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兼小說家路易‧貝高(Louis Pergaud)生於1812年,於1915年第一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他於1912年撰寫的【鈕釦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於2010年9月著作權期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兩個製作人--馬克‧杜‧鵬達維克(Marc du Pontavic)和托馬‧朗曼(Thomas Langmann)--不約而同將它搬上螢幕。
伊夫‧侯貝的【鈕釦戰爭】
教師兼小說家路易‧貝高(Louis Pergaud)生於1812年,於1915年第一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死時只有三十一歲。他於1912年撰寫的【鈕釦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於2010年9月著作權期滿,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兩個製作人--馬克‧杜‧鵬達維克(Marc du Pontavic)和托馬‧朗曼(Thomas Langmann)--不約而同將它搬上螢幕。
伊夫‧侯貝的【鈕釦戰爭】
此片緣起於艾曼紐‧卡黑一篇根據真實社會案件撰寫的散文。湯瑪和派屈克,一對年幼的兄弟,被自身難保的生母交付領養。弟弟改名為法蘭索瓦,順利融入新家庭,哥哥正好相反,一直想找回當初拋棄他的母親。
很多小孩在跟父母發生衝突,或被責罵時,都會閃過一絲懷疑:我可能不是他們親生的小孩,所以他們才對我這麼兇、這麼壞!我「真正」的父母一定比現在的父母更溫柔、更有耐心、更有教養!他們會呵護我、珍惜我,不會對我拳打腳踢!
艾曼紐‧卡黑
看完了【慶幸母仍在】(Je suis heureux que ma mère soit vivante),心中非常震撼。以下轉載╱編譯DVD中的幕後花絮。下文會提到影片中的引爆點,如不想破壞觀影時興致者請在此打住:
1996年,尚-路易‧李維(Jean-Louis Livi)和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讀到作家艾曼紐‧卡黑(Emmanuel Carrère)一篇描述社會案件的文章。他們請卡黑將文章改編為劇本,但卡黑放棄。數年後,阿蘭‧勒‧亨利(Alain Le Henry)將這個故事寫成劇本。克洛德和納當‧米勒(Claude et Nathan Miller)又加以改編並搬上螢幕,這作品即是:【慶幸母仍在】。
台灣片商習慣搭知名或賣座電影的順風車來取中文片名,例如2006年德國片【竊聽風暴】之後,另一部講二戰時期,猶太人靠製造偽鈔換取生存機會的影片,就取名為【偽鈔風暴】,後來又有【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前線風暴】(Beaufort)、【毒氣風暴】(M.W.)、【企業風暴】(The Company Men),當然更不能忘了今年法國賣座極佳的伊朗片【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幾年之內,台灣片商把「風暴」用到極致。以前也有李安導演的【冰風暴】,但是直到這部深刻刻畫人性的德國片,「風暴」才真正席捲台灣外片譯名!
法國的外語片最近幾年非常流行保留英文原名,或簡化成法國小孩也看得懂的英文。例如:Goodbye Lenin、Black Swan就是一字不動,而娜塔麗‧波曼演的愛情喜劇No String attached到法國則變成Sex Friends,The Hangover變成Very Bad Trip。
【一切都閃亮】(Tout ce qui brille)原文的意思是:一切閃亮的事物。艾莉(Ely)和莉拉(Lila)這對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經常從兩棟國宅的中間眺望艾菲爾鐵塔。兩個年輕女孩就住在普投(Puteaux),離巴黎距離十分鐘的近郊。對她們而言,巴黎就是歡樂、時尚、高級住宅、有錢人聚集的地方,那裡有著她們閃閃發光的夢想。靠著一些小聰明和取巧,兩人摸進一個管制入場的派對,從此開啟了通往閃亮之城的鑰匙,但是艾莉和莉拉的友誼卻也受到挑戰......。
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人表示,【簡愛】2011版的DVD中可以看到影片被剪掉的片段,其實那些片段一點都不多餘,如果全部接回去,影片會大為增色,於是我找來這個版本一探究竟。看完幕後花絮和刪減片段之後,我完全贊同網友的說法。
這些被剪掉的片段包括:
大衛克能堡的新片【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敘述心理學開山祖師之一榮格治療女病人莎賓娜‧史碧爾埃(Sabina Spielrein),後與她相戀、分手的經過。
這部令人期待的新片網羅了好幾位當今最有才華的演員:
Michael Fassbender麥克‧法斯賓達飾演榮格;
Keira Knightley綺拉‧奈特利飾演女病人莎賓娜‧史碧爾埃;
Viggo Mortensen維果‧摩天森飾演佛洛伊德;
法國性格演員Vincent Cassel文森‧卡索飾演Otto Gross。卡索的角色經常散發出一種野性,預告片給人的感覺似乎仍是如此。
其實史碧爾埃與榮格之間的故事並非第一次搬上銀幕。2002年即有一德語片【我名叫莎賓娜‧史碧爾埃】(Ich hiess Sabina Spielrein),只是此片以紀錄片方式呈現,演員的能見度遠不如這部新片。
最後貼幾張劇照給大家聞香:
榮格和佛洛伊德(要是心理醫生都長這麼帥,病人不愛上他們也難XD)
MF※FAN POWER粉絲力量第二彈~我又看了一部非我平常口味的片子。原因很簡單:魔女有條件,粉絲要做功課!繼【X戰警】之後,我鎖定了這部2010的史詩片。
台灣片商將片名取為【世紀戰魂】,我自問這是否受到原文「Centurion」的影響?因為Centurion長得很像Century,英文「世紀」之意。
但對岸翻為【百夫長】就直截了當了,因為主角昆圖斯‧迪亞斯(Qintus Dias)即是一位百夫長。
什麼是百夫長呢?維基百科的解說如下:
老實說,科幻題材向來不是我的菜。【X戰警】系列出了這麼多年,在【第一戰】之前,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部。我會想看【X戰警:第一戰】,完全是因為記得藍祖蔚在【藍色電影夢】中的介紹,還有MF,Michael Fassbender啦!粉絲力量大啊!
但是看完之後,我認為【X戰警:第一戰】絕對值得按上好幾個讚。
我很怕講親人去世的電影,不管那是小孩、是父母、是夫妻。不管導演如何淡化悲情的處理方式,每次看這種片我都會哭。
這就是為什麼我早就拿到【愛,讓悲傷終結】這部片,卻一直沒有看。我選了一個風光明媚、陽光普照的日子來消化這部片。
沒有特別喜歡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但是【愛,讓悲傷終結】的劇情對她而言很好發揮而且容易認同。全天下母親都害怕遭遇劇中的經歷,而飾演這樣的角色,似乎讓她看起來比以往任何角色更散發出一種奇異的美麗。
六0年代的巴黎,尚‧路易和蘇珊是一對布爾喬亞階級的夫妻。他們解雇潔曼,一位長年為過世老太太服務的傭人之後,雇用了來自西班牙的瑪麗亞。瑪麗亞的阿姨和其他幾個來自西班牙的老鄉,都在同一棟公寓幫傭。
尚‧路易對這群西班牙女傭產生好奇,和她們成為好友,不僅學西班牙文、和女傭星期天望西班牙語彌撒,融入她們的生活,並在她們需要時伸出援手。尚‧路易對年輕貌美的瑪麗亞特別傾心。蘇珊完全想不到尚‧路易是和女傭墜入情網,還以為他突然樂陶陶的樣子,是因為和惡名昭彰的女客戶搞外遇。結果,蘇珊把尚‧路易趕出家門,尚‧路易卻樂得住在六樓的女傭房隔壁,和一群西班牙女人作鄰居......
阿莫多瓦的作品一向充斥著異樣又迷人的光景,每回看他的電影,內心總不免感到或多或少的震動。
今天是阿莫多瓦新作【切膚慾謀】首映的日子,恰巧有空便去看了。郊區電影院下午的放映廳,人只坐滿二三成。幕落的時候,我過了好幾秒才回神,周遭也有一些觀眾,一直坐在那邊看片尾字幕,沒有立刻離開。
【最後的蘇格蘭王】是從一個虛構的人物,一位年輕的蘇格蘭醫師尼可拉斯‧蓋瑞崗的角度,來看70年代烏干達狂人阿敏。
一個白人為何會獨自一人跑到黑暗大陸?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尼可拉斯為了逃避父親為他規劃好的理想生涯,異想天開地閉上眼睛,轉動地球儀,用手指偶然點到的地方作為自己接下來的去處。
他對非洲大陸充滿異國風情的想像,就像一個來到烏干達從事人道工作的背包客,天真而不知危險。在途中,他和巴士上遇到的陌生黑人女子短暫結合,到了烏干達之後,加入一對夫妻組成的醫療團。朝夕相處之下,他和莎拉的關係眼看就要超越同志情誼。莎拉理智收手,尼可拉斯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交響人生】是一部很扯的電影。很扯,但是好看。
故事是敘述30年前,安德烈是俄羅斯波修瓦歌劇院的指揮家,為了保護樂團中的猶太裔音樂家,淪為歌劇院的清潔工。某天他無意間發現巴黎夏特雷劇院的演出邀請,想要重新站上指揮台的他,回頭找出當年那個陷害他的共產黨幹部,並召集了一群雜牌軍組成一支管弦樂隊,想要前進巴黎完成夢想。
一支雜牌軍要在短短兩星期完成水準之上的演奏,原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但比這不可能任務更不可能的,是這些臨時成軍的昔日老友或業餘音樂家,到了巴黎竟然完全不排練,只顧著吃喝玩樂,賣手機和魚子醬。「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更何況幾十年沒有好好練習的團員?用這種方式處理,就不只是「很扯」,而是將電影提升至「荒謬」境界。
熱戀中人總會希望將想法化為行動,希望肉體相親。但是在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一點點肢體的碰觸,就會令當事人全身如電光石火。
【簡愛】片中,簡愛和羅徹斯特多次情感流露,都是透過「手」做為媒介。當簡愛發現主人書房著火時,急忙喚醒主人而救了他一命。簡愛見主人沒事,轉身就要離開,羅徹斯特說:「妳救了我一命,這樣就要離開嗎?」然後輕輕抓住簡愛的手表示感謝,他還要表示比感謝更深一層的情思時,簡愛匆匆託詞離開。
今年我看的電影不多,覺得缺少值得花時間的片。這陣子家人度假去了,自己在家比較清靜,有機會看了二部舊片:一部是2009的【交響人生】(Le Concert),一部是2006年的【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兩部都值得推薦,但今天下午先快轉看過強尼戴普和安潔莉娜裘莉演的【色遇】之後,感覺很不滿足,於是接著看了2011年版的【簡愛】(Jane Eyre)。這部文藝小品恰恰填補了【色遇】男女主角所沒擦出的火花,它的後勁之強,促使我馬上寫下電影文。
【簡愛】是十九世紀英國名著,作者是夏綠蒂勃朗黛,這本小說曾六度被搬上螢幕,是一部歷久彌新的作品。這也是台長小時候曾經看完的經典作品之一,所以只要有機會看到改編,就會盡量找來看。【簡愛】的故事有那種舊時代小說的熱情和純粹,它特別注重於描寫內心的騷動。
【簡愛】的基調基本上是英國阿信+麻雀變鳳凰的故事,背景是英國遼闊的原野和咆哮山莊裡永不休止的狂風。故事的主人翁簡愛是個孤女,從小被寄養在蓋茨海德莊園舅媽里德太太家,舅母和表兄都虐待她,簡愛十歲時更被舊媽丟進羅伍德孤兒院,就跟其他受苦受難的主角一樣,一開始支持簡愛的人都會早死。簡愛眼睜睜看著海倫死於肺病,但她靠著堅強的意志完成了學業,離開孤兒院後,受聘於桑費爾德莊園。
週六在PPS上看完《杜拉拉升職記》,朋友推薦我看《人在冏途》。看了預告片後立刻為它的爆笑指數傾倒,馬上跑去土豆網找出這部片來看。
《人在囧途》的劇情描述擠奶工牛耿工作的牛奶工廠,因為受到三氯輕氨假奶事件影響,收不到款項無法發薪水讓員工回家過年,牛耿自告奮勇去長沙討債,因緣際會遇上回鄉過年的玩具集團老闆李成功。這李成功事業做得大,對員工也不假辭色,在外面還有小三。小三慫恿他離婚,他只是敷衍。
資本家李成功遇到鄉下來的牛耿之後,李成功的自由意志就行不通了,只要他想做的事,他想去的地方,最後都會失敗,不知不覺又回到牛耿身邊。而老實的牛耿只要說一句話,他們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會真的中途折返,因而被李成功奉為名符其實的烏鴉嘴。
這中間還穿插溫馨(到有點不可思議)的情節,例如電影中二次有人拾金不昧,其中一位還千里迢迢找到李成功還給他,這,是不是要變成中國神話故事啦?^^另一個點倒是比較貼近現實,那是一位老師收留貧苦學生的段落,看了心頭一緊。
以學校為主題的電影不勝枚舉,信手拈來皆是,例如【春風化雨】、【放牛班的春天】、【蒙娜麗莎的微笑】、【Cracks】等等。在這類電影裡,通常都有一群冥頑不化的學生,或是一位特立獨行的老師,背景通常是在校風嚴格的環境中。
【快樂鄉頌Mumu】的故事背景在二次大戰後,裡面的米老師是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老師,她教學非常認真,也非常嚴格。她的學生是一群皮死人不償命的小男生。她動不動就體罰學生,甚至連個性溫順、缺乏威嚴的男性督導員都打罵。有時候她甚至會對著戰時德軍子女脫口而出「德國豬」。