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 (5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是在一個很特殊的情形下看這部片的。一月九日第三波的恐怖攻擊後,GIGN(國家憲兵特勤隊)和RAID(警察總署特勤隊特種部隊)同時發動突擊,取得了勝利,結束這個令人屏息的日子。不過,混亂一時還未結束,巴黎周邊塞車塞到爆,車站也發生詐彈疑雲,不發車了。等不到車子,我乾脆搭正常行駛的地鐵去電影院耗時間,希望看完之後,班車也恢復正常。

【永不屈服】由安潔莉娜裘莉執導,改編自真人真事同名暢銷書,敘述二戰傳奇人物奧運長跑國手路易詹帕瑞尼(Louie Zamperini)的故事。路易是義大利後裔,小時候經常惹事生非,是個讓師長頭痛、讓媽媽擔心的小孩。直到哥哥彼得鼓勵他相信自己,他才逐漸在跑場上 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並贏得柏林奧運冠軍。他原本應該繼續參加1940年的東京奧運,但命運以另一種方式和身分,讓他來到東京。

二次世界大戰時,路易和同僚駕駛的戰機意外墜毀,路易與其他兩位同機組員怒海求生,眼睜睜看著其中一位斷氣,兩人總共漂流了47天後終於獲救,但他們的救命恩人卻是日本海軍。日本海軍用慘無人道的刑罰懲罰他們奇蹟似的生還,尤其是其中一位軍官渡邊睦弘(日本視覺系音樂人Miyavi),企圖以不斷的羞辱、毒打,並強迫他舉起一根比手臂還粗的柱子,逼使他就範。他始終沒有屈服,甚至還以超人的意志力戰勝渡邊。不過,路易為此付出慘痛代價,身心飽受折磨。戰爭結束後,路易內心的創傷仍未恢復,痛苦的夢魘仍揮之不去,他經常作惡夢、酗酒,在看似失去一切的時候,信仰解救了他,他最後更前往日本與昔日虐待他的日本軍官見面和解,但是渡邊睦弘拒絕會見路易。

傑克歐康納(【超危險人物】)的演出一向需要高密度肢體動作,他飾演路易時,從一開始的奧運選手,到被渡邊虐待那種拳拳到肉的感覺十分逼真,真的為他覺得好痛好痛。和另一部主題類似的電影【心靈勇者The Railway Man)相較,【心靈勇者 述的虐待場景,較少動用觀眾的鏡像神經元,真正讓人看不下去的場景不多,較側重於主角的心靈創傷。故事類似,都談到了原諒,但風格迥異。


對我而言,路易經歷的轉折更大,從一個小流氓,轉變成奧運金牌國手,經過少年阿派的漂流歷程,又落入日本人的煉獄。但是,他始終記得哥哥的鼓勵,從未放棄自己。或許這樣的故事非常好萊塢,但在恐怖攻擊那樣的脈絡下觀賞到這部片,我的內心非常感動。原諒曾經虐待自己的人,那需要何等的胸懷! 在那之後因為情勢紛亂造成生活不便,隔了好幾天終於能夠寫下一點感想。各位有機會可以去欣賞這部片,它即使不創新,但是超級無敵勵志!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暴力年代片名源自於故事背景年份—1981紐約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的一年。一位事業有成的外來移民,艾柏莫拉雷斯(奧斯卡伊薩克)與妻子安娜(潔西卡雀絲坦),在惡劣的環境中力爭上游,並穩固生存的條件。
 導演陳多爾(J.C. Chandor)在片中運用各種對比:
第一個對比是遭劫的油罐車司機胡立安與艾柏。同樣是墨西哥移民出身,艾柏擁有了胡立安夢寐以求的一切;他也想要往上爬,希望艾柏能讓他當業務, 讓他從藍領變白領。 但是,艾柏在緊張之下對搶匪先發制人的動作,反而斷送了自己的美國夢。

第二個對比是艾柏與安娜。不論是艾柏與安娜,都再三強調艾柏是以高道德標準經營事業。此地無銀三百兩,沒事何必強調自己公正不阿,絕無不法情事? 從對話中觀眾也側面得知,艾柏在買下安娜父親燃油公司之前,安娜父親跟黑道多少有勾結。至於勾結到什麼程度?就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了。安娜顯然比艾柏更精於此道,但基於種種理由或許對丈夫冒險過大感到不安,或許顧及丈夫的自尊心和道德要求?她和重要幹部瞞著艾柏偷偷在帳戶上動手腳,形成影片最後的爆點。一個是淪陷的白道,一個是低調的黑道;艾柏與安娜果真是最佳拍檔!

我發現,由於自己生活重心產生變化,在這部片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反而是艾柏如何交涉、籌款的談判過程。他和那些心懷不軌的同業之間,又是如何從這個事件拉扯出彼此的利害關係。在一切講求利益的商場上,不論是敵是友,都是短暫的,各自的立場與原則,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轉變。至於道德艾柏的姓氏Morales—是否真如艾柏所願維持高標準?看最後胡利安血流成河和油槽漏油,艾柏的手帕是擦哪邊就很明白了。

影評對這部片評價不錯,看過之後我覺得中等而已,不能算陳多爾特別優異的作品。不過,艾柏莫拉雷斯給人的印象很深刻,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他在本片的演出,勝於他在【醉鄉民謠】中的表現。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富帥俱樂部】由瓏雪兒菲格(Lone Scherfig,執導過【真愛挑日子】(One Day)、【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執導,改編自英國知名舞台劇【Posh】,劇情取材自牛津大學非正式社團「布靈頓俱樂部」(The Bullingdon Club)。布靈頓俱樂部是由上流社會貴公子組成的純男性秘密社團,成立時間可以追溯至1780年。布靈頓俱樂部最早只是單純的運動社團,後來演變為晚餐俱樂部。許多英國政商界人物如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國際金融業之父」梅耶羅斯柴爾德、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均曾是會員。

【高富帥俱樂部】以萊特爵士(Lord Riot)的開場便預示了俱樂部的風格:荒淫放蕩。時至今日,阿利斯泰爾(山姆克萊弗林)和麥爾斯(麥斯艾朗,傑瑞米艾朗的兒子)是大學新鮮人。他們看彼此不順眼,但是不約而同都雀屏中選為「高富帥俱樂部」的成員。成為「高富帥俱樂部」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不外乎吃吃喝喝罷了。但這群富家子弟為了彰顯自己與其他社會階級的不同,他們的信條是要吃到撐、喝到吐,而這一切當然是使用最好的食材。

【高富帥俱樂部】整部劇情就像變調的生日宴會。剛開始,這群初嚐大學生活的未來社會菁英,除了破壞新人宿舍、舉行噁心的入會儀式、飆車狂飲喝到吐之外,他們跟一般學生沒有什麼不同。但當他們在酒吧舉行年度晚會時,隨著餐點一道道上來,黃湯不斷下肚,整個宴會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瘋狂,阿利斯泰爾叫來的高級妓女拒絕服務,結果他竟然冒用麥爾斯的電話叫來一個意外的貴賓,讓麥爾斯痛不欲生。在成員囂張喧鬧的行徑氣走酒館常客後,大家在酒精催化下,將酒館當成大男孩的遊樂場,來個大拆台,更將可憐的酒館老闆當做出氣包,打成豬頭。


人的初衷很容易被各種外在因素扭曲,就像萊特爵士的名字其實不是「暴動」的那個Riot,他名字真正的拼法其實是Ryot。有錢不是壞事,但有錢就以為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錢解決,那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劇中除了批判那些有錢有勢的上流社會子弟,也指出明知不可卻不出手阻止的人,同樣不可取。麥爾斯是這幫人中比較有良心的,但是當事情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時,他卻沒有盡力阻擋,只是眼睜睜看著同伴做惡。當他們終於從惡夢般的晚會醒過來,麥爾斯得到了慘痛教訓,並決定走自己的路。電影開場的輕鬆氣氛,到結尾時已轉變為嚴肅的省思。這幫烏合之眾除了錢多後台硬之外,其實是沒什麼凝聚力的,一碰上事情,淺薄的團隊精神馬上就被戳破。【高富帥俱樂部】給這個歷史悠久的奇特俱樂部,呈現一幅既古老而又現代的肖像畫。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改編自舊約聖經中,摩西帶領希伯來人脫離埃及,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故事。如果舉行聖經人物排行榜,摩西必定名列前茅;他的名字在舊約中被引用767次,在新約中也有79次,是一位影響甚廣的聖經人物。他的影響力在影史上也相當可觀,除了1923年的默片版,上回好萊塢以真人搬演【出埃及記】,是1956年的【十誡】(動畫版本則有夢工廠1998年的【埃及王子】)。

以【神鬼戰士】、【王者天下】、【普羅米修斯】等大製作聞名的導演雷利史考特,向來擅長史詩風格以及大場面調度,他的【出埃及記】自然也不例外,雷利史考特並對電影情節做出了若干更動。在聖經中,摩西一生分為三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剛好長達四十年。第一個四十年,摩西是在埃及宮中度過;第二個四十年,摩西住在美甸,可能生育好幾個孩子(而非如影片中只有一個,並在他小時候就離家);第三個四十年,摩西全心帶領族人回到耶和華的應許之地。


在電影裡,摩西(Christian Bale克里斯汀貝爾)和拉美西斯二世(Joel Edgerton喬爾埃哲頓)從小一起長大,情如兄弟,一直以為自己是埃及貴族,萬萬想不到自己體內流著與打造埃及宮殿、法老雕像的希伯來奴隸一樣的血液。知情後的摩西內心天人萬般交戰,但如果不是地區長官向拉美西斯二世告密,摩西還會是一位驍勇的將軍。

聖經裡並未記載摩西是否擔任將軍,只說他是在四十歲(克里斯汀貝爾演出此片時也正好四十歲)時路見不平,怒殺一個欺負希伯來人的埃及人,觸犯法律而被迫逃亡。在電影中,他在米甸地與西坡拉(西班牙女星Maria Valverde瑪麗亞瓦維德,天生麗質的最佳典範)結婚後,從燃燒的荊蕀中得到耶和華天啟,婚後九年便前往曼菲斯,組織希伯來族人,將他們訓練為一支反抗軍,因而被西坡拉埋怨:是什麼樣的神,會讓他拋家棄子?對照聖經,劇情的安排,目的顯然在於激化人道與天道的衝突。

為逼使法老讓猶太人離開埃及,耶和華在埃及降下九場災難:先是尼羅河鱷魚發狂似的自相殘殺,泊泊血水將整條河染成滿江紅,繼之而來的是蛙災、虱災、蠅災、瘟疫、瘡災、冰雹、蝗災、黑暗,這些電影都以極為逼真的特效呈現。就如聖經描述,這些災難都沒有讓法老動搖,直到耶和華降下第十災,讓所有埃及人的頭生子全都喪命,包括法老長子在內,拉美西斯二世才答摩西的要求。

在耶和華分隔紅海的處理上,以往用的是摩西的手杖,這次是用了塞提法老王所贈與摩西的劍,但劍與神蹟之間的關聯,比較接近神蹟的見證,而非啟動神蹟的關鍵。摩西與耶和華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他的信仰,也不是那麼明顯。雷利史考特【出埃及記】裡的摩西,與其說是先知,其實更接近反抗暴政志士的領導者,一個深具正義感的領袖。這領袖的精神號召,是來自一個以十歲小兒面貌出現的上帝,面對上帝「無理」的要求,摩西的無奈之情似乎勝於欣然信服。是以,【出埃及記】的硬體技術、美術水準都到達新的水平;不可諱言的,特效和軟硬體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聖經故事之所以動人,並非只是這些外在的東西,更來自內在的一份信念。既然好萊塢要拍宗教故事,那就不能只拍表面,而避開可能有爭議的信仰,如果是這樣,那又何必這麼麻煩?我看【出埃及記】並非沒有感動,但總覺得故事可以講得更動人些。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愛迪生說:「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靈感。」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的電影【進擊的鼓手】更進一步詮釋何謂天才天才是99%的苦難,加上1%的靈感。

安德魯立志成為頂尖爵士鼓手。他進入音樂學院的第一天,就獲得費查老師(JK西蒙斯)的賞識,邀他進入競爭激烈的薛佛學院爵士樂團。費查信奉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理念。他對所有學生無所不用其極的嘲諷、侮辱,只因他內心深信,唯有這種方式能造就不世出的天才。他最愛舉的例子是綽號「菜鳥」的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帕克剛出道時演奏奇差無比,鼓手Jo Jones聽不下去,乾脆把鐃鈸對著他丟過去,因此激發帕克苦練,他的苦工使他技巧在短時間精進,終於從菜鳥變成大師。

在費查的課堂上,和諧的音樂下橫行著專制的怪獸。費查聰明過人,但當眾羞辱也是家常便飯,而且他只需要一個樂段就可以把學生貶得一文不值。例如他對著一個長相甜美的女孩說:「來看看你究竟是不是因為外表而進來的...」待她演奏不到五秒鐘,他立馬下斷言:「果然沒錯。」他還會利用甲學生來攻擊乙學生,利用和學生交談時所獲得的私人資訊,拿來當作辱罵的題材。【電視全覽】(Télérama)形容得妙:費查是教師中的薩德侯爵。安德魯和費查之間正有這樣微妙的自虐-受虐關係。為了保有在費查爵士樂團中的地位,安德魯無所不用其極。最令人驚心的是他練鼓的瘋狂程度,不僅筋疲力盡,鈸面、鼓棒、鼓面上更摻雜了汗水與血水。OK繃、冰塊都無法止血、止痛,而且即使安德魯車禍後滿臉是血拼死命參加比賽,費查並不領情,安德魯手傷拿不了鼓棒?費查只在乎安德魯節拍是否準確。如果說費查是鐵血教師,安德魯就是為了成功不惜一切的瘋子。

終場那一幕是全劇高潮。費查要報一箭之仇,但安德魯反過來將他一軍他將得多麼出神入化!這次,不只觀眾臣服了,費查也臣服了。怎一個爽字了得!演出安德魯一角的麥爾斯泰勒(演過【分歧者】、【戀夏進行式】)從15歲開始就練鼓,若以全心投入來形容他的表演,恐怕都還不足夠,那是一種著魔似的經驗!超讚!2014必看影片!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禮家以務農為生,父母和弟弟都是聾啞人士,只有寶拉是聽得見也會說話的正常人。平時寶拉既是父母的翻譯,也是他們的代言人。有一天,學校老師發現寶拉的歌聲,驚為天人,鼓勵她到巴黎參加巴黎廣播電台合唱團(Maîtrise de Radio France)招考。寶拉在自己的志願與父母的期望中掙扎不已......
現在看看1996年德國片【走出寂靜】(Jenseits der Stille)的劇情:馬丁與凱這對聾啞夫妻,有一個健康正常的女兒拉拉。從八歲起,她既是他們的翻譯,也是發言人;拉拉是他們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的溝通橋樑。拉拉的姑姑帶領姪女認識了黑管的世界,也造成拉拉與父親的衝突。原來姑姑小時候和爸爸馬丁感情非常要好,但自從姑姑學會黑管後,便走進祖父深愛的音樂世界,從此馬丁便失去了父母的歡心。如今,音樂再次造成馬丁與女兒爭執的來源。

你說,這兩個故事的劇情是不是非常相似?只是,【貝禮一家】與【走出寂靜】的處理方式有很大差異。【貝禮一家】的爸爸媽媽(法蘭索瓦達米安François Damiens與卡琳維亞Karine Viard在此劇中演夫妻簡直是火花四射、辣味十足)平時製作乳酪,並在市集販賣,是一對鄉土味十足但個性鮮明的夫妻,整齣劇是在詼諧逗趣中帶入親情愛情的調性呈現。劇中選擇了以法國長青歌手米歇爾薩杜(Michel Sardou)的歌曲做為劇中人心情代言,從激情的【我會愛你Je vais t'aimer】到寶拉參賽時在父母與評審面前唱出的【遠走高飛Je vole】,2012【法國好聲音】(The Voice)準決賽參賽者盧安艾梅哈,以18歲之齡展現出驚人的歌唱潛力。我是在她開始以手語比出【遠走高飛Je vole】歌詞時落淚的,因為那既是女兒向父母愛的告白,也是展開新人生的道別:

Mes chers parents
Je pars
Je vous aime mais je pars 
Vous n'aurez plus d'enfant
Ce soir
Je n' m'enfuis pas je vole
Comprenez bien je vole
Sans fumée sans alcool
Je vole je vole
親愛的父母
我走了
我愛你們但我走了
今晚
你們沒有小孩了
我不是逃家 我遠走高飛
請明白 我遠走高飛
無菸無酒
我遠走高飛 遠走高飛
     ~米歇爾薩杜(Michel Sardou)【遠走高飛Je vole】歌詞

可以說本片沒有創新甚麼,但仍不失為一部適合全家觀賞的好片。盧安艾梅哈在這部電影處女作中的演技自然不做作,期待她未來的發展!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1年,法國人類學家法蘭索瓦.比佐(François Bizot)在吳高窟進行佛教研究時被赤柬俘虜,被扣留了三個月才獲釋。比佐是赤柬囚禁後唯一存活下來的西方人,今年高齡74。【自白時刻】根據比佐的回憶,追述他當年被囚禁的經過,尤其刻畫他和監獄長康克由(外號杜赫)的互動。杜赫說穿了只是個典獄長,但這位原是數學老師的革命狂熱份子,在紅色高棉做亂期間,不僅實施酷刑導致一萬四千人死亡,更因為比佐在2000年出版的書籍【大門】(Le Portail)而讓他與赤柬慘絕人寰的統治手段公諸世人。

事發當時,比佐和兩位柬埔寨助手一起被俘虜。比佐被赤柬一口咬定是CIA間諜,杜赫丟給他一本筆記簿,要他在上面寫下自白,他寫下佛教研究和童年回憶,但堅決不肯自白,因為沒有什麼好自白的。雖然他的生活條件惡劣,經常看到、聽到其他囚犯悲慘的待遇,但這位被比佐稱做「魔鬼」的杜赫,每天都很有禮貌的訊問他,也沒有對他施以酷刑。當他企圖逃亡失敗時,他除了被更嚴格的囚禁,並未受到肉體上其他刑罰。

劇中有一個叫做薩凡娜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她的爸爸被抓去處決,但赤柬放她一條生路之外,還天天灌輸她紅色革命思想。赤柬的洗腦是如此成功,以致於當她偷偷拿著鑰匙靠近比索時,竟不是要放比索出來,而是把他腳上的枷鎖再鎖緊一點!

比索所在的集中營叫做S21,是個清幽的地方,有著佛像和石門。在這樣寧靜的環境裡,卻上演著人間最恐怖的屠殺。赤柬士兵經常押著囚犯經過那個石門,並告訴他們不要擔心,「路不會很長」。是的,路真的不長,因為死神在另一頭等著他們。

比索獲得釋放後仍和家人留在金邊。在最後從法國大使館撤退的時候,比索和妻子失散,再見已恍如隔日。曾以【印度支那】 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雷吉斯·瓦尼埃(Régis Wargnier)以此片於二十年後再次回到東南亞,並重拾他最擅長的大時代場景。

比索和杜赫的關係十分奇妙。杜赫在其他同僚面前捍衛他,放了他,要「讓你的女兒有爸爸看著長大」,而比索的助理皆被處決。數年後,輪到杜赫遭到審判。杜赫要求比索出庭作證,比索拒絕作證,但願意和他見面。兩人位置互換,皈依基督教的杜赫淪為階下囚,有過共同過去的兩人真能共同面對那段過往嗎?禮貌的握手,不敢正對的目光,歷史畢竟無法如此輕易一筆勾銷。


法國男星Raphaël Personnaz這星期有兩齣電影作品上映。【自白時刻】是近年來他首次醜化形象並上老妝的演出,可說是他這幾年最有份量的表演之一。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跑去看【哈比人】完結篇,完全是因為惡龍和美女。
 【哈比人】系列剛出來的時候,想到又是跟【魔戒】同樣系列的故事,而且每集都長達二個多小時就興趣缺缺。直到最近偶然間看了【哈比人:荒谷惡龍】,矮人們的冒險經歷拍得精彩,女精靈陶烈兒和矮人奇力之間跨閱種族的愛慕之情,特別吸引我。

性感美麗又身手矯健的陶烈兒(伊凡潔琳·莉莉)是彼得·傑克森虛構出的人物,原著中並不存在。她的出現為幾乎清一色男性角色的故事,帶來平衡效果,也是劇中一大亮點。而那隻守護孤山寶藏的惡龍史矛革,和西方故事中的龍一樣,都是噴火惡龍。雖然它被設定成恐怖怪物,我倒是覺得牠裝邪惡時超可愛的!

在【哈比人:五軍之戰】中,不意外的,惡龍毀滅了長湖城,巴德用黑箭殺死了史矛革,而孤山的寶藏引來想要分一杯羹的各路人馬。長湖鎮居民、幽暗密林精靈及矮人對抗半獸人及座狼,是為五軍之戰。哈比人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巫師甘道夫、比翁及迷霧山脈的巨鷹也參與戰事。劇中長約25-30分鐘的打鬥場面,確實夠壯觀。凱特·布蘭琪所飾演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也在劇中短暫出現對抗索倫。

和第二集相比,完結篇缺乏真正的高潮起伏,即使我沒看過原著,用膝蓋想也知道結局是如何。【哈比人】原著有三百多頁,【魔戒】有一千多頁,同樣要拍成每集120分鐘以上的三部曲,相形之下單薄許多,感覺得出來有點小灌水。不過,我發現了兩位在第二集就看過,初見時沒啥感覺,但越看越吸睛的演員飾演瑟蘭督伊的李·派斯(Lee Pace),以及飾演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的理察·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他們上戲下戲前後的裝扮差異真是驚人,而且兩位都是魅力無限的大帥哥。這應該算是看完【哈比人】的最大收穫吧!

報告完畢!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外表真的會騙人。接連看過兩部大型製作,雖然美術或特效層次都在水準之上,表演也不差,但是偏偏就是不能真正打動我的心。反倒是【繼承者】這樣一部沒有大明星的影片(唯一的明星大概是阿莉安阿斯卡希德Ariane Ascaride,但她的名氣出了法國很少人知道)真正觸動我的內心。

【繼承者】改編自真人真事。在巴黎東郊的Créteil,一位高中史地老師帶領一班成績低下、欠缺紀律的學生參加「抗爭與流放國家考試」(Concours national de la résistance et de la déportation)。老師為何沒有選擇前段班學生,卻要把機會給他們這群形同放牛班,每個老師看到都搖頭嘆息的學生?

他們不知道,老師的決定即將改變他們的人生......

電影中的雷翁布魯中學(Lycée Léon Blum->法國的學校通常以人名命名)是一所典型的郊區學校,醜陋的郊區建築,學生家長來自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該高中的學生來自高達26個族群。在真實生活中,穆斯林對於女性的鄙視、各種族間常見的歧視、學生對老師缺乏尊重,在電影中都有真實呈現。事實上這的確是法國中學常見的情景。

這群學生一開始認為老師指定他們參加根本就是搞錯對象,連校長都覺得老師幹嘛在這群不受教學生身上浪費時間?但是老師決定信任他們,而這股信任感配合老師在他們身上激發出的團隊力量,讓他們最後贏得大獎。但是,他們的改變在獲獎前即已發生。

一開始,他們對於這項競賽就像他們看待所有課程的態度一樣,非常隨便(把壁畫上的藍色人物戲稱為「阿凡達」),但是當他們開始以「納粹集中營的兒童與青少年」為題進行研究時,他們開始發現這世上竟有如此慘絕人寰的事情,而且不如他們想像的是發生在遙遠鄰國的事情,法國、德國、波蘭乃至於全歐洲都受到波及,法國當時的傀儡政府還當了幫兇,法國本土就有集中營,只是最後是運到波蘭屠殺。

老師特別請來做見證的納粹集中營生還者雷翁吉格(Léon Zyguel,真有此人,當年他也確實到班上做見證。導演特別請這位87歲的老先生在影片中飾演自己)一段格外感人。吉格老先生在集中營時只有15歲,憑著一股強烈的意志力活了下來,並起而抗爭。他的親身體驗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和他相比,再惡劣的環境又算什麼呢?更何況我們並不真的缺什麼。如果他在這樣的環境能存活,我們是否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是吉格所謂「傳承歷史記憶」的價值之一--他是歷史的見證人,同時也是勇氣、堅忍、正面、積極的典範。如果沒有這些,在心理上放棄了,身體也會跟著徹底投降。

透過這場考試,這群學生獲得可貴的經驗:團隊合作、互相尊重、勇往直前,還有,在法國這樣一個多族群的國家裡天天會面對到的,民族之間如何和平共處。納粹興起,原因之一正是長期種族偏見所造成。我認為,這是Guéguen老師(老師的真名為Anglès)送給學生人生的重要禮物,比讓他們得高分意義更重大。這也是我欣賞這部片的主要原因,因為分數只在學校有用,出社會後靠的是其他能力。

如果有機會欣賞,趕快跑去看,太棒的一部片!大推!

PS:此片為【我的初戀】(Ma première fois)導演Marie-Castille Mention-Schaar的第三部作品。在【我的初戀】中擔任男主角的Martin Cavanno在此片客串其中一位老師,但並未名列演員表中。

PS2Malik的角色由Ahmed Dramé擔任,他看了【我的初戀】後很喜歡,便將劇本寄給導演,導演因而知道了他當年的親身體驗,並決定由他演出當年的自己。

註:法國學校會延請經歷戰爭或某些歷史事件的人物,到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這點是台灣學校所沒有的做法。至少在我那個年代是沒有,基本上大家還是努力填鴨,把腦袋塞得滿滿的,這和法國的教法很不一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廉·透納(1775-1851)是英國水彩畫巨匠,浪漫主義風景畫家,並被視為印象主義畫派的先驅。透納的油畫有著水彩一般的透明感,被譽為「光的畫家」。他26歲就被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會員,在世時即享盛名。

【透納先生】著重描繪透納的後半生。在麥克李鏡頭前的透納,是個長相醜陋、缺點多多的中年男人。提摩西司伯的透納,是一個對前任伴侶不理不踩,對女兒沒有表現 出任何關心的冷淡父親,在家裡,他是個把女僕當洩欲工具,要做就上,完事後拍拍屁股走人的主子,作畫時會吐口水稀釋顏料,還會用他獨特的方式嘲諷同行畫家。這樣一個粗人,配上一張不茍言笑的臉,不爽的時候就從鼻孔裡哼一聲,不禁令我想到某種動物。
 雖然他有這麼多缺點,但這些缺點卻讓他充滿了人性。他不讓沒感情的前妻看到他為女兒傷心,但聽到潦倒畫家說出五兒女皆夭折的內情,本來要討債的,突然決定一筆勾銷。他和父親感情很好,父親去世讓他大受打擊,他找妓女當模特兒作畫,畫到眼淚鼻涕齊流,和女僕相好的高潮,成為喪父抒發的出口。

天底下藝術奇才總是有些瘋狂,透納也不例外。為了親身體驗暴風雨,他把自己綁在風雨交加的桅杆上,因此大病一場。一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看到令他注目的題材,即使抱病也要衝出來寫生。

提摩西司伯演的透納很有個性,嚴肅歸嚴肅,卻也有逗趣可愛的一面。【透納先生】的攝影、美術優美不在話下,但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讓整部電影顯得冗長。事實上,開場有幾段戲我睡著了。二個半小時的電影,若沒有太大起伏真的會無以為繼。如果沒睡飽最好別看這部,直接跑去睡覺還省事些。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大利電影【人力資本】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史蒂芬.艾米登(Stephen Amidon)同名小說。何謂人力資本?根據保險公司的算法,是以當事人的預期壽命、潛在收入和人脈來計算的,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人的「價值」。這裡的「價值」包含了「金錢」,但不只是金錢,還有無形的財富。

這部以義大利倫巴底為背景的影片包含三個章節,三個故事各自以不同角色為中心人物,並以他們的觀點進行敘述。開場發生於聖誕節前夕的車禍,是連結三個故事的關鍵。隨著每個章節的開展,圍繞著車禍的謎團也有如抽絲剝繭,越來越清晰。


第一章 迪諾

迪諾.歐索拉經營房地產仲介公司,太太羅貝塔(薇拉莉.葛林諾)是心理醫生。屬於中產階級的兩夫妻讓迪諾的女兒塞琳娜上貴族高中。塞琳娜常去同學馬西米利安諾.貝納許家,馬西米利安諾的爸爸喬凡尼是事業成功的商人,他龐大的家產讓迪諾垂涎不已。迪諾一直想晉升富人之列,瞞著家人和馬西米利安諾的爸爸攀關係,拿塞琳娜名下的房子當抵押借款。不料投資出狀況,迪諾很可能血本無歸......

第二章 卡拉
馬西米利安諾的媽媽卡拉(瓦萊莉.布魯尼.泰德許),每天過著貴婦的生活,不是在私人室內泳池游泳,就是在各家精品店流連。物質富有,心靈卻萬般空虛。她像個會移動的花瓶,隨時成為家中最美麗但無人在乎的裝飾。好不容易找到贊助修復劇院的義務工作,找到一點存在感,卻發現面對丈夫的事業,自己完全無力守護心血結晶,也毫無對抗力量。丈夫的心思都被事業佔據,無暇顧及她的感受。

第三章 塞琳娜

塞琳娜表面上和同學馬西米利安諾是男女朋友,事實上他們分手了,但維持朋友關係,塞琳娜真正愛的是出身貧困,由舅舅帶大的路卡。路卡有販毒前科,常遭人在背後指點,還必須定期去看心理醫生直到十八歲成年。其實真正的毐蟲是他舅舅,舅舅讓他背了黑鍋,而且舅舅還企圖染指路卡媽媽留下的一筆遺產。


第四章 人力資本
正當眾人認定馬西米利安諾是開車撞傷腳踏車騎士的嫌疑犯時,迪諾偷看到塞琳娜堅守不說的秘密,並以此為談判籌碼向貝納許家勒索。最終,貝納許家因為金融危機而大賺一筆,歐索拉家回歸平靜,只有路卡因為這次車禍真正付出慘痛代價。

【人力資本】以時而諷刺、時而憐憫的角度,呈現人與金錢的各個面向。不論有錢沒有,「金錢」在片中並未帶來真實的幸福。因為主角們往往只看到錢,看不到人。喬凡尼是最典型的人生勝利組,踏著義大利金融危機的腳步而致富,但對失敗者(包括自己未得獎的兒子)不屑一顧。卡拉享受了金錢帶來的好處,守護著共有的財產,冷眼旁觀丈夫的事業夥伴們被金錢迷惑,但是她終究無力突破自身限制,也對此不滿。

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和錢有著輕重不等的牽連,不論他們是玩弄金錢、追逐金錢或淪為金錢的附屬品,最有條件的,就算輸了這一次,還會有下一次機會;最玩不起的,往往也是受傷最深的。更慘的是,他們已經不是頭一回遭到背叛。

【人力資本】裡有許多現實社會的倒影,尤其是現代資本社會,而就像許多國家中,失業率最高的往往是年輕人,在金錢遊戲中,年輕人不但成為籌碼,也成了祭品。教授指責卡拉只是玩玩,永遠躲在舒適區,害怕真正投入。那些沒有選擇投入的年輕人,卻必須承擔最沉重的結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英國軍人在出征前帶著幼子出外用餐,兒子臉上憂心忡忡。爸爸安慰他:「別擔心,我不會有事的,我根本沒出國呢!」

這位爸爸被派遣的地方是貝爾法斯特。

在這段被稱為「The Troubles」的時期,二等兵蓋瑞.虎克(傑克.歐康尼爾Jack O’Connell)和一群英軍奉命前往北愛爾蘭。他們第一天的任務是支援北愛爾蘭皇家警察部隊(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簡稱RUC)挨家挨戶進行搜索。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蓋瑞部隊先是被小孩丟尿袋,接著婦女持垃圾桶蓋敲馬路,然後群眾紛紛上街要求英軍「滾回去」。事態急速演變到一發無法收拾的地步,蓋瑞被暴民抓出來毆打。結果,當部隊緊急撤退時,蓋瑞被遺留在市內,落入北愛街頭戰場。

接下來,迷路的蓋瑞開始了一段「長夜漫漫路迢迢」的驚險旅程。他無意間成為北愛爾蘭共和軍,甚至自家人英國機動偵查軍的獵殺對象。除了本就互相對立的英國與北愛,英國與北愛內部又有政治派系與新舊教互相對峙,彼此上演權謀、手腕大對決。若非多虧當地居民冒險出手相助,蓋瑞早就成為各派廝殺的殂上肉。
  
1971】故事一開始,英軍長官給部隊的心理建設是:「北愛不是國外,」要他們不必擔憂。諷刺的是,蓋瑞誤入貝爾法斯特街頭,劇情發展會宛如懸疑劇,最大因素正是那份陌生加敵視的氣氛,正如那個老氣橫秋的聯合派(Loyalist)小孩對蓋瑞說的:「你沒有多少選擇。」蓋瑞只能在各派人馬戰火縫隙中求生,因為即使最友善的愛爾蘭民眾也無法確認,今天所信任的同志,會不會是明天的抓耙子?

這樣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劇情,正是隨時可能引爆的不定時炸彈。在電影中,蓋瑞才走出酒吧不到兩分鐘,炸彈的威力就掀翻屋頂,燒出熊熊火光,也震得他舉步維艱,四周死傷枕籍。在【1971】裡,觀眾隨著蓋瑞出生入死,幾乎一刻不得喘息,彷彿身歷其境,腎上腺素高漲到最後關鍵一幕,極為精采。

導演楊.德曼吉(Yann Demange)是法國人,從小在英國長大。他的父親是阿爾吉利亞人,母親是法國人。在家說法文,出外說英語,從小在三種文化中成長;【1971】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雖然這部片中沒有明星,但飾演主角的傑克.歐康尼爾十分搶眼,他從一個單純服從命令的士兵,到面對生死關頭的幻滅,演出層次變化豐富。當初他離開時叫兒子別擔心,等到解甲回鄉後,見兒子是一刻都不能等。他的演出有著驚人的成熟度,難以想像他才24歲,而且【超危險人物】(Starred up)的主角就是他。

推薦各位!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聽我,看我,告訴我】的劇情介紹時,我想像這會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就像天主教會給我的印象一樣,懷疑它擁有讓觀眾昏昏欲睡的潛能。所以,它不是我看片的第一順位。

結果,我錯了。這部片的外表不吸引人,顯然不會是商業大片,在商業戲院裡也沒被安排在大放映廳裡,而且即使這樣,非週末也還有很多座位。但是,兩個女主角強烈的情誼讓我非常感動。終場上字幕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是先擦眼睛、擤鼻涕,再起身整裝離開的。
主角瑪莉厄丹(亞莉安娜希瓦爾)可說是法國的海倫凱勒,1885年出生於法國西部小鎮。她出生時出生既聾且盲,長大後也不會說話。她家境窮苦,食指浩繁,擔任工匠的父親照顧不了她,但堅持拒絕將她送到南特的瘋人院,最後是普瓦捷(Poitiers)附近的由修女主持的拉內(Larnay)教養院收容了她。
電影裡的瑪莉厄丹到教養院時已經十四歲,但她強悍狂野的個性,加上失聰、失明及失語的三重殘障,父母面對她,完全束手無策。連梳頭、洗澡、穿衣服這些最簡單的小動作,瑪莉都拒絕照做,並且死命反抗。剛到教養院的瑪莉,簡直就是一頭誤陷人類文明卻無法掙脫的野獸。

要馴服這頭野獸,自然需要過人的精力和耐心。負責教導她的瑪格麗特修女(伊莎貝卡黑)不是泛泛之輩,大家看到瑪莉都頻頻搖頭,認定是不可能的任務,瑪格麗特的眼睛卻閃閃發光,因為她看到自己的使命。即使健康早已出現警訊,瑪格麗特寧可少活幾年,也要獨排眾議,接下這個挑戰,幫助瑪莉找到和這個世界溝通的管道。她從日常起居開始,幾乎像是教嬰兒學步那樣,一步一腳印地教導瑪莉文明社會的一切。

瑪格麗特修女經歷千辛萬苦,終於讓瑪莉穿戴整齊、學會第一個手語。在學會打生平第一個手語之前,瑪莉對瑪格麗特的不是沒有任何反應,就是不耐煩而抗拒。然而,就像海倫凱勒一樣,她的老師蘇利文一開始也無法讓她了解」的手語和「」這個實體之間的連結,直到蘇利文老師靈機一動,帶著海倫到汲水幫浦旁,用力壓著幫浦,讓海倫感受水的流動。瑪莉同樣經歷了這個非比尋常的開悟過程她終於明白刀子」的手語代表著她從不離身的小刀!此時她長久封閉的心靈頓時甦醒了,她知道了學習的意義,主動要求知道其他所有事物的手語打法。她終於能夠用別人能理解的意思傳達自己的想法,並且接受外界傳遞的各種訊息。對她而言,這是開啟無限道路的起點,而瑪格麗特修女無疑是她的再造恩人。

這層共同經歷讓兩人的命運緊緊牽扯在一起,瑪莉和瑪格麗特修女的關係極為強烈而親密,然而瑪莉很快就必須面對瑪格麗特不久於人世的事實,她的生命即將再度面臨挑戰。……

【聽我,看我,告訴我】讓我非常感動,現在回想劇中片段時依然如此,而這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劇中強大的愛。劇中提到了信仰和死亡,但它的宗教氣息並不濃厚。愛是普世共通的語言,這部電影裡許多感人的場景都是在無聲中進行。常人社會講求禮教,瑪莉看不見也聽不到,她對這世界一切的認知都是經由觸摸與嗅聞而來,一開始也不知道禮教為何物。當她漸漸對瑪格麗特修女產生信任感,她表達的方式便是不停撫摸瑪格麗特修女的臉和身體;她聞修女的手指和手心,彷彿有一種香味,特別令她安心。又如修女陪瑪莉會見父母,瑪莉大方展示自己的拼字能力,還用手語對父母說:「我愛你們」瑪莉的父母第一次從女兒身上「看到」這句最溫暖的話,喜出望外。另一個場景是修女推她盪鞦韆,突然兩個女孩要求盪一下,瑪莉硬脾氣就是不肯,修女說那你自己想辦法吧,我不推了!瑪莉自己卻摸索出訣竅來,當場三個女生都用手語比「讚」!又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另一個關於生死與放下的場景,同樣非常精采。那是當瑪格麗特修女自知不久人世,卻拒絕讓瑪莉見她最後一面。修道院院長問她:「為什麼你不願讓瑪莉見你最後一面
瑪格麗特修女:「我還沒準備好
院長笑著說:「你把瑪莉教得很好,她準備好了,她知道你快死了,也接受了。
瑪格麗特修女聽到這句話,就明白了。

短短幾句對話就能把生死與放下理得這麼清楚,編劇真是好樣的!兩位女主角發光發熱的演技,更是功不可沒。伊莎貝卡黑演出了瑪格麗特修女的瘋勁,以及對瑪莉如對子女般的關愛,而首次演戲的亞莉安娜希瓦爾則是來自失聰青年學校,本身就是失聰少女。雖是初次挑大樑,但亞莉安娜沒有一點畏懼或靦腆,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結語:這部電影大大超乎我的期待,不要被宗教的外衣嚇到,記得準備好面紙再去看【聽我,看我,告訴我】!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太陽系形成了一顆和地球一模一樣的行星,上面住著和地球一模一樣的人類,甚至每個人都有個分身,就像宇宙突然出現了一面隱形鏡子,不同的是,鏡前鏡後都是真實的存在。

羅達,一個剛申請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年輕女孩,在上榜慶祝會後開車回家的路上,因為太專心尋找天空中那顆剛被發現的星球,和波爾一家人發生悲劇性的撞擊。約翰波爾是頗負盛名的作曲家,在大學任教,兩人有一個兒子,太太正懷著未出世的女兒。那一天,羅達樂極生悲,這場車禍讓兩邊生命從此一百八十度轉彎。約翰的幸福家庭煙消雲散,只有他存活下來,而羅達則啷噹入獄,吃了三年牢飯。

羅達出獄後,肉體雖已回家,精神仍舊禁錮在心牢中。不只是她,約翰更是如此。對天文學懷抱高度興趣的她,自願選擇了最不需要與人互動的清潔工作,逃避面對面的交流。有時候從羅達用力刷洗的動作中,能感覺到似乎她將清潔當作某種罪惡的洗滌。

而且她再也不開車了。她搭火車、公車、走路,就是再也不碰方向盤了。她想登門向約翰道歉,但真的見到他後,到口的話又吞了回去。她隨便編了個謊言,說自己是清潔公司派來試用服務的。羅達用一種贖罪的心情到約翰家免費清潔,私下撕掉約翰給她的工資支票。

他們逐漸對彼此產生好感,但是她還是無法對他說出真相。事實上,她越喜歡約翰,就越不可能請求他原諒;要原諒必須要說出原因,而那個原因無疑是兩人關係的致命考驗。

【另一個地球】的命題非常獨特。看似科幻,又開啟哲學探索的可能:如果另一個地球上,也住著一個和我們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那會是何等光景?他會和我們犯一樣的錯,愛上同樣的人嗎?在這個地球不完滿的人生,到了新地球是否能夠重新來過?古人觀察星辰,用星象預知未來,用星宿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遇合。杜甫在【贈衛八處士】詩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約翰與羅達原本是不可能交會的參商兩星,兩人的相遇就像彗星撞地球,力道有多強,彼時殘留在對方身心的印記就有多深。或許當下對彼此來說都是悲劇性的,卻並不表示上帝不會開啟另一扇窗。


布莉特瑪林擔任【另一個地球】編劇,並出任女主角。這部片是她三年前的舊作了。和在【叛諜謎情】裡一樣,她的角色都有一種纖細、略帶哀傷的性格。因為不想老是飾演沒大腦金髮美女刻板角色,她嘗試自己當編劇,而且做的有聲有色。期待她的新作!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生的暮年,班(約翰‧李斯哥John Lithgow)和喬治(阿佛瑞‧末利納Alfred Molina)這對廝守三十九年的同志愛侶,決定選擇在紐約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將彼此的愛情公諸於世,在家人朋友的祝福中踏入結婚禮堂。然而在教會學校任職音樂老師的喬治一如預期的面臨了教會保守勢力排擠,遭到掃地出門的命運。兩個人光靠班的退休金無法繼續支付房貸,只得賣掉房子並分開借住親友家。喬治住在喜歡開趴的同志警察家,班住在外甥家中。
無論彼此感情有多好,長期同住一個屋簷下,往往是對雙方關係的最大考驗。班和喬治很快發現,隨著時間過去,對那些平時尊敬、讚揚他們的親友而言,他們仍然成為對方的負擔,甚至是家庭衝突的來源,而他們還必須忍耐分隔兩地的煎熬。在經歷人生四季後,這對伴侶以一種不慍不火的心情,默默承受人情冷暖。凱特是作家,自從班入住後,就失去了在家創作的寧靜空間,於是,她懷抱著獲得一點清靜的期待,建議早已封筆的班重拾畫筆。

【愛,不散】的結局令人感傷。班和喬治都是藝術家,兩人之間有愛又有美,世界多美好!他們曾經住在美麗舒適的房子裡,身旁圍繞著關懷他們的親友。晚年突然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旦扯到年邁家人的奉養問題,便會揭露人性最赤裸的一面。最後援助雖在最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但只能說世事無常!

整部片充滿著溫柔的光輝,兩位男主角將那種老夫老「妻」長年伴侶的感覺演得很好,攝影、燈光都美輪美奐。奇怪的是,這部沒有任何性暗示(如果夫妻親吻也算的話)的影片,在美國竟然列為十七禁。對我而言,這部影片中的同志伴侶,就跟一般異性老夫妻沒有什麼不同,完全沒有看了會讓人無法接受的鏡頭,比【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平易近人許多。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但是當夢想中的天堂變成地獄,該如何是好?在進退兩難之間,該回頭,還是前進?

【圍牆的另一邊】根據尤莉亞法蘭克(Julia Franck2003年的原著小說【營火】(Lagerfeuer)改編,講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尤莉亞法蘭克是猶太人,1970年生於前東柏林,1978年與母親由前東德遷移至西德,並於北德的一處小鄉村過著鄉村生活。法蘭克家先後經歷過納粹迫害與共產統治,這部小說亦具有家族傳記性質。

電影先描繪70年代末,奈莉一家三口幸福快樂的家庭生活;然而,好景不常,三年後,男主人在蘇俄宣告意外死亡。為了告別傷痛的回憶,奈莉懷抱開始新生活的希望,帶著兒子,透過管道,越過東德邊境,來到西德的緊急收容所。在東德檢查哨,她受到侮辱性的臨檢,沒想到在圍牆另一頭,奈莉仍然被迫接受脫衣搜身、粗暴健檢,以及沒完沒了的偵訊和行政程序……奈莉心目中的天堂頓成地獄,更令她無法接受的是,她以為早已去世的男友,有可能還活在世上,還是一名間諜!?在無法確認情報的處境下,奈莉不知該相信誰?是對她美貌砰然心動的美國官員約翰博德?還是曾經遭到史塔西(惡名昭彰的東德情報局)迫害的漢斯?聰明的奈莉利用了約翰的弱點,卻不知是否取得可信的資訊。漢斯向他們母子伸出援手,究竟是別有居心,還是真的出於一片善意?

在狹小、灰暗,又缺乏溫暖的陌生環境中,一種無以名狀的熟悉讓奈莉極度驚恐。那是在史塔西嚴密監視下,揮之不去的壓迫感。這種情形甚至比在東德時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法、英、美各國的情報人員無不想從中獲取一絲線索,而史塔西情報員更是無所不在。奈莉雖然終於獲准離開緊急收容所,但她的自由夢裡仍然殘存著幾個未解的問題;或許她一輩子都得不到解答。 

結果如何?【圍牆的另一邊】電影劇情很有發展的空間,奈莉前進西方時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蔑視人權的待遇,頗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奈莉因為懷疑住處被情報單位入侵,不分青紅皂白丟棄突然出現在桌上花束的那一幕其實那是兒子買來討母親歡心的小禮物特別能突顯在極權統治下生活的悲哀。女主角喬迪絲翠貝爾(Jördis Triebel)美艷與冷峻艱鉅的容貌下,對現況流露著無奈但爭取到底的勇氣。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她的脆弱也是十足人性的展現;不人性的是那體制造成的怪物。

然而,看完【圍牆的另一邊】後,我也跟奈莉一樣帶著一些疑問離場:奈莉的蘇俄男友瓦西利到底是誰?他真的死了嗎?漢斯跑到奈莉家過聖誕夜,然後呢?導演Christian Schowochow發展了一些故事線,到頭來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尤其片尾聖誕夜那段可說是典型的法國片結尾在一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畫面停格,這是本片中我不太欣賞的地方。縱使如此,電影所描述的本事,確實有其歷史意義。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Penny Dreadful」?「Penny Dreadful」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一種出版品。故事通常是以連環恐佈小說的形式呈現,每本售價一便士。網路上有人翻譯成「潘妮的恐懼」,實在是誤會大了。這齣劇裡從來沒出現過半個潘妮,倒是藉由劇中凡赫辛教授之口,展示了什麼叫做「Penny Dreadful」。

剛才提到凡赫辛,沒錯,他就是吸血鬼故事中追殺吸血鬼的教授。這部影集主要融合了三部十九世紀經典小說: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史托克的《德古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除此之外,科學怪人窩居在劇院擔任幕後工作,向女演員茉德示愛遭拒的情節,也有一點歌劇魅影的影子在內。
文章標籤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娘要是看【女朋友的女朋友】一定又會碎碎念,她向來最忌諱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出山畫面,嫌它觸霉頭。可很多西洋電影都是這麼開場。對西方人來說,生死向來是人生理所當然的必經過程,也就沒有什麼好遮掩的。【女朋友的女朋友】一開始,只見一位美女畫脣膏、上眼線、戴戒指,等到純白棺木闔上,才知道這一切梳妝打扮不是為了出外遊樂,而是準備入土為安。那是蘿拉,克萊兒(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Anaïs Demoustier)從小到大生死相許的死黨。

在葬禮上,克萊兒承諾要照顧蘿拉的先生大衛(何曼杜立斯Romain Duris)和女兒露西。沒多久,她意外撞見以女裝打扮的大衛。原來大衛一直有變裝為女性的嗜好,但蘿拉在世時,他沒有這樣的需要,蘿拉去世後,那股慾望又回來了。大衛的變裝癖成為兩人間的秘密,兩人一起上街購物、打扮,儼然是親暱女友,克萊兒甚至給大衛起了一個新名字「維吉妮亞」。

漸漸地,維吉妮亞的存在感壓過大衛,而以維吉妮亞面目出現的大衛,對克萊兒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克萊兒的先生吉勒(拉斐爾佩松納茲Raphaël Personnaz,在【奧塞碼頭】中,他和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也是一對)被矇在鼓裡。大衛跟克萊兒有一腿?原來他是同性戀?吉勒看不清楚這中間的暗流與騷動。或許連克萊兒也不清楚,但大衛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成為維吉妮亞......

法蘭索瓦歐容(François Ozon)電影裡的女性角色,一向都有著敢愛敢恨的性格。在這部堪稱法國版【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的作品裡,歐容仍舊給予女演員們最大的伸展空間,尤其是何曼杜立斯。他雖然是貨真價實的法國一線男星,但是他演起女性那使股娘勁和從容,姑且不論他的女裝如何,可以確定他真的從心底把自己當成女人。他所飾演的大衛/維吉妮亞有一定的複雜性,他想裝扮成女人,即使仍有男性特徵,依舊認同自己是女人,但他愛的仍是女人。安奈伊絲德穆斯提耶靈轉的大眼睛表情十分豐富,在片中也有稱職放開的演出。

片尾的家庭寫照,呈現三種女性演變的過程。一個享受身為女性,一個即將成為母親,一個在旁見證。這是否是烏托邦式的理想?雖然火力遠不及極盛時期的阿莫多瓦,沒有奇觀也不來標新立異,歐容【女朋友的女朋友】仍是一幅引人入勝的女性肖像畫。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不是一篇電影文,跟這裡的文章有什麼關係?但我有種驅動,非寫Penny Dreadful不可,因為我的思緒不斷繞著它轉,彷彿被附身似的。寫作是我與Penny Dreadful之間的降靈會,發文是某種形式的「驅魔」;這個字眼非常強烈,但或許是最貼切的表達。Penny Dreadful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如此深刻的善惡掙扎,寫出來,能夠釋放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那種強大能量。

你說,好吧,那為什麼要放在這裡?的確,這不是一篇電影文,但結緣卻是因為一部電影【暴風雪中的白鳥】。雖然【暴風雪中的白鳥】不怎麼樣,但在翻閱伊娃葛林資料時,不自覺被她演出的這部作品介紹吸引住。結果,不看則已,一看則驚為天人。我向來不碰影集,因為實在太佔時間。但是Penny Dreadful每一集都像一部迷你電影,甚至比許多早已制式化生產的影片更為獨特。

什麼是「Penny Dreadful」?「Penny Dreadful」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出現的一種出版品。故事通常是以連環恐佈小說的形式呈現,每本售價一便士。網路上有人翻譯成「潘妮的恐懼」,實在是誤會大了。這齣劇裡從來沒出現過半個潘妮,倒是藉由劇中凡赫辛教授之口,展示了什麼叫做「Penny Dreadful」。


剛才提到凡赫辛,沒錯,他就是吸血鬼故事中追殺吸血鬼的教授。這部影集主要融合了三部十九世紀經典小說: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史托克的《德古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除此之外,科學怪人窩居在劇院擔任幕後工作,向女演員茉德示愛遭拒的情節,也有一點歌劇魅影的影子在內。

整齣劇內容以探險家麥爾坎.穆瑞爵士(Malcom Murray,提摩西.道頓飾)聯合凡妮莎.艾福斯(Vanessa Ives,伊娃葛林飾)尋找女兒米娜的過程為主軸。為了找尋可能被邪道劫持的米娜,爵士找來美國槍手伊森.錢德勒(Ethan Chandler,喬許.哈奈特飾)、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醫生(Victor Frankenstein,哈利.崔德威飾),加上臉上有神秘刺青的忠僕Sembene(丹尼.薩潘尼),組成尋找米娜的五人團隊。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沈重複雜的過往,而爵士會與凡妮莎合作更是因為兩人既愧對彼此,也愧對米娜。在雙重虧欠下,兩人的關係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重重糾葛。

伊森與父親關係惡劣,尤其在美國曾經有一段大是大非,絕口不提的往事;他與來自愛爾蘭的貧窮妓女布隆娜.寇夫特(Brona Croft)相知相愛。布隆娜在塞爾特語中意為「悲傷」;不僅呼應布隆娜悲慘的身世她愛上莽夫,被拳打腳踢後逃回娘家,母親不但沒有保護她,還要她回去嫁給暴力未婚夫,也預示她無望的前景,因為布隆娜從此一腳踏入這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並被「客戶」傳染當時無藥可醫的肺癆(即肺結核)。可以說,自那時起,她已被判了死刑。


維克多的母親在他幼年便肺病去世。小小的腦袋裡很早就餵養著華滋華斯的詩篇,更充滿以科學獲得永恆生命的濃厚興趣。影集一開始,維克多成功「催生」一個擁有永恆生命的新人類波特斯,兩人之間孕育出一段父子般的美妙關係。然而,當卡力班無情地將波特斯四分五裂,這惡夢般的出場才讓觀眾明白,原來,波特斯只是「科學怪人二號」,他還有一個被維克多拋棄的「哥哥」!卡力班「誕生」後,維克多對他的感覺只有厭惡與害怕。被維克多拋棄後,他流落街頭,遭到陌生人的排斥與毆打,最後是經營劇院的文生(Alun Armstrong,《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的德納第老闆)接納了他。其實,卡力班這名字還是文生給的,出自於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一個野蠻畸形的奴隸角色。在這之前,卡力班是沒有名字的,就叫做「那個生物」(the Creature)。在此劇的角色中,卡力班是最引起我共鳴的一個。這個角色和《歌劇魅影》裡的艾力克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同樣因為面相醜陋而必須活在陰影中,卻又對愛情與藝術有著深厚的渴望。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成員羅里.金尼爾(Rory Kinnear)將卡力班的恐懼、欣喜、渴望、絕望、脆弱和殘忍詮釋的絲絲入扣。當他無家可歸,不得不回頭借宿維克多住處時,維克多悄悄將槍枝上膛對準卡力班。然而當維克多悲歎為何維克多不給他鐵石心腸,卻給他血肉之驅,讓他有了七情六慾,並為此受苦?「我寧可是那具冰冷的屍體,也不要現在的人身。扣下板機吧,那將會是份祝福。」他這段獨白,是劇中最動人的其中一幕,令人心碎(卡力班獨白全文,請見文末)。怪人有如夢中囈語,發自內心的呼喊,不但感動了維克多,讓他改變心意,還一反逃避的態度,積極為他打造一個同樣擁有永恆生命的新娘。羅里.金尼爾的風格反映出他長期浸潤於劇場的訓練,他的咬字唸白,從舉手投足到每一個眼神,全都是戲,演出極富感染力


Penny Dreadful】有大量性愛與恐怖情節,一開始我既受吸引,但也有退到旁邊不敢正眼看的時候,特別是眾人大戰紅眼吸血鬼王,還有凡妮莎與附身邪靈奮戰的段落。【Penny Dreadful】絕不是讓你能輕鬆觀賞的作品,也不太適合配飯吃。說到這裡,我真的要佩服伊娃.葛林,她全心全意融入這個擁有靈媒體質的角色,而且徹底豁出去。在劇中,凡妮莎原本與米娜是情比姊妹深的好友,卻由於目睹雙方父母的外遇,間接導致凡妮莎莫名其妙背叛米娜,並引發邪靈對她的折磨。凡妮莎天賦異秉,可也因此承擔了許多不屬於她的包袱。劇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喜歡她,但唯一和她產生深刻連結的花花公子多利安.格雷,卻被她拒絕。在第一季中,多利安.格雷展現了他男女不拘,人數不限的「慷慨」特質。邊玩還要請人在旁邊拍照,對方咳血了還頗自得地說,跟臨終之人做可是平生第一遭!就如王爾德描述,是一個荒淫無度的美男子,而他的致命武器則是藏在密室的那幅畫。

Penny Dreadful】的前兩集寫得特別精采,對話充滿機鋒與靈光,正是我最害怕的影集類型,因為實在精采到欲罷不能了!不論是對於超自然現象或人性善惡的討論,【Penny Dreadful】都做得十分到位。流露文學氣息的長句對白,重現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風格。除了可圈可點的劇本與演員,【Penny Dreadful】的配樂同樣出色,是由波蘭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寫作。他那驚悚開場,續以無限情思的主題曲【Demimonde】,在不到兩分鐘內,有效地帶出整齣劇的氣氛與核心,那就是愛與死亡。在科學的外衣下,不變的是永恆的人性!



註:
卡力班的獨白原文對照:

「也是無用的。無用......一切都是無用的。我幻想我伴侶的樣子,幻想另一個人,看進這對眼睛,注視這張臉,而不退卻。但這怎麼可能呢?因為怪物不在我的臉上,而在我靈魂之中。我曾以為如果自己像其他人一樣,就會得到幸福與愛。你看,惡性增長了,從外到內,而這張破碎的臉,幾乎不能反映我內心的厭惡。我的創造者呀!為什麼?為什麼你沒有讓我鐵石心腸,卻讓我能夠感覺?我寧可是以前那具屍體,也不要是現在的這個人。去吧,按下板機,那會是份祝福。

And a futile thing too. Futile… All futile. What dreams I had of my mate. Of another being, looking into these eyes, upon this face and recoiling not. But how could that happen? For the monster is not in my face, but in my soul. I once thought that if I was like other men I would be happy, and loved. The malignancy has grown you see. From the outside in, and this shattered visage merely reflects the abomination that is my heart. Oh my creator, why, why did you not make me steel and stone? Why did you allow me to feel? I would rather be the corpse I was, than the man I am. Go ahead. Pull the trigger. It would be a blessing.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暴風雪中的白鳥】(White Bird in a Blizzard 劇情簡介如下:「16 歲少女凱特因為母親突然離家出走,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她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不知所措。原本表現的不以為意的她,逐漸發現自己因為母親的缺席而造成心靈上的缺憾以及空虛,似乎用再多的愛情以及性愛都無法彌補。而後,母親的失蹤竟可能變成命案,她受傷的心靈將再度面對極大的挑戰。」

坦白講,這樣的劇情設定對我來說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有的網友提出的賣點是「可以看雪琳·伍德利的胸部」,或許吧,但這對女性觀眾有意義嗎?更何況,如果要在這部片裡找帥哥,鐵定槓龜。不過,當UGC網站上的「讚」越來越多時,我決定給這部片一個機會。順便一提,當我舉棋不定時,UGCIMDB這兩個網站是我重要參考依據。上面投票的觀眾夠多,不會因為是高級知識份子雜誌的影評,就把一部明明很普通的片子捧上天。例如最近【電視全覽Télérama】便給【魔幻月光】最高評分,但這部伍迪艾倫的年度之作,老實說只能算是他的次級作品,好看但不會在記憶中停留太久,要知道,觀眾的腦袋一年要接受多少部電影的刺激呀!普通影片就像搔癢,癢完就算了,船過水無痕!

不過,看過【暴風雪中的白鳥】之後,我能理解那些「讚」是從哪裡來的。首先,【暴風雪中的白鳥】跟許多青少年影片一樣,不可避免地觸及主角的成長,而成長,就像當年司迪麥口香糖那句流行廣告詞說的:「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下各位可以猜到我的年齡了^^)雪琳伍德利飾演的凱特,看著父母從相敬如變成相敬如,看著伊娃葛林飾演的母親伊芙變得越來越怪異,看父親的眼神甚至充滿了憤恨,最終離家出走。在母親不告而別的同時,她和男友菲爾的關係也起了微妙的變化,終究隨著凱特離家上大學而徹底絕裂。警探、奧立佛,那些來來去去的男友們,……父母離異與複雜性關係,本來就是這個時代常見的人文風景,原本不足為奇,但當凱特回家探親,警探對她夢境的分析,讓她回頭檢視死黨們對她說過的話影片從此開始轉調,進入高潮,從青少年成長劇變成驚悚推理劇突然間,朋友間過去無厘頭的玩笑話呼應了警探的推論,而一向慈愛的父親卻露出專制的一面。

今年在影片中曝光頻繁的人氣女星雪琳伍德利,再度擔綱演出青少女主角。她真的漂亮,而且充滿自信。她的表演富有層次感,擅於詮釋主角從天真到成熟的心理變化。她在劇中露胸的那段,其實胸部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寬衣解帶之前的誘惑。胸部只是讓你「哇~~」的結論。在她老到不適合演出青少女之前,我們應該還會再看她演一陣子這個年齡層的角色!伊娃葛林演雪琳伍德利的媽,在真實生活中她們只差了十二歲。她向來擅長飾演內心陰暗的美艷女人,這次也不例外。法國雜誌時不時就會形容伊娃葛林「被法國影壇遺忘」,事實上她真的只做國際演出,幾乎沒有在法國電影裡出現。這完全不妨礙她發光發熱,只能說是法國影壇的損失!

又到了下定論的時刻。我得說,即便片尾來個大轉折,這部片整體上還是沒有太深刻的東西。即便在時代的刻劃上,本片也沒有讓人很明顯的感受到1988年的時代感。除了有線電話、古老的電腦遊戲、餐館裡播放的寵物店男孩歌曲……但這部片並不難看,也沒有冷場。只是,它缺乏一種讓我叫好的元素,一種讓我毫不猶豫大讚「好片」的東西。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