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 (5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VINCERE  


【墨索里尼的秘密情人】原文片名為「Vincere」,在義大利文中是「征服」的意思。片名指涉的是墨索里尼在1940610日在羅馬威尼斯廣場上的陽台向英法兩國宣戰的演說。在演說中,墨索里尼鼓勵義大利人民參戰,並向他們承諾勝利。


墨索里尼早年是左派和無神論的信奉者。伊達·達爾塞(Ida Daser第一次和墨索里尼相遇是在特倫托,當時墨索里尼是義大利社會黨黨報「前進!」(Avanti!)的記者。雖僅一面之緣,卻令達爾塞難忘。後來,他們又在米蘭相遇,這時墨索里尼是一個激進的社會黨人,經常在公開場合發表政治演說。在一次遊行中,達爾塞認出了隊伍中的墨索里尼,匆忙間塞紙條給他,而後墨索里尼循著紙條上的指示前來。達爾塞為他的氣勢和理念所傾倒,愛他愛到付出所有。當墨索里尼要創辦法西斯報紙【義大利人民】(Il Popolo d'Italia)時,達爾塞賣盡家產,出售店面,傾囊相助。此時,達爾塞懷了墨索里尼的孩子。兩人舉行宗教婚禮,隔年小孩出生,墨索里尼並補辦認養手續。


VINCERE  


但隨著他權勢的增長,被名利薰心的墨索里尼也逐漸丟下達爾塞和自己的兒子。1915年,墨索里尼和青梅竹馬的蕾切爾的女人結了婚,並且還有了自己的孩子。達爾塞知道這件事之後,就開始爭取身為元配妻子的名分,並要求墨索里尼負擔兩人的孩子貝尼托‧艾伯塔諾‧墨索里尼的贍養費。


當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獨裁政府後,達爾塞成了墨索里尼的眼中釘。她不願低頭,獨自挑戰獨裁政權,大聲疾呼自己的權利,使她和兒子成為墨索里尼政權下的犧牲品,他開始消除一切他和達爾塞之間的證據,後來更在1926年以她精神異常,會對她自己和周遭人士造成危險的理由,將她關進精神病院,長達十一年的時間,她雖然短暫逃出病院想見兒子,但旋即又被抓回去。直到1937年去世,她都沒能再見到他一面。


貝尼托原本由阿姨、姨丈扶養,但在母親被抓走後,他也被強行帶走,由墨索里尼的爪牙擔任監護人。這其間他被迫換姓,企圖抹滅他作為墨索里尼後人的蛛絲馬跡。長大後他進入海軍學校就讀。當他在中國服役時,墨索里尼政府不知為何騙他母親已去世。他原本脆弱的身心受到這一打擊,整個崩潰。結果他也被關入精神病院,經歷痛苦而漫長的死亡之路,於二十六歲英年早逝。他和母親都被葬於公墓。


拙琴,28/01/12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五看到巴黎地鐵報裡出現如下全版廣告:


MERSSI  


原來,法國導演麥雯(Maïwenn)的電影【守護天使波麗士】於1116日突破二百萬人次大關,劇組於是刊登廣告感謝觀眾支持。這部片在法國上映僅五星期,票房即已開出紅盤。


感謝支持的廣告,延續影片上映時的風格,字體沿用學童書寫的筆觸,並故意將「Merci」(謝謝)的「c」寫成「ss」。麥雯當初本想將此片命名為Police(警察),但已逝的法國大導莫里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已經在1985年拍過一部叫做Police的影片,男主角是傑哈‧德巴迪厄,女主角是蘇菲‧瑪索,後來拍版採用Polisse,念起來一樣,寫法則有童趣,呼應受虐兒童的電影主題。


以下附上幾張原版海報:


Polisse 1polisse 1.jpgpolisse-2.jpg  


拙琴,19/11/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UIS PERGAUD  


教師兼小說家路易‧貝高(Louis Pergaud)生於1812年,於1915年第一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他於1912年撰寫的【鈕釦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於20109月著作權期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兩個製作人--馬克‧杜‧鵬達維克(Marc du Pontavic)和托馬‧朗曼(Thomas Langmann)--不約而同將它搬上螢幕。



1962鈕釦戰爭  


伊夫‧侯貝的【鈕釦戰爭】
1962鈕釦戰爭-1la-guerre-des-boutons-1962-12367-1817115522.jpgla-guerre-des-boutons-1962-12367-2014927985.jpg  


 


伊夫‧侯貝【鈕釦戰爭】劇照


這個故事並非第一次被搬上螢幕。最有名的是1962年,伊夫‧侯貝(Yves Robert)導演的版本。對這位導演,我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所執導的改編普羅旺斯作家與影人馬塞‧巴紐爾(Marcel Pagnol)回憶錄:【我爸爸的榮耀】(La Gloire de mon père)和【我媽媽的城堡】(Le Château de ma mère)。伊夫‧侯貝的電影當年在法國極為成功,達到一千萬人觀影人次。


2011鈕釦戰爭  


2011鈕釦戰爭-1  


楊‧山謬爾導演的【鈕釦戰爭】


兩個製作人各自召集人馬,要搶在對方前面推出這部片。杜‧鵬達維克找到楊‧山謬爾(Yann Samuell,執導過【敢愛就來】(Jeux d'enfants)),朗曼選擇了克里斯多福‧巴哈提(Christophe Barratier,執導過【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山謬爾的卡司有Alain ChabatMathilde Seigner,巴哈提找來Laetitia CastaKad MeradGérard Jugnot,都是法國電影的熟面孔。兩個製作人跟時間賽跑的結果,杜‧鵬達維克搶得先聲,他的【鈕釦戰爭】比對手的【新鈕釦戰爭】提早一星期上映。


新鈕釦戰爭  


新鈕釦戰爭2 


克里斯多福‧巴哈提的【新鈕釦戰爭】
  


電影本身?一個設定於六0年代,一個設定於二戰期間,但是故事本身都不脫離小說原先的設定:兩個隔鄰的小村,小孩互相看不順眼,乃至於打起鈕釦大戰--誰收集到最多鈕釦,誰就是贏家。這樣互相殘殺的結果,不知道對電影創作本身的意義有多大?還要比較過兩個版本才知道了。


拙琴,14/09/11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愛(美國版DVD)  


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人表示,【簡愛】2011版的DVD中可以看到影片被剪掉的片段,其實那些片段一點都不多餘,如果全部接回去,影片會大為增色,於是我找來這個版本一探究竟。看完幕後花絮和刪減片段之後,我完全贊同網友的說法。


這些被剪掉的片段包括:



  • ☆簡愛流落到石南屋

  • ☆里德夫人把簡愛推回紅屋

  • ☆里德夫人到床邊對簡愛說話

  • ☆在花園打羽毛球

  • ☆簡愛在樓梯間遇到羅徹斯特

  • ☆阿黛兒在簡愛房裡尖叫

  • ☆簡愛聽到英格蘭姆母女的對話

  • ☆貝莎在簡愛的房間撕毀頭紗

  • ☆羅徹斯特懇求簡愛留下





裡面有一些重要情節,是原著中就有的。例如「在花園打羽毛球」和「貝莎在簡愛的房間撕毀頭紗」。羽毛球的那個段落,後來在電影裡只剩下幾秒鐘。在原本的版本裡,羅徹斯特撿起了簡愛和阿黛兒弄掉的羽毛球,還秀了一句法文,順便跟簡愛提起阿黛兒的身世,以及阿黛兒的母親,法國歌劇院舞者Cécile Varens。羅徹斯特告訴簡愛,他與這法國女人之間的愛情,又如何發現她有情人而幻滅。這個情節對於刻畫羅徹斯特這個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又如貝莎撕毀頭紗一段,原本拍成簡愛睡夢中看見貝莎在她房間撕掉婚紗,還走到她床邊靠在簡愛身上。簡愛從這個惡夢中驚醒,沒看到貝莎,但婚紗真的被撕破,掉在地上。她不安地向羅徹斯特反應這件事,他只含糊帶過,說這棟房子裡發生過「一些事情」,並承諾結婚之後,遠離此地時,會一五一十告訴她。


另外在羅徹斯特乞求簡愛留下來時,簡愛正在整理行裝準備離開,當簡愛關上衣櫥門,鏡子裡出現一個白衣小女孩,就坐在正對簡愛的位置,但簡愛沒有發現她。當鏡頭再次移到那裡,只剩下空椅子。從後來被刪掉的「簡愛流落到石南屋」,觀眾可以看出這個小女孩就是簡愛在孤兒院時,生病去世的好朋友海倫。當簡愛躺在草地上閉幕養神,海倫也躺在她身邊,呼應當年她們同床而眠,但醒來已天人永隔時的姿勢。海倫慘白著臉,眼睛注視著簡愛。等簡愛醒來時,海倫已經不見了。後來她在石南屋的某個角落時,終於注意了海倫,海倫也回頭看她,但是轉頭走遠了。


這些段落不僅重要,有些也充滿巧思,例如海倫在簡愛成年後出現的部分,一開始看了有點恐怖,但是似乎也象徵著她在守護昔日好友。還有貝莎撕毀婚紗那惡夢般的段落,非常有恐怖片的氛圍,拿掉殊為可惜。飾演貝莎的是義大利知名演員Valentina Cervi,她在這部片裡淪為跑龍套般的驚鴻一撇,披頭散髮的造型,不在那短短幾秒內仔細看,完全不會發現是她。除了阿黛兒尖叫那段令人有點不解,我認為導演全部放回影片中,絕對只會讓影片更好看、人物性格更紮實。我不禁懷疑,導演是否因為來自片商的壓力而刪掉這些段落呢?加了這些段落,了不起多十六分鐘,總長變為二小時十六分。如果真的是因為二小時的影片長度,排上映比較容易,那這決定實在很無稽,因為影片如果真的好看,觀眾是不會在乎那區區十五分鐘的。


希望FOCUS以後可以出導演剪輯版,並且增添一些訪問和幕後花絮的長度。


拙琴,03/09/11



  • 留言者: D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10-05 08:04:43

你好,最近也是看過簡愛這部電影後迷戀上MR.Fassbender,在網路上狂搜他的資料就來到你這裡了,很高興有同好,哈~

版主回覆:(09/02/2011 08:24:33 PM)


哈哈 DD 很高興認識你






  • 留言者: =D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12-07 15:52:29

最近迷上一系列的文學電影 看到你的分享 真棒

版主回覆:(10/05/2011 08:35:18 AM)


=D

呵,謝謝你呀~!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省錢,很少出手買DVD,買的時候多半挑選一些特價影片。通常特價影片不是舊片,就是一些比較不知名的電影。其實有時這樣的挑片方式,還能發現一些商業市場運作之外的遺珠。

例如今天找出來看的【烽火孿生淚】就是。雖然它在荷蘭本土創出佳績,但出了荷蘭,知名度就急速降低(或許是我自己孤陋寡聞?總之我在法國從來沒有聽說)。

【烽火孿生淚】的故事是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的悲歡離合。導演是贏得柏林影展聯合國兒童救援基金會大獎的名導演班松柏加特(Ben Sombogaart)曾經代表荷蘭角逐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獲得入圍。影片改編自荷蘭作家Tessa de Loo的同名小說「De tweeling」(雙胞胎)。

 

文章標籤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完【夜行】,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歡,可是要解釋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似乎又沒有什麼可說的。其實,【夜行】的劇情轉折不大,它著重於探討三個主角間的關係,而這正是它迷人的地方。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完【黑金企業】,我有兩個感想: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這部上星期才做全國放映的影片
一星期內就引爆四百萬人次的高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瑪莉詠在致詞中感謝導演奧利維達昂撼動了她的生命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跟先生坐在電視機前等到女主角獎項揭曉時,我先生說:「柯帝雅不會得。」我說:「會,因為其他人沒有她那麼好的角色。」其他入圍女星如Isabelle Carré、Catherine Frot,Cécile de France、Marina Foïs,除了Marina Foïs份量還不夠,其他人都已經是備受肯定的人氣女演員。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瑪莉詠小姐繼金球獎之後,又從國外抱回一個獎座--BAFTA(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英國的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火】是古典小說【簡愛】的變體。同樣是家庭女教師與主人間的戀愛,同樣有病臥在床的妻子,【心火】多了性交易的成分。

【心火】的起源是一個慾望,主人翁查爾斯延續香火的願望。因為他的元配愛美十年前墜馬意外後,就成了植物人,不能人道,也沒有給他子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一個平凡又瘋狂家庭的故事。【愛瘋狂】的原名【C.R.A.Z.Y.】是劇中五兄弟名字首字母的結合—Christian、Raymond、Antoine、Zac(hary)和Yvan。

拙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