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ous Surveillance/The company you keep  


【捍衛真相】改編自尼爾高登(Neil Gordon)同名暢銷小說,談的是美國極左翼激進團體「地下氣象人」的故事。不像義大利出產許多正面、側面提及上世紀七〇年代赤軍旅的恐怖活動,如【燦爛時光】(La meglio gioventù)、【再見,長夜】(Buongiorno, notte)等電影,極左派運動這主題,在美國電影裡幾乎不存在。


是什麼促使一群年輕人,在三十年前犯下這樁銀行搶案,並造成保全死亡?當初的那群嫌疑犯,三十年來全部改名換姓,躲避FBI的追查。為什麼蘇珊莎蘭登飾演的Sharon Solarz決定全盤托出?一位負責調查這事件的年輕記者班雪帕(西亞李畢福飾)在查訪的過程中,揭發了拒絕為蘇珊莎蘭登辯護的詹姆斯格蘭特(勞勃瑞福飾),就是當年「地下氣象人」的一員傑森西奈。在逃亡之際,他將女兒托給哥哥照顧,自己出發造訪昔日隱姓埋名的夥伴,要找到昔日情人咪咪羅利,讓她證明自己的清白。


The company you keep  


班雪帕憑著記者的直覺,挖出越來越多真相。然而,他揭發出的真相越多,FBI就越靠近他們三十年前所錯過的獵物。他寫的報導或許會讓這間當地報社名聲鵲起,卻會葬送許多無辜人士的幸福。


跟許多同類電影一樣,【捍衛真相】運用了「眼見非真相」的梗達到出人意表的效果,並啟動了記者心中善惡的良心掙扎。到底是該報導,讓老闆開心、升官發財好,還是適可而止,讓歷史成為過去,給無辜下一代一個未來?【捍衛真相】裡的「地下氣象人」從充滿理想的少年,過渡到膝下有兒女的中老年父母,再有理想,都會做某種程度的妥協。這種為兒女的妥協反而讓我很感動。不是他們不想飛了,而是他們把羽翼交給子女。這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


The company you keep  


這部電影集合了許多硬底子演員:勞勃瑞福、蘇珊莎蘭登、尼克諾提、茱莉克利斯蒂。隨著他們年紀漸長,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他們的演出了。勞柏瑞福應該是裡面年紀最大的一個,當我開始對電影有興趣,他年紀已經很大了。尼克諾提,當我二十歲前後,記得他還是性感男星,如今成了大肚阿伯。相對與男星的滄桑感,片子裡的女星都保養的好些。與其說是滄桑感,倒更流露出歲月的韻味。新一代的演員也表現的不錯,一些新面孔都清新可喜。


真相從來不是那麼絕對,糾結的過去讓人更有回味的空間。


拙琴,28/05/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iquez pour agrandir


這兩天拿到了【奧茲大帝】和【波烈特】之後,先看了一段【奧茲大帝】,雖然畢竟是迪士尼出的影片,視覺效果和卡司陣容都很強,但劇情真是薄弱的可以。確實適合闔家觀賞,但要談劇情深度,就乏善可陳了。看了一半,決定「轉台」看波烈特這部片在法國上映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下片,但當時以貌取「片」,以老人家為主角的海報,引不起我的興趣。豈料,這位看似平凡的波列特奶奶,快狠準程度驚人,絕不輸1990Etienne Chatiliez【達尼爾阿姨】(Tatie Danielle)。


波烈特】的片頭敘述波烈特奶奶年輕的幸福時光。轉入正片時,波烈特奶奶的生活已經人事全非:丈夫去世十年,從前經營的餐館換了老板,她每個月只能領取微薄的退休金,因為積欠帳單,公寓裡值錢的物品被強行抵押。在市場裡,波烈特和人搶著撿拾攤販不要的食物,而在她住的郊區大樓中,已不復往日風光,毒品交易盛行,成了毒梟出入,治安堪慮的地方。



經歷艱困生活的折磨,波烈特對所有人都很惡毒,並直言不韙她討厭女婿和孫子,是由於他們的膚色。連對自己的女兒,波列特都態度冷淡。當她因為家當被拿走受到刺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勢下,決定也從事收入可觀的毒品交易,並經營的有聲有色。豈料,她搶了地頭蛇的生意,不得不另尋出路,從事另類毒品交易。




本片劇情十分貼近下層社會生活,結合「退休金無法抵抗節節高升的生活費」,以及「郊區毒品交易層出不窮」的社會現象,既讓人看得心有戚戚焉,又為阿嬤找到生活新方向,用這種另類方式找到事業第二春而振奮。故事結尾,雖然阿嬤和同伴仍然必須接受司法制裁,但是面對捉襟見肘,鋌而走險的阿嬤們,導演給了一個合乎情理法的判決,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最後阿嬤還轉移陣地,將她的獨家名產移師國外,並且完全合法正當。結局的安排,令人叫絕。波烈特】是今年法國又一齣具有親和力的喜劇片。


拙琴,26/05/2013


 



  • 留言者: ruby
  • Email:
  • 網址: http://komelissa.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3-05-26 10:23:31

好像滿好看 我喜歡這種關於社會方面又不失絕望的處理手法 想看

版主回覆:(05/24/2013 09:38:59 AM)


非常爆笑!沒預料到會這麼好笑,不錯看!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任Canal+氣象小姐夏洛特‧勒崩(Charlotte Le Bon)和法國新生代演員拉斐爾‧培松納茲(Raphaël Personnaz)合演的愛情喜劇。故事敘述湯瑪因為不想生兒育女,也不想給承諾,結果給瑪麗甩了。一年後,湯瑪還是心繫瑪麗。在偶然的機會下,湯瑪代替鄰居照顧她襁褓中的嬰兒。他靈機一動,想運用這個機會扮演好爸爸,讓瑪麗回心轉意。


這部片很適合腦袋想放空的時候觀賞。電影史上多少男人碰上娃的影片─【三個奶爸一個娃】、【九月懷胎】、【命中註定多個你】......【嬰兒車攻略】就像一盤清粥小菜,我不期待這部片能變出什麼新花樣,最後倒也看得挺開心。拉斐爾‧培松納茲外型不錯,雖然不常演浪漫喜劇,但是喜感發揮得很好,和小嬰兒對戲的部份,比跟女主角的對手戲更有趣─這也是全片的重點。雖然他的演出談不上創新,但是他演這個臨時老爸挺好玩的,尤其是當他不耐煩而對不會講話的嬰兒罵出「fais chier!」(你很煩!),小孩被他罵哭之後,他又趕快抱起來哄的畫面,很是可愛。


 


【嬰兒車攻略】是來自魁北克的夏洛特‧勒崩,在法國演的第一部電影。她以前曾經擔任Si Lolita香水的代言人。她在Canal+的時候,講話刻意保留了魁北克口音。在這部片裡,則完全用巴黎口音演出。她的長相甜美可愛討喜,在【嬰兒車攻略】之後,又演了【泡沫人生】(L'écume des jours)。看她的表現,將來應該還有很多機會看到她的演出吧!


拙琴,21/05/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咎愛】是目前定居法國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拍的第一部法語片,也是2013年坎城影展競賽片。它在坎城上映的日子,也是它在法國做商業放映的日子。【咎愛】的背景在巴黎地區,跟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分居風暴】一樣,都以離婚為主題,主角們雖然和【分居風暴】完全不同,但在精神上層次很像是【分居風暴】的續集。



影片一開始,飾演瑪麗的貝黑妮絲‧貝喬(Bérénice Bejo)到機場迎接從德黑蘭飛到巴黎的前夫阿馬德(阿里‧穆薩法飾)。兩人隔著玻璃講話的一幕深具意義,象徵已經沒有愛的雙方,無法溝通的現狀。阿馬德此行是來簽署正式離婚文件,順道探望許久不見的孩子們。瑪麗沒有幫他安排旅館,而是讓他住在家中。阿馬德看到一個陌生的小男孩福阿德,那是瑪麗新男友薩米爾(塔阿爾‧哈乙姆Tahar Rahim飾演)的兒子。上法庭的當天,瑪麗才告知阿馬德,她懷了薩米爾的孩子。......



阿馬德從瑪麗口中得知,她和第一任丈夫生的大女兒露西關係惡劣,瑪麗希望阿馬德能和她談一談,了解她究竟在想什麼。阿馬德原以為她只是單純的叛逆青春期,討厭母親選擇的第三任男友,但當他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露西為了阻止母親和新男友在一起,導致了一場人倫悲劇,那才是她不想回家的真正原因。在藥房工作的瑪麗,愛上經營乾洗店的薩米爾。後來薩米爾的太太自殺,急救後一直呈植物人般的昏迷狀態。


阿馬德的到來掀起每個人對往事的回憶。【咎愛】有著像【分居風暴】一般的洋蔥式敘事:剝完一層,裡面還有好幾層。一面剝,就一邊流眼淚。這是個沒有誰對誰錯的故事,因為阿馬德、瑪麗、薩米爾、露西和洗衣店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行動的理由,每個人都不是潔白無暇。或許最可憐的是小孩子,畢竟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影片中,露西對母親的感情生活感到厭倦,並責怪母親,每次跟一個男人在一起,沒隔幾年那個男人就跑了。瑪麗和第一任、第三任丈夫都有生小孩,唯獨和阿馬德沒有子嗣。薩米爾的太太昏迷後,他帶著福阿德住進瑪麗家裡。這種複雜的重組家庭,在法國社會極為常見。阿斯哈法哈蒂成功的捕捉了這種脆弱又衝突的家庭關係,並讓道德困境和情感糾纏在這個心有千千結的家中,因前夫的到來而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幾個演員都演得很精采,除了貝黑妮絲‧貝喬和塔阿爾‧哈乙姆之外,飾演露西的寶琳‧布雷(Pauline Burlet)特別搶眼。塔阿爾‧哈乙姆和阿里‧穆薩法的表演,一開始都很淡然,隨著劇情發展,才漸漸露出淡然表面下的各種疑慮。電影結束的那幕十分動人:薩米爾去醫院看昏迷的妻子,他在自己頸間噴上慣用的香水讓妻子聞,希望她能有反應。最後,她仍然沒有醒過來,但是,她握住了他的手。......


整體而言,阿斯哈法哈蒂在法國拍的這部【咎愛】挺不錯,但我個人會更喜歡【分居風暴】些。


拙琴,19/05/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ffiche du film



大約國中或高中的時候看過【大亨小傳】原著,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細節雖已隨著時間流逝而模糊,但故事是一直記得的,因為它再簡單不過:蓋茲比,一個出身神秘的富翁,擁有全世界,却不能擁有最心愛的女人─黛西。五年前,她沒選擇蓋茲比,却選擇了另一個富豪湯姆布坎南(喬爾埃哲頓飾)。蓋茲比認定,黛西沒選擇他,完全是因為他當時口袋空空,所以,只要他揚名立萬,佳人就會回心轉意。他刻意在她家對岸買下一棟豪宅,目的就是為了接近她。海灣對岸閃爍的綠光,代表著他極度渴求,却無法被滿足的願望。為了讓自己在這棟大宅院裡不那麼孤單,蓋茲比成天大宴賓客,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當時正是美國禁酒的年 代,但紐約的上流社會却完全不受影響,反倒變本加厲,加倍沉浸在爵士樂的夜夜笙歌。
Photo 5 pour GATSBY LE MAGNIFIQUE EN 3D


故事的敘述者─蓋茲比的鄰居─尼克卡拉威(陶比麥奎爾飾)旁觀著這一切,同時也參與了整個過程。就像他在電影中所說的:他既在裡面,也在外面。這種尷尬的地位,讓他雖不是蓋茲比那樣的第一主角,却擁有比主角更高的曝光率,和不輸主角的內心衝突。他原是華爾街的交易員,個性純真坦誠,但在蓋茲比被暗殺後,他天真善良的世界也跟著毀滅了。蓋茲比生前來往的那些人,包括黛西在內,沒有一個來參加葬禮,他是唯一出席的人。

蓋茲比的故事,非常符合巴茲魯曼的風格:浮誇、華麗而熱鬧,影片剛開場時尤其如此。巴茲魯曼選擇在這個以1922年為背景的故事中,注入現代元素。不滿足於直接套用爵士樂,而是將二○年代紐約的音樂,和Jay-Z、與Lana Del Rey的歌曲做了融合。乍看之下似乎格格不入,搭配的結果卻令人拍案叫好。


我對巴茲魯曼誇張華麗的風格,並未特別鍾情,但是不知不覺也一路看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紅磨坊】、【澳大利亞】這些影片。這次巴茲魯曼自【澳大利亞】後,睽違五年的新作,多了一些以往所缺乏的元素,那就是黑暗。這元素在魯曼以往的作品固然也存在,卻一直並不特別深刻。在他的【大亨小傳】中,這黑暗的來源不是別的,正是表面的燦爛。隱藏在那奢華表象下的,在那偌大豪宅、黃色跑車、開不完的宴會背後的,只是一個孤獨的男人,而這男人其實出身卑微。出身北達柯塔州,早年逃家,給自己改了名字,用可疑的方式取得錢財。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他無法用金錢取得的女人,一個別人的太太。這種得不到的遺憾,這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怨嘆,貫穿了整部作品,而我們能感受到,他對外宣稱的生平是捏造的,來源不明的金錢是短暫的,他全心全意相信的愛情是假相,他最愛的女人,即使知道丈夫有外遇,事實上並不愛他。最可怕的是,他相信過去的幸福可以重來。相信這一點,個人的毀滅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蓋茲比的世界離我們有九十一年之遙,但巴茲魯曼很大程度的讓它與我們的年代產生關聯:股市榮景的背後,金融危機一觸即發,紙醉金迷的生活,終未能避免曲終人散的淒涼結局。


Photo 3 pour GATSBY LE MAGNIFIQUE EN 3D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我很喜歡他的表演,他近年的演出越來越深刻,從【真愛旅程】、【全面啟動】、【強‧艾德格】、【決殺令】到【大亨小傳】,雖然每部電影整體成績未必傑出,但他的表演確實可圈可點。我們是同年代人,而且生日非常接近,所以,與其說他是我的偶像,每次看到他又有新的作品,我的反應反倒是:「那我又有什麼成就呢?」


另一位主角,看起來憨厚可愛的前任蜘蛛人陶比麥奎爾,他在這部片裡的表現也和以往的戲路不同,從光明遁入黑暗,並以書寫療傷的過程,讓人見識到他的另一面。


飾演黛西的凱莉墨里根,她在裡面的扮相,看起來就像個小女孩。我有一點懷疑,為什麼蓋茲比會對她死心蹋地?她看起來不像是個會讓人神魂顛倒的女人。這是我覺得比較弱的一環。

結論:推薦!這部【大亨小傳】有現代感,同時又忠於原著精神,是今年的大作。畫面美、配樂佳,演員都有一定水準。巴茲魯曼這部精雕細琢的作品,沒有辜負眾人的等待。


拙琴,16/05/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留言者: 王仔標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5-20 15:27:26

台灣也正在放映這部片子

版主回覆:(05/17/2013 02:53:12 PM)


我知。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意間看了【愛情避風港】這部影片。裡面的演員除了喬許杜哈明(【變形金剛】、【命中註定多個你】)之外,對我來說都是陌生面孔。



 



影片改編自【戀戀筆記本】原作者尼可拉斯史派克的小說作品。故事一開始,觀眾看到凱蒂從犯罪現場倉皇逃脫,搭上往亞特蘭大的巴士,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南波特落腳。而一位來自波士頓的警察,四處張貼要犯通緝,嫌犯就是凱蒂。凱蒂在南波特這個鄉下小城落腳,和數年前妻子因癌症去世,獨自撫養一兒一女的亞歷克斯逐漸互生情愫。故事的重心就放在凱蒂身上的祕密,以及她和亞歷克斯之間戀情兩者的衝突。


影片本身拍得還不錯,賞心悅目,加上一點驚悚元素。只是劇情比較制式化,又因為演員名氣較低,看起來更像電視電影些。唯一令人意外的是凱蒂在南波特認識的女性朋友,經常陪她散步回家,還促成了她跟亞歷克斯的交往。電影最後揭曉她的真實身分時,令我小小的吃了一驚。這一招安排可說是神來之筆。


拙琴,12/05/2013



  • 留言者: 請問凱特的新女友是不是男主角的太太?不是得癌症過世了嗎?這裡我看不懂.謝謝.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5-16 01:09:32

請問凱特的新女友是不是男主角的太太?不是得癌症過世了嗎?這裡我看不懂,謝謝.

版主回覆:(05/21/2013 11:12:18 AM)


男主角的太太癌症去世,凱特是男主角的新女友。
「凱特的新女友」:這指的是她在南波特認識的新的女性朋友。





  • 留言者: 謝謝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5-16 07:55:04

請問快要結局時怎麼出現凱特的新女友?她是男主角的太太嗎?

版主回覆:(05/16/2013 06:03:50 AM)


不是快要結局才出現,是她到南波特就認識的新朋友.





  • 留言者: 謝謝您.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5-16 08:02:31

您說電影最後揭曉她的真實身份?請問是哪一段?不好意思.看了一頭霧水,又想弄個清楚.

版主回覆:(05/16/2013 08:15:42 AM)


您好,直接去看最快喔!我在這邊說太清楚,把劇情都說透了,別人就不用看啦!





  • 留言者: coreyabby
  • Email:
  • 網址: http://coreyabby.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3-06-17 15:51:20

那是鬼魂~~


版主回覆:(05/16/2013 08:16:55 AM)


飄~~~飄~~~飄~~~

我是來亂的~^^





  • 留言者: 訪客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7-13 07:09:23

對阿 超怪的,代表他自以為是好朋友的那個女生其實根本一直都不存在?!
超無法理解~~~~ :(

版主回覆:(06/17/2013 07:30:12 PM)


應該說,曾經存在。





  • 留言者: 啊奶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7-17 06:22:16

結局還是想不透,最後男主角給女主角的那封信不是癌症過世太太寫的嗎?那為什麼是女主角的朋友寫的啊?女主角的那個鄰居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

版主回覆:(07/13/2013 08:22:04 AM)


女主角的朋友=女主角的鄰居=男主角過世的太太





  • 留言者: 12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8-28 05:14:20

我是覺得結尾的安排不太意外,前面劇情就有暗示了,尤其是她託夢警告女主角,太明顯了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大勢大的製藥集團似乎帶給史蒂芬索德柏不少靈感,他的【全境擴散】Contagion和宣布息影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藥命關係】,都和藥廠有關。說來也巧,我上一部看的索德柏電影,就是【全境擴散】。


Side effects  


不同於【全境擴散】驚心動魄卻缺乏更深度發揮的劇情,【藥命關係】可說是一次漂亮的反擊。劇情敘述艾蜜莉(魯妮瑪拉飾)和馬汀泰勒(查寧塔圖飾)這對年輕夫妻,原本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逍遙日子,然而某天馬汀卻因內線交易被捕入獄。丈夫服刑的四年間,艾蜜莉因憂鬱而就診。馬汀出獄後,計畫和艾蜜莉搬到休士頓,這項變動讓她憂鬱症日益嚴重,甚至企圖自殺。受傷住院期間,精神科醫師喬納森班克斯(裘德洛飾)要求她住院治療憂鬱症,但艾蜜莉希望回家,並到他的診所定期就診。


班克斯醫師聯絡原本治療她的賽伯特醫師(凱薩琳麗塔瓊斯飾)了解她的病史。他起初開給艾蜜莉的抗憂鬱藥物無效,於是嚐試一種剛上市的新藥。一開始艾蜜莉的確好轉,但此種藥物引起的強烈副作用卻讓艾蜜莉與馬汀夫妻倆生活大亂。艾蜜莉成了兇手,但後果卻由班克斯醫生承擔。聲譽盡失,被人嫁禍的班克斯醫生不甘示弱,決定為自己洗刷冤屈。


Side effects  


Burns的劇本很巧妙地先讓人以為藥廠是兇殺案的罪魁禍首,然後又藉由班克斯醫生抽絲剝繭、設下陷阱,最後不僅真相大白,還反過來將了真正加害者一軍。寫作手法非常高明,而幾個演員精采的演出則讓觀眾先相信導演和編劇的安排,末了不禁暗叫「真有你的」。這種看似如此,實則不然的驚悚推理劇,看來頗為過癮。


查寧塔圖出場三十分鐘就消失,這個設計跟【末路車神】裡雷恩葛斯林的角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凱薩琳麗塔瓊斯的角色,算是劇中較弱的一環。差不多童山濯濯的裘德洛,這幾年漸漸擺脫性感偶像之名,在這部片裡有很好的發揮。魯妮瑪拉飾演的艾蜜莉,先是讓人同情,接下來就是一串的「!」,角色性格複雜而戲劇化。她的演出十分投入,很有潛力成為實力派女星。


拙琴,11/05/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pside Down  


三月出了許多吸引人的影片,四月卻陷入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窘境。五月,似乎因為有坎城影展,又突然一堆吸睛的影片:【慾謀】(Stoker)、【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顛倒世界】(Upside Down)......目不暇給,恨不得有足夠時間全部看完。


【顛倒世界】是阿道貢獻的影片。阿道找到這部片時,很高興的說:「太好了,這樣省得我去戲院看這部;它看起來好像一般般。」看完阿道口中疑似「一般般」的【顛倒世界】後,我倒覺得還滿OK的!尤其看過【雲圖】之後,個人喜歡上吉姆史特格斯Jim Sturgess)。【顛倒世界】的劇情雖然有未完成之感,吉姆史特格斯和克絲汀鄧斯特的演出卻彌補了略嫌貧弱的劇本。


Photo Photo


話說在一個存在著雙引力的世界裡,生活在底下世界的亞當,愛上了上層世界的伊達。兩個世界雖然彼此看得到,卻嚴禁互相往來。底下世界灰暗、貧窮又骯髒,上層世界富裕、文明又進步。而兩者之間則由一個相連的高塔Transworld相連。由於一次意外,伊達忘了亞當。十年後,亞當仍對伊達念念不忘。有一天,他無意間發現伊達還活著,並在Transworld工作,便千方百計要見到她。


這個故事的原形不脫幾百年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只是換上了科幻背景。真愛超越引力的侷限,這口號並不特別吸引人,但是吉姆史特格斯和克絲汀鄧斯特就很吸引我了。吉姆史特格斯調皮的樣子,配上活潑可愛的克絲汀鄧斯特,還有上下顛倒的特效,很有可看之處。可惜電影太短了,結局草率了些,感覺故事還沒講完,如果可以多補強半小時好好做交代,整部片會更形神俱足一些。


拙琴,08/05/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nnah Arendt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漢娜‧鄂蘭的理論,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個年代關於漢娜‧鄂蘭的書,有麥田出的《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有沒有讀過這本書,連我自己都不能確定,因為以前在舊家的書多半散佚。她對於極權主義的論述,如今早已不復記憶,但我對於她跟海德格之間頗受爭議的戀情,還有一點斑駁的印象,程度和我對於西蒙波娃-沙特這一對政治哲學家伴侶的理解差不多。


雖然是在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上映,但是【漢娜鄂蘭】這種片,受限於題材的關係,不是那種能夠在大多數戲院上映的大眾電影。它四月二十四日才在法國上映,五月一日跑去看的時候已經排在一間小小的放映廳,觀眾坐滿了估計也不會超過一百人。看樣子,再過一、二個禮拜大概就要下片了。



Hannah Arendt


導演瑪格麗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作品向來有著關注政治與女性的傳統,例如【玫瑰圍牆】(Rosenstrasse)、【諾言】(Das Versprechen。雖然本片看似是漢娜‧鄂蘭的傳記電影,實際上導演的焦點集中在她為《紐約客》雜誌採訪納粹親衛隊中佐軍官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原本讀者期待她大加撻伐艾希曼,結果她卻提出了「邪惡的平庸」說法,認為艾希曼是一個服從上級命令的平凡人,而納粹正是利用這一特性,讓千千萬萬的平凡德國人成了大屠殺的幫凶。她並指出有些猶太首領出賣了自己的同胞,如果猶太人只是一盤散沙,可能還不會送掉幾百萬人的性命。如此政治不正確言論一出,使她立馬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不僅學校要辭退她,黑函滿天飛,某些朋友也和她針鋒相對。漢娜‧鄂蘭只得暫居鄉間避風頭。


影片偶爾穿插她年輕時與海德格來往的段落。漢娜‧鄂蘭和海德格的關係,對照她的著述言論,往往令人迷惑。在電影中,漢娜‧鄂蘭後來和海德格做了明顯的切割,並在與布里歇(Heinrich Blücher)的婚姻中得到丈夫的全力支持。


芭芭拉‧蘇科娃(Barbara Sukowa)詮釋這位為求真理,力抗外界質疑聲音的不凡女性。表演擲地有聲,尤其最後在課堂上慷慨陳述,十分精采。看這部片時,因為哲學概念抽象,不容易馬上理解,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字幕,但即使這樣我也不確定真的完全看懂裡面談政治理論的部份。最好對漢娜‧鄂蘭的著作理論稍微有一點理解再去看電影,比較不會有看沒懂。


拙琴,05/05/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ud  


兩個十幾歲的少年,在島上遇到一個叫「泥土」的陌生男人。艾利斯好心帶食物給他,和他形影不離的奈克原先不想理會,後來也加入了幫助「泥土」的秘密行列。「泥土」說自己從小在這裡長大,因為殺害欺負青梅竹馬女友珠妮柏的暴力先生而浪跡天涯。回來這裡是為了帶著珠妮柏一起逃亡。隨著時間過去,艾利斯和奈克和「泥土」也結為好友,並在仇家面前幫他掩飾,甚至為此遭受生命危險。


【泥土】讓我想起【湯姆歷險記】,但不是馬克吐溫的原著--因為我從未讀過原著--而是小時候一遍又一遍重播的卡通。在河面寬廣的密西西比河邊,艾利斯和奈克住在河畔簡陋的鐵皮屋裡。雖然房子很簡陋,但是兩個孩子非常喜歡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導演花了不少心思描繪兩個主角的日常生活:艾利斯父母不合,正在鬧離婚,他自己則經歷了從初戀到幻滅的傷心過程;奈克是孤兒,由配戴陽春潛水鐘在水中「撿破爛」的叔叔養育長大。


Mud  


至於主角「泥土」,則是近年少見的馬修麥康納。他是那種外型出色,但未能演到真正發揮演技的角色的演員。在【泥土】裡,他從頭到尾看起來就是髒兮兮的樣子,但這位今年四十四歲的演員,卻很難得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他是兩個孩子充滿好奇的對象,是他們不清楚來歷的朋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填補了他們不完整家庭的父親角色。他和珠妮柏之間的感情糾葛,引起對面鄰居湯姆的評論,對照艾利斯自身經歷,同時也啟發了處於懵懂年紀艾利斯的情感教育。


【泥土】前半段累積的懸疑能量,在影片結束的地方引爆出來。先是從艾利斯受傷入院,再到最後雙方人馬大開殺戒。在水流與陸地之間,河邊看似平靜,血戰卻可能隨時發生。


Mud  


下星期很多人放長假去,今天等於是工作最後截止日期,忙翻天,壓力有點大,晚上決定跑去電影院瞇一下讓心情平靜下來,順便看這部片減壓。看完後,心情確實也轉換過來了。


導演傑夫尼可拉斯在【歷劫重生Take Shelter】後執導的【泥土】,題材雖然經典,但是說得巧妙,節奏掌握要得,是一部在水準之上的作品。目前在巴黎上映的是小放映廳,大概電影院不期待這部片會大賣吧?


拙琴,03/05/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in dans la main  


身兼導演兼演員雙重身分的華蕾莉董澤利,再度和前夫傑瑞米艾肯合作的影片。


嘴對嘴的吻是一種奇妙的碰觸。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裡,吻都擁有近乎神性的力量:白馬王子吻醒睡美人、救醒誤食毒蘋果的白雪公主......。有句話說「一吻定情」,但是如果根本都沒有喜歡就吻上了呢?那簡直是命運。


Main dans la main  


來自瑪德蓮小蛋糕發源地,法國洛林地區Commercy小鎮的裘金,在鏡子店工作。原本和姊姊維荷要去摩納哥參加大賽的他,在去巴黎歌劇院修補受損的鏡子時,巧遇舞蹈總監艾蓮。裘金發現她在哭,兩人不知怎的接了吻。就在這命運般的一吻後,兩個陌生人從此不由自主地動作一致,被迫二十四小時形影不離。年齡和身分地位相差十萬八千裡的男女雙方,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認識對方。女方發現男方的姐姐是個熱愛舞蹈的郵差,男方則要面對艾蓮情同姊妹的女友。


影片的構想非常有趣,敘述方式延續著董澤利/艾肯合作的明快節奏,並且始終帶著一絲幽默。我不是特別喜歡Valérie Lemercier,不過這個角色很符合她一向的布爾喬亞形象,她也演得很稱職。倒是艾肯露了一手舞蹈才華,為裘金後來的發展留下了可信的伏筆。真要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說這部董澤利/艾肯合作的產品,還是「輕」了些。不過,作品本身相當容易進入,十分平易近人,老少咸宜。


拙琴,29/04/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 Cage Dorée  


法國是多民族國家,雖然平平都是法國籍,但是長得不一樣就是會分。顏色不一樣肯定會分,顏色一樣還是要分。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某某畫家是「西班牙裔法國人」(français d'origine espagnole),某部長是「韓國裔法國人」(française d'origine coréenne),......基本句型就是「français d'origine xxx」。


2010年的【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Les femmes du 6ème étage)以法國的西班牙女僕為主題,2012年,法國的葡萄牙移民有了屬於他們的電影,這就是【金色籠子】。和【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一樣,【金色籠子】也以小人物為主角,描述瑪麗亞與荷西和他們出生在法國的一兒一女,這一家人的故事。瑪麗亞擔任巴黎富人區的公寓門房,荷西是建築工地的工頭(這個設定完全符合刻板印象)。他們非常盡責,畢生賣力工作,得到鄰里的尊敬。


cage-doree  


有一天,這家人突然接到一封信,通知荷西的哥哥在葡萄牙去世,遺囑指定他為大片土地與葡萄園、企業繼承人,條件是必須回葡萄牙管理公司。正當他們這對老好人在掙扎要不要放下這些需要他們服務的人們,回老家過舒服生活時,兩夫妻繼承大筆財產的消息早在他們不知情下傳遍鄉里。鄉民全都知道,只有當事人不知道鄉民知道!


【金色籠子】的故事寫得非常逗趣。除了家族間的互動外,「法國裔的有錢法國人」跟「葡萄牙裔法國無產階級」--查理和寶拉之間的戀愛,令人想起【我的希臘婚禮】...但兩人與雙方家長的互動比較沒那麼誇張。瑪麗亞和荷西決心擺脫老好人的標籤,進行一場微型革命的段落,強化他們角色的個性。整部電影在歡樂、陽光的氣氛中進行,節奏也掌握的不錯。【金色籠子】的結尾和【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一樣,回到移民的原生國家,最後還出現一位葡萄牙運動界名人--足球迷一定認得出來。


La cage doree  


本片導演Ruben Alves有葡萄牙背景,他將這部電影獻給自己的父母親。劇中經常可聽到很多簡單的葡萄牙文,或許對一般法國人很簡單,並沒有翻譯出來,但我就聽無了。電影院裡顯然有一些葡萄牙人,因為他們的笑點跟其他觀眾不同。


這個月忙翻了,現在快月底,我才看了第三部院線片,就是這部【金色籠子】。這個月法國沒啥我感興趣的大片,【金色籠子】滿不錯的,至少從頭到尾都笑得很開心!讓人感覺值回票價。


拙琴,27/04/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幾個月前就在電影院看到【泡沫人生】的預告片,當時感覺......非常的米歇爾·龔德利(Michel Gondry,本片導演),很符合他的風格。實際看過【泡沫人生】後,果然一如預告片的印象,充滿童話的奇幻氣氛。


本片改編自柏利斯維昂(Boris Vian)的同名作品。我沒有看過這本書,純粹就電影討論。


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科林(羅曼·達瑞斯飾)與廚師尼古拉(歐馬西,【逆轉人生】男主角)和寵物小灰鼠為伴。他在一個生日宴上認識了克洛伊(奧黛麗·朵杜飾),然而在蜜月旅行的途中,睡蓮侵入克洛伊的肺部,克洛伊日漸虛弱,為了治療愛妻,科林不得不出外工作......


 



劇情概要就是如此,聽起來非常平淡無奇。米歇爾·龔德利將這個平淡的框架,填滿了他各式各樣的瘋狂主意:會動的食物、像甲蟲一樣到處跑的門鈴、跳舞時長到沒有盡頭的雙腿、跑給人穿的白皮鞋、迷戀尚索羅巴特(這角色的靈感明顯來自哲學家尚保羅沙特)的席克......


米歇爾·龔德利在電影裡放了眾多色彩繽紛,目不暇給的裝置,但這也是電影前半段讓人很難進入狀況的原因之一--太美好、太神奇,好像拍給小孩的電影。電影院裡本來人就不多了,放映的時候還陸續走掉四個人。正所謂"幸福的人沒有故事",整部電影一直到克洛伊得了"睡蓮病",才漸漸有了深度。在不知不覺中,原本喏大的房子不僅縮小變形,還有難以清除的頑固蜘蛛網,結束時更是全部被壓扁。是生活的重擔?是心理的負荷?電影開始時鮮豔飽滿的色彩,隨著時間的過去逐漸黯淡,最後甚至轉變為黑白色調。煮菜像變魔法的尼古拉離開了,以前不愁吃穿,愛好時尚、美食還有威靈頓公爵的音樂的科林,由於克洛伊龐大的醫藥費,而不得不從事勞力工作。青春時代,屬於年輕人的美好生活,如今一去不復返。然而,一切的犧牲,並未能阻止睡蓮奪走克洛伊的生命。......


 



和風格類似的【王牌冤家】相比,【泡沫人生】考驗觀眾的耐心。米歇爾·龔德利鏡頭下如泡沫般輕盈的人生,彷彿一個與現實平行的世界,看得見,却不容易入心。即使米歇爾·龔德利提供了眼花撩亂的豐富影像,希望被感動的期待,在影片結束時仍未得到滿足。對我而言,這是一部看起來很多,却少了什麼的作品。


 



拙琴,25/04/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留言者: faith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9-04 06:03:14

台灣這兩日才上映,我也去看了這部片。
一開始的動畫我並不是很喜歡,就如同你所說的太繽紛,太美好,甚至讓我無法進入狀況。
導演想表現心靈層面的意識形態手法,實際上看起來有點壓力。
最後我好像是靠意志力撐下去的。後續的片段有些部分真的太多餘了。甚至很沈悶。對我而言,整部戲看完,只有深刻的意識形態外,甚麼都沒有。

版主回覆:(04/22/2013 02:56:29 PM)


意識形態的表現雖然重要,但對一部電影而言,如果不能打動我也是枉然.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Impossible  


【浩劫奇蹟】去年底在法國上映時,評價普普通通,加上聖誕節檔期大片齊出,於是我也沒有把它列在優先看片的名單上。昨天有機會看過之後,覺得「耶~~?還不錯啊!」真的考慮把這本Studio Ciné Live換掉算了,跟我的口味差太多也!


The Impossible The Impossible   


首先,它的特效比2010年克林伊斯威特老爹的【生死接觸】更逼真和細膩。同樣以20041226日南亞大海嘯為背景,【浩劫奇蹟】講的是一家五口在海嘯中失散又重逢的過程。瑪莉雅(娜歐蜜華茲飾)與亨利(伊旺麥奎格飾)夫婦,和三個兒子盧卡斯、托馬斯與賽門,正在渡假村的泳池旁沐浴幸福時光之際,兇猛的巨浪瞬間襲來。瑪莉雅找到盧卡斯,但和亨利和二個較小的兒子分散。瑪莉雅因重傷,和盧卡斯被人送到醫院,亨利為了尋找瑪莉雅和盧卡斯,不惜讓二個小兒子先和其他災民疏散到山上,獨自留下在一片狼藉中大海撈針。途中,亨利得到另一位也和太太失散的遊客協助,結伴一起到每一家醫院和臨時救災處查詢他們的下落。


The Impossible The Impossible   


表面上,這一家人和其他災民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令我感動的是,瑪莉雅強韌的生命力,以及隨時對人伸出援手的善良。即使身負重傷,在不知道會不會遭受下一波海嘯的威脅下,瑪莉雅還是堅持要盧卡斯和她一起救出求援的小孩;當她情勢稍微穩定之後,她要求盧卡斯在醫院看看有沒有人需要幫忙,而盧卡斯則變成一 個小型協尋中心。年幼的托瑪斯照顧受爸爸之託,照顧年紀比他更小的弟弟賽門,突然從一向被照顧的對象,升格為照顧人的角色。雖然會害怕,但還是很負責的帶緊賽門,認真的表情非常可愛。


全片最大的懸疑點就是這家人從失散和團圓的過程。導演胡恩安東尼奧巴亞納(導過《靈異孤兒院》)把整部片拍得十分扣人心弦,幾個演員的表演也都真情流露,是一部驚心動魄又感人的作品。


拙琴,22/04/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留言者: Brendan
  • Email:
  • 網址: http://brendanwu.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3-04-22 14:33:45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看了後覺得很感人
尤其是海嘯以及浩劫後場景拍得很逼真
算是一部劇情節奏鋪陳還不錯的片子
讓人能夠很容易深入其中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生存的可貴

版主回覆:(04/23/2013 08:36:01 AM)


嗯,而且我滿喜歡娜歐蜜華茲和伊旺麥奎格這兩個演員的
三個童星的表現也很自然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élé gaucho  


2010年,法國導演Michel Leclerc出了一部【人們的名字】(Le nom des gens)。故事敘述父親為阿拉伯人,母親是法國人的巴希雅本穆罕默德,如何運用自身的影響力,甚至和對方上床,來影響對方的政治傾向。這部融合了左派思想與幽默浪漫的愛情故事,在當時得到了影評和票房一致的肯定。女主角Sara Forestier得到2011年凱薩獎最佳女主角獎。


【人們的名字】其實有一部分是導演Michel Leclerc和編劇Baya Kasmi的愛情故事。在【左派電視台】裡,我們又看到了在【人們的名字】中,曾經出現的元素:堅定左傾的主角們、憨厚的男主角、不按牌理出牌的女主角......


【左派電視台】上映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想看。我心想:又是左傾電影!上次不是説過類似主題了嗎?但看過藍光片之後卻挺驚喜的,發現它比我想像的好看多了,算是滿愉快的觀影經驗。這部片的靈感來自於一個真實存在的電視台:波卡電視台(Télé Bocal),在1996年與2000年之間所發生的故事。這個位於巴黎地區,最初由非營利協會所組成的電視台,現在每天仍在午夜時段播出三小時。


Fichier:Telebocal.jpg


在電影中,懷抱著電影夢的維克多,在陪母親上電視節目的過程中,無意間成為電視台實習生,並認識了一群從事社會運動的義工。維克多和尚盧、雅思敏娜、阿多尼等人,開辦了一個為社區發聲的電視頻道。他們沒有天線,設備也很簡陋,因此是在社團活動的場地播出。雖是電視規格,播出的形式卻有露天電影的味道。


維克多和克拉拉之間的愛情故事,很大程度類似【人們的名字】裡,巴西雅和阿蒂爾的愛情故事。不同的是,這次,Sara Forestier飾演的克拉拉雖然也是一個精力旺盛的活潑女孩,卻比巴西雅更不穩定和脆弱。她就像隨時會飄走的風箏,維克多一邊放風箏,一邊往自己的人生路上前進。他瞞著父母自己交女朋友,還有了小孩的那一段,十分滑稽。當維克多回顧這些年在左派電視台的日子,驀然發現他在這些電視片段裡,放進了許多自己的成長過程。而最後,隨著左派電視台的人事異動,他也離開這個自己度過愉快時光的地方,也拉不住克拉拉這隻風箏。然而,生命就是如此。


【左派電視台】有著【人們的名字】裡那種深具感染力的社運朝氣,並把一些社區小人物描繪的有聲有色:年過三十還住在巴黎十六區父母家的艾田、和維克多初見面就要秀「傢伙」的色情片演員吉米、服飾店老闆塞哈諾太太......【左派電視台】充滿著無政府主義色彩,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結尾時維克多來接長大的安端時,那種懷念美好年輕時代的淡淡哀傷。那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種回首來時路的心情。


拙琴,21/04/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慘世界典藏盤  

剛拿到【悲慘世界】DVD的那陣子,我經常放來當原聲帶聽。其實它也有出原聲帶,但是第一版的原聲帶是精選輯,出版時在亞馬遜網站上被批的一文不值。只有二十首歌(如下):




























































































































01
Look Down 天可憐見

02
The Bishop 主教之歌

03
Valjean’s Soliloquy 尚萬強的獨白

04
At The End Of The Day 長日將盡

05
I Dreamed A Dream 我曾有夢

06
The Confrontation 正面衝突

07
Castle On A Cloud 雲端城堡

08
Master Of The House 酒店主人

09
Suddenly 一瞬之間

10
Stars 繁星

11
ABC Cafe / Red And Black 咖啡館/紅與黑

12
In My Life – A Heart Full Of Love 我的一生–愛已滿溢

13
On My Own 形單影隻

14
One Day More 日復一日

15
Drink With Me 與我共飲

16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

17
The Final Battle 最後戰役

18
Javert’s Suicide 賈維自盡之歌

19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人去樓空

20
Epilogue 終曲


其實我也覺得出這張精選輯簡直是在騙錢。這齣這麼重要的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版,原聲帶竟然東漏西漏,出了個四不像。還好他們出了個典藏版,整整比陽春的精選版多出22首歌:,


































































































































































































































































CD2
no 曲目
1
01
Look Down 天可憐見

02
The Bishop 主教之歌

03
Valjean’s Soliloquy 尚萬強的獨白

04
At The End Of The Day 長日將盡

05
The Docks (Lovely Ladies) 碼頭(可愛小姐)

06
I Dreamed A Dream 我曾有夢

07
Fantine’s Arrest 芳婷遭捕

08
Who Am I? 我是誰

09
Fantine’s Death 芳婷之死

10
The Confrontation 正面衝突

11
Castle On A Cloud 雲端城堡

12
Master Of The House 酒店主人

13
The Bargain 討價還價

14
Suddenly 一瞬之間

15
The Convent 修道院

16
Stars 繁星

17
Paris / Look Down 巴黎 / 天可憐見

18
The Robbery 搶奪

19
ABC Cafe / Red & Black 咖啡館 / 紅與黑

20
In My Life 我的一生

21
A Heart Full Of Love 愛已滿溢

22
On My Own 形單影隻

23
One Day More 日復一日

2
01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有聽到人民在唱歌嗎?

02
Building The Barricade 築起堡壘

03
Javert At The Barricade 賈維在堡壘

04
The First Attack 首波攻擊

05
Little Fall Of Rain 落下小雨

06
Drink With Me 與我共飲

07
Bring Him Home 帶他回家

08
The Death Of Gavroche 伽弗洛什之死

09
The Final Battle 最後戰役

10
The Sewers 下水道

11
Javert’s Suicide 賈維自盡之歌

12
Turning 轉變

13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人去樓空

14
A Heart Full Of Love Reprise 愛已滿溢(再現部)

15
Valjean’s Confession 尚萬強的告解

16
Suddenly Reprise 一瞬之間(再現部)

17
The Wedding 婚禮

18
Beggars At The Feast 宴席中的乞丐

19
Epilogue 終曲


如果喜歡這部片,典藏版才能完整呈現劇中動人的旋律,不喜歡的話也根本就不需要精選版啦!對我而言,精選版的存在有點多餘。

我手上的【悲慘世界】錄音,一共有倫敦首演版、法文版(1980/1991)、十周年演唱會版、電影版。原本還有一個國際錄音版本,在搬家時丟了,很惋惜,不過市面上還買得到。就像喜歡古典音樂的人,會收集同一曲目、不同演奏家演出的版本,不知不覺中,也收集了不同的【悲慘世界】音樂劇版本。其實並沒有刻意收藏,只是因為喜歡,就這樣擺在家裡。【悲慘世界】在法國首演以來,已經邁入第三十三年,可以說是橫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活生生的經典作品。

拙琴,19/04/2013




  • 留言者: hidoson
  • Email:
  • 網址: http://hidoson.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3-04-20 11:15:17

電影版原聲帶一開始訂購的時候滿懷期待,當拿到看到曲目真的是傻眼,結果2CD典藏版出了,只好又買了,不過好音樂不嫌多XD

版主回覆:(04/18/2013 06:11:16 AM)


嘿呀!第一版真是青菜出的,要買就要買典藏版。





  • 留言者: Chrissi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4-23 05:36:52

我家老大愛死這電影了,看的時候便從頭哭到尾。買了CD送她後的第一晚聽到含淚而睡!!! 有這麼愛嗎???


版主回覆:(04/20/2013 05:10:25 PM)


從頭哭到尾喲!你家老大很入戲喔!我每次看悲慘世界音樂劇的任一版本也是有流淚啦,但還不至於從頭流到尾。
至於CD,我是沒有聽到哭,但是最近拿到後,幾乎每天聽,呵~~
悲慘世界是會令人上癮的。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斯范桑執導的【心靈勇氣】,同樣是大衛對抗哥利亞,小人物對抗大集團的類型故事。不同的是,這次他選擇從集團內部的角度來敘述。


故事是能源開發公司業務員史提夫巴特勒和搭檔蘇湯普遜,前往麥金利小鎮說服居民簽下天然氣開發案。他們藉著變更為當地打扮,混酒吧和民眾拼感情,以及巴特勒農家出身的背景,拉近與居民之間的距離。


一開始開發案進行的十分順利。碰到政治人士以環保訴求提出質疑時,老練的史提夫單刀直入,馬上說出一個數字。那是他了解政治運作的方式,知道對方有所求,索性省去拐彎抹角,直接討論紅包大小。



最有趣的角力是在年輕有幹勁的環保人士達斯汀出現後,史提夫和蘇馬上被比了下去。達斯汀積極在地方運作,到教室做生動的生態破壞模擬,在酒吧跟居民談笑風生,唱卡拉OK歌喉雖然不怎麼樣,却能夠帶動全場,連史提夫心儀的國小老師,都跟達斯汀約會。蘇以為賄絡他可以擺平,沒想到他拿了錢照樣繼續呼籲大家反對天然氣開發案。


眼看開發案公投在達斯汀攪局下即將落敗,沒想到總公司寄來鐵證如山的資料,使整件事出現大逆轉。這還不只,當史提夫以為大獲全勝後,他却必須和自己的良心挑戰,拿出自己的心靈勇氣。


......



【心靈勇氣】改編自美國權威作家戴夫艾格斯取材美國的真實事件,我不清楚原本真實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是,在我看來,【心靈勇氣】電影的故事,有些天真。


首先,一個在天然氣公司工作的員工,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公司開採的方式,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會有人天真到相信環保人士說的都是在唬爛嗎?還是因為不想聽,聽了就要跟自己的良心過不去,就乾脆假裝看不見也聽不到?


其次,史提夫最後的轉變雖在意料中,但是過於一廂情願和突然。不要忘了,在全世界經濟危機的潮流下,哪個員工不是更看緊飯碗,就怕被裁員?能夠瀟灑的跟老東家公然唱反調的人,恐怕只有政治人物和少數高階主管。史提夫這種自殺式舉動,只能在電影裡出現。不是說他轉變的方向不好--正好相反,他的轉變非常值得敬佩。但是單單因為達斯汀的真實身分就讓他醒悟,嗯,他真的是四處闖蕩過的王牌業務員嗎?葛斯范桑給的支撐點稍嫌薄弱了些。


另外就是愛麗絲,那位可愛的國小老師。通常,在其他類似的片子裡,她的角色會和主角上床。但她沒有。雖然沒有,却也乏善可陳,結果她的戲幾乎沒什麼份量,似乎只是兩男交手的支點而已。她的臉孔很清新,可惜沒有更有力的故事讓她表現。


結論:普普、一般,可以看看。套句阿道的口頭禪:ça se regarde


拙琴,17/04/201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留言者: Brendan
  • Email:
  • 網址: http://brendanwu.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3-04-17 12:08:26

這部片我看過
感覺上之前就有類似的影片
很喜歡麥特戴蒙拍的片子
但最近好像不多
期待他有更多好的作品出現

版主回覆:(04/16/2013 11:49:57 AM)


嗯,跟1993的「永不妥協」劇情類似。

是啊,我也滿喜歡他的,而且他在片裡就是很有親和力,所以這樣的角色怎麼可能會淪落到「邪惡」能源開發公司的那邊呢?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our & Turbulences : affiche Ludivine Sagnier, Nicolas Bedos

現代高壓的生活型態下,浪漫喜劇是很好的調劑,而且喜劇類影片片長通常不會超過兩小時。最近生活比較緊湊,抱著想要輕鬆一下,不要花大腦的心情,進電影院看這部【情事多磨】。

故事很簡單:安端和茱麗是三年前分手的男女朋友,不巧在紐約飛往巴黎的班機上成為隔壁鄰居。她過幾天就要和律師男友結婚,他三年來只有眾多不超過二星期的露水情緣,因而在女友圈中有"二星期先生"的稱號。她想盡辦法躲避這個睡過全巴黎的花心大少,他却打定主意要在七小時的航程中把她追回來。
Amour & Turbulences : photo Ludivine Sagnier, Nicolas Bedos


這種片,看過劇情介紹,結局用膝蓋也想得出來。所以重點不是結局,而是看他們從A點(墜入情網)到B點(分手)之後,要如何從絕望的B點回到甜蜜蜜的A點?(ㄘㄟ......我"中毒"了......)兩人在機艙的對話,巧妙穿插不少兩人從墜入情網到分手的片段。我個人沒有特別喜歡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不過她的外型活潑俏皮,和幾位電影大師合作過一些作者電影之外,也在【巴黎小情歌】演過感情戲,的確很適合這樣的戲路。至於Nicolas Bedos,他爸爸是法國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他本身在戲劇界也發展多時,另外還為時事雜誌撰寫專欄,是一個多方位發展的藝人。他的外型很符合劇情角色設定,安端連上個廁所都可以遇到夢中情人,還在吃奶嘴時代就認識他的正妹,長大拼命要回收姊姊當年的資源跟他上床,而編劇也給這樣的角色,配上一個怎樣都交 不到女友的死黨,女人假裝對他有興趣,只是為了接近安端。不過,雖然安端看似風流倜儻,完全不專情,編劇也不忘給他一些男人的致命弱點,當然更要讓他對三年前的真命天女念念不忘。一方面平衡一下他過於高漲的天生優勢,一方面也遵循浪漫喜劇的規則,讓有點小壞的男主角獲得觀眾的認同。

順便一提,這部以巴黎為背景的浪漫愛情片,本身就運用了一個極為經典的浪漫因素:巴黎。但在運用艾菲爾鐵塔、星級餐廳這些老掉牙浪漫元素的同時,導演也不忘自嘲一番。整體而言,可說是近期法國院線片還不錯看的一部類型片。

拙琴,12/04/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85年,十九歲的女僕奧古絲汀因為突然歇斯底里症發作,而被送到巴黎Salpêtrière醫院。她發病時令人目瞪口呆的場面,讓沙可醫生注意到她,並成為他特別關注的病患。沙可是腦神經科醫師,1882年,他在Salpêtrière醫院建立了歐洲第一個神經科門診。為了籌募醫院基金,在發表會上以催眠術啟動她重現發病過程。尚是處子的奧古絲汀竟然以如乩童上身般的激烈動作,在眾目睽睽下出現性高潮。

在醫院,奧古絲汀被以男性佔絕大多數的醫療團隊,以醫療之名,當成實驗對象。面對奧古絲汀,不苟言笑的沙可醫生,只是不停地命令她照自己的指令行動,在她赤裸的身上畫出可疑區域,用各種奇形怪狀的儀器在她身上實驗。

一開始,跟她一起幫佣的表妹還會來看她,漸漸地也不來了,想念家人的奧古絲汀,逐漸對醫院的氣氛感到窒息。她開始對沙可醫生表現出明顯的依戀,並在他遠行却未告知她時,不惜以激烈的行動和絕食抗議。

看到這裡,沙可和奧古絲汀最後必然突破踰越醫病之間道德界線的結局,已經昭然若揭了。奧古絲汀拒絕被當成沙可醫生實驗用的小老鼠,而她逐漸醒轉的情慾,則透過一幕偷窺戲來描述:沙可醫生半夜偷偷溜進她的臥房,掀開棉被看到她裸露的乳房。沙可聽不到她究竟在說些什麼,於是貼近聽她熾熱的夢話,却突然被她在夢中一把抓住。不知沙可醫生究竟是被奧古絲汀的夢話嚇到,還是被她突如其來的夢遊式舉動震攝?他離開時沒撐傘,任憑大雨淋了一身濕。彷彿內裡有一把不知從哪竄出的無名火,完全超出他理性思考的範圍。


最後,奧古絲汀不願繼續任人當洋娃娃擺布而逃跑。在逃跑的過程中,她摔了一跤;這一跤意外讓她痊癒。當她回到演講廳時,她不願意被催眠,却為了保全沙可的面子,在 全場衣冠楚楚的男士面前模擬性高潮。她的反叛,正是對沙可示愛的見證;沙可對她日漸關心,雖然和她的期望不符,却是她痊癒的動力來源。就像沙可後世的精神分析大師容格等人,沙可也跨越了醫病關係。不同的是,沙可是在奧古絲汀確信痊癒後,也就是醫病關係結束後,才跨出了那一步。

相較於前年的不痛不癢的【危險療程】,【馬甲下的情與慾】更直接、露骨地由演員的肉身來詮釋情慾的甦醒與流動。歌手出身的Soko,演起奧古絲汀來極為投入,表現可圈可點。飾演沙可醫生的硬底子演員文森林登,把一個訴諸理性角色,從男性沙文的階級意識,到面對女性情慾的好奇,最後連自己也受到牽動而爆發一場內在大地震。【馬甲下的情與慾】是一部會讓你看完後,還會回想劇中片段的好片。

拙琴,10/04/2013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丈量世界】產生興趣,是因為我從來就對數學、理化無能為力。竟然有人能把數學家和自然學家的故事寫成小說,還因為暢銷而拍成電影,這讓我太好奇了。為了下這部片(法國沒上映),我讓電腦跑了一天一夜,由於電腦離床很近,這讓我晚上睡得不是很沉。


犧牲睡眠品質的結果,值得嗎?我想是的。在【丈量世界】裡,高斯和洪堡小時候有一面之緣(洪堡比高斯大八歲,但飾演高斯的男主角,事實上比飾演洪堡的男主角大了十一歲),之後分別用自己的方式去測量世界,直到晚年才再度相遇。測量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數學和自然就是他們的語言。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為了劇情需要,導演將高斯和洪堡的生平做了一些更動,但還不至於改得面目全非。我沒有看過書,或許電影只是忠於原著。電影本身是傳統的拍攝方式,但運用剪接讓高斯和洪堡的故事輪流出現,暗示著兩人個別發展卻又無形相連的生命歷程,別具巧思。


我只覺得飾演高斯的Florian David FITZ很帥,但直到查資料才發現他就是【文生去看海】裡那個妥瑞氏症的男主角;飾演高斯兒子的David Kross則演過【為愛朗讀】主角的年輕時代;發掘高斯數學天才的小學老師,由【偽鈔風暴】男主角Karl Markovics飾演。


這部電影的影評和故事介紹,網路上已有許多相關文章,我就不多寫了。以下轉載對岸的一篇相關文章。


http://tech.gmw.cn/2013-03/23/content_7092827.htm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1828年,51歲的大數學家高斯,在59歲的洪堡力邀下去柏林參加德國自然科學家大會。他們都熱愛自由、真理和科學,但性情古怪。他們性格和生活方式迥異。《測量世界》幽默風趣地描寫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渴望和弱點,他們在孤獨和愛情、可笑和偉大、失敗和成功之間的徘徊。


    數學家、天文學家卡爾·費裏德利希·高斯(1777—1855)出身貧寒,最恨旅行,最喜歡不受打擾地待在家裏,沉浸在數字的世界。他很怕痛,是個理性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


    在會場,高斯粗略地計算,在家裏他需要一年零七個月,才會碰到這許多人。有一半人身穿制服,三分之一蓄著小鬍子。在場的只有七分之一是婦女,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在三十歲以下,只有兩個不難看的,只有一個他很想接觸的,可她只向他屈了下膝,就又走開了。一位戴著三十二隻勳章夾的男子將高斯的手漫不經心地拉在三個手指之間。這些突出顯示了高斯對數位的敏感和運算能力。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而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洪堡(1769—1859)出身名門,資金充足。為了研究地球科學,他遠涉重洋,前往南美洲,同原始森林和草原搏鬥,乘船考察奧里諾科河,嘗箭毒,數蝨子,鑽洞窟,登高山,邂逅海怪和食人族,掘死屍,收集植物,觀察動物,禁止同伴接觸異性,用他的測量儀器來分析一切,周遊半個世界去測量不屬於他的土地。有意思的是,洪堡的科學考察也用一串數字來表示,比如他們一起旅行了23個星期,行走了14500俄裏,到過658個驛站,他略一猶豫,使用了12224匹馬


    “閒話,計畫,詭計。同十個侯爵和百個研究院院士閒扯,直到可以在某個地方豎起一個個溫度計,這不是科學。是嘛,洪堡叫道,那什麼是科學呢?高斯吸著煙斗說道:一個人獨自坐在寫字臺旁,面對一頁紙,也許一台望遠鏡,窗外是明朗的天空。如果這個人在他理解他所觀察的事物之前不放棄,這也許就是科學。如果這個人去旅行呢?高斯聳聳肩:找藏在遠方的東西,在洞穴、火山和礦山裏,都是巧合和不重要的。世界不會這樣變明白的。寫字臺旁的這個人,洪堡說道,當然需要一個悉心關懷的女人,她為他暖腳為他煮飯,還有為他擦拭儀器的溫順的孩子和將他當成一個孩子供養的父母。有一座安全的能遮風擋雨的房子,和一頂讓耳朵永遠不會痛的帽子。可以看出兩個科學家對於科學的不同理解;兩人在性取向上,也是涇渭分明。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洪堡前往薩爾茨堡,置辦了當時能買到的最昂貴的測量器材。兩隻氣壓儀,一隻沸點測高計,一隻經緯儀,一隻反光六分儀,一只用來確定地磁強度的磁傾儀,一隻測量空氣濕度的毛髮濕度計,一隻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量氣管,一只用來貯藏電量的萊頓瓶和一隻測量天空顏色的天藍儀。他還購買兩隻價值連城的鐘,是最近才在巴黎生產出來的。野外測量和資料的採集是辛苦的,威脅不僅來自大自然,也來自一些不理解他的土著居民,比如:那些看他通過六分儀的目鏡測定太陽的當地人,認為他們是異教的天體崇拜者,向他們擲石頭,他們不得不躍上馬落荒而逃。前兩次他們安然無恙地逃脫了,第三次邦普朗離開時受了一處重傷。許多科學概念的提出,和他注重實地考察的方法分不開。常年野外考察,自然比常年在書桌前、在觀測室內有趣,但更危險。


    面對寫字臺、白紙和望遠鏡;或者面對高山、海洋河流洞窟,都可以研究科學。出身、性格和生活習慣、研究方式的不同,不妨礙他們朝一個科學方向努力。這兩類科學家可以合作,他倆做到了。他們都長壽,都是科學家的楷模。


[責任編輯:戰釗]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