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3 Tue 2007 06:26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The William Wilberforce Story)
- Nov 12 Mon 2007 22:26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The William Wilberforce Story)

《奇異恩典》講的是十八世紀英國議員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畢生致力廢除蓄奴制度的故事。但究其根柢,《奇異恩典》講的更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追尋服侍神的道路時,選擇了將信仰落實於人間,用入世的方法改善社會。
這部片選擇在威伯福斯最失意的時候開場。威伯福斯畢業於劍橋大學,二十一歲就被選為下議院議員,在國會中以勇於挑戰權威、激進善辯而聞名。他提倡廢奴的政見,除了挑戰當時的意識型態,也被視為不利於經濟發展,對於當時需要大量廉價農場人力以壯大國力的大英帝國是一大挑戰,更不為議會及上層階級所見容。為了推動法案通過,威伯福斯四處奔走疾呼,多年來一直未能闖關成功,憂勞交相作用之下,威伯福斯自己的健康也大為受損。
憔悴的威伯福斯到鄉間友人處休養,在友人的撮合下,認識了年方二十的芭芭拉史普納。電影將他們見面的場景拍的莞爾而幽默。剛開始,他們發現自己被友人設計,而對友人的安排有些氣惱,但是這次相逢讓兩人發現彼此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幾乎是一見鍾情了。在充滿戀愛預感的長談中,威伯福斯回顧自己在廢除黑奴志業的努力,電影的敘事就在威伯福斯的回憶中展開。
電影呈現一個慷慨、常發奇想、時時在心中與上帝對話的人。他對弱者有豐富的同情心,家裡總是聚集一群要飯的乞丐,乞丐知道這裡有得吃,又攜家帶眷的來享用,搞得廚娘差點崩潰。他會對樹木說話,親自躺到棺材裡模擬黑奴囚禁在奴隸船上的感受。他有一顆天真易感的心,也知道僕人都把他當成怪人。
接著,觀眾看到威伯福斯的信仰,《奇異恩典》對他的意義。這首歌是威伯福斯最喜歡唱的一首聖歌;它是知名的基督教聖詩,歌詞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他是威伯福斯的精神導師。約翰牛頓年輕時曾當了二十年的黑奴船長,揹負了一身罪孽與二萬多條冤魂,最後他在一場海上風暴中幸運獲救,自此他受神感召,決定獻身宗教,並寫下了《奇異恩典》這首歌,希望彌補一生的罪惡。當威伯福斯猶豫該獻身宗教事業服侍天主,或繼續從政發揮政治才能時,牛頓指引他:你有群眾魅力,別人不會放你清靜隱修,你應該要發揮才能,用你的才能來改變社會。威伯福斯因此積極入世,從事社會改造事業。
一次又一次的提案、請願、簽署,威伯福斯和同道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杯葛、挫折。碰到芭芭拉的時候,威伯福斯正覺得看不到黑色隧道的盡頭,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是芭芭拉鼓勵他:「黑夜過後,白晝就會來臨!」他們很快就在《奇異恩典》的歌聲中結為連理。有了太太的愛情和照顧,威伯福斯的身體逐漸有了起色。據資料記載,他們結婚頭十年內就生了六個小孩!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拾起了重新出發的動力,終於和志同道合者捲土重來,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電影末尾,連最初反對最力的同僚和克萊倫斯公爵都起身恭賀他。在他多年努力下,最後英國國會終於在1807年通過廢除奴隸交易的草案。而同年《奇異恩典》的作詞者約翰牛頓牧師也逝世。也讓英國成為第一個廢除黑奴交易的國家,比美國林肯解放黑奴的政策早了三十年。
很難得看到一部講信念的電影作品。信念有時候如此令人恐懼,如此政治(不)正確,以致於現在再也沒有人願意談了,因為不合時宜。但這正是這部電影令我感動的原因,因為它呈現出一個單純有力的主題—相信人人都是神的子女,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威伯福斯要為這些被凌虐的人爭取公義,他要自己許諾的任務,不讓手鐐腳銬的奴隸幽靈,再折磨他的良心。他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推動社會改革。對努力不懈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勝利更甜美的回報?
最後附上《奇異恩典》中英歌詞:
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we have already come.
T'was Grace that brought us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us home.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
His word my hope secures.
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en when we've first begun.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end)
·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 浩大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 經過許多危險網羅,飽受人間苦楚,
此恩領我平安渡過,他日歸回天府。
· 將來在天安居萬年,恩光如日普照,
好像最初蒙恩景況,讚美永不減少。
拙琴,12/11/07
- Nov 10 Sat 2007 06:32
Yael Naim - New Soul
- Nov 04 Sun 2007 18:15
【亡命感應】(Premonition)
- Nov 04 Sun 2007 10:15
【亡命感應】(Premonition)

同樣是珊卓布拉克主演,同樣以時空倒錯為背景,【亡命感應】給我的第一個聯想是「和【跳越時空的情書】有點類似」。
【亡命感應】的故事是珊卓布拉克得知丈夫車禍身亡的惡耗,但隔天起床卻發現丈夫完好如初出現在自己身邊。隨著時間過去,她瞭解她看到的都是預感,而想盡辦法阻止預感成真。簡單的說就是她對事物的認知是線性的,她知道丈夫會出意外,因此必須要從打亂的時空中抓出正確的順序,以解救丈夫。
【亡命感應】給人的感覺是想要模仿希區考克那種特殊的緊張與壓迫感,但是它用音樂和鏡頭製造出來的懸疑只是讓人啞然失笑,像影片要製造大女兒臉部受傷、垃圾桶出現腐爛烏鴉屍體的懸疑緊張等等,都讓人覺得大驚小怪。
我覺得這部片的支線反而比較有趣。因為珊卓布拉克發現先生跟一位新來的經理(在The Last Time裡演主角的那位漂亮金髮美女Amber Valetta)出軌,而且先生就是在赴約途中出事的。所以她先生出了事,一開始看好像是對他的懲罰,然而看到最後才發現,如果她沒有叫先生回頭的話,她先生可能還會活著。但是人死了就死了,他在這部戲裡其實是非死不可的;謝天謝地,還好珊卓布拉克沒救成她先生,不然這編劇漏洞就大了,等於她這幾天經歷的都不成立。幸好編劇沒有讓珊卓布拉克的角色背負太大的罪惡感,結尾採取比較往前看的態度。
這部片成績普普,玩靈異驚悚的技術很差,但是整部戲還算吸引人,沒事放來消遣還可以。
拙琴,04/11/07
- Oct 27 Sat 2007 07:03
阿公有意見
鍋貼和蕾雅之間的互動,轉述給鍋貼的阿公聽之後,在我眼裡覺得可愛到爆的舉動,阿公卻認為不可取。鍋貼的阿公修行深厚,閱人無數,光憑電話中的交談,就能知道對方的狀態。我雖然距離他十萬八千里,但是他對我和周遭人士的判斷,就好像他就在現場一樣。即使,我並沒有提供他特別詳盡的線索。
- Oct 23 Tue 2007 04:54
「下次去Casino記得帶相機」
- Oct 15 Mon 2007 05:02
兩小無猜
- Oct 12 Fri 2007 04:39
棉棒驚魂記
我先生聽到這件事,反應是:「Il ne manquait plus que ça !」
連這種鳥事,迷糊老婆都做的出來。事後想起來,老婆也實在有夠天兵。
- Oct 08 Mon 2007 00:22
【祕密】(Un Secrect)
- Oct 07 Sun 2007 16:22
【祕密】(Un Secrect)

【祕密】書影
越是不能說出來的事,越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
【祕密】電影海報
【祕密】是菲力普‧葛藍伯(Philippe Grimbert)的自傳體小說。從這本書出版到現在拍成電影,我已經注意它一段時間,但是始終沒有特殊動力去找來看。真正觸發我閱讀文本動機的,是由於電影的上映;讓我重新燃起對【祕密】的興趣。【祕密】的整個故事都圍繞著一個家族祕密,一個發生在二次大戰納粹佔領時期的悲劇,一絲死亡的氣息,引誘我到圖書館尋找這本書。
很幸運地,剛好碰到有人歸還,圖書館員還沒有放回架上,就被我借走了,當天下午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沒有讀完就無法釋手的書。
小說是第一人稱敘述,「我」和作者同名。「我」是家中的獨子,小男孩體弱而怯懦,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假想的哥哥。這個哥哥長的比他好看,肌肉比他強壯,有他在,「我」不怕被別人欺負。父母以他為榮,家族以他為傲。有他在,父母的期待便有了寄託。
有一天,他在閣樓的儲藏室裡,發現一隻穿著毛衣的玩具熊。「我」將這隻玩具熊帶到房間做床伴,給他取名為「Sim」。「我」的父母看到「Sim」,臉上露出悲傷的神情,聽到「我」對著玩具熊「Sim」,更有種揪心的痛楚。
小男孩感覺父母瞞著他一個天大的祕密,但是也知道不該開口問,他隱隱感覺這團祕密背後,有一個淌血許久的陳年傷疤。
終於,在他十五歲那年,父母長年的老友露易絲,決定向他揭露這個祕密。
「我」想像的哥哥,是確實存在的,他是他的父親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兒子。他的父母親原本是姻親關係;母親先生的妹妹,是父親的第一任妻子。父親馬克新(Maxime)和第一任妻子漢娜(Hannah)育有一個兒子,名叫西蒙(Simon)。父親在自己的婚禮上首度見到母親塔妮雅(Tania),並對她一見鍾情。兩人試圖忘卻這股違反倫常的熱情,誰知戰爭爆發卻將他們的命運緊緊聯繫。漢娜看在眼裡,卻隱忍不發,直到一次攸關生死的事件中,她的一個自殺式行為,將自己與兒子的性命,送進納粹德國獵捕猶太人的魔掌中,祭獻了她愛情的墳墓。
這對母子沒有再回來。馬克新與塔妮雅終於結為夫妻,但大半輩子都活在自責與罪惡感中。周圍的家人一開始對兩人的不忠憤怒,認為他們背叛了死者。隨著時間,他們漸漸接受了事實。
這個祕密讓「我」瞭解自己的出生之謎,沒有漢娜和西蒙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犧牲」,「我」可能就不會降世。知道這個祕密,似乎讓「我」的心靈獲得了無以名狀的力量。他不再需要想像的哥哥,因為他的哥哥曾經真實存在過。
作者的筆觸優美簡潔,沒有多餘的煽情描述,只是適當地醞釀,讓本身即已充滿爆發力的故事,自然流露動人的力量。激情與道德,忠實與背叛,愛與罪惡感,在戰爭的框架中,佔有一個悲劇的位置。倖存的人如何在逝者的陰影下生存?下一代從上一代繼承了生命的困難,並因為超越困難而成長茁壯,建構自己的生命。
拙琴,07/10/07
- Oct 06 Sat 2007 01:40
Zazie - Je suis un homme (我是一個人)
這星期在部落格上播放的一首歌:Zazie的「Je suis un homme」(我是一個人)
歌詞頗有批判自省的意味
- Sep 30 Sun 2007 23:50
學習從小處節約

坦白說,我不是個很會持家的人,不是很懂得如何省小錢,然後從省小錢,慢慢存成一筆(大)錢。我也知道要買便宜的,要比價,但有時候花錢又很不小心,然後就什麼也存不了。我先生以前買東西是完全不看價錢的,買日常用品必定買知名品牌。因為當時薪水還不錯, 所以他雖然感嘆賺錢只是在支付日常開銷,但數年來也都這樣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