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放了【腦海中的橡皮擦】來看。原來只是想測試拷貝是否成功,結果卻不自覺一口氣看完兩個多小時的片子。我雖知道這部片是部催淚彈,還是不可避免地跟著男主角哭—注意,男主角,不是女主角,在這部片裡,男主角的痛比較有感染力。
- Nov 20 Sun 2005 07:47
愛情在記憶與遺忘之間的修行
- Nov 13 Sun 2005 22:49
到底誰在種族歧視?
在異國生活的人總不免遇到一些種族歧視的白目。的確,由於文化、種族的差異,外地人本來就不容易在異國謀生。猶記得以前在台灣唸法文系時,班上有同學曾經問教授:「法國人會不會種族歧視?」今天,我可以給一個肯定的答案:是的,「有些」法國人會種族歧視,但就我接觸的「一般」法國人裡面,這種情形並不明顯。種族歧視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偏見,大部份人都知道這種偏見是不好的,但是每個人內心深處不可避免的會有這類心靈毒素,只是在某些人身上比較外顯,某些人會比較自制。
- Nov 02 Wed 2005 05:38
【A Lot Like Love】-愛情無法計劃
- Nov 01 Tue 2005 21:38
【A Lot Like Love】-愛情無法計劃

就像許多愛情片一樣,【A Lot LikeLove】的男女主角是在偶然間相遇,而且第一次就擦出火花。然而在這一見鍾情之後,這對男女卻分道揚鑣,各自發展。胸懷壯志的男主角Oliver為了打賭,而留給女主角Emily父母家中的電話,要她七年後打給他們,看他那時是否真像他計劃中的一樣,事業有成。
這之後他們隔了兩年才重逢,但見面不久又分手,因為Oliver正在實現他的夢想。接下來每次重逢,Oliver都因為事業,不能和Emily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就這樣,他們各自也換了好幾個枕邊人。最後,Oliver的網路事業失敗,他從舊金山回到洛杉磯,失業住在父母家。此時Emily成為攝影家,作品正在藝廊展出。失意的Oliver每天坐在對街的玻璃窗,痴痴地往對面看,希望有天能等到她。他哥哥勸他不要再等了,畢竟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把握。於是Oliver鼓起勇氣殺到Emily家,在樓下大唱邦喬飛的「I’llbe there foryou」,但Emily已經訂婚了,而且在照顧家人的女兒(乍看之下以為是她自己的女兒),Oliver只好自我安慰,他總算有表白,這一生不會遺憾。六個月後,Emily和男友分手,興沖沖要回頭找Oliver,可是他卻要結婚了......到底兩人的戀愛路會不會有好的結局呢?
這部片輕鬆浪漫,經常出現一些奇怪但妙趣橫生的場景,例如一開場Oliver在機上清理被弄濕的衣服時,Emily突然進去給他一個熱吻。還有終場Emily看到Oliver一身禮服準備結婚,心灰意冷正要離開,結果卻「碰」一聲撞上透明玻璃,引來眾人注意。這些都給影片增添不少趣味,加上兩位主角對起戲來有默契,看起來很有味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Oliver的大計劃。剛開場時,Oliver只是個從高中畢業的毛頭小子,但是他看到網路的潛力,因此決定往這方面創蕩,期望能成為有頭有臉的人。但是他的雄心壯志迫使他與Emily分居兩地,也沒有機會發展感情,兩人始終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好事多磨。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2000年曾經出現過網路泡沫。因此在電影裡,Oliver的網路尿布販賣事業會倒閉,也是可預期的。但愛情這檔事,卻不是任何計劃可以預料得到的。……
拙琴,01/11/05
- 留言者: Tiffany
- Email: cj22446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5-11-05 13:00:40
拙琴~<br />
<br />
距離上一次留言給你已經是一年多還是兩年前的事了,<br />
能再次看到你的新的部落格,我的心裡充滿感動,<br />
時間過的很快,鍋貼長大了也變的很帥喔!<br />
<br />
我很喜歡扮演Oliver的這個男生,<br />
但是忘記他叫什麼名字?<br />
雖然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我覺得結局應該是好的^^.<br />
願你在法國的日子一切順心喔!<br />
Tiff.<br />
- 留言者: ncucherie
- Email:
- 網址: www.wretch.cc/blog/ncucherie
- 日期: 2005-11-06 10:27:41
Tiff,<br />
放心<br />
這部片還是有個happy ending的<br />
這部片的男主角是Ashton Kutcher.<br />
- Oct 15 Sat 2005 23:11
信念的魔力—【尋找新樂園】、【冷山】和【北極特快車】
- Oct 15 Sat 2005 15:11
信念的魔力—【尋找新樂園】、【冷山】和【北極特快車】
這是我最近K的三部片。
【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講的是「彼德潘」的作者James Barrie和Sylvia Llewelyn Davies一家人的友誼。Sylvia是位帶著四個兒子的年輕寡婦,童心未泯的Barrie和她的兒子們相處得很好,尤其是其中的Peter。
Peter因為父親早逝而缺乏安全感,顯示出與他年齡不相襯的早熟。童年因為被母親忽視而遭受創傷,提早進入成人殘酷世界的Barrie,因而特別能體會Peter的心情,也啟發他寫出「彼得潘」的故事,並且在劇場上獲得成功。
Barrie本身的婚姻並不幸福,他和Sylvia一家走得太接近也引來非議,但他自認問心無愧,不顧輿論和妻子的反對,繼續和Davies一家人來往,並且在Sylvia生病時幫助他們。
整齣劇最精采、最感人的段落,是Barrie將整齣劇搬到Davies家上演,好讓病臥在床的Sylvia能夠親眼目睹Barrie心中的「永不國」(Neverland)。在那裡,她化成了精靈,飛到不知名的地方......
強尼戴普的演出,除了「讚」我不知還能用哪個字來形容。他在這部電影裡內斂的表演方式,讓我想到「花樣年華」、「2046」裡的梁家輝。多少情緒波動都從那細微的眼神和不經心的肢體動作洩露出來,看起來沒什麼但其中一言難盡。
電影中不時穿插想像中的遊戲場景,和現實對照起來,想像總是明亮而充滿了歡樂。Barrie家和Davies家相比,總是洋溢孩子們笑鬧聲的Davies家,比起電影中寂寞灰暗的Barrie自家,更接近Barrie的永不國。Barrie在那裡找到了他的靈感,而觀眾則經歷到片刻奇妙的時光......雖然誰都知道,舞台上的演員不是真的會飛,只是吊鋼絲的關係。但我們多麼願意去相信這奇妙的一刻!
【冷山】
Inman在南北戰爭中當了逃兵,決心回到在冷山等他的Ada身邊。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感,能讓彼此沒見幾面的Inman和Ada互等這麼久?Inman守著這個信念,歷經千辛萬苦和無情殺戮,終於回到冷山。最諷刺的是,Inman沒有死於戰爭,卻死於自家人的追討,也應了Ada在井中的預象。
他回到冷山後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聯手和Ada、Ruby把那幫欺負百姓的惡人幹掉,並為Ada添一個遺腹女,Grace。任務完成後這位苦命老兄就倒臥在雪地的血泊,在愛人的懷抱中含笑而歿。
好一個俐落而不囉唆的死亡啊;雖然他本該可以回鄉過幸福生活的。但有這樣的遺憾才能讓觀眾難忘,不是嗎。
【北極特快車】
一個不相信聖誕老公公的小孩,突然在聖誕夜搭上往北極的特快車。在驚險的旅途和聖誕老人的國度裡,他從一顆聖誕雪橇的鈴鐺,發現「相信」的魔力。......
逼真的動畫技術(這部片正是「擷取」了真人的臉和肢體質感,而提高了人物的真實感)、奇幻緊湊的故事,這部片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我喜歡片中的訊息:「相信就會成真」,或者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片中的主角發現自己聽不到跳動的馴鹿身上的鈴聲。當他撿起其中一顆掉落的鈴鐺,放在耳畔搖動時,他仍然聽不到鈴聲。他知道原因在哪裡,便誠心說:「我相信,我相信」,於是鈴鐺就發出美妙的鈴聲,他也在鈴鐺的反影裡看見之前一直看不到的聖誕老人。
回家之後,他和妹妹發現聖誕老人送回的鈴鐺,他們輪流搖晃,兩人都能搖出聲音,惟獨他們的父母不能。而且因為搖不出聲音,他們便以為這鈴鐺壞了。隨著年歲增長,他周遭的朋友們也一個個都聽不到那鈴聲,只有他仍維持當初的信念,而能夠一直聽到鈴聲。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聽到鈴聲,只要我們願意相信「相信」就是通往奇妙國度的車票。
這個訊息真的很美。聖誕節檔的電影經常以「相信」為主題,這是其中個人覺得可圈可點的一部。
拙琴,15/10/05
- Oct 06 Thu 2005 05:38
羅克塞的【傾聽你的心】
- Oct 01 Sat 2005 22:35
病中的清醒
這星期突然重感冒,前一天完全沒有徵兆,隔天就猛烈發病。服過止痛藥後,身體暫時受到藥物的控制,整個人有點虛,但差強人意,頭腦則特別清醒。
- Sep 26 Mon 2005 06:04
敬語裡的文章
法文跟很多歐洲語文一樣,對於第二人稱單數「你/您」,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確的區分。在中文裡,除非在工作場合,或對方地位特殊,我們多半只用「您」。
- Sep 24 Sat 2005 19:22
【廣島‧昭和2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