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PERGAUD  


教師兼小說家路易‧貝高(Louis Pergaud)生於1812年,於1915年第一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他於1912年撰寫的【鈕釦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於20109月著作權期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兩個製作人--馬克‧杜‧鵬達維克(Marc du Pontavic)和托馬‧朗曼(Thomas Langmann)--不約而同將它搬上螢幕。



1962鈕釦戰爭  


伊夫‧侯貝的【鈕釦戰爭】
1962鈕釦戰爭-1la-guerre-des-boutons-1962-12367-1817115522.jpgla-guerre-des-boutons-1962-12367-2014927985.jpg  


 


伊夫‧侯貝【鈕釦戰爭】劇照


這個故事並非第一次被搬上螢幕。最有名的是1962年,伊夫‧侯貝(Yves Robert)導演的版本。對這位導演,我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所執導的改編普羅旺斯作家與影人馬塞‧巴紐爾(Marcel Pagnol)回憶錄:【我爸爸的榮耀】(La Gloire de mon père)和【我媽媽的城堡】(Le Château de ma mère)。伊夫‧侯貝的電影當年在法國極為成功,達到一千萬人觀影人次。


2011鈕釦戰爭  


2011鈕釦戰爭-1  


楊‧山謬爾導演的【鈕釦戰爭】


兩個製作人各自召集人馬,要搶在對方前面推出這部片。杜‧鵬達維克找到楊‧山謬爾(Yann Samuell,執導過【敢愛就來】(Jeux d'enfants)),朗曼選擇了克里斯多福‧巴哈提(Christophe Barratier,執導過【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山謬爾的卡司有Alain ChabatMathilde Seigner,巴哈提找來Laetitia CastaKad MeradGérard Jugnot,都是法國電影的熟面孔。兩個製作人跟時間賽跑的結果,杜‧鵬達維克搶得先聲,他的【鈕釦戰爭】比對手的【新鈕釦戰爭】提早一星期上映。


新鈕釦戰爭  


新鈕釦戰爭2 


克里斯多福‧巴哈提的【新鈕釦戰爭】
  


電影本身?一個設定於六0年代,一個設定於二戰期間,但是故事本身都不脫離小說原先的設定:兩個隔鄰的小村,小孩互相看不順眼,乃至於打起鈕釦大戰--誰收集到最多鈕釦,誰就是贏家。這樣互相殘殺的結果,不知道對電影創作本身的意義有多大?還要比較過兩個版本才知道了。


拙琴,14/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恥辱  


好,我承認我偏心,最近的焦點都放在麥克‧法斯賓達上面。恰巧今年他在好幾部片中出現:【X戰警】、【簡愛】、年底上映的【危險療程】和【性愛成癮】。


恥辱1  


【性愛成癮】由英國實驗電影導演史提夫‧麥昆導演,麥克‧法斯賓達上次和麥昆合作,是在2008年的【飢餓】。這部記述北愛爾蘭共和軍 (IRA) 成員巴比‧桑茲(Bobby Sands)在監獄中絕食抗議的故事,曾獲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法斯賓達也以此角獲得2008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Shame 3  


麥可法斯賓達和史提夫麥昆在多倫多電影節




這次兩人再度合作,法斯賓達飾演一個痴迷性生活的紐約單身漢,當他恣意而行的妹妹(由凱莉‧墨里根(【別讓我走】、【名媛教育】))闖入他家後,他的生活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法斯賓達910日並以此角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員大獎。


 


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  


榮獲第68屆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的那一刻




讚啦!這應該是他截至目前為止拿過份量最重的獎項吧!不過照他今年的演出來看,應該還有機會獲得其他更重要的肯定。這也是我年底期待觀賞的一部片!


拙琴,粉絲影展前線報導13.09.11



  • 留言者: November
  • Email:
  • 網址: http://chihni.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09-14 02:10:55

我也喜歡Michael Fassbender。 :)
之前有一度瘋狂搜索他。
只是他演的電影我看得很少。
這次您分享的新片讓我也好期待!

版主回覆:(09/09/2011 05:58:32 AM)


他以前演的片代表性不高,不然就是份量不是太重的配角,或者不是主流大片。
或者是那種我不會看的,裡面幾乎只有男演員的超陽剛電影。
不過今年他在好幾部各種類型的片出現,今年要想不看到他應該很難吧,哈哈。





  • 留言者: November
  • Email:
  • 網址: http://chihni.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09-15 07:54:24

之前在HBO看到一部"疤面鬼煞手"
一部很...的電影。覺得反派的其中一位帥氣又眼熟,演技也不差。
想說該不會是Fassbender先生吧?
結果一查真的是他。

在youtube上找有關他的片段。
有部名為"Angel"(如果沒記錯的話)
Fassbender在裡面的扮相超帥!

版主回覆:(09/14/2011 06:02:17 AM)


angel是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的作品
在台灣叫做 逐愛天堂
不錯看 他在裡面演一個特立獨行的畫家.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茱麗  


此片緣起於艾曼紐‧卡黑一篇根據真實社會案件撰寫的散文。湯瑪和派屈克,一對年幼的兄弟,被自身難保的生母交付領養。弟弟改名為法蘭索瓦,順利融入新家庭,哥哥正好相反,一直想找回當初拋棄他的母親。


很多小孩在跟父母發生衝突,或被責罵時,都會閃過一絲懷疑:我可能不是他們親生的小孩,所以他們才對我這麼兇、這麼壞!我「真正」的父母一定比現在的父母更溫柔、更有耐心、更有教養!他們會呵護我、珍惜我,不會對我拳打腳踢!



湯瑪對生母僅存的一點幻想很快就破滅了。在好心公務員阿姨的協助下,他很早就找到了母親,但卻發現她也有了新生活,嫁了人冠了夫姓。當生母開門問他有什麼事時,她既沒認出自己的兒子,她的大肚子也阻絕了湯瑪認親的慾望。


愛的傳遞必須基於雙方的同意。養父母雖然滿懷愛心,像親生子一樣對待湯瑪,但他受過去的記憶牽絆太深,以致於無法接受。他弟弟法蘭索瓦正好是對照組:他加入新家庭的時候還是嬰兒,不記得生母的模樣,也沒有過去的包袱。他欣然接受養父母給他的一切,人生也比哥哥要輕鬆太多。


相對於弟弟一派陽光少年,湯瑪則像一座墳墓:沈默寡言、內心封閉。他也愛養父母,但是和生母未解的心結阻礙著他。面對生病後認不得他的養父,一滴眼淚從他那倔強的臉上掉下來。在冷漠的外表下,湯瑪內心實則騷動而翻騰。


湯瑪對生母的依戀,反映在他看生母居住國宅的眼神裡。少年湯瑪寫信給生母,說生母是混蛋,說他討厭她。如果沒有深刻的愛過,又怎麼會有恨?


這樣愛恨交織的心情,終於促使他多年後再度主動聯絡生母,而她的生活仍舊不穩定,婚姻破裂,獨立撫養小孩。湯瑪很在意生母對他同母異父弟弟的教養,並幾次主動介入,造成兩人之間的衝突。他不要弟弟重蹈他的覆轍。


Thomas  


雖然湯瑪沒有像上次一樣在見到生母後逃開,但是這次和生母的重逢仍然讓他失望。這個深深依戀著母親的兒子,在找回生母之後,面對著母親形象的全面破碎。他認清到茱麗以前不是好母親,重逢之後也沒有想要彌補過去的錯誤,彷彿這一切對她而言純粹就是命運的安排。養母看湯瑪經常不在家,還以為他交了女朋友,他也將錯就錯隱瞞下去,讓自己陷落在這種奇異的雙面人生活中。


艾曼紐‧卡黑認為,湯瑪必須經歷片尾的事件,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這個說法很浪漫,但是奇蹟如果沒有出現,他恐怕得改寫這段文字。真正動人的是主角彼此互相原諒。茱麗了解到自己曾犯的錯,她原諒了兒子,也請求兒子的原諒。湯瑪最後說出的那句「我很高興我媽還活著」將整部片捕捉出的那種母子之間愛恨交織的親情,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句點。


本片拍攝的手法非常簡約,沒有多餘的裝飾和音樂,沒有花俏的處理。這樣的拍攝方式,讓觀眾更貼近事件的內心。我唯一不喜歡的是結尾。跟很多法國電影一樣,主要事件演完之後,導演會選擇停格在主角某個進行中的動作,例如轉頭、走路等等。美國電影喜歡以遠鏡頭表示結束,法國電影結尾常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這部也是。


順帶一提,今年二十五歲的年輕演員文森‧霍提耶Vincent Rottiers2010年以湯瑪一角獲得凱薩獎提名。我想這對於他在片中的演出,這項提名是實至名歸的。這是他第二次獲得凱薩獎提名,值得期待。


拙琴,11/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e suis content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  

【慶幸母仍在】劇照






法蘭克忍受了兩年,直到1990年某一天,他一如往常不事先通知就去找她,他跟菲德利玩了一下午,晚上跑去跟一對朋友聊天,通宵玩大富翁。隔天早上十一點,他又去海倫家,洗完澡、換好衣服後,母子兩人共進早餐,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她洗碗的時候,覺得法蘭克異樣的毛躁、緊張。法蘭克則把玩著一把她剛洗完的菜刀。碗洗好之後,她跑到客廳,打開電視,坐在沙發上翻閱節目表。法蘭克走到她身後。她記得那時她以為法蘭克想要她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取代擁抱的是背上一陣刺痛感,接著是另一陣刺痛感,她突然覺得非常疼痛。

海倫明白是法蘭克用刀刺她,她奮力起身,大喊:「法蘭克,你怎麼了?你瘋了!」他回答道:「妳拋棄了我,我的人生完蛋了!」當海倫掉到地上,他跳到她身上,打算攻擊她的喉嚨。在混亂中,她一邊試圖用手抵擋法蘭克的攻擊,一邊大喊:「法蘭克我愛你,想想菲德利!」之後發生的事,兩人都出現記憶空白。

稍後,電話響起,法蘭克起身用床單覆蓋他以為死亡的母親,洗淨手上的血水。電話響完之後,海倫動了一下,喘著氣著要法蘭克叫救人。法蘭克不知所措,此時電話再度響起,他接了,是醫院秘書處打來的,要告訴海倫原訂的約會取消了。他告訴對方剛剛發生的事情,並要求對方盡快派人來。他怕對方誤以為這是惡作劇,便跑去找隔壁鄰居,告知事發經過後,法蘭克下樓等人到現場處理。

根據接到法蘭克通知的警員描述,他表現的很冷漠,彷彿事不關己。他描述事發經過時毫不費力,甚至強調他作案前有預謀。當警察問他如果意圖弒母,為什麼要找人來救她?他回答此舉純粹出於「良好公民應有的態度」。海倫被送到醫院時瀕臨垂死邊緣,理論上法蘭克傷到她的咽喉,她的存活機會原本極為渺茫,但是她不但奇蹟似的活了下來,復原後還行動如常。

長達好幾個月的時間,她對兒子衍生出一種病態的害怕,每天晚上就寢前都會查遍房子的每個角落,確定法蘭克沒有回來了結她的性命。她認為法蘭克若出獄,必定會故技重施,因而狀告法蘭克。

後來,她去監獄探望兒子,回來後,她撤回告訴。她寫了一封信給法官,認為她是這件事唯一應該負全責的人,希望法蘭克早日出獄,「以使我們重獲平靜。」

海倫用她有限的字彙說明這一切自始至終都是她的錯,而養父母則自責當時將法蘭克送到寄宿學校一年,喚醒了他被拋棄的焦慮。法蘭克和心理學家都否認這一說法:法蘭克意圖弒母已有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他認為這是衝出多年累積下來死胡同的唯一出路。

法官詢問法蘭克是否後悔自己的行為,他略微思考之後回答:「我非常高興我媽還活著。

一點都沒錯,法蘭克必須殺了生母海倫,才能存活下來,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他確實殺了海倫,但奇蹟讓她倖存。法官最後並未判法蘭克無罪開釋,這會是對法蘭克的侮辱,妨礙他長大成人。法庭遵循代理檢察長的建議,這位檢察長本身是一位年輕的養母,她的起訴書以個人經歷,對這奇特的案件做出合乎情理法的觀照,可說是史上最感人的辯護詞。

最後,法蘭克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其中兩年緩刑。法蘭克徹底承認自己犯下弒母之罪之後,自由地離開法院,或許他的內心也同時獲得釋放。

兩個愛他的家庭在出口等著他;他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這一點。

艾曼紐‧卡黑



拙琴,譯作整理於10/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mmanuel Carrère  

艾曼紐‧卡黑


看完了【慶幸母仍在】(Je suis heureux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心中非常震撼。以下轉載╱編譯DVD中的幕後花絮。下文會提到影片中的引爆點,如不想破壞觀影時興致者請在此打住:

1996年,-路易李維Jean-Louis Livi)和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讀到作家艾曼紐‧卡黑(Emmanuel Carrère)一篇描述社會案件的文章。他們請卡黑將文章改編為劇本,但卡黑放棄。數年後,阿蘭‧勒‧亨利(Alain Le Henry)將這個故事寫成劇本。克洛德和納當‧米勒(Claude et Nathan Miller)又加以改編並搬上螢幕,這作品即是:【慶幸母仍在】。




茲將艾曼紐‧卡黑原作略譯如下:

二十年前,海倫未婚生子,這讓她失去了女傭的工作和住宿的房間。她帶著兒子到處流浪。二年後她又懷孕了,生下另一個小男孩,亞歷山大。海倫跟二個兒子的生父都祇是露水姻緣。

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又應該向誰求助。她一直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心跟兩兄弟分離,直到1974年才成定局。她說當年簽下文件時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她想去接回小孩時已經太遲了,他們已經被B家人領養了。

Je suis content que ma mere...   

【我媽還活著】劇照

海倫每天以淚洗面,安慰自己,兒子被好心人家領養,住在法國某地,有著愛他們的父母,兩兄弟也愛他們。亞歷山大因為還小,B家人認為他很快會忘記自己的本名,便為他取了新名字,叫做阿蘭。B家人生活優渥,充滿愛心,確實是兩兄弟理想的歸宿。阿蘭來到新家時年紀尚小,適應順利,法蘭克已經大到記得自己和生母共同生活的日子,他在青少年期非常反叛,難以相處,在校成績也不好。B太太甚至在法蘭克房間發現一則印好的訃文,上面工整的印著:「B先生與夫人和阿蘭痛心地宣布他們兒子與哥哥法蘭克的死亡,得年十五歲」。訃文上的日期空白。她始終不敢拿給先生看。

法蘭克十七歲時決定尋找生母,他想要從生母那裡知道自己的故事,並藉此掙脫這個心理重擔。他找回生母的方式非常簡單,直接詢問DASS(社會暨健康行政中心,負責領養事宜)生母的姓名住址,這雖然是明文禁止的,但是一位同情法蘭克的公務員仍然偷偷告訴他。1988年,法蘭克打電話到海倫家,海倫八歲的兒子菲德利接聽電話,並告訴對方他去找媽媽來。一星期後,法蘭克正式拜訪海倫。

一開始,法蘭克叫她「太太」,然後改稱「海倫」,但是不叫「媽媽」。與兒子重逢,海倫沒有多想什麼,也沒有仔細觀察兒子的內心深處。她只知道失去的兒子又回來了,這樣就夠了。他問她許多問題,包括生父,但是海倫自己對他所知也很有限。她在一間醫院當庶務人員,正在跟前夫爭取菲德利的撫養權。對於法蘭克的問題,海倫盡可能的回答,但極少回頭向法蘭克發問;她習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法蘭克離開時,她告訴他如果他有空想來坐坐,家中大門隨時為他敞開。

秋天時他帶了一隻錶當禮物慶祝菲德利的生日,之後他便常常造訪海倫。他的養父母和阿蘭都不知道法蘭克和海倫之間的接觸。海倫為他在小公寓裡整理了一個房間讓他過夜。法蘭克不在乎生母和養父母差異極大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對菲德利非常關心,很愛這個小弟,並支持母親爭取撫養權。

和生母重逢並未讓法蘭克內心得到平靜,反而讓他更加迷惘。他不想再過著充滿謊言和兩面人的生活。他一度逃到瑞典,藉口說要在法國高中通過高中會考。兩個月後,他回來了,又回到過去搖擺於生母和養父母之間的生活。養父母看他經常不在、情緒大起大落,憂心重重,而海倫則用她貧瘠的善良,用一種外人無法忍受,自己卻甘之如飴的狀況下繼續接待兒子。

(待續)

拙琴,譯作整理於10/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片商習慣搭知名或賣座電影的順風車來取中文片名,例如2006年德國片【竊聽風暴】之後,另一部講二戰時期,猶太人靠製造偽鈔換取生存機會的影片,就取名為【偽鈔風暴】,後來又有【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前線風暴】(Beaufort)、【毒氣風暴】(M.W.)、【企業風暴】(The Company Men),當然更不能忘了今年法國賣座極佳的伊朗片【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幾年之內,台灣片商把「風暴」用到極致。以前也有李安導演的【冰風暴】,但是直到這部深刻刻畫人性的德國片,「風暴」才真正席捲台灣外片譯名!

法國的外語片最近幾年非常流行保留英文原名,或簡化成法國小孩也看得懂的英文。例如:Goodbye LeninBlack Swan就是一字不動,而娜塔麗‧波曼演的愛情喜劇No String attached到法國則變成Sex FriendsThe Hangover變成Very Bad Trip



至於法國本土片,除了一般的名詞+形容詞/形容詞組合之外,最特別的一點就是「造句式命名法」。


以前英文老師都有教我們,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詞+動詞+受詞構成的。法國片的典型造句法,通常會以「我」和「你/您」為主詞,偶爾會出現第三人稱,如【莎拉的鑰匙】法文原名是【Elle s'appelait Sarah】(她名叫莎拉)。


以下是幾個範例,為讓讀者了解,譯名皆為直譯:


1. Je suis content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 我很高興我娘還活著


故事: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兒子,一心一意要找回生母。


Je suis content que ma mere soit vivante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to Gross  


法國演員文森‧卡索飾演的奧圖‧葛羅斯Otto Gross(1877-1920),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奧圖‧葛羅斯生於奧地利,是家中獨子。父親漢斯‧葛羅斯Hans Gross是犯罪學及刑法教授,教育兒子十分嚴厲,母親則對丈夫百依百順。在家中,奧圖極受寵愛和保護。這樣的家庭環境,促使奧圖選擇了精神病學的道路。



奧圖絕頂聰明,但也是一條大毒蟲。行醫後的奧圖‧葛羅斯,在一艘往返德國與南美的郵輪上擔任醫生時,以身試「毒」,嗎啡、古柯鹼、鴉片,樣樣都來,並從1900年開始對這些藥物上癮。就在戒毒、成癮又戒毒的期間,他娶了一位貧寒律師之女,芙莉達,並被任命為講師,在慕尼黑成為精神病學大師Kraepelin的助手。他便是在那時發現佛洛伊德的著作,並決定研究這一門新科學。他融合了自身的哲學信念和精神分析學,宣揚幾近荒淫的性自由。他的信條是「絕不抑制!」(Nichts verdraengen !)他的妻子因為嫁給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丈夫,便對丈夫到處勾搭,甚至與外面的女人有私生子的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Otto Gross 2  


後來奧圖的個性越來越狂暴,越來越脫離現實。1907年左右,他入院療養,接受榮格的治療。榮格經常和佛洛伊德討論葛羅斯的病情,但是榮格的嘗試終歸失敗,葛羅斯趁著無人監管時,翻牆逃脫,從此榮格再也沒見過葛羅斯。之後,葛羅斯轉向威廉‧斯戴克Wilhelm Stekel,但是斯戴克也未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之後數年,奧圖‧葛羅斯繼續實踐自己認定的精神分析。由於牽扯上自殺事件和他的左傾思想,葛羅斯被警方追捕,結束了他浪跡天涯的生活。他死時孑然一身,飢寒交迫,身染肺炎,凍死在柏林街頭,結束了悲劇性的一生。


這樣傳奇性的故事,非常適合給人狂放不羈感覺的文森‧卡索。從榮格傳記上讀到,葛羅斯經常不洗澡、不刮鬍子,清醒、平靜的時候是一位才智出眾的學者,狂亂的時候又像隻野獸,要求榮格全部的關注,治療他讓榮格精疲力盡,但他給榮格的影響也是長遠的。我很好奇,文森‧卡索是如何去詮釋這樣一位遊走於天堂地獄的歷史人物,如何時而表現學者的教養,時而釋放那種狂野的能量。




參考資料:


1.Les principaux dissidents 
2. Jung, éd. Flammarion, par Deirdre Bair.
JUNG   


拙琴,04/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都閃亮  


【一切都閃亮】(Tout ce qui brille)原文的意思是:一切閃亮的事物。艾莉(Ely)和莉拉(Lila)這對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經常從兩棟國宅的中間眺望艾菲爾鐵塔。兩個年輕女孩就住在普投(Puteaux),離巴黎距離十分鐘的近郊。對她們而言,巴黎就是歡樂、時尚、高級住宅、有錢人聚集的地方,那裡有著她們閃閃發光的夢想。靠著一些小聰明和取巧,兩人摸進一個管制入場的派對,從此開啟了通往閃亮之城的鑰匙,但是艾莉和莉拉的友誼卻也受到挑戰......。



Ely et Lily  


法國將場景帶到郊區的影片不多,【一切都閃亮】是少數之一。郊區一直是一個敏感的題材,「郊區」一般而言是「俚俗」、「水準不高」的同義詞,雖然郊區也有等級之分,但是無疑的郊區的形象總體而言是貶義居多。【一切都閃亮】呈現這兩個世界,一個是大城市,一個是郊區。大城市和郊區有著各自的語言和生活模式。一開始,莉拉和艾莉讓他們在派對上結識的巴黎人,以為自己也住在巴黎,莉拉還讓麥克斯以為自己待過洛杉磯。漸漸的,莉拉的謊越扯越大,為了麥克斯,莉拉把原來的男友艾瑞克和艾莉晾在一邊,直到有一天,麥克斯向莉拉坦承真相......。


Agathe  


艾莉爸爸幫她找新住處時,她極為不屑,因為那裡還是「只能」遠眺艾菲爾鐵塔。她不要老是旁觀艾菲爾鐵塔,她要走進那個閃亮著夢想的地方。然而艾莉和莉拉的謊越編越大,否認自己的出身,真的能讓她們飛上枝頭做鳳凰嗎?


一部輕鬆不說教的喜劇作品,有一票超可愛的配角,包括維吉妮‧拉朵嫣和林丹芳(當年在電影【印度支那】中飾演越南公主)飾演的同性戀伴侶,老是在樓上亂叫人的Slim,脾氣超大的直爽大姊卡霍兒,還有喜歡說人是非的蘇菲大嬸。


拙琴,04/09/11


 


 



  • 留言者: sanby86
  • Email:
  • 網址: http://sanby86.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09-05 13:25:18

這片在台灣,沒有發行商^^?

版主回覆:(12/07/2013 08:09:48 PM)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tfr51587877
這上面沒有寫,我也沒有找到
如果想看可以上PPS找找看






  • 留言者: sanby86
  • Email:
  • 網址: http://sanby86.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09-06 00:08:17

好滴。

可惜我不看pps>.<

版主回覆:(09/05/2011 06:13:54 PM)


有時候找一些片子或流行的電視節目還滿方便的,我這裡看不到台灣電視節目,上面大部分都有。不然也可以上網找找看,可否直接在某些網站上看。





  • 留言者: sanby86
  • Email:
  • 網址: http://sanby86.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09-06 15:57:05

謝謝!~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愛(美國版DVD)  


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人表示,【簡愛】2011版的DVD中可以看到影片被剪掉的片段,其實那些片段一點都不多餘,如果全部接回去,影片會大為增色,於是我找來這個版本一探究竟。看完幕後花絮和刪減片段之後,我完全贊同網友的說法。


這些被剪掉的片段包括:



  • ☆簡愛流落到石南屋

  • ☆里德夫人把簡愛推回紅屋

  • ☆里德夫人到床邊對簡愛說話

  • ☆在花園打羽毛球

  • ☆簡愛在樓梯間遇到羅徹斯特

  • ☆阿黛兒在簡愛房裡尖叫

  • ☆簡愛聽到英格蘭姆母女的對話

  • ☆貝莎在簡愛的房間撕毀頭紗

  • ☆羅徹斯特懇求簡愛留下





裡面有一些重要情節,是原著中就有的。例如「在花園打羽毛球」和「貝莎在簡愛的房間撕毀頭紗」。羽毛球的那個段落,後來在電影裡只剩下幾秒鐘。在原本的版本裡,羅徹斯特撿起了簡愛和阿黛兒弄掉的羽毛球,還秀了一句法文,順便跟簡愛提起阿黛兒的身世,以及阿黛兒的母親,法國歌劇院舞者Cécile Varens。羅徹斯特告訴簡愛,他與這法國女人之間的愛情,又如何發現她有情人而幻滅。這個情節對於刻畫羅徹斯特這個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又如貝莎撕毀頭紗一段,原本拍成簡愛睡夢中看見貝莎在她房間撕掉婚紗,還走到她床邊靠在簡愛身上。簡愛從這個惡夢中驚醒,沒看到貝莎,但婚紗真的被撕破,掉在地上。她不安地向羅徹斯特反應這件事,他只含糊帶過,說這棟房子裡發生過「一些事情」,並承諾結婚之後,遠離此地時,會一五一十告訴她。


另外在羅徹斯特乞求簡愛留下來時,簡愛正在整理行裝準備離開,當簡愛關上衣櫥門,鏡子裡出現一個白衣小女孩,就坐在正對簡愛的位置,但簡愛沒有發現她。當鏡頭再次移到那裡,只剩下空椅子。從後來被刪掉的「簡愛流落到石南屋」,觀眾可以看出這個小女孩就是簡愛在孤兒院時,生病去世的好朋友海倫。當簡愛躺在草地上閉幕養神,海倫也躺在她身邊,呼應當年她們同床而眠,但醒來已天人永隔時的姿勢。海倫慘白著臉,眼睛注視著簡愛。等簡愛醒來時,海倫已經不見了。後來她在石南屋的某個角落時,終於注意了海倫,海倫也回頭看她,但是轉頭走遠了。


這些段落不僅重要,有些也充滿巧思,例如海倫在簡愛成年後出現的部分,一開始看了有點恐怖,但是似乎也象徵著她在守護昔日好友。還有貝莎撕毀婚紗那惡夢般的段落,非常有恐怖片的氛圍,拿掉殊為可惜。飾演貝莎的是義大利知名演員Valentina Cervi,她在這部片裡淪為跑龍套般的驚鴻一撇,披頭散髮的造型,不在那短短幾秒內仔細看,完全不會發現是她。除了阿黛兒尖叫那段令人有點不解,我認為導演全部放回影片中,絕對只會讓影片更好看、人物性格更紮實。我不禁懷疑,導演是否因為來自片商的壓力而刪掉這些段落呢?加了這些段落,了不起多十六分鐘,總長變為二小時十六分。如果真的是因為二小時的影片長度,排上映比較容易,那這決定實在很無稽,因為影片如果真的好看,觀眾是不會在乎那區區十五分鐘的。


希望FOCUS以後可以出導演剪輯版,並且增添一些訪問和幕後花絮的長度。


拙琴,03/09/11



  • 留言者: D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10-05 08:04:43

你好,最近也是看過簡愛這部電影後迷戀上MR.Fassbender,在網路上狂搜他的資料就來到你這裡了,很高興有同好,哈~

版主回覆:(09/02/2011 08:24:33 PM)


哈哈 DD 很高興認識你






  • 留言者: =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12-07 15:52:29

最近迷上一系列的文學電影 看到你的分享 真棒

版主回覆:(10/05/2011 08:35:18 AM)


=D

呵,謝謝你呀~!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危險療程  


大衛克能堡的新片【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敘述心理學開山祖師之一榮格治療女病人莎賓娜‧史碧爾埃(Sabina
Spielrein
),後與她相戀、分手的經過。


這部令人期待的新片網羅了好幾位當今最有才華的演員:


Michael Fassbender麥克‧法斯賓達飾演榮格;


Keira Knightley綺拉‧奈特利飾演女病人莎賓娜‧史碧爾埃;


Viggo Mortensen維果‧摩天森飾演佛洛伊德;


法國性格演員Vincent Cassel文森‧卡索飾演Otto Gross。卡索的角色經常散發出一種野性,預告片給人的感覺似乎仍是如此。


其實史碧爾埃與榮格之間的故事並非第一次搬上銀幕。2002年即有一德語片【我名叫莎賓娜‧史碧爾埃】(Ich hiess Sabina Spielrein,只是此片以紀錄片方式呈現,演員的能見度遠不如這部新片。


ICH HEISS SABINA SPIELREIN


 


最後貼幾張劇照給大家聞香:


a-dangerous-method-image4-grand-format.jpg


榮格和佛洛伊德(要是心理醫生都長這麼帥,病人不愛上他們也難XD 



19799865.jpg-r_760_x-f_jpg-q_x-20110822_012820.jpg


莎賓娜‧史碧爾埃
 


a-dangerous-method-de-david-cronenberg-10331160tkezf.jpg


莎賓娜和榮格


 


A-Dangerous-Method-.jpg


莎賓娜和榮格


 


248614-vincent-cassel-incarne-otto-gross-dans-fullscreen-1.jpg 


奧圖‧葛羅斯(Otto Gross),他是醫生,後來成為榮格的病人。


 


拙琴,31/08/11


法國預定上映日期:201111月底



  • 留言者: 訪客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09-02 18:13:51

好期待這部片!因為很喜歡榮格:)
只是莎賓娜其實是榮格有靈媒體質的表妹,
不是到電影改編成怎麼樣了...

版主回覆:(05/10/2013 05:29:35 PM)


是喔
好特別的女人
有空再去找尋相關資料





  • 留言者: 訪客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09-02 19:15:43

榮格心理學其實不亞於佛洛伊德喔!
只是大家比較知道佛洛伊德:P
可能是榮格心理學後期比較有牽涉到神祕學的關係吧!
因為榮格家族有靈媒體質的遺傳,他母親就是一位靈媒喔!
有空可以搜尋一下榮格的生平與著作,
我想應該會很有趣:D

版主回覆:(09/02/2011 06:38:04 PM)


真的,那太有趣了,不曉得容格本身對於靈媒的看法如何呢?
佛洛伊德雖然是始祖,不過他什麼都要扯到性,我覺得太侷限。
記得之前看的網路資料中,有看到佛洛伊德和榮格,後來也分道揚鑣。





  • 留言者: 訪客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09-02 20:09:03

我記得榮格一開始對這樣的現象很感興趣,
他和表妹一起探索這樣的世界,
但是後來他因為和表妹之間的關係,名聲受損,
所以他將莎賓娜說成有點精神分裂的感覺,
他當時認為莎賓娜是為了吸引他注意才會有這樣的能力和現象;
不過他後來因為母親的關係和目睹一些特殊的事件(例:家中的桌子,在沒有外力影響之下裂成兩半...等等)

他後來便潛心研究人類的心靈,提出一些像是【同步性】、【集體潛意識】等等的理論;【同步性】有點像是預知能力,【集體潛意識】則是可以說人類的心靈都是相連結的。(簡單來說是這個意思啦:P 或許您自己看了會有不同見解喔!)

他晚年也研究東方的易經、佛教的曼陀羅...等等

他和佛洛依德是師徒關係,佛洛伊德原本視他為接班人,
但兩人在一些看法上有歧見,所以就分道揚鑣了,榮格也一落千丈,
開始潛心研究,不過或許也是這樣,才有這麼棒的心理學說!:)

其實我也覺得佛洛伊德很愛扯到性耶!!感覺有些牽強...
所以我實在看不太懂佛洛依德心理學XD

題外話,榮格這傢伙挺風流的,她的患者有些後來成為他的學生,
甚至成為心理學家的也大有人在,不過他年輕時確實挺帥的:D

版主回覆:(09/02/2011 07:34:42 PM)


挖塞,太精彩了,我要去買榮格傳記來看。
感謝分享。





  • 留言者: 訪客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09-02 20:42:42

榮格的學說對心靈提出很多很深廣的論點!
相信您會很有收穫:D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enturion  


MF※FAN POWER粉絲力量第二彈~我又看了一部非我平常口味的片子。原因很簡單:魔女有條件,粉絲要做功課!繼【X戰警】之後,我鎖定了這部2010的史詩片。


台灣片商將片名取為【世紀戰魂】,我自問這是否受到原文「Centurion」的影響?因為Centurion長得很像Century,英文「世紀」之意。


但對岸翻為【百夫長】就直截了當了,因為主角昆圖斯‧迪亞斯(Qintus Dias)即是一位百夫長。


什麼是百夫長呢?維基百科的解說如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5%A4%AB%E9%95%B7


「百夫長(英語:Centurion,拉丁語:Centurio,希臘語:κεντυρίων)是羅馬軍團中的職業軍官,平時負責訓練,戰時負責指揮。大部分百夫長都各自領導一個百人隊(英語:Century,拉丁語:Centuria),但是也有較高等級的百夫長會領導一个步兵大隊(拉丁語:Cohors,通常由六個百人隊组成),或者在軍團中担任高级参谋的角色。




百夫長這個名稱來自於他們所領導百人隊。百人隊在羅馬軍隊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编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前六世纪的羅馬王政时代。如同其名稱一樣,百人隊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後来百人隊又變為了由60人组成,兩個百人隊組成一個小隊(拉丁語:Manipulus),其中一個有較高的權威。在馬略改革後,標準的百人隊編制又變為80人。」


Centurion  




【世紀戰魂】即是講述羅馬第九軍團的故事。




傳說中的第九軍團,是西元二世紀初羅馬軍團當中,一支最具歷史性,也最令人畏懼的部隊。這個軍團是軍事政治強人龐培在西元前六十五年所建立成軍的,該軍團曾從高盧打到非洲、西西里島打到西班牙、日耳曼打到不列顛,在帝國地域裡處處留下光榮的勝利戰績。







然而,該軍團在西元一百零八至零九年間,不知為何從所有現存文獻記錄裡憑空完全消失。許多書籍、電視劇和電影所採信陳述的說法是:當時大約為數有三、四千人的第九軍團,被羅馬帝國指派前往今天的蘇格蘭地區,征服當時仍處於晚期鐵器時代的皮克特人,卻再也沒有歸返故土(以上整理自網路資料)。


Centurion tuerie  


【世紀戰魂】所採信的版本,即是第九軍團在英國慘遭皮克特人殲滅。擔任羅馬軍團引路人的艾泰恩(Etain烏克蘭裔女星Olga Kurylenko飾演事實上是反間諜,小時候被羅馬士兵強暴並割去舌頭,因而無法言語,深恨羅馬來的入侵者。在她的帶領下,第九軍團被殺得片甲不留,三千人的軍團到最後只剩三個人,百夫長坤泰斯‧迪亞斯是少數倖存者之一百夫長原想救回軍團統帥Virulus,但事與願違。倖存殘兵好不容易抵達羅馬軍營,結果卻因為被上級認為如此慘敗過於丟臉,而遭到自己人謀殺。根據這個版本,第九軍團雖然大部分被皮克特人消滅,但是羅馬統治者更是滅口不讓真相外露的關鍵。


Arianne  


這樣的戰爭片,是沒有什麼灰色地帶的,正邪分明,雖然殘忍,但可以預期,絕大多數都是血腥的打鬥場面。大概每隔幾分鐘,畫面上就會頭顱血漿與刀劍齊飛。昆圖斯‧迪亞斯是裡面唯一智勇雙全,運氣又不錯的主角。整體而言,雖然驚心動魄,看完之後似乎也水過無痕,倒是「女巫」亞莉安(Arianne)為這部片下了一個美麗又淒涼的註腳。飾演這個角色是芳齡22的女星伊謀珍‧普茲。(Imogen Poots)她在2011年的【簡愛】中,飾演英格蘭姆小姐,再度與MF演出對手戲。


Arianne &amp; Quintus Dias  


MF = Michael Fassbender


拙琴,29/08/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X Men First ClassX men first class DVD.jpg  


老實說,科幻題材向來不是我的菜。【X戰警】系列出了這麼多年,在【第一戰】之前,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部。我會想看【X戰警:第一戰】,完全是因為記得藍祖蔚在【藍色電影夢】中的介紹,還有MFMichael Fassbender啦!粉絲力量大啊!


但是看完之後,我認為【X戰警:第一戰】絕對值得按上好幾個讚。



X戰警:第一戰】敘述X教授和萬磁王的往事。萬磁王(Magneto)原名艾瑞克·藍歇爾(Erik Lensherr),猶太人,二次大戰時和母親一起被送到波蘭的集中營,並在門口被拆散。抗拒母子分離的力量激發出他的潛能,用念力將鐵門打開。後來克勞斯·施密特博士(Klaus Schmidt)在艾瑞克面前槍殺他母親,因為艾瑞克還無法控制念力,無法在怪博士數到三之前移動那枚硬幣。目睹母親被殺害之後,憤怒的艾瑞克摧毀了博士辦公室內的設備,扭曲了在場納粹士兵的鋼盔。


Reichsmark   

戰後,艾瑞克積極追尋納粹餘黨,矢志找出化名為塞巴斯汀·尚(Sebastian Shaw)的施密特博士成功轉向地面衛星。與此同時,從小就有心靈感應能力,就讀於牛津大學的查爾斯,畢業後成為基因學家,正在撰寫關於人類突變後成為變種人的論文。他在一次與尚的正面衝突中,遇到了復仇心切的艾瑞克,兩人成為好友,並一起和CIA
合作,招募到精靈(Angel)、達爾文(Darwin)、海妖(Banshee)以及法官(Havok)四名成員,對抗塞巴斯汀·尚。


X戰警X-Men_First_Class_3_nouvelles_photos_3.jpg  


在訓練的過程中,查爾斯協助成員控制自己的超能力。艾瑞克的力量雖由憤怒而來,但仍有其極限。查爾斯指點他找出心中最平靜的角落,並用這股新找到的力量,成功將地面衛星轉向。在最後與尚的對決中,艾瑞克在查爾斯的協助下掌控了尚,查爾斯雖企圖阻止艾瑞克動手,但艾瑞克仍在為母復仇的驅使下,用當年那枚硬幣殺了尚,也引發人類對變種人的恐懼,反過來要消滅變種人。在飛彈危機中,艾瑞克誤傷查爾斯,致使他半身不遂。艾瑞克深感自責,但仍召集在場的變種人,對抗人類勢力。從此,艾瑞克接收了尚的頭盔,成為萬磁王,而查爾斯也正式成為X教授,成立一所收容、訓練變種人的學校。


Charles Xavier  X Men First Class   


X戰警:第一戰】巧妙結合重大歷史事件,刻畫人物的心路歷程。身為猶太人,艾瑞克在二戰時期不見容於德國社會,歷經納粹集中營的迫害。身為變種人,與生俱來的超能力使他逃過一劫,卻救不了母親的命。甚至或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他必須為母親的死承擔部分責任,對一個小孩而言,這是多麼沈重的包袱。這雙重身份將他與他生存的社會中區隔開來,他沒有社會上的歸屬,也失去了至親,他祇是施密特博士眼中不可多得的實驗對象。和其他變種人相比,艾瑞克遭遇的痛苦也是雙重的。相對的,查爾斯生長的環境就優渥的多,從小就和義妹瑞雯相互扶持,並且在人類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一個是從慘絕人寰的背景中造就的仇恨力量,一個是和平的土壤中培養出的知性追求。他們彼此惺惺相惜的友誼,最後終於不得不因為人類對變種人的敵視中分道揚鑣。艾瑞克滅掉尚為母親復仇,但也從此取代尚成為反派人物;一身象徵憤怒的火紅萬磁王就此誕生。精彩的特效加上成功的人物心理鋪陳,X戰警:第一戰】是去年【全面啟動】之後,我看過最有意思的科幻電影。


拙琴,28/08/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狸先生 

華特的生活糟透了,他得了嚴重的憂鬱症,老婆受不了,大兒子討厭他,小兒子在學校變成影子般的人物,從父親那裡繼承的玩具工廠營運也不理想。當他被老婆趕出去之後,華特更是沮喪到要自殺。但他沒死成,反而撿回一個破爛的海狸布偶,還讓牠變成自己的發言人。

在海狸先生的「掩護」下,華特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突然之間,他又變回以前的好丈夫,好爸爸,甚至還變成一個讓公司起死回生的好老闆。同時,華特發現自己再也離不開海狸先生,沒有海狸先生他就馬上退回那個極度沮喪,每天都無精打采的華特。就在妻小離開他時,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茱蒂佛斯特執導的【海狸先生】
,用黑色喜劇的方式讓觀眾思考,究竟什麼叫做正常,怎樣算是瘋狂?華特用盡各種傳統療法:心理醫生,吃藥......都沒有海狸先生奏效。海狸先生雖然詼諧風趣,卻想全盤控制華特的生活。原來的華特在緊要關頭,制止了海狸先生的全面代管。他勇於面對自己的分裂人格,最後似乎找回了某種程度心靈上的平靜,即使代價非常高昂。

【海狸先生】中的父子關係十分耐人尋味。首先唸高中的大兒子和小學的小兒子,對華特的態度全然不同。小兒子還黏著爸爸,大兒子正值青春期,看到爸爸的垂頭喪氣的德行,就告誡自己絕對不要跟他一樣,還特別在房間貼紙條提醒自己。可是體內基因強過自我教育,大兒子就是不自覺的跟華特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也有類似的肢體習慣。波特房間紙條上寫的「兒子討厭父親,父親又討厭他的父親又討厭他的父親」恰恰就是他們關係的最佳寫照。這種兒子看老子不爽,但事情大條時兒子發現自己終究不能沒有老子,似乎是古今中外不變的定律。因而最後大兒子和華特言歸於好的那一幕,令人感覺特別窩心。順帶一提,劇中飾演大兒子波特的演員安東葉爾欽(
Anton Yelchin),就是當年在電影【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中與安東尼‧霍普金斯對戲的小男孩巴比。

拙琴,
24/08/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兔子洞  


我很怕講親人去世的電影,不管那是小孩、是父母、是夫妻。不管導演如何淡化悲情的處理方式,每次看這種片我都會哭。


這就是為什麼我早就拿到【愛,讓悲傷終結】這部片,卻一直沒有看。我選了一個風光明媚、陽光普照的日子來消化這部片。


沒有特別喜歡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但是【愛,讓悲傷終結】的劇情對她而言很好發揮而且容易認同。全天下母親都害怕遭遇劇中的經歷,而飾演這樣的角色,似乎讓她看起來比以往任何角色更散發出一種奇異的美麗。




【愛,讓悲傷終結】一開始呈現一對看似幸福的夫妻,和關心他們的家庭好友。很快地,觀眾知道這對幸福的夫妻喪失了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他們八個月來怎樣都無法克服喪子之慟,直到蓓卡無意間碰到當初的肇事者傑森;他們互訴對這件意外的感受和歉意。傑森告訴貝卡,他畫了一本叫做【兔子洞】(Rabbit Hole的漫畫,用科幻故事,描述一個兒子在平行空間中,找尋亡父的過程。


【愛,讓悲傷終結】的主題不新鮮,因為喪子而導致夫妻關係幾乎破裂的故事也有許多人拍過。比較令人好奇的是蓓卡對傑森敞開心房的過程。她選擇了原諒,而這是真正得以讓她獲得救贖的關鍵,剩下的就是時間自然的療癒了。


拙琴,21/08/1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樓的女人  


六0年代的巴黎,尚‧路易和蘇珊是一對布爾喬亞階級的夫妻。他們解雇潔曼,一位長年為過世老太太服務的傭人之後,雇用了來自西班牙的瑪麗亞。瑪麗亞的阿姨和其他幾個來自西班牙的老鄉,都在同一棟公寓幫傭。


尚‧路易對這群西班牙女傭產生好奇,和她們成為好友,不僅學西班牙文、和女傭星期天望西班牙語彌撒,融入她們的生活,並在她們需要時伸出援手。尚‧路易對年輕貌美的瑪麗亞特別傾心。蘇珊完全想不到尚‧路易是和女傭墜入情網,還以為他突然樂陶陶的樣子,是因為和惡名昭彰的女客戶搞外遇。結果,蘇珊把尚‧路易趕出家門,尚‧路易卻樂得住在六樓的女傭房隔壁,和一群西班牙女人作鄰居......

【六樓的女人】是一部可愛清新的小品。我一向喜歡法布斯‧呂奇尼(
Fabrice Luchini)的演出,他跨足電影和戲劇,多才多藝,演出都有一定水準。飾演蘇珊的桑德琳‧奇柏蘭(Sandrine Kiberlain)也是法國電影中常見的面孔。最後一定要提的是影片中那幾位親和力超強的西班牙女傭;她們之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卡門‧摩拉(Carmen Maura)。她曾參與無數影視演出,包括在阿莫多瓦【玩美女人】(Volver
)中,飾演潘妮洛普‧克魯茲的母親。

【六樓的女人】
不是一部有遠大志向的作品,但是作為一部喜劇,它成功地讓觀眾度過愉快的兩小時。


拙琴,20/08/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