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 ami


 Bel Ami】首先是莫泊桑188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直譯為「漂亮朋友」,是小說主人翁喬治‧杜洛瓦(Georges Duroy)的綽號。 【漂亮朋友】在影史上出現過許多改編版本;這一次是由羅伯‧派亭森飾演男主角,不知是否由於此故,台灣片商聳動地將片名改為【色慾花美男】。片中確實有許多床戲,但杜洛瓦其實誰也不愛,只愛權勢。


【色慾花美男】的背景在是1890年的巴黎。出身諾曼第鄉下的退伍軍人喬治‧杜洛瓦身無分文,只是一個鐵路局的小員工。正在落魄時,偶遇阿爾及利亞服役時的戰友福雷斯蒂爾。透過福雷斯蒂爾的介紹,他結交了上流社會的朋友。福雷斯蒂爾夫人文思靈敏,不僅指點他寫作,更指點他要從大人物的妻子們下手;她說:「巴黎的大人物不是男人,而是他們的妻子」


Bel Ami Bel Ami


在新朋友的協助下,杜洛瓦成為《法蘭西生活報》的記者,從專欄寫起,逐漸升為主編。福雷斯蒂爾太太表明不要當杜洛瓦的情人,要他去陪伴先生經常出外不在家的克洛蒂(德‧馬萊勒夫人)。當福雷斯蒂爾將杜洛瓦掃地出門,杜洛瓦馬上用計贏得胡塞夫人的好感,不但回到報社,甚至升官。福雷斯蒂爾染肺病病危時,他及時隨侍,抓住機會向瑪德蓮‧福雷斯蒂爾求婚。福雷斯蒂爾順便將他的姓氏杜洛瓦(Duroy)改為貴族風格的德‧洛瓦‧德康泰勒(Du Roy de Cantel,直譯為康泰勒之王)。藉由瑪德蓮與政要的關係,喬治的事業扶搖直上。但他嫉妒瑪德蓮與瓦爾贅伯爵的友好關係,對於伯爵遺囑指定將財產留給瑪德蓮更感到不悅。瑪德蓮看出喬治只圖鑽營的膚淺小人心態。兩人關係不睦後,喬治先設計讓外交部長下不了台,又藉著抓姦羞辱瑪德蓮。


靠群帶關係發跡的喬治,繼續引誘報社老闆太太,胡塞夫人(維吉妮)。當他吃乾抹淨,要甩掉胡塞夫人時,為了挽回情夫,胡塞夫人告訴他,法國政府入侵摩洛哥,而她的丈夫和外交部長因此大撈一筆。喬治看到報社老闆竟然獨吞好處,不和他分一杯羹,怒不可遏,轉而誘拐報社老闆的女兒蘇珊(Holliday Grainger飾演演過影集The Borgias和【簡愛】),兩人私奔卻分房而睡,讓蘇珊父母親以為他們已經睡過,進而逼迫他們同意嫁女兒。還愛著喬治的維吉妮氣得要阻止蘇珊嫁給他,反倒是報社老闆從現實著眼,認為喬治將來可以有番成就,同意了這門婚事。杜洛瓦終於如願坐擁萬貫家財與年輕美眷,晉升上流社會。


Bel Ami Bel Ami  


回顧杜洛瓦得手的獵物,沒有一個是他真正愛過的。工於心計的杜洛瓦,接觸每個女人時都是有目的的。從這點看來,克洛蒂和他之間的關係倒還真誠些,至少他們一開始就是以地下戀情來「經營」這段關係,而克洛蒂也能和他坦誠討論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此外,杜洛瓦完全不打算在婚後終止他們的往來。從這點看,克洛蒂或許可以算是杜洛瓦以自己方式真正愛過的女子。


Bel Ami Bel Ami    


【漂亮朋友】的本事即已相當引人入勝,藉著一介無名小卒遊走寫新聞界和政界之間,靠著與貴族女子的床上關係,達到脫離貧困,致富成功的目標。相較於出色且早已有定論的原著,【色慾花美男】電影拍攝的方式十分中規中矩。幾位女演員表現都不錯。至於羅伯‧派亭森,他在這部片裡臉色看起來很差,黑眼圈很明顯,給角色增添了一些不祥感。在【暮光】之後,派亭森接演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可說是用心良苦。我得承認,雖然不是【暮光】的戲迷,但是那蒼白的吸血鬼形象倒是深植我心。派亭森表情並不豐富,當他表現杜洛瓦的黑暗面時,那疵牙咧嘴的表情,經常讓我預期要瞥見他的獠牙─雖然,一切只是我的想像。若要牽拖,杜洛瓦這角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吸血鬼,眾家女性都是他牙下冤魂,卻又都對他不能忘情。如果不對照原著和以前其他改編版本,單獨作為一部電影作品來看,【漂亮朋友】可算是一部故事精采的古裝片。


拙琴,04/11/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our
看完【愛‧慕】後過了三天,我還是不太知道要怎麼談這部片。這位號稱挑釁大師的奧地利導演,作品經常會讓觀眾坐立難安,也因此並非是那種會大賣的片型。他每一部作品都有某種程度的暴力;不一定是肢體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從鋼琴教師】(La Pianiste)、【隱藏攝影機】(Caché)、【大劊人心】(Funny Games)到【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漢內克的作品是對觀眾的小小試煉,考驗觀眾對殘酷的忍耐度。然而漢內克並非為挑釁而挑釁,他透過不假修飾的殘酷,逼使觀眾面對生命中不願正視的真相。

這一次,漢內克關注的是老病的主題。

 喬治(尚-路易‧坦帝尼昂Jean-Louis Trintignant)和安妮(艾曼紐‧希娃Emmanuelle Riva一對高齡八十的老夫妻,他們都是退休的音樂教師,在巴黎的公寓裡安養天年。他們的獨生女艾娃(伊莎貝雨蓓)是一位事業有成的音樂家,到處巡迴演出。

AMOUR
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夫妻早無初戀的火花,卻有相互扶持的真情。有一天,安妮病了。開刀後,她右半邊的身體不遂,雙腳不良於行,必須靠老伴幫忙上下輪椅。隨著 安妮一次又一次的病發,她漸漸無法言語,也無法自理。但安妮不願在醫院度過餘生,堅持保留自己的尊嚴,要求喬治答應她絕對不要再把她送到醫院。

可想而知,老夫妻周遭的親友,紛紛對安妮的身體狀況表示關切。艾娃強力要求爸爸讓母親接受住院治療,被父親拒絕。安妮昔日的學生亞歷山大(由帥到令人融化的著名鋼琴家亞歷山大‧塔洛Alexandre Tharaud演出自己的角色,並在劇中小秀一手)寄上新出的專輯CD送給安妮時,在信中表示他的同情。安妮一邊聽CD,一邊聽到「同情」兩字時,馬上叫喬治關掉;她不要別人的同情和安排,她要在生命的最後保留對身體的自主權。

導 演讓觀眾看到老去的生命,面對病痛煎熬的點點滴滴。這些點點滴滴的呈現非常逼真,讓人彷彿就像在看紀錄片。或許由於如此,放映時,有些觀眾沒看完就起身離 開。不過,【愛‧慕】雖然不是喜劇,卻不乏幽默。例如透過艾娃的回憶,顯示老夫婦感情彌堅:「小時候聽到你們在做愛,讓我很有安全感,那表示你們不會分 開。」或安妮在喬治去參加某人葬禮後問他,如果是他的葬禮,他會做何感想。喬治妙答:「我想我大概什麼也不會說吧。」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部份是安妮被病魔折麼時不斷叫痛,喬治像對小孩子講故事一樣安撫她,而在她平靜下來後,喬治突然決定不要再讓她繼續受苦了。鴿子意外闖入兩 夫婦家這段,可說是漢內克的神來之筆,可以有各種開放性的詮釋。對我來說,喬治對鴿子的態度,巧妙地呼應他對安妮的愛;那隻兩度不請自來的鴿子,不小心困 在兩夫婦家中。牠兩次都被喬治抓著,第一次喬治把牠放回窗外,第二次喬治用毯子困住牠,並在紙上記下這件事。我不確定最後喬治究竟有沒有放飛,但作為和平 與愛情的象徵,我想喬治終究是放牠自由,就像他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安妮及早離開痛苦的人世。

拙琴,03/11/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


"浪漫"很抽象.浪漫之所以浪漫,往往因為它出奇不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浪漫喜劇,尤其是好萊塢工業化的浪漫喜劇會讓人麻木,因為太過公式化.當你知道男女主角接下來會做什麼,你大概會覺得無聊,而不會覺得"好浪漫喔"--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但是"義大利羅曼史"做到了,它是個名符其實的浪漫愛情故事.電影改編自義大利暢銷作家Carlo Cassola小說《一種關係》(Una relazione)--喬凡尼是個有家室的銀行職員。當他出差回到他從小生長的小鎮,重逢初戀情人瑪麗亞,當年的金髮少女,轉變為一頭黑髮的成熟女人。一開始,喬凡尼沒認出她來.雖然瑪麗亞提醒他已是有婦之夫,但是喬凡尼回答:"我一直都喜歡你."兩人迅速重燃熱情;沒有情話,沒有"我愛你",兩人活在只有彼此的世界裡。有幾幕是瑪麗亞躲在銀行對面的暗處,偷偷觀察著情人的一舉一動.這幾個鏡頭很能說明瑪麗亞的處境:得見情人固然開心,但情人近在咫尺,卻終究有一層玻璃隔絕著他倆.


瑪麗亞的爸爸知道兩人的關係後,向他勒索300里拉,否則就要向銀行公開他們的事,讓他丟掉工作.喬凡尼把氣出到瑪麗亞身上,但瑪麗亞承諾即使花30年,也會把錢還他.


戰爭爆發時,喬凡尼成為軍官,和瑪麗亞再度重逢.老實的瑪麗亞還遵守諾言,要還他30里拉.她雖不是喬凡尼有名份的太太,但是當他在照相館裡發現瑪麗亞年輕時被哄騙拍下的"藝術照"時,還是氣得和她大打出手.兩人分分合合,但縱 使曾有嫌隙,即使戰爭來攪局,喬凡尼仍然盡情享受與瑪麗亞共度的幸福時光.兩人在喬凡尼位於海邊的住處同居.戀人似乎總有用不完的時間,不是在高級餐廳共 進晚餐,就是喬凡尼送禮給情人.有一次,喬凡尼讓瑪麗亞在火車上睡到自然醒,隨意在某個小鎮下車,參加當地人的舞會,在輻射鞦韆上擁吻.


喬凡尼曾經向瑪麗亞提議出資讓她開一個小 店,讓她自己當老闆,但瑪麗亞希望自食其力,不要成為一個老是等待他出現的女人.他們從未提到承諾,身為女性,加上姐姐的親身遭遇,瑪麗亞畢竟是比較在意 社會壓力的ㄧ方.當她透過餐廳櫥窗,看到正在為兒子慶生的喬凡尼一家三口.她明白即使喬凡尼說妻子已經不再等他回家,她終究只是一個外面的女人.這個體悟 令她決定脫離喬凡尼的軌道,不再和他的妻子分享同一個男人.


二次大戰後,火車再度成為他們之間的聯繫,喬凡尼和帶著初生嬰兒的瑪麗亞,意外在簡陋的露天火車上重逢.瑪麗亞的笑容依舊如陽光般燦爛,喬凡尼不由得懷念起往日兩情繾綣的時光.


【義大利羅曼史】的 故事很老套,但是導演陳述故事的方式有一種特別的魅力,透過火車的來去,情人在月台和車廂的追尋,加上一位風趣的列車長,使車站儼然成為他們戀情的舞台. 影片經常出現各種水的畫面--海邊,河邊,雨天...襯托著他們的快樂與悲傷,同時也標誌著歲月的流逝.悠遠溫柔的音樂,配上精緻的攝影,尤其是兩位魅力 萬千的男女主角,【義大利羅曼史】流露著失去美好戀情的懷念,在細膩中透出淡淡哀傷.


拙琴,02/11/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e bouteille à la mer  


※※下文含有劇情※※


十七歲的塔兒是法國的猶太人,和家人移民到耶路撒冷。在她家附近的咖啡館發生自殺攻擊後,她以假想的巴勒斯坦人為對象,寫了一封瓶中信,交給她的軍人哥哥丟到加薩走廊一帶的海裡。塔兒質疑以巴現狀,並相信兩邊除了恨之外,一定有其他的解決之道。


幾星期後,五個巴勒斯坦人撿到她的信,其中一人以「加薩人」的假名回信給她。「加薩人」的真名是剛滿二十的納伊姆,父親幾年前去世,和在醫院工作的母親一起生活。一開始,納伊姆嘲笑塔兒過於天真,並半戲謔地稱她為「和平小姐」。漸漸地,這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年輕人透過網路交流,並期待起對方的來信。


Une bouteille à la mer  


塔兒在以色列過著青澀的少女生活,體驗著許多的第一次:初戀、第一次性關係、第一根香煙、第一次在臉上穿洞...。納伊姆在加薩打零工,幫叔叔送貨,但是加薩的生活受到以色列強力箝制(以色列邊境說關就關,不顧巴勒斯坦人死活),物價上漲(網咖老闆以百物齊漲的理由漲了上網費用)他想要脫離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當塔兒告訴他她在法國長大時,納伊姆看到在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的可能。他跑去加薩的法國教育中心學法文,並決定申請獎學金到法國念書。


但是這也為他帶來一些麻煩。他被巴勒斯坦解放軍懷疑是出賣情資的叛徒,痛打一頓。塔兒和納伊姆每天都在新聞上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大大小小的暗殺、自殺式攻擊和雙方交火的戰爭。


Une bouteille à la mer Une bouteille à la mer    塔兒看軍人哥哥的眼光變了,還被男友說她有了別人而造成兩人分手。正如納伊姆對法國突然產生興趣。兩人一開始用英文溝通,後來納伊姆用法文寫信,塔兒變成他的法文小老師。當塔兒父母發現她竟然跟敵人通信,他們不約而同怪她讓家人陷入危險。


這個希望和絕望交織的故事,以塔兒和納伊姆電光火石的照面結束,在他們追尋彼此身影的目光中,他們幾乎雷同的畫外音是一首友誼的合唱:


Une bouteille à la mer 


納伊姆:「因為你所以我學了法文,」


納伊姆和塔兒:「認識你很開心也很傷心。我們之間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但卻不表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ça m'a fait du bien de te connaître, et ça m'a fait du mal aussi. Rien n'est simple entre nous, mais ça ne veut pas dire que rien n'est impossible.)


納伊姆:「繼續當和平小姐,不要改變,該改變的是其他人,希望我們很快再見。」


(Reste Miss Peace, ne te change pas, c'est les autres qui doivent changer, et à bientôt j'espère.)


納伊姆和塔兒:「如果你要的話,我們巴黎見,一起喝杯咖啡,就你和我。Inch Allah(按阿拉的旨意)」


(A Paris si tu veux, on pourra prendre un café, toi et moi. Inch Allah)




塔兒和納伊姆看來如此不同,但移除物質和血統因素之後,他們面對的威脅卻是如此相似。塔兒的生活看似富足,但是只要公車上有一個看似可疑的面孔,她馬上就很沒安全感的拉著好友下車。納伊姆對巴勒斯坦人的現狀的形容很傳神:「條件式(conditionnel)對巴勒斯坦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式是法文的一種時態,多半用來表示假設和可能。納伊姆此話貼切地表達了加薩充滿不確定的生活。


在沒完沒了的以巴戰爭中,塔兒和納伊姆的對話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或許還有那麼一點網路青春戀情的想像。這在現實中是最不可能的題材,卻是最好的電影火花。【瓶中信】結尾雖只匆匆一眼,卻承載了無限希望與詩意。


【瓶中信】導演Thierry Binisti早期是【印度支那】導演Régis Wargnier的助理。2000年代初期曾拍過電視影集【藍色腳踏車】。【瓶中信】是根據Valérie Zenatti的作品《加薩的瓶中信》(Une bouteille à la mer de Gaza)改編.


 


拙琴,01/11/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秘密  


【秘密】是這幾年廣為流傳的一本書,但我一直沒機會真正去讀。昨天在網路上看了它的影像版,感覺滿不錯的。【秘密】的內容,其實我以前就已聽過,但是它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平易近人的語言,讓一般觀眾了解東西方古老思想中早已存在的元素,這一點真的很棒。


【秘密】整部片都圍繞著「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運轉。所謂「吸引力法則」就是:宇宙萬事萬物都是某種振動,我們的思想是有頻率的訊號,宇宙會回饋我們的思想,我們想什麼就引來什麼,也就是「心想事成」(片中提到thoughts become things,「心想事成」正是非常貼切的詮釋)的道理。整部片由各界傑出人士:哲學家、企業家、作家、量子力學家、牧師...現身說法。片中重點式的摘要,很容易吸收並親身實踐:


※ 你的想法和感覺創造了你的生命


※ 好的感覺是向宇宙發出的一個訊號


※ 宇宙是豐盛的,就像是一個型錄,裡面商品應有盡有,要向宇宙下什麼訂單,完全由你決定。當你向宇宙下訂單時,不妨用現在式寫下來,想像自己已經處於獲得的豐饒和喜悅。


第一步:要求


第二步:相信


第三步:接收


※ 不要去想不想要、不喜歡的事物,因為只要去想它,就是給它能量,反而會促成它的產生。片中有人舉例,擔心收到一堆帳單,結果的確收到一堆帳單。後來他想像收到許多支票,結果果然如此。雖然他仍然繼續收到帳單,但支票的數量遠遠多過帳單。


※ 即使現實確實不盡完美,還是試著找出其中的好處和優點,將焦點聚集在你目前所擁有的,並心懷感恩。漸漸的,你的好心念會召來更多美好的事物,而你不想要的就會逐漸消失。


※ 觀想你所想實現或獲得的事物。實驗證明,奧運運動員在被限制只能在腦中觀想比賽時,肌肉仍然會產生反應,原因是大腦並不會分辨實際與想像的不同。當你觀想時,也就是將思想具象化。


※ 碰到不想要的東西時,越抵抗就越糟糕。現在世界上一天到晚都有很多反xx的活動:反戰、反毒、反暴力、反飢餓......但是人類不但免於上述威脅,局勢還越來越糟糕。為什麼?因為抗拒會使身體產生壓力,反戰會吸引更多戰爭,反毒會吸引更多毒品,反飢餓會帶來更多饑荒。與其說反戰,不如促進和平,與其說反飢餓,不如想著如何讓糧食更豐盛。新聞報導可以看,但是負面的新聞不要討論太多或火上加油,會造成負面能量的聚集。這讓我想到法國習以為常的罷工和街頭運動,其實都不會改善現況,只是讓現況更糟糕而已。影片還提到德蕾莎修女曾說過,不要叫她去參加反飢餓示威,等到有和平遊行時再找她去。放在這個框架下,其中道理就明白了。


※ 能量會往吸引力的方向流動。資源不夠是謊言,這個謊言導致人們恐懼、貪婪、吝嗇與匱乏的思想,結果成為人們的經驗與世界的夢靨。事實上,宇宙的資源足夠每個人分享,端看我們的心靈如何運作。


※ 人類只開發了5%的心智,心靈的寶藏等待每個人自己去挖掘。有些人或許會說:這個觀念很好,但是我辦不到,他們很厲害,但那是他們,我不行的。你猜最後會怎樣呢?最後他們真的辦不到,因為那是他們自己吸引來的!


看了【秘密】之後,我覺得美國這個地方跟歐洲實在很不一樣。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沒有流傳久遠的文化藝術,但相對的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這種勵志性和教人成功的影片和書籍,最盛行的都是在美國。在法國,你會看到的是新聞揭發號稱可以快速賺錢的機構的內幕。法國給人一種感覺:錢賺太多是邪惡的,快速成功是有陷阱的。但是私底下,大家又會埋怨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這不是很矛盾嗎?如果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宇宙是不會回應的。


對這部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對岸的土豆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Gx8ULQMYgY/


土豆網的版本有個缺點,那就是翻譯錯誤百出。如果想要看中文流暢的字幕版本,並不介意花一點銀子的話,可以到博客來購買:


(小提醒:點選左圖連結後購買,拙琴可以因您而得到回饋金。感謝~~)


 


拙琴,27/10/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圖書館,在櫃檯看到新服務的廣告。它的名稱讓我啞然失笑;巴黎市長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ë)看到一定會說77塞納與馬恩河省Seine et Marne)抄襲他的創意,因為他在巴黎提供的腳踏車出租服務叫做Vélib、電動車出租服務則叫做Autolib,現在77省出了個Medialib77


Medialib77」簡單的說就是把圖書館內容數位化,並放到網站上讓人使用。在這個新開的網站上,只要簡單的註冊後,就可以看電影、借電子書、聽音樂,還可以線上自修,學習語文或文書處理軟體。


VOD play  


圖書館的VOD(video on demand)介面 




整個使用的感覺和FnacVirgin等供應商提供的服務很類似,只要是在77省圖書館註冊的居民都可以使用。目前,一個月可以租二十部電影。租借的電影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看完;可以選擇下載到電腦,或直接以streaming的方式在線上觀賞。至於電子書,現在的選擇還很少,線上只有三百多本。使用前並且需先下載Adobe Digital Editions軟體。


這個服務很棒。雖然圖書館的館藏有限,但是和Deezer這種付費的商業音樂媒體相比,並不遜色!給它按個讚啦!


網址:http://mediatheque77.fr/medialib77


拙琴,20/10/2012


reseau bibliotheque numerique     


25/10/2012


我最近看的幾部片─【另一個美好時光】、【老貓】、【情慾凡爾賽】、【我孩子們的爸爸】,都是在這網路上看的。同事看到這個服務覺得很讚,也想使用。在搜尋的過程中,發現我家這邊的圖書館,事實上是依附在一個全國性的數位多媒體圖書館網路中。只要註冊的圖書館有參與這個網路,你也可以享受網路多媒體資源的服務,這一點真的很棒。而且一般多媒體圖書館的註冊費,一年最多不會超過20幾歐。即使不住在該地,只要在該地工作,有些城市也會給予年費優惠。如果是失業者,很多時候都可免費。在推廣文化這一點,法國真的是做得還不錯。


拙琴,25/10/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孩子們的爸爸】是導演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自殺逝世的製片安貝.巴勒桑(Humbert Balsan致敬的作品。2004年,韓桑露芙在籌備第一部劇情長片【全都可以原諒】(Tout est pardonné)時,認識了巴勒桑。當時他希望能夠為這部片出資。但是20052月,巴勒桑在公司了結自己的性命。韓桑露芙在一年間見過他十來次,但是並不清楚他的私生活,也不想拍一部傳記片。她刻意不去調查巴勒桑其人,保持一定距離,以便自由發揮想像力。觸動她拍這部片的,是巴勒桑優雅熱情的性格,以及雖然熱愛生命,卻向死亡靠攏的強烈對照。導演並且特別提及在巴勒桑自殺次日,在製片公司沈靜地面對眾人的巴勒桑太太,Donna Balsan,她也是促使導演拍這部片的理由之一


 


巴勒桑在片中的化身—貴格瓦,是一位風度翩翩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獨立製片。不僅與義大利裔的嬌妻鶼鰈情深,三個女兒也都活潑可愛。全家平時住在巴黎,周末就往海邊的房子跑。生活幸福令人艷羨貴格瓦本身出自實業家家族,家境殷實,他卻選擇追逐電影夢,實現自己對第八藝術的堅持。


En deuil


貴格瓦出現的場景中,幾乎都在講電話。走路講、在公司講,甚至連度假也講。他全心全意奉獻給電影事業。隨著劇情開展,觀眾漸漸看到貴格瓦美好生活的裂痕:製片公司債台高築、拍攝作業問題重重、銀行拒絕延長付款期限、執達員要來清查公司財產...他累了,他的屬下也累了。他忍不住向妻子坦白自己的無助,妻子也體諒地為他打氣,並表示絕不會棄他而去。


然而,貴格瓦還是選擇了離開。韓桑露芙將這個死亡的場景拍的令人措手不及,讓觀眾就像是一個意外目擊現場的證人一樣震撼。貴格瓦的去世是電影的分水嶺,將電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貴格瓦為重心,第二部分則描述貴格瓦的家人,尤其是太太和大女兒,怎樣面對先生和父親去世後的生活。一般影片多半會將主角死亡的場面安排在片頭或片尾,韓桑露芙則刻意安排在影片中段,讓人特別感受到,死亡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死亡屬於這群人生命一部分,就像呼吸是他們存在的證明。他們也會傷心,可是導演並沒有強化遺屬的悲傷,而是描寫他們如何面對貴格瓦不在的日子,也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希薇雅代替貴格瓦的位子,四處調停,試圖化解公司面臨的困境;大女兒跑去看爸爸製作的影片,欣賞爸爸支持的導演。她發現爸爸曾經和別的女人生過一個兒子卻沒讓她知道,雖然心裡很氣,可是又忍不住跑去找爸爸的前妻,想要認識那位未曾謀面的哥哥─「木恩」。「木恩」Moun和貴格瓦的「月電影公司」(Moon Films)寫法、讀音一模一樣─對貴格瓦而言,月電影公司和木恩都是他身體的一部分。第一部分表現了貴格瓦對電影的愛,第二部分,貴格瓦已不在,但這份對電影的愛,透過他的家人傳了下去,即使月電影的債務實在太過龐大,希薇雅終究無法挽回。 


Le père de mes enfants : photo Louis-Do de Lencquesaing, Mia Hansen-Løve


另外要提的是這部片的另一個主角:巴黎。韓桑露芙拍很多各種角度的巴黎場景:白天的、晚上的,來電的,不來電的,她的巴黎充斥著攜來攘往的行人和車輛,而且她選擇了巴黎光線最飽滿的時刻拍攝這個城市─巴黎雖然是「光之城」(la Ville des lumières),但陰雨連綿的時候,多過陽光普照的時候。然而在這部片中,巴黎是燦爛的、充滿生氣的,彷彿可以聽到路人交談和呼吸的聲音。韓桑露芙以充滿愛意的溫柔眼神拍攝它;電影以巴黎始,以巴黎終,流暢的導演手法,讓情緒有流動的空間。死亡固然悲傷,生命卻會繼續,對電影的愛也會傳遞下去。


其實,韓桑露芙自己也因為電影結下生命中一些重要的緣份。曾在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的電影【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Fin août, début septembre,1998)和【感情的命運】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2000演出;當時她還未滿二十歲。後來阿薩亞斯和張曼玉分道揚鑣,她則成為阿薩亞斯相差二十六歲的伴侶。這對電影伴侶的故事,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


 


拙琴,24-25/10/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慾凡爾賽  


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的電影為數眾多,而法國末代皇后瑪麗-安東妮的故事,則有蘇菲亞‧柯波拉的【凡爾賽拜金女】的類型示範。


以香塔兒‧托瑪(Chantal Thomas)小說為本改編的【情慾凡爾賽】,則以迥異手法呈現波旁王朝的末日。這部由班諾‧賈克(Benoît Jacquot)導演的影片,以一個虛構的人物─皇后的讀書侍女希朵妮─的角度,敘述從1789714日民眾佔領巴士底監獄,至717日短短幾天內的經過。


電影呈現了住在宮內的侍女們與貴族們,兩種不同世界的人們,面對大革命時的反應。從耳語、286個待斬頭表、倉皇出走,到上吊自盡,導演成功捕捉了凡爾賽宮內人心惶惶的騷動和不安;他拍攝夜裡在走廊上交談的貴族、教士和僕人,在晃動的光影下,他們眼神空洞,無目的的遊盪,彷彿幢幢鬼影。那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東妮這兩個悲劇主角,是法國正統王朝的最後一個註腳。



希多妮對於皇后特別盡忠,除了皇后,她生命中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事物,甚至也沒有固定交往的對象。電影裡從頭到尾沒有交代她的身世,並透過其中一個仕女的口強化:「我們什麼都不告訴你,因為你什麼都不跟我們說。我認識你四年,從來也不知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有父母親嗎?你父母親還活著嗎?你是一團謎。」皇后十分寵愛希多妮,甚至對她吐露心事,足見她地位之特別。但皇后有讀書仕女是真,希多妮本人卻純粹是虛構人物。


這齣劇較特別的是,呈現許多女性親暱的鏡頭。除了希多妮與其他仕女之間的手帕交之外,觀眾還看到皇后與嘉布麗葉‧德‧波利拿克公爵夫人(La duchesse Gabrielle de Polignac)之間有若情人般的舉動。據導演表示,這樣的親暱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並不罕見,但或許皇后真的有同性戀傾向?電影並不做明確的表示。希多妮也有一場面對德‧波利拿克裸體的戲,但若說這場戲有什麼情慾的暗示,不如說她想看清自己忠誠服侍的皇后,喜歡的女友真面目究竟如何。


從希多妮的眼中,我們看到瑪麗-安東妮的生活,從想著大理花刺繡的無憂無慮,到草擬公開演說的悲壯。和王夫道別後的皇后,回到自己房間接見希多妮時,連鞋子都沒有穿。末尾,皇后要她假扮為德‧波利拿克公爵夫人出走,而讓真正的公爵夫人扮成女僕。希多妮了解皇后真正的意思是叫她犧牲,然而還是照做。她曾經以為自己對皇后有某種重要性,然而此時她明白如今她什麼都不是。她就只是希多妮,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女。在凡爾賽,她是皇后的讀書仕女,離開了凡爾賽,她就只是個無名小卒。


電影的開放式結尾,讓我們不確定希多妮三人後來的命運。馬車駛入黑暗中,電影在讀書仕女的畫外音中結束。這一頁故事已經過去,新的一頁歷史即將開始。


拙琴,23/10/2012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貓  


智利,聖地牙哥市。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婦,在一棟公寓帶著兩隻老肥貓,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突然,一通電話破壞了這份寧靜,那是伊西朵拉的女兒羅莎莉亞打來的,她從祕魯回來,說有驚喜要給媽媽看。


老太太想去買東西,但是電梯壞了。腿部不良於行的老太太只好留在家裡,讓先生恩力克跑一趟。電梯故障事件,讓伊西朵拉頓時變成被困在自家的囚犯。伊西朵拉有時候會阿茲海默上身,無預警地恍神起來,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對著不存在的人講話;當她回過神後又會對自己恍神的時刻感到驚慌。


老貓  


羅莎莉亞顯然不受歡迎,她對貓過敏,每次來,兩夫妻就必須把心愛的老貓關在房間間。和羅莎莉亞相比,那兩隻肥貓還比較像伊西朵拉的女兒。羅莎莉亞只能得到他們冷淡地的接待。她毒癮重,連在媽媽家裡也常躲進廁所哈一下。很快地,羅莎莉亞便揭曉她來訪的真正目的:她要「幫忙」母親換到一間有樓公寓,貓可以在中庭散步,而她則代母親「處理」目前住的公寓。


羅莎莉亞和她的女朋友的同性戀女人─一個長得像男人的女人,一個本名叫貝亞翠絲,但要大家叫她「雨果」的同性戀女人─這兩個外表、舉止都極不討喜的角色,極力說服伊西朵拉在文件上簽字。


gatos viejos  


伊西朵拉知道女兒要的是錢,但她要的不只是錢。很快地,母女又陷入爭執。臨時帶著女兒來借書的兒子,荷西-馬努拉,試圖調解兩人之間的衝突無效,匆匆離開現場。這兩對母女在這場財產爭執中,一個扯出了缺少母愛的怨恨,一個坦白自己當時意外懷孕,羅莎莉亞不是她計畫中的小孩。頭腦清醒、體力較佳的恩力克努力保護太太,但在這產權、親情的鬥爭中,他總是被一道過不去的門檻擋住。


最後伊西朵拉那段夢幻般的漫遊,以及在樓梯間對女兒編造出的兩人共有的回憶,給結尾下了一個殘酷的註腳。羅莎莉亞不是個可愛的女兒,她雖已是熟女,卻從未真正脫離她埋怨不愛她的母親;面對女兒的進逼,伊西朵拉的角色,也在衝突中流露了一個不完美母親的面貌。她擁抱、呵護的還是鍾愛的貓兒們,不是她自己的女兒。這是她的錯嗎?母女之間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導演沒有試圖解開謎團,但成功地在看似平靜無波的場景中,營造出懸疑劇的橋段,而讓觀眾去思考這從來都不簡單的母女關係。


拙琴,21/10/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Angel  


【天使威士忌】大概是我看過肯洛區的作品中,最歡樂的一部。


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幾個輕罪犯被判公眾勞動服務,其中包括主角羅比。羅比坐過牢,前科累累,出獄十個月之後又犯罪。此時他剛擔任新手爸爸,和女朋友萊奧妮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路卡。他承諾萊奧妮絕不再犯,讓自己成為兒子的好榜樣。雖然他想改過自新,但是死對頭不放過他,總是伺機找他麻煩。他的疤面和前科記錄,都讓雇主敬謝不敏。


哈利負責照顧這幾個前科犯,不但適時拉他們一把,還帶他們參觀釀酒廠,讓他們學習品嚐威士忌。其中就屬羅比特別有天賦,很快就領悟到品酒的訣竅。在偶然的機會裡,羅比在品酒會中知道有一桶絕世珍釀將在Balblair威士忌酒廠舉行拍賣,他靈機一動,打算和三名同夥合作來個偷天換日之計,重新開始。


因緣巧合,羅比無意間偷聽到酒廠老闆和威士忌收藏家的對話,這段對話又給了羅比靈感,故事因而產生令人拍案叫絕的轉折。


The Angel    


The Angel  


肯洛區的作品,向來以關懷社會、反映社會現實聞名。【天使威士忌】的片名,「the Angel's share」,天使的分享,是指在陳年威士忌存放的過程中,每年蒸發掉的那百分之二酒精。羅比和三個難兄難「妹」分享他劫富濟貧的成果,何嘗不是另類「天使的分享」?劇中那句台詞:「一瓶自用,一瓶交換,一瓶和好友分享」,簡直可以當成賣威士忌的現成廣告詞。這句在劇中不同段落出現兩次,前後呼應,簡單有力,頗有戲劇效果。幾個業餘演員的演出自然不造作,角色們相處的段落處理得俚俗、詼諧而溫馨。


可以說,這是一個因為對酒的愛,因酒得救的故事。這裡面有醇醇的酒香,更有暖暖的友情。這是一部充滿希望和幽默的作品。


敬各位,乾杯!Cheers & à votre santé


拙琴,21/10/2012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other happy day  


試用圖書館的線上觀賞電影功能,在「喜劇」欄位下看到這部片,誰知道這部有著喜劇式片名的影片,內容和喜劇有著十萬八千里。法國版海報黏合碎片的設計,明顯的暗示了劇情背景。


為了舉辦兒子迪倫和希瑟的婚禮,琳和現任丈夫生帶著二個兒子前往父母親的安納波利斯莊園,她的前夫保羅和派蒂也來參加。她和保羅所生的女兒艾莉絲,在彩排前一天才會到。


Another Happy Day  


兩家人的相聚充滿著火藥味,因為琳和前夫離婚的過程非常不愉快,而且她仍然保留著對前夫家暴經驗複雜的情緒。在爭取子女監護權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將艾莉絲留在身邊,琳不得不屈服前夫的要求,放棄爭取迪倫。即將新婚的迪倫,成長過程似乎相當順利。然而留在琳身邊的艾莉絲,以及琳後來和現任丈夫李所生的兩個兒子,艾略特和班,心理上都有程度不等的黑暗面。艾莉絲不知道如何面對保羅,曾經用刀片數度自殘;艾略特十七歲就數度進出勒戒所,哈草、酗酒、吸毒,樣樣都來,甚至會出手毆打自己的母親;最小的兒子班則有輕度的亞斯伯格症。在他們籌備婚禮的過程中,他們同時還要面對罹患心臟疾病的父親,可能不久人世的事實。


觀眾看到各式各樣的家人聚在一起:有愛講人閒話的三姑六婆、聚在一起就老是談論辣妹的精蟲衝腦男生、放不下悲慘過去,為兒女父母傷神的媽媽、覺得自己不值得人愛的憂鬱少女......他們是這麼的不完美,但是在某些場合又不得不面對。經常出岔,行事不成熟的艾略特,倒是對家人關係有獨特的詮釋。他說:如果今天舉行的不是婚禮而是葬禮,大家反而會團結的多。舉個例子說吧,我覺得九一一事件是我們家人最團結的時候。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的不是愛,而是死亡。


多黑暗的想法呵!但卻有幾分真實,昔日怨偶要當朋友談何容易,新舊配偶之間免不了互相比較誰付出的多,誰又比較愛誰。談愛太難,但家人之間再怎麼爭,碰到死亡就沒得爭了。


幾百年沒看艾倫巴金演戲,我覺得她老的很自然,把一個瀕臨崩潰的媽媽演得很入味。雖然我會希望這個角色可以放開一些,不要那麼神經質,好像把婚禮當成評審大會,不過我覺得結尾的安排還不錯,大家沒有突然變完美或關係大躍進,而是回到原來的崗位過自己的生活,很合理。Life gones on...La vie continue


拙琴,21/10/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日情緣  


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沒有認真看完一部影片,一方面身體不太舒服,二方面沒有片子真正感動到我,不管是【普羅米修斯】或【黑影家族】或【待解救的少女】(Damsels in Distress)。


以下這部片是最近看到還不錯看的一部。


──────────


末日倒數怎麼伴】一開始的梗很像【彗星撞地球】,後來的發展則是以世界末日為背景的公路電影。


一顆隕石朝地球全速前進,人類企圖摧毀隕石的最後努力宣布失敗,在電視報導隕石將會在三星期內撞上地球後,面對世界末日,大家的反應不同。有人狂歡做樂,有人結夥搶劫,有人決定追求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末日情緣  


一聽到世界末日的到來,道奇(史提夫卡爾)的太太琳達馬上下車,永遠地離開他。道奇任職的保險公司幾乎人去樓空,他的朋友舉辦酒精、毒品、性愛不忌的狂歡大會,只有他雇用的墨西哥清潔婦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般,依舊準時來家中打掃。


一天晚上,他偶然發現潘妮(綺拉奈特莉)在窗外哭泣,潘妮是他的鄰居,但幾年來兩人卻互不相識。生性浪漫愛笑,睡眠特別深沈的潘妮和男友分手後,想要回英國和家人團聚,但所有班機都大爆滿而回不去。潘妮把郵局放錯信箱的信件還給道奇,道奇赫然發現裡面有一封他的初戀情人奧莉維亞的來信。同時,潘妮在無意間揭露琳達外遇的事實。道奇一方面覺得深深被背叛,一方面又勾起對奧莉維亞摻雜著懊悔與留戀的情緒,決定去找這位高中時代的女友。於是他和潘妮帶著一隻叫做「對不起」的狗,一同結伴上路,協助彼此實現末日前的最後願望。


seeking for a friend  


相對於其他人面對世界末日極端的反應,兩位主角決定和自己愛的人度過最後時光,這個動機和結伴旅行的歷程,反倒為兩人的關係擦出了意想不到的浪漫火花。史提夫卡爾那好好先生的無奈表情,似乎很受導演青睞,喜歡找他演被拋棄的男主角。在《熟男型不型》演過類似遭遇之後,史提夫卡爾又演一個被老婆拋棄的中年男子,遇上年紀不到三十的綺拉奈特莉。綺拉奈特莉飾演潘妮,一個充滿活力但是老是遇上不對男人的女子。這個角色的清純和真誠,正好在道奇這顆孤獨受傷的心靈中找到切入點。


片中一個小小的驚喜--對我而言--是馬丁辛的出現。我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九〇年代,近年他年事已高,電影演出減少,在【末日倒數怎麼伴】「阿伯」身材發福了,肚腩變大了,但是阿伯魅力不減當年,他和史提夫卡爾那場短暫的對戲,內容是道奇要在末日來臨前一了的重要心願之一,是全戲關鍵。


seeking for a friend  


結尾的重頭戲,導演讓史提夫卡爾有極為溫柔的演出,也沒有劫後餘生的片段。在該結束的地方結束,反而讓影片留下一些餘韻。


 


拙琴,14/10/2012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erchez Hortense  


看法國電影和看美國電影是很不同的經驗,不曉得這是否跟民族性有關聯。美國電影通常有明確的劇情轉折,容易描述,就像美國人開朗大方的個性,但法國電影就不一定了。套句阿道對法國電影的刻板印象描述:「blablabla對話多+虎頭蛇尾」雖然不能一概論之,但有時確實如此。最妙的是我經常看過一些法國電影,看時津津有味,看過之後要跟朋友解釋劇情,卻經常不知從何講起。想來那是因為很多時候,法國電影的劇情是一些再生活化不過的小故事,就像巴斯卡‧柏尼采(Pascal Bonitzer)的【尋找霍騰瑟】,藉由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講述凡人微妙的喜怒哀樂。


Aurore


主人翁是巴黎某個布爾喬亞家庭。五十來歲的達米安是中國文化教授,太太依娃是舞台劇導演,兩人有一個即將進入青春期,說話犀利的兒子。依娃催達米安去找他爸爸,幫忙解決弟媳一個塞爾維亞朋友的居留問題。偏偏達米安和在國務院工作的父親關係複雜,他父親又鎮日公務繁忙,約個時間見面都難如登天。達米安死拖活拖,心不甘情不願,終於約到時間,他雖沒解決問題,眾人卻表錯情,以為他關說成功,誰知道他不好意思說破,只好將錯就錯,沒想到這件事卻會破壞他和新認識的年輕女人歐荷(Aurore)之間的關係......


Sebastien et Damien   


劇中兩三度出現的彩排場景,恰如其分地暗示了全劇出現的各種人際關係,表裡不一的特性:依娃責怪達米安不關心她,實則內心已受到同劇演員安端求愛而動心;達米安好不容易求見父親,可以跟他談正事了,卻意外發現父親的真實性向。他時常遇到的歐荷,總是能看破他當下的心情,但是他後來才知道歐荷真正的身分。


達米安要求父親向那位神祕的歐騰斯求助,卻被父親一句「沒必要」回絕。導演先用逆光背對鏡頭,故意用懸疑手法,讓人只看到歐騰斯背部。當達米安終於向歐騰斯所代表的高級行政權力中心挺進時,他接觸是一位又一位的秘書,帶領他穿越一個又一個辦公室,以及等待。等到最後他終於見到了大人物,大人物三言兩語就打發他走,連檔案也拖辭退還。


許久不見的尚-皮耶‧巴克利(Jean-Pierre Bacri)以飾演愛抱怨的角色出名。他這次的演出給人清新感,時而逗趣,時而憂傷,時而苦惱,時而真情流露。配角們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如飾演歐荷的Isabelle Carré,飾演達米安父親的Claude Rich,以及那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小演員。


【尋找霍騰瑟】(Cherchez Hortense),法國,2012


拙琴,08/09/20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在去程和回程的飛機上各看了三部片;其實片單裡好幾部都想看,如果時間足夠,我一定會看更多,可惜人不是鐵打的,再怎麼樣也都要睡個覺。【五年之約】就是漏看的片子之一,因為開頭的求婚段落感覺挺肉麻,就喊卡換片繼續。


回法國發現這部片正要上映而且評價似乎還不錯,就找來看看。它比我想像的有趣多了。愛蜜麗‧布朗(Emily Blunt)演一個準備和未婚夫湯姆結婚的女孩薇兒麗(Violet),但當她申請到密西根大學的心理系課程後,原本在舊金山擔任大廚的湯姆為了和心愛的人廝守,不惜為愛走天涯,但到了密西根之後,他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大材小用的結果讓他適應不良,薇兒麗看他這樣也不開心。原本籌備中的婚事,最後因為兩人事業發展腳步的不同,漸漸從「何時舉行」,變成「要不要舉行」,兩人也分道揚鑣。


薇兒麗的姊姊蘇西(Alison Brie飾演,她在【廣告狂人】影集中飾演楚蒂一角)和湯姆的同事兼好友亞歷這一對,和薇兒麗與湯姆正好是對照組。蘇西在薇兒麗的訂婚宴上認識,一夜情過後竟然中獎,而且兩人閃電結婚,辦了一場超浪漫婚禮,後來又生了一個小男娃;他們的速戰速決正好和薇兒麗與湯姆形成強烈對比。


接下來,按照好萊塢的浪漫喜劇模式,兩個男女主角當然又和好如初,並且牢牢牽好對方的手,不再輕易放掉。


我覺得劇中主角遭遇的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碰到的,我自己也有遇過這樣的取捨問題,但差別在於我沒有什麼可取捨的,我只能接受而已。因為對方是外國人,由於種種因素不能也不想定居在台灣,於是我就是必須適應的那一方。我相信很多外國配偶都遇過這樣的考驗,薇兒麗和湯姆還只是在同一國內,異國伴侶通常不是住在其中一方的國家,就是住在第三國,挑戰更大。我不確定自己會贊同劇中男主角父母說先結了再講這種說法,他們的理由是「婚前會有的問題婚後還是會有」。所以啦,既然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劇中人最後還是結婚,只能說,這樣才符合浪漫喜劇公式吧!一個人要能發展潛力,生命才會茂盛,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卻有人因為「在一起」的關係而不能好好發展,那麼即使再好的感情,久了也會在怨氣和不甘的發酵下變成一池餿水。


拙琴,04/09/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slo, 31 August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的故事改編自路易馬盧1963年經典名作【鬼火】(Le Feu Follet)和皮耶-迪厄拉荷歇爾(Pierre Drieu La Rochelle1931年的同名小說,描述主角安德斯從勒戒所出來後度過的一天。


電影以一系列剪接的畫面開場,旁白是各種不知名的人們回憶的片段。當安德斯第一次出現時,觀眾看到他抱了一顆大石頭走入水中,意圖尋死,但最後並未成功。



Anders et Thomas  


他得到面試的機會,因而暫時離開勒戒所。趁著這個機會,他試圖和自己的過去搭上線。然而,安德斯的努力多半只是徒勞,而這使得他顯得格外孤獨。安德斯像幽魂一樣在奧斯陸街頭走著,他先去找昔日好友湯馬斯。兩人都愛好文學,安德斯曾經是前途看好的文學新星,而湯馬斯如今已為人夫、為人父,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小孩,擔任文學教授。湯馬斯向他坦承自己生活的平庸,和妻子之間也不再有火花,兩人最重要的共同活動只剩下電玩遊戲。當安德斯向湯馬斯透露自殺的念頭時,湯馬斯雖憂心並要他保證不做傻事,但自殺的烏雲仍然從頭至尾籠罩在安德斯四周。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劇情設計和湯姆‧福特的【摯愛無盡】(A Single Man)有神似之處:在【摯愛無盡】裡,柯林‧佛斯所飾演的大學教授經歷喪失同志戀人的悲慟,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以「生命中最後一天」的心情看待周遭的一切,每一樣事物都呈現出不可思議的絕美面貌。


Oslo, 31 August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的安德斯則因吸毒傷害了他的人際關係,糟蹋了他的才華和事業。他打了好幾通電話給昔日女友,女友的電話永遠沒人接聽,而他的留言也從來沒人回覆。他和姐姐妮娜約在餐廳見面,結果是妮娜的朋友代表出面,因為妮娜暫時不想見到他。他去參加雜誌編輯的面試,對方對他的履歷表示欣賞,他對雜誌也提出了具體意見,但當面試者問他為何履歷上好幾年空白時,他直言自己吸毒的過去。面試者並沒苛責他,反而是他過早放棄,執意提前離場。他參加朋友聚會,一直等不到預定出席的湯馬斯,卻和也是昔日老友的瑪麗安有了一些惆悵的對話。有了兩個小孩的湯馬斯坦承目前生活的平淡,和男友在一起好幾年,肚子始終沒動靜的瑪麗安,則對此若有所失。


Oslo, 31 August  


他遇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人:毒販、勾引前女友的男人、帶著兩個美麗女伴的陌生男人,但這些人來來去去,卻未能真正和他產生連結,他的孤獨仍然深不見底。帶著這樣的距離,又或是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念從未真正離去,安德斯用一種冷冽的眼光觀察著周遭的人們。有一幕很能說明安德斯的孤絕,那是他在一家咖啡館裡,聽著隔壁桌的客人談著各式各樣的話題,或開心或憂傷,或朝氣勃勃充滿希望,然而這些人和他之間即使靠得這麼近,終究是陌生人。他無法進入他們的生活中,也無法回到自己曾擁有的生活中。他過去曾有的連結在毒品的影響下多半已經崩壞,殘存的部份則繞開他自行發展。導演用簡潔的鏡頭凸顯這回不去的事實;電影在時而幽默的淡淡哀傷基調中鋪陳,奧斯陸陽光普照卻人煙稀少的街頭反映主角的內心光景。


片尾主角最後一次出現後,導演像跑馬燈一樣回顧安德斯在這一天內曾經去過的地方這次是一個人也沒有的空景。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的演員們生活化的演技,讓人感覺就像確實會發生在真實生活中的故事。飾演安德斯的Anders Danielsen Lie多才多藝,兼具醫生、歌手與演員三重身分。十一歲就出道的他,在【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削瘦的外型和內斂的演技,增添不少角色的可信度。有趣的是,他戲裡戲外都叫安德森,連他戲裡戲外的伴侶都叫做Iselin(戲裡的那位Iselin不願再理他)。


拙琴,02/09/12







  • 留言者: Kai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7-16 09:48:49

拙琴您好,
我們是美昇國際影業Maison Motion,

很喜歡您這篇文章對於主角在咖啡廳裡心境的描述,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即將上映,
希望能將這部電影及您的文章推薦給大家,
請問是否能夠借我們引用呢?
屆時會註明作者及原文出處,謝謝您。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我們。
Kai
美昇國際影業
E-mail:blackgo520@hotmail.com.tw

版主回覆:(09/03/2012 06:59:16 PM)


Kai您好:

沒有問題,只要註明作者和原文出處,歡迎引用!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