀾下,用煙酒與毒品追求刺激。

然而,即使聖羅蘭越來越富有,他卻活得越來越孤獨。他的狗誤食毒品口吐白沫暴斃之後,貝傑選了一隻一模一樣的來代替。到了聖羅蘭晚年,替換狗兒的數目多達三隻。不管牠們彼此有多麼相像,活在古董精品中的聖羅蘭看起來一點也不快樂。他的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博物館更恰當些。露露、貝蒂、貝傑,這些人讓他能夠安心創作,但是就像他母親在劇中所說的,聖羅蘭除了設計衣服,其他什麼都不會。他和現實完全脫節,一切都奉獻給他的藝術事業。而在這方面,波內洛顯露出聖羅蘭冷酷的一面,以及工作室的內幕:女工們籌備服裝的騷動,領子一改再改,模特兒被拔眉毛,未婚墮胎的女工被炒魷魚……

擔任主角的嘉斯帕于里耶(Gaspard Ulliel)的表演令人驚艷。雙胞電影的命運,就是百分之兩百會被人拿來比較,但面對皮耶尼內(Pierre Niney),他完全是勢均力敵,不但口白和外型都沒話說,又特別展現出聖羅蘭脆弱纖細的一面;他那令人感覺深沈悲傷的微笑,很能體現聖羅蘭靦腆憂鬱的性格。

關於這部片我只有一點要批評:長度。二個半小時的影片長度,在導演的處理下,有些地方稍嫌冗長,我本人在開場二十分鐘是處於昏睡狀態的。精神不好時別去看這部片!


PS:幸好製片公司後來換了海報!第一版真的很像鬼片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幸運兒銜著金湯匙出生,米亞和弟弟泰迪雖不屬於這類人,但家中時常交織著古典與現代音樂,洋溢著關愛的氣氛。原任搖滾樂手的父親,為了讓女兒能發展大提琴的天賦,毅然結束收入不穩定的樂團生涯,轉任教師,希望讓女兒圓夢時無後顧之憂。

米亞的男朋友對音樂有同樣的熱情,只是他醉心於流行搖滾路線,就像米亞爸爸一樣。當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年輕人,開始共同編織對未來的計畫時,米亞卻面臨兩難 究竟要離鄉背井,一圓進入茱利亞學院的夢想,還是該廝守在心愛的人身邊?琴瑟如果分居兩地,還能合鳴出動人的樂章嗎

但一場車禍旋即迫使米亞面臨更重大的抉擇:她該留在人世,還是離開?如果留下的代價是孤獨,如果必須獨自面對失去家人的創傷,就算有她最愛的古典音樂,這個世界究竟還有什麼好留戀?

本片由卡特勒(R.J. Cutler)執導,改編自原著作家蓋兒芙曼(Gayle Forman)的同名小說。劇情絕大部分都在米亞的回憶與現實中來回穿梭,讓觀眾看到她的心路歷程。故事中有兩個地方讓我很感動,第一個是疼愛她的祖父在醫院守候時告訴她,因為他們都走了,所以你要是不想留下來,我答應你。你就放心離開吧

第二個是本已與她分道揚鑣的亞當,在病床前千方百計勸她回心轉意,留在人世,因為從小就被父母拋棄,他始終有種不安全感,也沒有家的感覺,但他錯了,錯在沒有早點覺悟到米亞就是他的家,是他下錨的地方。他鼓勵米亞追夢米亞去哪裡,他就去哪裡

試想你聽到這樣的話,會不會感動莫名,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呢?

幾個主要演員表現都很好,飾演亞當的英國演員傑米布萊克利親自演唱片中六首歌曲,他的歌喉相當不錯,清新不黏膩,我認為本片原聲帶是今年的配樂作品中值得收藏的佼佼者之一!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克(Benoît Poelvoorde)是稅務稽察員。某次到外省出差時,錯過了回巴黎的火車。他在酒吧裡遇見西爾薇,兩個陌生男女徹夜談心,對彼此一見鍾情。馬克和西爾薇約好在巴黎的杜樂麗花園見面,沒想到心臟病突然發作,等馬克到現場時,西爾薇芳蹤已杳。馬克沒有西爾薇的聯絡方式,兩人就此斷線。在偶然的機緣下,馬克認識了蘇菲,迅速地墜入愛河,但他不知道的是,蘇菲的妹妹不是別人,正是他緣慳一面的西爾薇......

【三心一意】是Benoît Jacquot繼古裝片【情慾凡爾賽】(Les Adieux à la Reine)的最新作品。說實話,我對三角戀情故事一點興趣都沒有,另外,我也不是特別喜愛三位擔綱主演的演員。因此,這部片原本也不在我的看片計畫之中。種種原因,最後還是看了,也許因為期待不高結果比我預期的好。從角色設定、整齣劇的氣氛、配樂風格中,觀眾很快可以預知這齣戲不會有美滿的結局。它像一齣懸疑劇,觀眾總是先主角一步見證角色不知道的內情,因而能夠對每個角色產生同理心,認同他們內心的想望與掙扎,甚至瘋狂。Bruno Coulais編寫的配樂,那「咚、咚、咚、咚」呼應著馬克脆弱的心臟,則一如命運的鐘聲,錘鍊著無可避免的緣分。



演技方面,主角Benoît Poelvoorde當之無愧,他是那個內心撕扯最劇烈的人。夏洛特甘斯柏飾演的西爾薇,則是倒吃甘蔗,越到後段越精彩。Chiara Mastroianni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裡,她的角色是三人中最幸福的!她的演技以自然取勝。整個劇本寫得頗精彩,而那樣的結尾則是再合理不過。整齣劇看下來頗有造化弄人的感慨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過得很快,距離上次肝膽排石又過了半年。最近我很想做排石,因為自己有阻塞的感覺。雖然事業忙錄,幾乎排不出時間,很難完全按照步驟來做,我還是堅持做到最後。

結果,半夜略有噁心感,胃腸肝藏都有咕嚕感覺。重點是,早上生出一堆綠石頭!而且一整天都陸續排出。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周沒新文,自從九月開學後,事情如排山倒海而來.不只鍋貼開學要買一堆東西,各階層人士也都銷假回來工作,結果就是一大堆事情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其中也包括繳稅明細.

繳稅明細其實不算是待辦事項,它比較像債務宣告,告訴你又欠國家多少錢.五月報稅的時候,國稅局網站就已經告訴納稅人預估的稅金了.對於繳稅的費用,心裡早已有個底.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