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sse


緣起


2009年,麥雯偶然看到法國電視第三台(France 3)一部關於少年保護隊(la Brigade de protection des mineurs)的紀錄片,深受吸引與感動,決定拍攝一部以此為主題的電影。後來麥雯在巴黎的少年保護隊觀察這些警察的作息,並記錄在本子裡,但是她不能拍照或攝影。一開始,少年保護隊的警察沒人從旁協助,到了後來才有人伸出援手。片子拍攝完成之後,曾經放映給少年隊的警察觀賞,反應不一。


在接受費加洛報訪問時,麥雯表示,【守護天使波麗士】是對她自身童年的呼應。然而,一開始她並不自覺。當她看法國電視台紀錄片的時候,整個人不知所措,影片的報導讓她不自覺想到自己的童年。後來在少年保護隊見習期間,她好幾次聽到一個警察對被告說,他應該向受害者道歉,眼睛直視對方,幫助對方站起來;這和她內心深處等待母親和她和解的願望,不謀而合。一切的一切,事實上都和她早年的親身經驗有關。


電影


【守護天使波麗士】是一部以巴黎少年保護隊為主題的電影。這群平均年齡三十多歲左右的警察,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兒童受虐的案件。導演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為適合電影演出的段落。這群警察也有各自的生活和煩惱。娜汀和丈夫離婚,伊麗絲有厭食症,一直無法懷孕,要求丈夫根據行事曆辦事,引起先生的不滿。克莉絲懷孕了,弗列德個性火爆衝動,組長巴洛和太太為了彼此的工作吵架......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小故事,平常經常一起出勤、吃飯,不爽的時候也很快就吵起來(這種很容易生氣,有氣馬上爆發的描述,還真是很符合我對法國人的印象)。在導演的刻畫下,這幾個好同事很能獲得觀眾的認同。


兒童受虐,或未成年人為了一點誘因就出賣色相,一個個的案例,不分種族階級,導演都平均帶到,不管是布爾喬亞家庭、以拖車為家的吉普賽人、嬰兒哭鬧就大力搖晃的無知母親、逼迫女兒回國和不認識男人成婚的阿拉伯爸爸,或者是為了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狠下心來和小孩分離的非洲媽媽。


其中有一段頗令我莞爾,不是因為事件本身(一個吸毒的母親擅自到幼稚園帶回初生嬰兒,卻在店裡摔掉他造成嬰兒重傷昏迷),而是因為飾演的女演員Sophie Cattani也在【我很高興我媽還活著】(Je suis heureux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裡飾演那位棄養兒子的媽媽。這位女演員連續兩次演出真實存在的不負責母親。


導演麥雯也在劇中演出攝影師一角。這個角色的設定很有趣,她並不屬於少年保護隊,而是為了出書而和少年隊同進同出。她和先生早已貌合神離,到了少年隊之後,她紮起頭髮,戴上眼鏡,為的是讓人「認真看待她」。她和弗列德之間的戀情,是片中唯一有好結局的故事。


整部【守護天使波麗士】戲劇張力強,波折不斷,最後的結尾令人錯愕。這部片固然演出人的喜怒哀樂,但特別凸顯了人的脆弱和不堪:一個不小心就破碎的婚姻、一點不該有的慾念就殘害了無辜的小孩、沒有是非觀念而走偏的青春路、一個眼神就摧毀心中最後那道防線。這脆弱不會因為錢比較多、家裡比較漂亮、或因為身份不同就有根本上的差異。劇中警察們攜手去保護這份不管是兒童身上,或他們自身的脆弱時,雖然表現的方式可能比較粗魯,但是底下那份同心協力的情誼頗令人感動。


PEPITO  


這就是PEPITO餅乾


有一段是馬修中彈受傷躺在病床上,吃著孕婦同事克莉絲帶來的PEPITO餅乾時,輕碰她的手,很小聲地問她:「妳有沒有一點點喜歡我?」


我想接下去回答一個不相關的問題:那就是,【守護天使波麗士】,讚耶!


拙琴,08/01/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雯  


本來想直接寫電影觀後感,但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麥雯本身的故事太精彩了,先來介紹她吧!


麥雯生於1976年,她是演員,也是導演,全名為Maïwenn Le Besco,母親是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父親是出身於布列塔尼的越南裔法國人。她的弟弟Jowan Le Besco、妹妹Isild Le Besco都是演員。根據麥雯的說法,她的母親在演藝圈失意,因此在女兒出生時就決定將她培養成明星。麥雯三歲就已出道,並到處試鏡。她感受到母親那種將自己未竟的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的心情,但是自己的童年卻成為犧牲品。


後來麥雯和父母的關係逐漸疏遠。當她的父母分手時,她和兩邊的關係更是惡化。她父親曾經在她七八歲時打過她,而母親則在她變為青少女時對她動粗。隨著時間過去,由於他向女兒認錯,兩人關係漸漸好轉,他還在【守護天使波麗士】出現過。但就像一般母女關係總是比父女關係更錯綜複雜,麥雯和她母親的關係摻雜了嫉妒、騷擾、過度介入、謊言......太多太多的糾葛,讓她們之間始終處於衝突不斷的狀況。她決定不用姓氏,單用麥雯作為藝名,也是因為和父母關係惡劣之故。


十五歲時,她在凱薩獎頒獎典禮上認識了盧貝松。次年兩人結婚,並生了一個女兒。婚後,麥雯對演藝圈感到厭倦,在美國比佛利山旅居數年,重拾課業,還念了時裝學校。她在【終極追殺令】(Léon)以化名演了一個小角色。盧貝松拍攝【第五元素】時,預定飾演藍血女高音的演員臨時反悔,麥雯因而披掛上陣。



盧貝松在【第五元素】拍攝期間,和女主角蜜拉‧喬娃維其發生戀情,後和麥雯分手。分手後的麥雯心情沮喪,大吃大喝,幾個月內胖了二十五公斤。失婚的麥雯回到法國時,既沒有銀行存款,連健保卡都沒有。但是在友人的鼓勵下,她漸漸重拾演藝生涯和戲劇課程。


2000-2010年間,在嘗試過單口相聲、恐怖片演出之後,麥雯著手導演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這是一部叫做【我是女演員】(I'm an actrice)的短片,由她和盧貝松生的女兒珊娜‧貝松(Shanna Besson)演出。


Shanna Besson  


右邊那位就是盧貝松和麥雯的女兒珊娜




2006年,麥雯導演了由自己寫作、製作、主演的長片【原諒我】(Pardonnez-moi)。在這部自傳性電影中,麥雯飾演一個反抗小時候毆打她的父親。這部片獲得凱薩獎「最佳新進女演員」和「最佳首部電影」的提名。


2009年,麥雯推出第二部長片:【女演員的舞會】(Le Bal des actrices),這部音樂劇型式的偽紀錄片,集合了眾多女演員。麥雯和饒舌歌手喬伊‧史塔(Joey Starr)飾演一對情侶。喬伊‧史塔形象叛逆、曾有暴力紀錄,壞男孩的形象和劇中的好爸爸角色大相逕庭。此角讓他獲得凱薩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兩人並因演出此劇而假戲真作,但他們在麥雯下一部片【守護天使波麗士】(Polisse)拍攝結束後分手。


拙琴,07/01/11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法文版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a%C3%AFwenn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azy stupid love  


【熟男型不型】讓我想到【四十處男】,剛好兩部片男主角都是史提夫‧卡爾。在【熟男型不型】裡,史提夫‧卡爾飾演的卡爾‧威佛,是一個個性老實,穿著古板的顧家男人。和高中初戀情人愛蜜莉結婚十幾年,有著令人羨慕的美滿家庭。


沒想到有一天,愛蜜莉突然坦承她有外遇,並且提出離婚。搬出來的卡爾太過震驚,每天都到酒吧借酒澆愁,一邊喝一邊大聲說出拐跑老婆情敵的姓名。


這個舉動引來了經常在酒吧把妹的型男雅各‧帕瑪的注意,並決定要讓他改頭換面,重新振作。雅各首先從頭到腳改造卡爾,讓他從宅男變型男,又傳授他把妹無往不利的技巧,讓他成功發生初戀以外的性經驗!因為卡爾非常的純潔,這輩子只有跟初戀情人也就是後來的老婆上過床!這一點跟【四十處男】的設定實在非常類似,都是將主角設定為清教徒般的柳下惠。


豁出去之後的卡爾,發現自己還是愛著愛蜜莉,但是他的一夜情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曾經在酒吧拒絕雅各的漢娜,跟男友分手後突然自己找上雅各。事情發展完全在雅各的把妹教戰守則之外,而且他真的愛上漢娜。


卡爾的兒子單戀年輕保母潔西卡,但年輕保母暗戀卡爾,卡爾和愛蜜莉參加家長見面會,才發現卡爾兒子的老師就是他一夜情的對象。漢娜帶雅各回家見父母,雅各赫然發現卡爾就是漢娜的老爸!卡爾知道雅各的過去,堅決反對他跟寶貝女兒交往。......非常混亂,但是非常好笑!


電影一開始,雅各是全劇的重心,觀眾看他怎樣呼風喚雨,怎樣把妹,怎樣改造卡爾。到後來,卡爾雖然成為型男,但是他才是改變雅各、讓鬧離婚的老婆回心轉意、又給兒子追求大姊姊一線希望的關鍵人物。


史提夫‧卡爾外貌看來平凡無奇,但正因如此,他的表演很容易讓人認同,笑點做得很自然、生活化。美國的喜劇片、愛情片很多都已制式化,所以我在看這部之前有一點小小的擔心。雖然這部不能說完全的創新和脫離公式,但是拍的十分溫馨逗趣,值得一看。


拙琴,01/01/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dangerous method  


【危險療程】上映前,我對它充滿期待:榮格和佛洛伊德兩位現代心理學宗師,遇上俄裔猶太女病人莎賓娜‧史碧爾埃。榮格更和史碧爾埃發生婚外情。題材饒負趣味,演員更是一時之選:維果‧莫天森、麥克‧法斯賓達和綺拉‧奈特利。


看過之後,我有點失望。這部劇情片和我閱讀的背景資料相比,並沒有多讓我知道什麼,但是最重要的是,這部片沒有打動我。【危險療程】一開場時,綺拉‧奈特利表演莎賓娜埃歇斯底里發作的症狀,仿若惡鬼上身,是頗為吸引人的段落。看她發作時拼命拉長下巴的樣子,可以感受病人受到兩種力量撕扯的痛苦(好像中邪的描述喔)。


但是,之後榮格和佛洛伊德之間從友好到交惡,以及兩個男人和史碧爾埃之間的關係,乃至於榮格和莎賓娜之間的相戀,都顯得有點冷冰冰,像他們充滿智識的談話,有些難以融入其中,即使當他們談論榮格的夢時,那場面還是很像精神分析,而不像惺惺相惜的心理學派「父子」。反而是榮格到佛洛伊德家作客時,拿了一堆食物準備大快朵頤,佛洛伊德不慌不忙的說:「請慢用,我還有一大家子等著用餐呢。」鏡頭照著餐桌另一頭的佛氏家人,一大票人等著榮格取用完畢,場面頗為詼諧。


榮格的太太愛瑪,在片中顯得柔順缺乏個性,但是根據榮格傳記,愛瑪不僅知道他和莎賓娜的關係,而且莎賓娜懷疑寄匿名信給她母親,告訴她莎賓娜和榮格戀情的人,就是愛瑪。榮格曾經天真的希望愛瑪接受莎賓娜,但是愛瑪壓根不願接受。影片把愛瑪的份量縮小,但榮格和莎賓娜之間摻雜著施虐/受虐的關係,卻未因此令觀眾感受到那震攝心神的時刻。缺少這個因素,使得【危險療程】有點像請來大咖演出的紀錄片,和觀眾保持著一定距離。反倒是法國演員文森‧卡索飾演的榮格病人,奧圖‧格羅斯,短短幾分鐘的演出,帶來反叛、挑釁的氣息,稍微解放榮格這角色中太過壓抑的一面。


我覺得這部片可惜了題材的潛力,如果挖得夠深,成績絕不會只有如此。如果你看完這部片後也跟我一樣若有所失,建議去讀榮格傳記。榮格十分長壽,一生起伏不斷,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精彩長片,值得一讀。


拙琴,22/12/11





  • 留言者: November
  • Email:
  • 網址: http://chihni.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12-23 06:10:40

我前幾天有看到預告片,預告片蠻吸引我的。
不知道台灣會不會上映。
Shame到現在也還沒有上映消息,真是等不及了。

版主回覆:(12/27/2011 08:33:23 PM)


這兩部都已經在法國上映了,如果有機會的話,也想去看SHAME。





  • 留言者: platan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12-24 00:22:28

啊~榮格可是我當年念心理系的偶像耶~~最吸引我的是他對人類意識的一套詮釋...不過那段美好時光已離我太遠,對他的生平已經沒有啥印象~看板主對這部電影的介紹,那那那...我還是去找書看好ㄌ~~

版主回覆:(12/23/2011 06:45:39 AM)


電影對他的介紹祇是一小段,集中於他和莎賓娜的那一段關係,從治療到分手。和他幾十年中做過的事情相比,電影的部分實在單薄的可以。其實這也是要看導演怎麼拍啦,不過我覺得這次科能堡搞砸了。





  • 留言者: 妹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2-01-06 20:36:55

剛去電影院看完了這片,而且完全贊同妳對這部電影的看法,真的是讓人失望了,大概是期望太大吧。

版主回覆:(12/27/2011 08:36:10 PM)


我想應該是,因為是名人的故事,演員導演也有挺有來頭,但是成果卻跟預期落差太大。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s Plages d  


安妮‧華達(Agnès Varda)是新浪潮的先驅,也是新浪潮碩果僅存的導演之一。


我是從【南特傑克】開始接觸安妮‧華達的電影世界。我喜歡【南特傑克】對那個年代的描述、看一個外省小孩怎樣堅持自己的電影夢,還有那出其不意的滑稽(例如那隻指著「由此進」的手),當然還有她對傑克‧德米的深情。


傑克‧德米1990年去世的時候,家屬沒有對外公開死因。在【沙灘上的安妮】這部自傳式紀錄片中,安妮‧華達正式宣佈,傑克‧德米是罹患愛滋病去世的。在那個年代的法國,愛滋還是一種可恥的疾病。後來德米生病不能工作,在家寫回憶錄,華達讀了,覺得這是很好的電影題材。德米說:「我的身體不行了,妳來拍吧!」拍片的時候,德米和弟弟妹妹經常在旁邊觀看,有時候德米的媽媽也會過來。華達常會轉頭問他:「怎樣?可以嗎?我拍的跟你的記憶一樣嗎?」德米說:「很好,完全一樣,簡直身歷其境了。」當時德米知道自己活不久了。為了尊重德米,劇組沒有人提起這件事,也沒有人洩露口風。【南特傑克】拍完後十天,傑米就撒手人寰。


Agnès  


安妮‧華達用了一個詩意的比喻來呈現【沙灘上的安妮】:「如果敞開人的內心,我們會看到各種風景。如果有人敞開我的內心,他會看到沙灘。」


baiser voilé  


從童年度假的比利時沙灘,到二戰爆發後避難法國地中海沿岸的塞特(Sète,法國已故名歌手Georges Brassens的出生地)、巴黎塞納河畔、洛杉磯海邊......,安妮‧華達追憶自己成長、學習的軌跡,追求藝術的熱忱,與各種藝術家、演員、導演的相遇(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韋拉(Jean Vilar)、傑哈‧菲利普、剛出道的傑哈‧德巴迪厄、雷奈、珍寶金、甘斯柏、成名前的哈里遜‧福特、桑德琳‧柏耐爾......)。華達也拍攝自己的家人、兒女、孫兒女......尤其是德米。華達是一個積極的女性主義者,曾經參與法國墮胎合法化的聯名簽署活動,但是對於德米的時候,她又是一個小女人。在片中提到故世的朋友們時,她滿懷愛意地稱德米為「最親愛的死者」。從1958年在土爾的短片展相遇,到1990年德米往生,兩人共同生活了四十年。即使是德米去世後二十年,華達還是經常在作品裡緬懷亡夫。


Cine Tamaris  


電影的最後,大家拿了八十支掃把(取八十歲之諧音)送給華達,祝她生日快樂。這部紀錄片雖然帶觀眾瀏覽安妮走過的沙灘,但是華達還沒有要退休的意思呢!現在,她和德米的兒子,馬修‧德米,在擔任演員之後,也繼承父母衣缽,走上導演之路。


拙琴,18/12/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Help  


【姊妹】,這片名取得不錯,貼切地形容了片中互相幫助的黑白女性之間,情若姊妹的關係。男性角色在這部電影裡,絕大多數退居二線。


六0年代的美國南方,黑白種族隔離的年代,黑人白人互不往來,黑人要上黑人教堂、黑人電影院,在白人家庭幫傭的黑人,甚至不能用主人家的廁所。


歧視是一種可怕的習慣,一種會代代相傳的習慣。這些由黑人奶媽一手帶大的白人女性,雖然小時候都跟她們很親,但是長大卻都跟媽媽一樣。女主人翁史基特和她的女性朋友們都不一樣。她不但單身、沒男友,還在報社工作,而且她看不慣這些主婦們欺負黑傭的德性。


The help skeeter  


於是她決定寫一本書,訪問黑人女傭,收集她們受虐的紀錄。但是這些黑人奶媽/女傭怕遭到白人報復,即使保持匿名,仍不敢站出來講話。......


【姊妹】改編自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的同名小說。故事透過幾組人物之間排擠/接納的關係進行。第一層是黑人女傭和白人雇主,觀眾先看到一般家庭的作法,然後看到一些心有餘力不足的溫和派,例如希莉的媽媽,或者像史基特的媽媽,在客人(所屬團體主席)的壓力下不得不遣走在家裡工作一輩子的年邁女傭。第二層是被同儕排擠的白人女性西莉亞,她雇用了被希莉放話而找不到工作的米妮。西莉亞先解決米妮的民生問題,但米妮回過頭來給西莉亞更大的精神支持。第三層是史基特和女傭。史基特這個角色接近現代女性,個性大而化之、坦白無諱。她一直對自家女傭康絲坦汀有很深的感情,並直言是她把她一手帶大的。也因此,她有這種道德勇氣,要為這些帶大白人小孩的黑人女傭們發言。導演先上底色,再逐一仔細描繪人物,畫出一副美國六0年代南部的社會風景。


The help interview  


幾個主要演員都很棒,史基特(愛瑪‧史東飾)路見不平,米妮的敢愛敢恨,愛比琳的喪子之痛,西莉亞的風情萬種,還有飾演希莉的布萊絲‧達拉斯‧霍華(Bryce Dallas Howard)(大導朗霍華的女兒)--想必演壞人演的很爽。


【姊妹】讓人笑、讓人哭,是一部很讚的作品。雖然電影設定在六0年代,不過四十年後的現代社會是否變得更好呢?片尾,愛比琳被伊麗莎白解雇,走向未知的未來。即使換成今天,所有人面對的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


拙琴,11/12/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居風暴 海報   


【分居風暴】的故事糾葛極為複雜,就像一捆不知從何解起的死結,挑起一端,卻又馬上被另一端緊緊的牽絆。看完此片,觀眾無法責備任何一個角色,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有苦衷,都有一個難以一語道盡的「不得不」。


電影一開始,鏡頭照著納德和希敏這對要離婚的夫妻,原因是他們好不容易取得了移民簽證,但是納德不願意拋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拒絕離開伊朗,希敏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堅持離婚並爭取女兒的監護權,要提供女兒較好的成長環境。


Simin  


法官拒絕希敏的請求,但希敏還是回娘家住,和丈夫分居。為了照顧父親,納德請了一位女傭來照顧他。女傭為了幫助失業的丈夫,隱瞞自己懷孕的事情,前來應徵這份工作。她信仰非常虔誠,為了照顧病人的需要(碰觸男性身體),還特地徵求教長許可。


有一天,女傭發生緊急狀況,不得不用布條把老人家綁在床上後出門。不巧納德和女兒提早回家,看到父親掉到床下,又發現抽屜裡的錢不見了,和女傭發生激烈爭吵。當女傭堅持要留下來時,他用力一推,女傭跌落樓梯間,送院後流產。


Nader bonne  


女傭的先生將納德告上法院,從此開始一場羅生門式的爭論。希敏回來協助納德,但真相一層層揭露出來時,所有關係人都只能啞口無言,甚至像女傭先生發瘋似的打自己。


而納德和希敏這對暫時破鏡重圓的夫妻,還是未能改變離婚的命運。他們的女兒還是必須做出痛苦的抉擇,決定要跟著父親或母親。


電影沒有讓觀眾知道女兒的答案。但是導演很巧妙的讓觀眾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會讓能走的人拼命離開,不能走的,不管有錢沒錢,全都困在僵局之中呢?


這部片在法國上映時,女主角Leila Hatami曾經上法國電視台打片。她會說法文,紅髮配上大大的眼睛,外型非常搶眼。可能因為這個因素,加上柏林金熊獎的加持,使得這部本應是冷門的伊朗片,在法國達到84萬人次的票房,對一部阿拉伯語發音的外語片而言,難能可貴。 


拙琴,30/11/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 Guerre est déclarée  


羅蜜歐愛上茱麗葉,生了一個小孩叫亞當。他們幸福又快樂,直到亞當十八個月大時出現劇烈嘔吐和臉型不對稱的現象。羅蜜歐認為亞當的身體一定出了什麼毛病;兒科醫生建議亞當給知名耳鼻喉醫生看。診斷結果:腦部腫瘤,必須割除。從此羅蜜歐與茱麗葉向病魔宣戰,邁上漫長的奮鬥過程。亞當活了下來,祭上父母的愛情。


這是導演瓦雷莉‧董采利(Valérie Donzelli)的第二部長片。她和傑黑米‧艾爾坎(Jérémie Elkaïm)合寫腳本,並共同演出這一段他們的共同經歷。


如果說故事本身確實感人,就電影美學和演技本身而言,則有些乏善可陳。這並非因為導演簡潔的場景或燈光,而是不甚精彩的對話和表演。當茱麗葉到處宣布亞當的診斷結果,為什麼大家的反應都激烈的好像小孩必死無疑?雖然說法國人的情緒反應較為直接,可是個人是覺得稍微誇張了些。如果大家在陪伴亞當戰勝病魔的過程中,如果有這樣的反應,倒是比較容易理解,畢竟照顧久病親人是一項極大的負擔。另外電影中出現好幾次OS,有時是男聲,有時是女聲。這些OS陳述的內容是完全可以演出的,令人感覺有些多餘。


tous les 3  


除此之外,電影中有一些鏡頭,前後對照,別有一番趣味。譬如羅蜜歐和茱麗葉剛陷入愛河時,兩人經常追著跑,那是戀人之間化不開的濃情蜜意;到了後來亞當發病時,兩人經常慢跑,則是父母為子女奮鬥的馬拉松長程體力訓練。同樣是跑步,情境大不同。


羅蜜歐曾經無奈的問茱麗葉:「為什麼是我們?我們以前過得多麼幸福快樂。」茱麗葉說:「因為老天知道我們會克服這一切。」亞當的癌症痊癒了,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愛情卻跑不下去了。


題外話:飾演羅蜜歐的傑黑米‧艾爾坎,也在【守護天使波麗士】中演出。飾演Fitoussi醫生的,就是在【逆轉人生Intouchables】中飾演女管家的Anne Le Ny


拙琴,27/11/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傳法斯賓達的照片時,無意見看到這則新聞,很為他高興!今年接連看了他演的「簡愛」、「X戰警」、「世紀戰魂」、「飢餓」,覺得他是個很用心的演員,完全投入飾演的角色,可文可武。「簡愛」讓人心碎、「X戰警」令人摒息、「飢餓」讓人嘆為觀止。文中說他是奧斯卡熱門人選,我敢說他若能入圍,小金人應該都會自己跑過去給他抱的^^。


拙琴,23/11/11










「性愛成癮」法斯賓達脫光搶金人





























 














凱莉穆莉根在片中也有大膽裸露演出,並演唱歌曲。
圖/福斯探照燈公司














麥可法斯賓達為「性愛成癮的男人」露第三點。
圖/福斯探照燈提供


在電影節的風光亮相之後,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主演,因大量性及暴露鏡頭被評為NC-17級的「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將於12月2日與北美觀眾見面。發行公司福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表示,他們不打算為爭取更廣泛的放映規模給本片刪改降級。會堅持現有的NC-17級內容,一刀不剪原版上映。


NC-17級因含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髒話等內容,被規定未滿18歲觀眾禁止觀看。除了流失青少年觀影群體外,不論網路媒體還是傳統報紙都會有所顧忌。很可能令該片喪失掉不少宣傳機會,戲院在安排場次時也難免考慮觀眾局限性,減少排片。但福斯探照燈早已做好準備,他們主要的目標是先小範圍上映,以參加奧斯卡等電影獎的競爭,主要為麥可法斯賓達爭取影帝。


「性愛成癮的男人」講述一個在紐約生活的30歲男人,外表看來文質彬彬,體面紳士,深受各年齡層女士喜歡。但沒人知道其實私底下他是性癮患者,需要靠不斷手淫、嫖妓來滿足自己。


他很怕別人知道這個秘密,因此將自己包裝掩藏的很好。也不接受任何人靠近他,選擇單身隱居,不談女友的生活。一旦他與比較熟悉的人太靠近或發生感情,反因害怕變得性無能,只有陌生人才能滿足他的慾望。不過他原本的生活因凱莉穆莉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妹妹突然造訪被打破。妹妹也是問題少女,並讓他的私生活受到侵犯。


看過本片會發現,與同是NC-17級的「色,戒」相比,「性愛成癮的男人」性愛鏡頭多很多,且更露骨。3P、同性性交、男女全裸性愛場面輪番上陣,語言上也非常直接。單開場五分鐘,觀眾就將看到男主角麥克法斯賓達全裸在眼前走來走去,直視其重要器官達四次,然後還要看他背面全裸在洗手間小便長達近半分鐘!


麥可法斯賓達除犧牲色相外,把這個人物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示得很清晰,演技獲得媒體肯定,並已獲得威尼斯影展影帝,目前是奧斯卡影帝熱門人選。



【2011/11/22 世界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性愛成癮」法斯賓達脫光搶金人 | 電影世界 | 娛樂追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6733905.shtml#ixzz1eZNfg0nC 
Power By udn.com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五看到巴黎地鐵報裡出現如下全版廣告:


MERSSI  


原來,法國導演麥雯(Maïwenn)的電影【守護天使波麗士】於1116日突破二百萬人次大關,劇組於是刊登廣告感謝觀眾支持。這部片在法國上映僅五星期,票房即已開出紅盤。


感謝支持的廣告,延續影片上映時的風格,字體沿用學童書寫的筆觸,並故意將「Merci」(謝謝)的「c」寫成「ss」。麥雯當初本想將此片命名為Police(警察),但已逝的法國大導莫里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已經在1985年拍過一部叫做Police的影片,男主角是傑哈‧德巴迪厄,女主角是蘇菲‧瑪索,後來拍版採用Polisse,念起來一樣,寫法則有童趣,呼應受虐兒童的電影主題。


以下附上幾張原版海報:


Polisse 1polisse 1.jpgpolisse-2.jpg  


拙琴,19/11/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OUCHABLES  


法國新片【逆轉人生】(Intouchables,前譯【誰都沒奈何】)(暫譯),才上映一星期就破了二百萬人次的紀錄,好康倒相報的效應非常熱烈。由於這部電影主題跟殘障有關,因此從事輔導員的室友特別找了同事一起去看,結果他也大力說讚。


【逆轉人生】的故事是敘述全身癱瘓的貴族後裔菲利普,雇用一個剛出獄的郊區青年迪斯當居家看護。不用說,迪斯絕對不會是一般認為的適當人選。但是這對看護和病人之間雖然有音樂、穿著品味和言談的差距,反而擦出奇妙、趣味而意外的火花,培養出一份瘋狂的友情。


其實最近法國有好幾部新片都想去看,但是沒那麼多時間,真不知道要先看什麼才好。


其他想看的熱門影片還有:


The Artist  


【大藝術家】(The Artist):黑白默片,尚‧杜加丹以此角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Polisse  


【守護天使波麗士】(Polisse):敘述少年隊的日常生活。本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Toutes nos envies  


【我們的想望】(Toutes nos envies):一位獲知自己罹患絕症的法官,和另一位法官攜手處理一件被債務逼上絕境的單親媽媽。


拙琴,12/11/11



  • 留言者: Tracy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11-13 14:51:36

前天晚上去排隊看Intouchables 結果快排到時,電影院宣布只剩前三排的位子,所以放棄,昨天經過電影院還是一堆人,今天一早出門想說11點那場應該沒什麼人,到了電影院卻發現時間改成10h20開演.....
的確,這幾部片應該都很好看啊~

版主回覆:(11/11/2011 08:54:12 PM)


剛剛在我家附近的電影院看了,幾乎滿場,大概是片子很熱門,所以廣告也驚人的長。。。三十分鐘!!!@@不過真的很好看,從頭笑到尾。





  • 留言者: kuanh
  • Email:
  • 網址: http://kuanh.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11-13 23:50:13

我看了the artist。因為這樣我一定全部都聽懂。哈哈哈哈哈

版主回覆:(11/13/2011 03:17:50 PM)


哈哈哈,也沒有VO、VF的問題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ight Star  


【璀璨情詩】上映後兩年,終於有機會看到這部片。這部片的片名取自英國詩人濟慈的一首詩;故事則講述濟慈和芬妮‧布朗之間的關係。


這部饒富詩意的電影,首先讓我想起的是在大學念英國文學的日子,念華茲華斯還有啃英國文學史、希臘神話的歲月。


English literature 


但是那些詩,說實在都不記得了。當年的教科書都已經在搬家時被丟掉,我離大學的日子也已經很遙遠了。


【璀璨情詩】的故事講述1818年的英國,23歲的詩人濟慈認識了芬妮一家四口,芬妮擅長縫紉和浮華的事物。在認識濟慈之前,芬妮對文學一竅不通。直到濟慈的弟弟肺病去世,芬妮連夜縫了一只白色枕頭套送給濟慈表示哀悼。漸漸地,兩人的關係從友誼進化為愛情。


但兩人的感情因為濟慈的財務狀況而受到阻饒。濟慈非常貧窮,外套沒有襯底,有的衣服還有洞。他借住在好友查爾斯‧布朗家中。他知道自己是個窮光蛋,芬妮的媽媽不可能答應把女兒嫁給他。為了賺錢,濟慈努力寫作,但是他的作品就和許多作家的命運一般,未能在生前獲得成功。


查爾斯‧布朗和芬妮超不合拍,查爾斯老是喜歡嘲笑她的膚淺,也認為談戀愛會阻礙濟慈專心寫作,還故意寫示愛信向芬妮惡作劇。這兩人的關係如同水火,但其間的轉變饒富趣味。首先,他們的姓氏長得很像,念起來也一模一樣。一個是Brawne,一個是Brown,翻成中文都是「布朗」。查爾斯是個喜好文學的富家子弟,芬妮不缺錢,卻也沒有什麼學養。兩人的最大公約數只有濟慈。查爾斯對濟慈的才華佩服的五體投地,盡可能地供應他生活所需,一直到濟慈出發去義大利養病為止。


後來,他和濟慈兩個朋友和芬妮一家變成鄰居,兩家共用一個女僕阿比蓋兒。隨著芬妮和濟慈的感情進展,還有他不小心弄大阿比蓋兒的肚子並生下一個私生子之後,兩人的關係變得有點像一家人。最後濟慈病逝義大利的消息,也是由他念信給芬妮聽的。當初互相看不順眼的兩個人,最後一起分享摯愛友人/未婚夫逝世的傷痛。


Wall in between


【璀璨情詩】巧妙地捕捉了戀愛中人的情思和苦惱。它的每一副構圖都美得像一幅畫,光線在人物、景物之間的穿梭,創造出各種微妙的情緒。即使芬妮在濟慈死後,穿著黑衣戴著黑帽,一邊走在雪地裡唸著濟慈獻給她的【明星】,也有一種淒涼的美感。


本片男主角Ben Wishaw演過【香水】。我覺得他演濟慈不是很適合,他有藝術家的邋蹋和落魄,外表卻缺乏動人的文采,幸好他念詩的感覺還可以。但我有一點難想像美麗古典的芬妮會喜歡上他。 


KEATS  


濟慈畫像


濟慈死後十二年,變成老小姐的芬妮才結婚生子。她一生中總共有三個子女,在六十五年的歲月中,她一直都保存著濟慈寫給她的信和那段戀愛中(大部分)的紀念物。芬妮結婚不令人意外,在那個年代,結婚才是正常。但在家庭生活之外,她如此細心保存一段刻骨銘心戀情的痕跡,則是性情中人的做法。這樣的純粹,不會隨著她結婚而減少,反而因為經過時間瘁鍊,凸顯了她的選擇。


一同白頭到老的真實人生,往往無緣成為高潮迭起的精彩故事;無法白頭到老的悲戀,卻通過詩人的作品和情書而不朽。


拙琴,07/11/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留言者: November
  • Email:
  • 網址: http://chihni.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11-08 14:57:36

好浪漫

版主回覆:(11/04/2011 07:06:42 AM)


珍康萍拍得非常美。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LERAMA  


【電視全覽】是一份老字號法國文化週刊,由喬治‧蒙塔宏(Georges Montaron)創刊於1947年。雖然名字看起來只跟電視有關係,它也確實刊出每週電視節目表,但是它的內容涵闊廣泛,舉凡時事、戲劇、電影、音樂、藝術、書籍、廣播,都在它的報導範圍之內。2003年起,【電視全覽】隸屬於世界報集團。



我家的老法每次提到這本雜誌,第一個形容詞就是「天主教的」。由於他對宗教精神上的過敏,所以【電視全覽】的觀點,他並不是特別捧場。我個人倒是覺得【電視全覽】的評論比較作者論、比較小眾。但是它的豐富性是無可置疑的。曾經有人開玩笑說,一本【電視全覽】週刊,要一個月才看得完。呵,我得說這完全不是笑話,因為這本厚度在150頁以上的雜誌,我有時過了好幾個月都沒時間看呢!至於天主教,我一直看不出來,這本文化雜誌和天主教有哪門子關係?當我發現蒙塔宏創立【電視全覽】時,身負另一項任務,即振興走下坡的「基督見證出版社」時,終於了解他這麼說的原因。蒙塔宏接下這任務時,觀察到廣播、電影和當時剛起步的電視,將會是戰後文化的新主流,因此創辦了【電視全覽】,幫助讀者安排娛樂活動。


蒙塔宏說:「我們希望出版一份以普羅大眾為訴求的刊物,以便幫助他們掌握廣播、電影和電視這三項大眾偏愛的文化活動。我們也希望出版一份基督教刊物,其宗旨不在於傳教,也不在於表達教會立場或道德評論,而是一份共同參與人類奮鬥,並且首先選擇服務窮人的基督教刊物。我們希望這份刊物對所有廣播、電視和電影談論話題的報導,能帶上福音書的觀點。」


【電視全覽】剛創刊時的名稱是【廣播娛樂】(Radio-Loisirs)。1947年,法國報業遭逢重大危機,印刷廠進行長期罷工,許多刊物倒閉。1950年,為了讓【廣播娛樂】能繼續辦下去,蒙塔宏和其他兩份天主教刊物合作,合併後的刊物改名為【廣播-電影】,後來報導電影篇幅擴大時,又改名為【電影全覽】(Cinérama)。1960年,這份再度改名為【廣播-電影-電視】繼以【電視-廣播-電影】的雜誌,最後定名為【電視全覽】(Télérama,即電視télévision、廣播radio、電影cinéma三者的簡稱)


TELERAMA vs FASSBENDER     


【電視全覽】第3219期(924日至30日),簡短的回顧了第68屆威尼斯影展,特別提及麥克‧法斯賓達,以下是全文翻譯:


「今年,威尼斯影展花了很多時間尋找眾人一致贊同的金獅獎得主—最後由亞歷山大‧蘇科洛夫(Alexandre Sokourov)的【浮士德】抱走,但是它很快找到一位男主角:愛爾蘭演員麥克‧法斯賓達,他在二部深具雄心的電影大衛‧柯能堡的【危險療程】和史提夫‧麥昆的【恥辱】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在柯能堡的電影中,他飾演卡爾‧榮格,違抗佛洛伊德的弟子,和一名病人發生性關係。界線不斷在理論與實踐、言談與衝動之間動搖,法斯賓達每場戲都以強大的張力詮釋這些相異的情緒。情慾亦是史提夫‧麥昆【恥辱】的重點。法斯賓達在這位影人(與造形藝術家)2008年的作品【飢餓】中,詮釋愛爾蘭絕食抗議者巴比‧山德斯一角後,世人開始注意到他的才華。」兩人此次再度攜手合作,繼續探討權力擴張與肉體的困境。主角是紐約某公司主管,有著現代人的問題--嗜性成癮,無法自拔,令人想起布列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
)的小說,以及Lodge Kerrigan執導的電影。優雅而憔悴,猥瑣而晦澀,麥克‧法斯賓達全神投入,他以此角獲得男主角獎,這是他應得的最低限度的肯定。


 


至於最佳女主角,威尼斯影展是在邊緣地帶尋獲。她是一位年近五十的法國演員,出身中產階級,居無定所,謀無定職,接連幾星期、幾個月被迫睡在車上。她名叫Louise Wimmer。記住這個名字,它也是一位年輕紀錄片影人Cyril Mennegun的第一部劇情片片名。這部片不掩飾任何日常悲慘情狀,但激化了憤怒和希望,促使觀眾大幅度轉變觀點。


作者:Louis Guichard


譯者:拙琴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拙琴,26.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hn rabe  


【拉貝日記】法國版海報。小標題的翻譯是:「南京義人」


這部2009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2011年才在法國上映而且上映時默默無聞,在一片漠視中下檔。不只在法國,這部片在日本禁演,在台灣也沒有上映,網路上相關討論因而不多


戰亂的時代,敵我之分往往超越想像。羅曼‧波蘭斯基2002年導演的電影【戰地琴人】中,在關鍵時刻幫助猶太鋼琴家史匹曼的,是一位納粹軍官。這位納粹軍官後來死在蘇俄戰俘營。在2009年的【拉貝日記】中,拯救25萬中國平民性命的,也是一位納粹元老。這位義人最後也是歷盡折磨,在默默無聞中去世,和同名電影命運類似。


Ulrich Muhe and Ulrich Tukur  


穆爾與土庫爾在【竊聽風暴】中的對手戲


Muhe et Tukur dans Amen, 2001  


其實,早在2001年控訴教廷包庇納粹的法德合資電影【Amen】中,兩位好朋友就已同台演出



剛知道這部片時,首先是它的卡司令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主要角色都是我喜歡的歐洲演員:約翰‧拉貝是由烏利希‧土庫爾Ulrich Tukur飾演除了有名的【竊聽風暴】之外,他也是法國電影花開花落裡的伯樂經紀人土庫爾能說流利的德文英文和法文演好人壞蛋都入木三分當初這部【拉貝日記】原本屬意另外一位烏利希烏利希‧穆爾Ulrich Mühe),但那時穆爾罹患癌症無法接演他和土庫爾是好朋友,穆爾要求土庫爾代他上陣為德國爭光土庫爾得到穆爾的祝福才首肯接演拉貝的角色。穆爾後來於20077月因癌症去世。


John Rabe 1  


日軍來襲,拉貝靈機一動,叫大家跑到納粹旗幟下避難



DANIEL BRUHL  


飾演德國猶太人外交官的丹尼爾‧布爾(Daniel Brühl和烏利希‧土庫爾一樣能說英法德三語他在國際影壇上的成名之作是2003年的再見列寧】,也演過法國片【近距交戰】等片。


ANNE GONCIGNY  


安‧公西尼Anne Consigny是法國演員,表演以電視演出居多台灣觀眾對她最熟悉的應該是2007年法美合作電影潛水鐘與蝴蝶】。她在【拉貝日記】中飾演金陵女子學校的老師維樂莉‧杜培(Valérie Duprès)。


STEVE BUSCEMI  


而史提夫‧布西密(Steve Buscemi),可能因為長相的關係,常在美國電影裡面演反派配角(如【冰風暴】等)。他在【拉貝日記】中的角色是外科醫生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威爾森認為他和拉貝這個納粹沒有什麼好說的,一開始,威爾森對拉貝一直很不友善。


John Rabe 2  


【拉貝日記】的主人翁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
) ,於1882
年出生於德國漢堡,早年待過非洲,1908年來到中國,後來成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員工,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經商。 他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他和家人在中國生活了將近30年,子女和外孫女都生於斯、長於斯。二戰時他有個中文名字叫做「艾拉培」。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拉貝將自己的住宅和花園、西門子廠區,開放給避難的中國平民,並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生等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希望藉由他納粹黨員的身份,在和德國同盟的日本交涉時能起作用,但事實與理想有很大的差距。在3.88平方公里的安全區中,擠進了25萬中國難民。當時物資取得非常困難,但是他和幾位外國友人都竭盡所能地取得民生物資,保護平民不受日軍暴行。1938年拉貝回到德國之後,連續在德國各大城市公開揭發日軍暴行,並敦請希特勒正視此一問題,結果換來蓋世太保的詢問和警告,日記也被沒收,數年後才歸還。


John Rabe 3John Rabe 5.jpg  


荒謬的是,二戰結束之後,拉貝居然又因自己納粹黨元老的身份,相繼遭到英國、蘇俄逮捕監禁。他蒙難的消息傳到南京市民的耳裡,大家熱情捐款湊錢讓拉貝假釋出獄。1946年拉貝糖尿病惡化,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出獄後,生活拮据。宋美齡找到拉貝一家,希望拉貝能在東京審判以南京大屠殺的證人身份出席,但為拉貝婉拒。由於拉貝在南京的義行,他獲得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全家得以度過戰後物資匱乏的難關,以及蘇俄封鎖西柏林的艱困歲月。這樣的接濟一直持續到國民政府撤離南京為止。1950年拉貝在西柏林心臟病發(一說中風)去世。1996年年底拉貝日記重見天日,1997年全本翻譯為簡體中文版。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保存


 


【拉貝日記】電影 


 John Rabe 4  


【拉貝日記】拍攝的手法相當中規中矩,故事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偶爾佐以拉貝日記作為旁白,並穿插當年的黑白照片。導演佛里安‧加倫伯格(Florian
Gallenberger
)在描繪幾個主要人物方面略顯有點浮面,例如金陵女子學校教師杜培小姐,她給人的感覺非常固執而不知變通,大敵當前,這樣的態度令人捏一把冷汗;女學生對德國外交官若有似無的好感也只是匆匆帶過。或許在短短二小時內要讓這麼多出場人物都有形有角,確實並非易事。不過加倫伯格至少沒有進行造神運動,把第一主角拉貝塑造成一個完人。




拉貝是一個商人,他知道自己留在中國是西門子的商務代表,回德國之後他祇是西門子眾多員工的一個小角色,所以他很不情願回國。他對希特勒衷心的景仰和忠誠也常被外科醫生威爾森和外交官羅森取笑。




他和太太朵拉的感情在片中刻畫得很動人。為了騙朵拉去避難,他甚至拎著鳥籠拉著朵拉擠在逃難的人群裡,讓她以為他們要一起走。兩人才剛吻別,沒想到朵拉的船遭到日本軍機攻擊,拉貝親眼目睹這一切,整個人都傻掉了,回家趴在桌上,癡癡的看著心愛的鳥兒,邊看邊掉眼淚。拉貝有糖尿病,當他在物資缺乏的日子裡打完所有庫存的胰島素而硬撐時,讓他倒下去的是一個蛋糕。那是朵拉最擅長的蛋糕。聖誕夜裡,拉貝看到這個蛋糕,直覺朵拉一定還活著,於是他咬牙苦撐的內心一下子全部鬆懈了。順道一提,我覺得烏利希‧土庫爾在片中的造型和拉貝本人極為神似,不祇是大光頭有像,從照片上看來,兩人氣質頗為相近。


John Rabe johnrabe.jpg   


拉貝本人


南京大屠殺發生時,各國外交官和國際媒體都避難而不在現場,拉貝和幾個外國友人是屠殺慘案的少數見證者。日軍視拉貝為眼中釘,德國也希望拉貝早日回國,以免兩國緊張關係升高,但拉貝一直撐到各國外交官和國際媒體回到南京,確定日本不敢繼續大開殺戒,影響國際觀瞻,才放心離開。。邵子平先生比較拉貝和辛德勒時說:「應該說辛德勒是一個小小的拉貝」。因為辛德勒雇用1200名猶太人做工時,納粹德國已露敗象,辛德勒救這些猶太人並非單純出於人道考量,而拉貝等人保護25萬難民則完全出於一念之善,只想到要「做該做的事」,並一再抗拒西門子公司與德國政府的命令。拉貝有若活菩薩,以大愛救人的事蹟,在歷史上長期被遺忘,而南京大屠殺更是日本從來不願承認的錯。電影本身成績祇是普普,但它讓觀眾在眾多二戰題材故事中,體會到這鮮為人知的一頁,就這點而言,【拉貝日記】仍然有它一定的價值。


 


拙琴,22/09/11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arrior  


【勇者無敵】是一部很難看了無動於衷的電影。上場的不是觀眾,但KO的卻是他們。......這部電影一年前便已完成,但刻意避開同類型的【燃燒鬥魂】(The Fighter),拖到今年才上映。【勇者無敵】同樣是兩兄弟上拳擊場的故事,但是他們這次直接打對台。


一邊是哥哥布蘭登,家有妻女,為了治療小女兒的心臟毛病,這位物理學老師到處借貸,銀行告訴他,再不還錢,三星期後不是宣告破產,就是沒收房子。(次貸風暴的傷痕!)



Warrior first scene  


一邊是弟弟湯米,從伊拉克服役海軍回來,為了不明的理由,回頭找爸爸擔任他的教練。兩兄弟的父親過去酗酒而暴力,致使太太帶著湯米離開。他和布蘭登都不知道當時太太已經生病,布蘭登結婚生女,湯米獨自陪著母親直到臨終。


夾在兩兄弟中間的父親(尼克‧諾特飾演),年邁而充滿悔恨,事隔多年,他戒酒,試圖彌補過去,但兩個兒子都不原諒他,和他斷絕往來。湯米除了拳擊訓練,拒絕跟他談論任何往事。


兩兄弟不約而同要贏得MMA綜合格鬥的獎金布蘭登為了讓家人免於房產被拍賣的命運,湯米則是為了照顧軍中袍澤的遺孀。布蘭登因為天分不如湯米優異,小時候不如湯米受父親寵愛,但是他憑著一股意志力,總是奇蹟似地突破重圍。湯米當年雖是父親的最愛,但家中變故讓他對父親由愛生恨,長年的戰爭讓他從開朗變陰鬱。他格鬥時有一種特別的狠勁,即使裁判喊暫停也不馬上收手,贏了之後又立刻退場。兩兄弟風格殊異,卻都大受觀眾歡迎。


Warrior Tommy and Brendan  


這兩個多年未見面的兄弟,選擇格鬥場做為他們算帳的舞台。如果說結局不難預期,但那隻懇求原諒的手,那句「對不起!我愛你!」,終於得到對方回應時,還是讓人熱淚盈眶。雖然每次看拳擊電影都會覺得似乎跟主角一起挨打,但是【勇者無敵】還是比燃燒鬥魂】更勝一籌。【勇者無敵】中的角色衝突,比燃燒鬥魂】更大,戲劇性更強

如果說喬爾‧埃哲頓(
Joel Edgerton)飾演的布蘭登是理應戰勝的弱者,那麼英國演員湯姆‧哈迪(Tom Hardy)飾演的湯米流露出的那種不顧一切,甚至自己負傷都要擊敗對方,那份瘋狂勁背後隱藏的深刻憤怒和悲傷,則令人啞口無言。湯米的父親是越戰老兵,這場打了十年的伊拉克戰爭,也製造出不少內外受傷的老兵


【勇者無敵】的每位演員都很稱職,但湯姆‧哈迪那投入程度200%的演出,絕對令人難忘。這位【全面啟動】中擅長易容術的Eames,曾經浪費十年青春在吸毒戒毒中。或許是為了彌補失落的歲月,這位有著迷人笑容的帥哥格外的付出,不惜醜化自己的外貌。他在每部電影中造型都不同,角色落差大,全心的投入,他也是新一集蝙蝠俠的班恩,是一位大有可為的演員。


拙琴,
17/09/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